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的基礎階段,也是少兒學習習慣和態度養成的重要階段。學業成就歸因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少兒的發展,影響著少兒未來學習方向和人格特點的判斷和評價。本研究以多維—多向歸因量表為工具,對來自3個不同類型學校的30名學優生與30名學業不良學生的歸因特點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小學生總體上把學業成敗歸因為能力和努力,在能力因子上不同學校之間有顯著差異,且不同學業成就的學生在情境因子上有極其顯著的差異,在運氣因子上也有顯著差異。研究表明,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少兒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如此,才能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才能真正解決教育中的實質性問題。
[關鍵詞] 學業成就歸因;學優生;學業不良;多維—多向歸因量表
[基金項目]2021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學業不良兒童心理支持策略的時政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SCG116,2021—2023)。
[作者簡介]張曉宏(1971—? ? ),女,浙江龍游人,衢州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歸因是原因的歸屬。心理學意義上的歸因指的是“根據行為或事件的結果,通過感知、思維、推理等內部信息加工過程而確定造成該結果的原因的認知活動”[1]。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學者們對歸因進行了各種研究,其中,韋納的歸因理論把個人成敗的解釋歸因為能力、努力、情境和運氣,并從穩定性、控制性和內外在性三方面對歸因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對其他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的起始階段,也是少兒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養成的重要階段,如果該階段小學生能夠把學業歸因為積極可控的方面,對于他們未來的學習和人格的發展無疑有積極的影響。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來自浙江省衢州市城區、郊區和農村三所小學的四、六年級學生。采取有意抽樣的方式從每個學校各抽取了20名學生,共形成60個樣本,具體抽樣分布見表1。優等生選擇的標準:語文、數學、科學三門課程上一個學期期末總分班級排名前五;學業不良學生的標準:智商正常(測量值80以上),語文、數學、科學三門課程上一個學期期末總分班級排名后五。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分析工具為Lefcourt, von Baeyer, Ware和 Cox等人于1979年編制的多維—多向歸因量表(MMCS)中的《學業成就歸因量表》。該量表共24題,成功和失敗的結果歸因各占一半,各有12題。無論成功或者失敗,都從能力、努力、情境和運氣四個方面進行歸因,每題采用Likert五點記分,每個因子的最高總分可達30分。鑒于小學生在語言理解上的問題,把其中8個條目中比較難于理解的詞修改成通俗易懂的詞語,以便于他們理解。
(三)研究設計
1.準備階段:5名優等生與5名學業不良學生進行預備性測驗。結果表明,接受預備性測試的10名學生不存在答題上的困惑。
2.實施階段:團體施測(由小學教師統一篩選和組織),一共發出60份量表,回收60份,有效問卷100%。
(四)統計處理
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和分析
(一)11~13歲少兒學業成就歸因的總體特點
表2顯示,11~13歲少兒學業成就總體上歸因為能力和努力兩個內在因素,但運氣標準差大,數據離散程度高,說明學生之間在運氣歸因上有顯著的個體差異。
(二)11~13歲少兒學業成就歸因的性別和年級差異分析
對不同性別的小學生學業成就歸因進行T檢驗發現各因子無顯著差異,男女生的能力、努力和情境因子均值差異都非常小。在運氣因子上,女生的總體平均分和標準差都比較大,說明樣本中較多女生把學業成敗歸因為運氣,而且分布離散程度高,也就是一部分女生的運氣歸因的高分數導致了該因子總體分數偏高。
對不同年級小學生學業成就歸因進行T檢驗發現各因子無顯著的年級差異。但四年級運氣因子平均總分為10.87,標準差為4.45,六年級平均總分為14.90,標準差為15.32,說明六年級有更多學生把學業成敗歸因為運氣,而且分布上離散程度高。從數據的統計上看,六年級女生更多偏向于運氣歸因。
(三)不同學校學生學業成就歸因的差異分析
表3顯示,11~13歲少兒學業成就的能力因子在學校之間有顯著差異。做進一步比較分析后發現,相伴概率(sig=0.011<0.05),即城區學校和郊區學校在能力因子上有顯著差異,學校之間在努力、情境和運氣因子上無顯著差異。也就是說,三類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能力上是有顯著差異的,但在努力程度上,學校之間和學生之間并無差別。
