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雪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過數千年的洗滌與沉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值得我們所有人共同學習,并傳承與弘揚,可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長久發展。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全面滲透傳統文化,就能夠讓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所了解、有所認知,從根本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強化學生的民族素養,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傳承優秀美德。
一、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教育素材
教材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基礎性、實用性,符合當前階段學生的基礎學習和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的文化教育素材,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可以使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下形成較強的人文素養,推動學生長久的學習與發展。例如,在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材中,《伯牙鼓琴》這一節課就滲透著非常濃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一,漢字。漢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識,通過在教學轉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漢字多加關注,了解漢字的誕生以及發展,并學會使用各種學習工具來挖掘漢字、了解漢字,從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伯牙鼓琴》是以文言文的形式來進行表述,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但是也更加具有古風古韻,可以引導學生融入其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開展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相關的教學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年代的漢字特點,像甲骨文、小篆、柳體、顏體等,一方面幫助學生強化學習記憶,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所代表的含義,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則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到我國的歷史發展,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
第二,故事本身的內容。千金易得,知音難求,伯牙和子期由音樂而成知音,鐘子期去世后,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伯牙用終身不再彈琴來祭奠他死去的知音,伯牙斷的不僅僅是琴,絕的不僅僅是弦,更是斷的心弦與希望,是重回無邊的孤寂。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距今已流傳千年之久。以此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素材來展開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文言文,了解伯牙與子期的故事,感悟伯牙與子期之間的深厚友誼。
第三,琴。琴棋書畫又稱雅人四好,其中以琴為首。在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伯牙與子期也是因琴相遇,以此作為切入點滲透傳統文化,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也可以實現傳統文化的無痕滲透。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音樂《高山流水》,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音樂的魅力和文化的魅力。
二、結合傳統節日感受文化內涵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當中滲透傳統文化是當今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教育目標,更是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明確要求,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傳統文化,并在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改造下形成良好的文學素養,促進思想以及品格的形成,助力學生的長久學習與發展。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在小學語文的高年級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傳統節日創設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節日的氛圍下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以此來實現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的無痕滲透。例如,在語文教材《北京的春節》這一節課當中,就包含著我國傳統節日——春節。春節俗稱“過年”,起源于殷商時期,蘊含著十分深厚的文化內涵。春節期間,全國各地會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可以更好地了解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對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全篇閱讀,了解文中對北京春節的描述,并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交流互動,討論對春節的印象。如爆竹燃燒過后的味道,豐富的年夜飯,春節晚會,收紅包,貼對聯,守歲等,這些內容在文章當中也有所體現,要以此為基礎,充分利用現有的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搜索關于春節的學習資料,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感受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利用現代設備創新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得以有效滲透的關鍵措施,有利于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并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其中,投入到語文教學中來,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推動我國教育行業實現了智慧化發展,相關的智慧化建設也越加趨于完善,通過在小學語文的高年級教學當中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實現傳統文化的無痕滲透。例如,在語文教學《草船借箭》一課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來播放關于草船借箭的相關視頻內容,將枯燥乏味的語言符號以生動形象的視頻形式進行閱讀,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到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草船借箭》選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部著作取材于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以戰爭為主題,反映了三國時期群雄割據、斗爭與矛盾不斷的社會現狀,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歷史巨變,刻畫了一群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形象。在這當中,諸葛亮更是被稱之為三國第一謀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視頻內容當中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體會諸葛亮的智慧,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利用課余時間來完成《三國演義》的閱讀,使傳統文化能夠在教學當中實現全面滲透。
四、開展經典誦讀體會傳統文化
誦讀經典、品味人生,通過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當中積極展開誦讀經典活動,讓學生在經典誦讀的過程當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感悟傳統文化內涵,有利于實現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的有效滲透。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當中全面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引導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與影響下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并實現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例如,在語文教材《七律長征》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誦讀文章內容,體會文章當中所蘊含的革命精神。首先,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背景音樂,讓學生能夠在音樂的感染下帶著感情誦讀課文;其次,幫助學生認識文中生字,掌握誦讀節奏、重點等問題,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也是如此,它是閱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既可以活躍教學課堂又可以啟發學生思想,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當節課的教學內容。《七律長征》這首詩生動地概括了紅軍在長征路上跋山涉水,戰勝長征途中遇到的各種艱難險阻,通過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典型事例,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無所畏懼、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體會其中所蘊藏的傳統文化內涵。
五、精心營造傳統文化教育氛圍
精心營造傳統文化教育氛圍,也是實現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當中得以有效滲透的關鍵措施,對于當前階段的學生來說,已經初步具備對學習的認知,能夠很好地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往往由于語文教學的枯燥與乏味,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大打折扣。而通過精心營造傳統文化的教育氛圍,可以促使學生對傳統文化形成濃厚的學習熱情,并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了解。這樣,不僅學生的學習效率能夠得到增強,還能夠有效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例如,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作品,打造作品展示長廊,以傳統文化為主題創設文化宣傳欄,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通過自主創設文化宣傳欄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切身實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達到有效的學習效果。
六、延伸教學內容無痕滲透傳統文化
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更好地認識到我國的傳統文化,并在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改造下,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以及價值觀念,為學生長久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根基。為了更好地實現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當中的有效滲透,需要教師能夠立足于教材本身,延伸教學內容,實現無痕滲透傳統文化。例如,在教學《景陽岡》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當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到《景陽岡》選自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引導學生對《水滸傳》進行閱讀,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選擇《水滸傳》中的某一個故事片段展開角色扮演,以此作為本節課的課后拓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課后作業提出要求,在角色表演的過程中既要表現出其中的人物性格,又要表達出故事內容,使整個表演生動有趣,形象逼真,其余事項則讓學生自由發揮。
七、舉辦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活動
傳統文化包括風土人情、傳統習俗、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并沒有具體的表達形式,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滲透的方式不應該被束縛,通過舉辦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活動,既可以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又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活動當中發現傳統文化的多姿多彩。例如,利用小學語文教學開展知識競賽,并配合一定的激勵措施積極鼓勵學生勇于參與。知識競賽要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結合當前階段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及現階段的身心發展規律來合理設計知識競賽內容。可以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開設書法課、文學鑒賞課等體驗課程,還可以開設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公開課,讓學生身著古人的服飾,展開一節古風古色的語文課堂。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還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感受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還可以當節課的教學內容為核心開展舞臺劇,讓學生以表演的方式來感受傳統文化。也可以利用語文課時間帶領學生參觀本地民俗建筑、英雄陵墓、博物館等地,切身感受傳統文化。另外,還可以開設實踐課程,讓學生親手制作剪紙或者手工風箏等。
八、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更好地促使學生實現主動學習。而為了更好地保證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實現有效滲透,還需要教師在原有的基礎上豐富教學手段,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在興趣驅使下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承當中,從而形成良好的品格情操、價值觀念以及文化修養。例如,在語文教學《開國大典》這一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問題來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如文中“兩股‘紅流’分頭向東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滿了整個北京城”,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提供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如中國人民在近代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事例,與開國大典形成鮮明對比,從中體會人民群眾激動自豪的心情,并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對剛才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九、結語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對學生思想觀念以及品格的形成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還可以助力于學生長久的學習與發展。在當今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滲透成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需要語文教師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滲透,結合當前階段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及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的實際特點,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滲透,確保傳統文化能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正確作用,從而推動學生學習成長,幫助學生深入地感受傳統文化內涵,使學生能夠自覺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改造,形成較強的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