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君 申學鋒
2022年8月16日,中國農村財經研究會鄉村振興論壇(第1期)以線上方式成功舉辦,有關部委、地方財政部門、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金融機構和企業管理者、農研會理事、會員以及對農村財經感興趣的同仁100余人參加會議。農研會常務副會長王朝才、廣西財政廳副廳長黃伊、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推廣開發部主任孟祥明等9位行業專家圍繞社會資本如何參與鄉村振興作了演講。此次論壇旨在發揮社團智庫平臺作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探索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路徑提供啟發與思考。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鄉村振興工作,為社會資本有效參與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社會資本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對于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王朝才認為,政府主導的鄉村振興存在三個不足:一是政府投入是外生性的,通過“輸血”完成鄉村振興的相關項目投資后很難形成長效機制;二是當前大量的政府投入是福利性的,要防止出現“養懶漢”現象;三是農村人口多,但政府投入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引入社會資本,包括金融、服務、產業等國有民營資本在內的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投入到農村后可通過市場機制內生化,形成“造血”機制。
孟祥明指出,當前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中面臨瓶頸:一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大,單一財政投入模式難以繼續;二是多重因素疊加,財政壓力持續加大。因此,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有助于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中出現的資金困境、降低公共財政投入壓力。
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所所長鄭風田認為,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健全,部分領域存在突出短板和薄弱環節,與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有差距。他表示,開展鄉村振興建設的資金缺口很大,社會資本進入鄉村能帶來高附加值的產業,能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黨中央高度重視引入社會資本支持鄉村振興,有關部委先后多次出臺相關文件。基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的指導,與會專家提出四條路徑。
(一)發揮政策引導撬動力量,構建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機制
黃伊指出,構建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機制,首先要扛起財政投入的政治責任。一是加大一般公共預算投入規模,將資金聚焦到重點地區、重點項目、重點人群。二是政府債券優先支持農業重點領域。三是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跨省域調劑交易籌集資金政策。四是做好脫貧縣相關政策銜接,集中財力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和產業短板與弱項。其次,要拓寬多元投入渠道,撬動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一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尊重農民和涉農企業的主體地位,激發要素和市場活力。二是創新普惠金融支持模式通過補貼獎勵等政策工具支持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增加金融資本有效向農村供給。三是提升農業保險保障,建立健全財政支持的多方參與、風險共擔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四是優化政策農擔體系,更好地服務三農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五是發揮政府引導的基金作用,加強財政政策對社會資本和金融的引導。
(二)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高質量實施鄉村振興PPP項目
孟祥明認為,PPP模式能有效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嚴規范、強監管、防風險、抓績效、高質量推進PPP工作。一是加強部委合作,重點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智慧農業、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四個領域的合作,加快與農村部信貸通平臺對接,解決項目融資問題。二是推進PPP規范發展、陽光運行。三是對接農發行、國開行等金融機構,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農村領域投資。
(三)發揮行業龍頭優勢,帶動社會資本實現產業振興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產業研究員丁旭初指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應從四方面入手:一是瞄準“三化”方向,即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引導農產品向標簽化、商品化、品牌化發展。二是堅持“三刀經濟”做法,即第一刀使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糧去殼”“菜去幫”“果去皮”“豬變肉”,第二刀使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糧變粉”“肉變腸”“菜變肴”“果變汁”;第三刀使共產物梯次利用“麥麩變多糖”“骨血變多肽”。三是講好區域故事、創建品牌。四是做好優質農品評價,提升區域品牌影響力。
江蘇立華牧業有限公司董事、總裁助理虞堅認為,養殖行業中技術能力強、管理水平高的龍頭企業會發展壯大,在吸引帶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行業的同時,能帶動更多的農戶、農場主以及農業產業工人加盟,合作生產、協同經營,為消費者不斷提供安全、平價的高品質動物蛋白食品,為不斷提升國人的生活水準做出更大貢獻。
浙江藍美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曙方認為,讓農產品變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可以解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他結合企業實踐提出“五位一體”的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模式,即政府高位推動,國資和民營資本示范,村集體和村民參與,金融支持,產業保障。
雙遼市鑫洪珣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洪偉從五個方面分析了中國預制菜行業發展前景:一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二是現代社會生活形態變遷,便捷類食品需求上升;三是餐飲企業對第三方代工菜品需求增加;四是中國預制菜行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五是順應了家庭規模小型化和城鎮化率提高的大趨勢。
(四)強化金融支持力度,為鄉村產業賦能
中國建設銀行授信審批部原副總經理李敏新從六個方面分析了金融為鄉村產業振興賦能的措施與路徑。一是根據服務對象多樣性特點開發提供有差別的能滿足不同主體需求的金融產品。二是建立全國統一的農村信用體系和農村客戶信用數據庫。三是建立新型農業信貸抵押擔保方式,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四是開發農戶保險貸款。五是大力發展鄉村產業供應鏈融資業務,探索城鄉一體的價值鏈金融服務模式。六是完善現行助學貸款政策,利用助學貸款加大對鄉村產業振興人才的扶持力度,扶持高素質人才回流鄉村。
王朝才認為,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關鍵點是收益保障,而當前利益保障機制存在明顯缺陷:一是基礎設施不足且分散,鄉村環境缺陷,難以借鑒城市中企業共享環境模式;二是政策性缺陷,農村部分項目的相關定價標準等受國家調控;三是不可控風險較大。
如何建立利益保障機制來激勵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王朝才提出三個建議。在彌補項目缺陷方面,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與產業相配合的基礎設施;用好相關政策和措施,不只盯著現有價格、補貼等政策;解決規模化問題;搞好鄉村振興規劃。在降低不可控風險的影響方面,要建立保險機制和擔保機制。在壓低不確定風險發生方面,要做好鄉村治理工作,注重協調,減少糾紛;做好鄉村法治工作,完善企業依法退出機制;做好鄉村黨建工作,提高農民覺悟,提高村委會治理水平。
(作者單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宗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