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以新課程標準為目標,以音樂課堂為載體,引領中學生主動汲取人類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自覺主動追求真、善、美,不斷提升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是我們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和關鍵所在,也是提升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全面實現“潤物無聲、育人無形”的有效措施。具體可以有以下途徑:提升學生藝術素養和人文修養,健全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加深學生對文化的理解,使之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關鍵詞] 音樂課程;核心素養;教學
[作者簡介]易精嘉(1987—? ? ),女,江西宜春人,江西省宜春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學。
高中的音樂課程不能停留于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獲得快樂的層面,看似熱鬧的課堂結束后,學生的腦子是空白的,沒有信息的輸入,更沒有知識的獲取。一堂音樂課只有表面的熱鬧是遠遠不夠的。高中生對知識的輸入需求更廣闊,需要更深層次的獲取,所以音樂課教師應該多花時間去鉆研教材,以獲取更多的信息輸入課堂中,讓學生從中汲取知識的能量,尋找音樂的真諦。
高中生通過小學和初中的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但基本停留于感性的、碎片化的淺表層面,需要高中音樂教師進行系統的教學和指導。而且,高中生具有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單純的知識性的內容以學生自學為主,課堂上主要采取欣賞和體驗的方式,將靜態的知識化為具體的情境化的藝術體驗,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該遵循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素養要求,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方面必須融入課堂中,達到提升學生音樂素養能力的目的,鼓勵學生參與情感體驗環節,從而理解音樂的文化內涵。
一、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音樂課不是只給學生播放流行音樂的課。近年來,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流行音樂儼然成了音樂的代名詞,在學生中間傳唱關于金錢、關于愛情的靡靡之音,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很多流行音樂無論是歌詞還是曲調,都不適合學生聽。但作為未成年人的學生卻缺少分辨能力,不加選擇地接納,并因為某種新奇感而互相推薦,影響惡劣。
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流行音樂?流行不是膚淺地停留于音樂表面,只知道簡單地跟著音樂搖擺,唱著粗俗的歌詞。筆者的做法是:挖掘流行音樂的本質,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流行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眼光。
例如,人民音樂出版社高一《音樂鑒賞》第十八單元《流行精粹》,首先,通過聆聽讓學生說出本節課要學習的音樂類型,了解流行音樂的歷史和爵士樂的起源,明白藝術源于生活的真正內涵。只有真正傳遞正能量的音樂,才能永久流傳并被傳唱。其次,通過和C調音階的對比讓學生找到布魯斯音階的特點,通過結合樂譜進行聆聽,找到爵士樂節奏的特點和強弱規律,了解流行音樂會讓人身體不由自主搖擺的真正原因。最后,結合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在大家熟悉的曲子中進行爵士樂旋律的編創。“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升華,這才是高中的音樂課堂。
二、通過音樂陶冶情操,促進學生對愛國情感的表達
作為音樂教師,筆者會根據一年四季的氣候特點,根據重大節日的特點,根據當前的中心工作,根據學生興趣愛好,確定不同的主題,如“春之聲”“夏之韻”“秋之實”“冬之夢”等,舉辦“紅色歌曲推薦會”,讓學生尋找并推薦自己喜歡的作品,并說明理由。
例如,人民音樂出版社高中選修《歌唱》第二單元《贊美祖國》的一課中,筆者讓學生提前欣賞殷秀梅演唱的《我愛你中國》,并分組做好課件,課堂中和學生分析講解,其中一位學生代表上臺講解:“該曲引子部分旋律舒展寬廣,跌宕起伏,把我們帶入了好似百靈鳥俯瞰祖國大地、越看越歡喜、情不自禁引吭高歌的藝術境界;中段部分節奏平穩,旋律逐層上行,委婉深沉,展現出一幅幅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畫卷;尾聲部分旋律富于動力,通過‘啊’的抒發引向了歌曲的高潮,表達出中華兒女一腔熾熱的愛國情感。”
通過這名學生的講解,同學們更認真地去聆聽、去感受。通過這首歌的歌詞,學生總結歸納出抒情作品動人心弦的訣竅:總分結構,突出主旨;你我對話,親切感人;通過旋律線形象地表述情感,將感受具體化。曲作者將大三和弦的骨干音穿插其中,賦予歌曲積極開闊的情緒基調,加上多變節奏的巧妙運用和鋪墊,層層表達著海外游子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詞作者展開聯想,妙用假設,運用排比、反問、比喻、反復等修辭手法,穿插使用“多么”“如此”“那樣”“啊”等感嘆用語,參差錯落地安排長短句、駢散句,充滿詩意的歌詞讓我們好似看到祖國壯美的河山。
高中的音樂課不是乏味單調的賞析。以上的音樂課堂并不枯燥,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特別高。為了激起小伙伴的共鳴,學生在上課之前都精心準備,整首作品反復聆聽,反復揣摩,課件也做得精益求精。此過程極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錘煉了學生審美的眼光,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升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通過中國傳統戲曲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文化底蘊
王佩瑜曾說過:“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京劇的人,一種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現在的學生基本都不喜歡傳統戲曲,因為聽不懂所以不喜歡。怎樣讓學生理解戲曲的精髓,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呢?例如,人民音樂出版社高一《音樂鑒賞》第四單元的《京劇傳統戲》這節課,如果只是對生、旦、凈、丑進行介紹再加以賞析,這節課一定是枯燥乏味的。高中生對素有國粹之稱的京劇懷有敬仰之心,但更多的是下里巴人對陽春白雪的敬畏之心。教師要想辦法消除這種距離感,拉近學生與京劇傳統戲之間的距離。京劇傳統戲博大精深,教學內容豐富,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采取以點帶面、重點突出的方式,把握教學重難點。本節課重點在于體驗,通過京腔京韻的學唱環節,感受京劇演唱時字頭要吐字清晰、演唱時要有字腹、字尾要歸韻的幾個要點,學習念白時感受湖廣音、中州韻,語調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掌握上口字和尖團音的變化規律,就能輕松解決教學難點。通過特別的韻白下課方式,讓學生在收獲快樂的同時獲得興趣。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這節課教師的引導,學生課后能主動欣賞,甚至學唱中國其他的戲曲劇目;發揮戲劇教學“在做中學”的理念,感知戲劇的藝術語言、形象塑造和情感表現,了解戲劇表演的作用和意義。這才是開設音樂課的真正意義。
一節音樂課能體現出音樂教師的專業素養能力,體現出音樂教師對教材的鉆研程度,體現出音樂教師對課堂設計的用心。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不可能一蹴而就。真正要達到“潤物無聲、育人無形”的境界,絕不能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也只有念念不忘,才能有回響,同時也需要我們音樂教師默默無聞的付出。
參考文獻
[1]張彬.高中音樂教學提高學生音樂審美素養的思考[J].高考,2021(29):165-166.
[2]楊曉旭.高中音樂教學節奏訓練的靈活多樣——談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J].才智,2019(32):29.
[3]喬永.核心素養下的高中音樂教學如何提高學生音樂素養[J].高考,2018(27):266.
[4]李珊珊.高中音樂教學中怎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J].參花(下),2018(6):123.
[5]陳婉麗.合唱教學中提高學生音樂基礎素養的途徑探討[J].藝術科技,2016,29(2):392.
[6]劉玉明.探索音樂教學“精細化”的途徑,提高學生音樂素養[J].新課程學習(中),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