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麗萍 李為民
濟源市克井鎮第一初級中學(以下簡稱“克井一中”)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初級中學。在城鎮化進程中,學校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師流失,優質生源也隨之銳減,教師專業自信心、職業認同感下降。為此,學校急需找到契機來激發教師成長,實現從量到質的轉變。
一、找尋關鍵因素,確立發展原點
2016年春天,濟源市教體局組織的“課程建設三年規劃”拉開帷幕,掀起了濟源教育課程改革的高潮。克井一中把教師定位為“專業、專心、親切、親近的職業形象”,并以此為目標培養教師的自信心,激發教師成長的內在動力。
二、抓住關鍵事件,喚醒內在動力
(一)關鍵事件一:課程建設
2015年冬天,濟源市教育局啟動了課程建設,克井一中作為農村薄弱學校的代表,成為10所試點校之一。為了解決教師理論短板,2016年暑假,學校進行“頭腦風暴”,選印了課程建設走在前列的山東濰坊廣文中學的成功案例,以及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的《基于標準的課程綱要編寫》等,初步解決了“什么是課程建設”“我們為什么要做課程建設”“課程建設從何入手”等問題。
2016年11月,濟源市首屆課程建設推進會在克井一中召開。2017年10月,濟源市教體局開展“課程建設成果評比大賽”,克井一中20余個方案獲一等獎、二等獎。2018年11月13日,濟源市課程建設三年總結大會在克井一中召開,克中教師七人代表團的《課程建設——鄉村教師的創新之路》獲得一致好評。
(二)關鍵事件二:假期培訓
寒暑假的培訓學習,是教師的一項常規活動。2016年以來,我們圍繞課程建設有序推進培訓,每次設定一個主題,從“聚焦核心素養,推進課程建設”到“課程建設,尋找教師的專業坐標”,再到“創造屬于自己的課程生活”。每次一種形式,從課程建設通識培訓到6個學科25人參與的“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科課程建設方案設計”,再到發揮個人特長的“設計我的拓展課程”、全員參與的“課程綱要編寫”。每一次假期培訓都是一學期教研活動的開啟。
(三)關鍵事件三:講好克中故事
“講好克中故事,弘揚克中精神”是克井一中的另一種培訓模式,教師在講、寫中養成反思與總結的習慣,《影響我的十件事》編輯成冊。
三、提升關鍵能力,樹立專業自信
(一)問題引領,“針對性”教研更顯活力
我們引導教師反思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選出亟待解決的1~2個問題作為研究切入點,“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科課程建設方案”成為教研主題之一。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教師的問題意識得到增強,課堂教學能力也顯著提高。
(二)目標導向,“整體性”教研更有力量
喚起教師參與教研的主動性后,我們把重點轉向提升教研質量,推動教師思考“我的專業優勢在哪里”,教師專業成長由被動走向自覺。除了讓教師在自己的學科研究上站穩腳跟,我們還發出倡議“讓你的愛好變現”,開設40余個社團課程。
(三)分段實施,“系列性”教研更加扎實
2017年年初,我們鼓勵教師從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四個維度設計編寫《學期課程綱要》,強化教師的資源意識和結構意識,關注目標、評價的一致性。2019年年初,教師編寫《單元課程綱要》《課時教學設計》,構建系列化課程。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成果意識,我們還鼓勵教師積極開展課題研究。
這些關鍵因素、關鍵事件和關鍵能力,為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鋪了一條金光大道,讓教師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高歌前行。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