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良偉 徐燕
摘 要:2021年《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在司法解釋層面首次確立了民事復查制度。民事復查制度實行一年來,民事檢察部門在辦案中積累了有益經驗,但也有諸多不確定的實務問題。民事檢察部門要遵循立法原意,準確理解民事復查制度中受案條件把握、審查與初核工作銜接、申請復查情形甄別、依職權復查程序啟動、審查程序適用、結案處理方式、息訴息訪等關鍵性內容,強化能動履職和協同履職,形成工作合力,推動民事復查工作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民事復查制度 實務解讀 民事訴訟監督規則
根據《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以下簡稱《監督規則》)第126條規定,民事復查是指上級檢察機關依照當事人申請或者依職權對下級檢察機關作出的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進行審查的一項司法活動。由于《監督規則》僅用1個條文對民事復查制度作出框架性規定,如何準確把握民事復查制度的核心要義、切實提升辦案規范化水平成為民事檢察部門面臨的急迫任務。該制度實行1年多,在檢察機關的辦案過程,雖進行了有益實踐,但隨著實踐的深入,也有一些重點難點問題,需要進一步厘清。因此,本文立足民事檢察部門辦案實際,對民事復查制度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以期對民事檢察實踐有所裨益。
一、對申請復查受案條件的把握
當事人的復查申請應當符合法定的形式要件,否則檢察機關不予接收。復查申請的形式要件包括:
(一)申請復查主體資格
實踐中對原申請監督案件的申請人具備申請復查主體資格并無爭議。現在的問題是,原申請監督案件的其他當事人因未向檢察機關申請監督,其能否對原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申請復查。由于原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對其他當事人有利,且其他當事人并未向檢察機關申請監督,根據民事訴訟權利處分原則,應視為其他當事人放棄申請檢察監督權利,因此原則上其他當事人不能單獨就原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申請復查。當然,為平等保護雙方當事人訴訟權利,參照《監督規則》第43條規定,如果原申請監督案件的申請人已申請復查且檢察機關尚未審結,其他當事人也申請復查的,檢察機關可以對其他當事人的復查請求一并審查。
(二)申請復查案件類型
《監督規則》第126條第1款明確規定,當事人可以申請復查的案件類型為檢察機關對同級法院生效民事裁判作出的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根據反向排除原理,當事人可以申請復查的案件類型不應包括以下情形:(1)檢察機關對當事人提出審判程序違法、審判人員違法、執行活動違法監督申請作出的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2)上一級檢察機關對下一級檢察機關提請抗訴案件作出的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3)最高檢作出的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4)檢察機關作出的終結審查決定;(5)檢察機關向法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抗訴或者提請上一級檢察機關抗訴;(6)上一級檢察機關作出的復查決定。需要說明的是,考慮與最高檢原民行廳與控告廳《辦理民事行政檢察案件第二次座談會議紀要》第7條規定之間的延續性,《監督規則》仍將終結審查決定排除在申請復查范圍之外。[1]
(三)一年申請復查期限
一般以原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書的落款時間為申請復查期限的起算點,但當事人提供證據證明檢察機關送達法律文書的時間晚于法律文書落款時間的,可以送達時間為起算點。一般以當事人提交復查申請書的時間為申請復查期限的截止點,但以郵寄方式申請復查的,參照民事訴訟法第85條第4款規定,以信件寄出時間(如信封加蓋郵戳上載明的寄出時間)為截止點。
(四)申請復查受案機關
根據《監督規則》第126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只能向作出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的檢察機關的上一級檢察機關申請復查。上級檢察機關發現當事人越級申請復查的,對其復查申請不予接收并告知依法向下級檢察機關申請復查。
(五)申請復查次數
《監督規則》第126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只能向上一級檢察機關申請復查1次。當事人申請復查并不是第2次行使申請監督權利,而是原申請監督權利行使的延伸,否則有違民事訴訟法第216條第2款規定的“一次申請監督”原則。因此申請復查仍應受民事訴訟法第216條第2款規定的限制,檢察機關不應接受當事人第2次復查申請。