(四)學優生與學業不良學生的學業成就歸因的差異分析
表4顯示,學優生與學業不良學生在情境歸因上有極其顯著的差異;學優生與學業不良學生在運氣歸因上有顯著差異,說明學業不良學生會更傾向于把學業成敗歸因為不可控制的、外在的因素,即運氣和情境。
三、討論和建議
(一)小學生學業成就歸因總體趨勢是正向的
從研究結果分析,11~13歲少兒把學業成就依次歸因為努力、能力、情境和運氣,這和康文君等人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2]從韋納的理論分析,努力是可控、不穩定和內在的原因,不管少兒學業成功還是失敗,歸因為努力的少兒都可以更好地對自身進行調控。能力是不可控的、穩定的和內在的原因,學業成功固然可以提升少兒的自信心,但如果學業失敗歸因為能力將導致少兒心理定式,最終自暴自棄。歸因為情境和運氣這兩種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對于少兒未來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從研究結果看,目前我國小學生總體歸因趨勢是正向的,教師、家長和其他成人把少兒的學業成就歸因為自身的努力將有助于他們內在動力的激發。
(二)學校之間進行教師流動是必要的
在教育系統中,學校之間的生源差異是不爭的事實。本研究挑選的三所學校,城區學校選擇的是一所較普通的小學,郊區學校選擇的是教學質量相對較好的小學,農村學校選擇的是離城區十公里的一所普通小學。盡管如此,研究結果顯示城區小學生和郊區小學生在能力歸因上有顯著差異,也就是郊區小學生更多把自己學業的成敗歸因為能力,但是農村小學生在能力歸因上的平均分卻高于郊區小學生。所以郊區學生在能力上的高歸因是不是因為成人引導所致,這一點應該引起教師和家長的注意。如果能力上的差異真的存在,學校之間、城鄉之間進行教師的流動,特別是優秀教師進駐農村學校將是大勢所趨,國家和相關教育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不斷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三)女生的學業成就歸因值得關注
在性別和年級學業成就歸因上,發現六年級女生在運氣歸因上平均分較高,離散程度也較高,說明有一部分六年級女生更多傾向于不可控的、不穩定的、外在的歸因。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發現農村學業不良的女生更多傾向于運氣歸因,并且與學優女生形成顯著的差異。由于傳統思想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有一部分女生從小就受到不公正待遇因而產生自卑心理,學齡期以后如果學業成就不佳,自卑程度則進一步加重,逐漸形成消極的歸因,把自己的學習甚至于一切都寄希望于無法掌控的運氣,這對于她們自身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如何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提升女生的自信心,特別是農村學校的女生的自信心,使她們對自己有一個正向的、積極的自我認識,是目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四)學業不良兒童需要特殊的教育心理支持和教學
從研究結果分析,學業不良兒童在能力和努力因子上與學優生無顯著差異,但是在情境和運氣因子上與學優生有顯著差異。韋納理論中的情境因子主要指的是任務難度,也就是說,學業不良學生會更多地把學業成敗歸因為客觀因素。這一方面就需要學校和教師根據學業不良學生的基本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規劃和學習方法,使每個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和發展成為可能。但當前我國學校教育的基本情況是學生多老師少,一個50人以上的教室要實現因人施教,這還需要相關的政策的支持,如增加小學數量、擴大辦學規模、增加教師隊伍、提升教師素質等。另一方面,通過各種心理教育支持,幫助學生形成強大的心理內在動力和自身的穩定歸因,提升他們的自尊和自信,促進他們發展的多種可能性是幫助學業不良少兒的關鍵所在。
學業成就一直是我國教育的核心問題。讓所有孩子都能成功和健康發展也是大家關心的共同話題,在我國“雙減”政策背景下,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少兒。只有了解少兒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才能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才能真正解決教育中的根本性和實質性問題。
參考文獻
[1]張曉宏,陳建軍.高中生學業成就歸因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1):181-182.
[2]康文君,周生彬.我國中小學生學業成敗歸因研究綜述[J].教學與管理,2007(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