魏巍
摘? ?要:名著導讀既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鑒賞能力和文學素養的重要渠道。以初中名著閱讀篇目中最有爭議性的《水滸傳》為例分析名著導讀的技巧,需從作品的特點入手,以名著中存在的明顯問題,學生理解起來吃力的內容為切入點,帶領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內容,優化閱讀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水滸傳;閱讀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3)02-0015-02
初中語文新課標規定的名著必讀篇目有十六本,這些必讀書目不僅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拓展學生閱讀視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其中,大部分著作內容簡單或人物形象定位明確,學生讀起來沒有太大難度,而《水滸傳》無論是情節還是人物,都很容易讓學生陷入認知混亂的狀態,甚至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因此,在這部作品的名著導讀教學中,教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引導。
一、對作品中矛盾和不合理之處給予合理解釋
許多名著都存在內容前后矛盾,情節設置不合理的現象,《水滸傳》也不例外。因此,在閱讀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一個貫穿閱讀始終的大問題:本書的內容有無矛盾或不合理之處?如有,請提出來大家共同討論。教師要站在通讀全書,并對作品全方位研讀的基礎上,對學生的疑問給出合理的解釋。大部分學生都會發現《水滸傳》中最明顯的前后矛盾:魯智深文化水平問題。第三回原文明確指出:“魯達看見眾人看榜,挨滿在十字路口,也鉆在人叢里聽時,魯達卻不識字,只聽得眾人讀道……”到第六回一開頭“話說魯智深走過數個山坡……看那山門時,上有一面舊朱紅牌額,內有四個金字,都昏了,寫著‘瓦罐之寺’”魯智深在此處識字了。到一百一十九回 “(魯智深)又問寺內眾僧處討紙筆,寫了一篇頌子……頌曰: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里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魯智深不但識字,而且寫下了文采飛揚、禪意頗深的頌子。
面對書中不可回避的矛盾之處,教師應從《水滸傳》的版本和作者兩個方面入手,向學生解釋《水滸傳》成書的大致經過,以及關于作者的爭論,進而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書中的矛盾之處。《水滸傳》版本繁多,簡單分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細分還有黎光堂本,劉興我本,袁無涯本,容與堂本,郭武定嘉靖殘本。這些版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滸傳》的成書經過:經歷了漫長的創作和演化過程,內容日漸豐富,人物日漸豐滿。在這個過程中,多人參與作品增刪修改,矛盾之處難以避免。關于作者,也是一個一直爭論不休的難題,三十年前的語文教學中還將《水滸傳》的作者定為施耐庵,現在卻是施耐庵和羅貫中。還有人考證,認為施耐庵和羅貫中為同一人,只是筆名不同。很多學者認為,《水滸傳》是長期增刪拼改,經歷很多人參與才演化成書。這也就可以理解作品中的矛盾和不一致了。
二、從文學角度解釋作品中人物行為失當之處
《水滸傳》整部書采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反映了北宋末年的農民起義。但是,全書不乏奇幻色彩和浪漫主義元素。因此,書中許多人物的行為從生活和道義的角度去看,都難以理解,甚至感覺極度邪惡。比如,史進為了習武,氣死老娘;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孫二娘開黑店,賣人肉包子;李逵濫殺無辜;各位好漢殺人放火等等。初中生在閱讀過程中,勢必對此類內容充滿疑惑:這是真正英雄好漢的做事風格嗎?他們是真的英雄好漢嗎?
現代美學家、哲學家宗白華先生對《世說新語·石崇斬美人勸酒》進行分析:晉人的豪邁不僅超然于世俗禮法之外,有時且超然于善惡之外,他們身上那禽獸般的天真和殘忍“如深山大壑的龍蛇,只是一種壯偉的生活力的表現”。教師從文學之美角度和夸張手法的運用上去解釋作品中的某些情節和描寫,便讓作品脫離了現實泥沼,多了一份奇幻和浪漫色彩。作者賦予梁山好漢禽獸般的天真與殘酷,大寫他們殺人放火,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宣揚一種不受羈絆的生活方式,讓這些行為成為人物的一種性格道具,張揚他們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對皇權的挑戰。教師引導學生從文學、美學的角度去欣賞書中的奇幻描寫,理解作者運用夸張去表現人物的狂放和不羈,不去糾結他們到底殺沒殺人等一些行為的真實性。
三、引導學生辯證地認識作品中宣揚的是非觀
金圣嘆評價《水滸傳》是一部怒書,是老百姓發泄一肚皮宿怨的作品。作品的主題思想非常明確,不存在爭議。但是,書中所傳達出的是非觀與當代中學生所受的教育相距甚遠,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對作品中人物的行為、思想有相對客觀的認識。書中多處寫到梁山好漢在落草之前與山洼草賊勾結、串通的情節,如史進與少華山上的頭領朱武、楊春、陳達交往甚密,多次收受他們從民間搶掠的金條和珠寶;宋江身為衙門就職人員,卻給在黃泥崗劫走生辰綱(且不論梁中書的生辰綱來路是否合法)的晁蓋通風報信……他們共同的價值觀是江湖義氣,兄弟為大,雖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卻干了許多危害百姓、濫殺百姓的壞事。
對于作品中的這些內容,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將作品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解讀,去理解特定歷史背景下人物行為的合理性,同時認識到作品的歷史局限性,客觀分析人物行為在當代社會的錯誤和危害,比如,不能縱容黑惡勢力,不能因江湖義氣觸犯法律,不能打著正義的名號做危害他人的事情。
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需提高甄別能力,做到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要領悟作品的精髓,又要自覺剔除不符合時代精神、影響學生精神健康的消極元素,從而讓名著閱讀帶給學生更多的滋養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