需要說明的是,申請復查受案條件問題并非僅是控申檢察部門的初核對象,同時也是民事檢察部門的審查對象。根據《監督規則》第73條第1款第6項規定,民事檢察部門發現控申檢察部門移送的申請復查案件不符合受理條件的,不應將案件退回控申檢察部門,而是依法作出終結審查決定。
二、與控申檢察部門初核工作銜接
(一)對符合受案條件的申請復查案件應當依法審查并作出處理決定
民事檢察部門對控申檢察部門初核職能的行使應予尊重,不應以控申檢察部門的初核意見不符合《監督規則》第126條第1款規定的6種情形為由將案件退回控申檢察部門或者予以終結審查。只要是符合受案條件的申請復查案件,民事檢察部門應當依法審查并作出處理決定。
(二)對控申檢察部門提出的初核意見應予以回應
在申請復查案件中,民事檢察部門除了針對當事人的復查請求進行審查外,還應對控申檢察部門提出的初核意見予以回應,即在案件審查終結報告中對初核意見予以述明。民事檢察部門發現控申檢察部門移送函未指明復查申請符合《監督規則》第126條第1款規定的具體情形的,可商請控申檢察部門予以明確。
(三)對控申檢察部門移送的同案其他當事人申請復查材料時應區分情況予以處理
如果原監督申請人提出的復查申請案件尚未審結的,民事檢察部門應接收控申檢察部門移送的同案其他當事人申請復查材料并對其復查請求一并進行審查,并在審查終結報告中將雙方當事人均作為復查申請人予以列明。如果原監督申請人提出的復查申請案件已審結并作出處理決定的,民事檢察部門應當將同案其他當事人申請復查材料退回控申檢察部門,由控申檢察部門按照有關信訪規定予以處理。
三、對申請復查情形的甄別
針對《監督規則》第126條第1款規定的6種申請復查情形,可作以下甄別:(1)對于“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重點甄別當事人提交的新證據是否屬于在原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作出后新發現或者原審中因客觀原因無法提供的與案件基本事實相關的證據。(2)對于“有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重點甄別案件主要證據系偽造事實是否已被司法鑒定機構鑒定意見、司法機關法律文書所確認,或者當事人是否提供案件主要證據系偽造的初步證明材料以及具有可核查性的相關線索。(3)對于“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重點甄別當事人是否提交撤銷或者變更原判決、裁定的生效法律文書作為申請復查的依據。(4)對于“有證據證明審判、檢察人員辦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行為”,重點甄別審判、檢察人員的違法行為是否已被紀檢監察機關處理決定、司法機關法律文書所確認,或者當事人是否提供證明審判、檢察人員存在違法行為的初步證明材料以及具有可核查性的相關線索。(5)對于“其他確有必要進行復查”,重點甄別原審裁判認定案件基本事實、適用法律是否存在明顯錯誤,原審程序是否存在嚴重違法,案件是否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等特殊情形。實踐中,一般將有權機關、全國人大代表等轉交辦案件納入“具有重大社會影響”范疇。
需要說明的是,《監督規則》第126條第1款規定的6種申請復查情形主要來源于民事訴訟法第207條規定的13種再審情形,兩者具有對應關系,因此6種申請復查情形既是控申檢察部門初核時決定是否移送審查的判斷標準,也是民事檢察部門審查時決定是否抗訴的監督事由。民事檢察部門如果發現當事人提出的復查申請明顯不符合《監督規則》第126條第1款規定的6種申請復查情形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徑行作出復查維持決定。例如復查申請人向檢察機關提交了一份政府會議紀要,擬以此份證據推翻原審裁判所認定的事實,民事檢察部門經審查,發現該份證據與案件基本事實無關,對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及法律責任的判定亦無影響,遂可以認定當事人提出的復查請求不符合《監督規則》第126條第1款第1項規定,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徑行作出復查維持決定。故民事檢察部門在審查工作中,應當對《監督規則》第126條第1款規定的6種申請復查情形進行甄別判斷并作為是否采取監督措施的考量因素。
四、依職權啟動復查程序
(一)依職權啟動復查程序的啟動主體
按照業務條線對下指導的檢察工作體例,下級檢察機關民事檢察部門承辦的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案件需要復查的,應由上級檢察機關民事檢察部門依職權啟動復查程序。控申檢察等其他職能部門在履行職責中發現下級檢察機關作出的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案件需要復查的,不宜自行啟動依職權復查程序或者作為信訪案件轉民事檢察部門辦理,而應根據《監督規則》第120條第2款規定,向民事檢察部門通報該線索。
(二)依職權啟動復查程序的情形
根據民事訴訟權利處分原則,在當事人未申請復查的情況下,上級檢察機關要審慎啟動依職權復查程序,只有存在公權力確有必要介入私權糾紛情形的,上級檢察機關才啟動依職權復查程序。至于哪些屬于公權力確有必要介入的情形,需圍繞《監督規則》第37條第1款規定的依職權啟動監督程序的6種情形進行判斷。
(三)依職權復查的層級
根據《人民檢察院組織法》規定的檢察領導體制,上級檢察機關依職權復查的,不應受層級的限制。
五、審查程序適用
控申檢察部門對當事人的復查申請,設置接收、初核兩個環節進行審查[2]:(1)控申檢察部門在接收當事人提交的申請復查材料后就復查申請是否符合受案條件進行形式審查。(2)符合受案條件的,再對復查請求是否符合《監督規則》第126條第1款規定的6種申請復查情形進行初核。(3)對復查請求符合《監督規則》第126條第1款規定的6種申請復查情形的,控申檢察部門制作移送函并將案件移送民事檢察部門審查。
民事檢察部門接收控申檢察部門移送的申請復查案件后如何審查,《監督規則》并未作出明確規定。民事檢察部門對申請復查案件的審查程序應當參照《監督規則》相關章節規定適用:(1)告知承辦人相關信息。民事檢察部門在收到控申檢察部門初核后移送的申請復查案件時應當參照《監督規則》第45條規定,制發《通知書》,并向當事人告知承辦案件的檢察人員、書記員的姓名、法律職務等相關信息。(2)審查措施。民事檢察部門辦理申請復查案件時可以參照《監督規則》第4章“審查”中有關調卷、聽取意見、聽證、調查核實、專家咨詢等審查措施。(3)審查范圍。對當事人復查申請的審查是檢察機關第二次審查,因此在申請復查階段不必強調全面審查原則,民事檢察部門應重點圍繞申請復查請求及控申檢察部門初核意見,對原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是否正確進行審查。復查申請人未提出的請求,一般不納入審查范圍。(4)審查期限。民事檢察部門辦理申請復查案件因案情重大、疑難、復雜等客觀情況,不能在3個月內辦結,需要扣除審查期限或者中止審查的,參照適用《監督規則》第52條第1款、第72條的規定。(5)繁簡分流。實踐中,民事申請復查案件整體改變率低,[3]為兼顧司法公正與司法效率,民事檢察部門辦理申請復查案件可以參照適用《監督規則》第48條第2款等規定,實行繁簡分流,即一般適用簡易程序,對于重大、疑難、復雜案件適用普通程序。(6)參照適用《監督規則》的其他事項。對于民事檢察部門辦理申請復查案件的其他事項,可視情參照適用《監督規則》第4章“審查”有關規定,如有關終結審查的規定。
六、結案處理方式
結案處理方式包括:(1)復查糾正。上一級檢察機關復查后,認為下一級檢察機關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錯誤的,應予撤銷并依法提出抗訴。案件適合由下一級檢察機關進行同級監督的,也可以指令下一級檢察機關向同級法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2)復查維持。上一級檢察機關復查后,認為下一級檢察機關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不存在錯誤的,應當復查維持。原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書存在說理上的瑕疵但對案件審查結論沒有實質性影響,上一級檢察機關可以在復查決定書中糾正上述瑕疵后予以維持。原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書存在文字、人名、地名、標的等方面筆誤的,上一級檢察機關在決定復查維持的同時,可以指令下一級檢察機關對相關筆誤予以補正。
七、息訴息訪
實踐中,民事申請復查案件的纏訴纏訪問題較突出,息訴息訪壓力也較大。對此,民事檢察部門除了采取檢察和解、加強法律文書說理等措施外,還應積極配合控申檢察部門作好復查案件當事人的息訴息訪工作。根據《人民檢察院信訪工作規定》第13條、最高檢原民行廳與控告廳《辦理民事行政檢察案件第一次座談會議紀要》第3條、《辦理民事行政檢察案件第二次座談會議紀要》第6條規定,控申檢察部門、民事檢察部門基于信訪窗口部門、案件審查部門的不同職能定位及工作優勢,對息訴息訪工作既有分工,又有配合。控申檢察部門要充分發揮接訪工作優勢,先行做息訴工作,認真接待當事人并勸其息訴罷訪,必要時可以邀請民事檢察部門參與息訴息訪工作。民事檢察部門應充分發揮熟悉民商事法律的專業優勢,積極配合控申檢察部門做好息訴息訪工作。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六檢察廳三級高級檢察官助理[100726]
**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六檢察部主任、三級高級檢察官[401120]
[1] 參見華錳:《民事檢察復查制度的沿革與完善》,《中國檢察官》2021年第17期。
[2] 參見陳國慶等主編:《全國檢察機關十大業務系列教材·控告申訴檢察業務》,中國檢察出版社2022年版,第237頁。
[3] 參見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六檢察廳編:《〈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理解與適用》,中國檢察出版社2021年版,第2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