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章松 蘇雪芹
摘要:作為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共同富裕,是我們黨和人民一直以來的期望和奮斗目標,而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和應有之義,兩者有著共同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過程中,廣大農村地區依然存在著產業發展緩慢、城鄉收入差距大、缺少人才活力等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在后續亟需加快產業發展、堅持改善民生、多渠道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與鄉村內部收入差距,以及建立完善的鄉村人才培養與人才引進機制,以此來助力共同富裕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關鍵詞:鄉村振興 共同富裕 路徑探究
中國特色共同富裕是對中國“天下為公”思想的創新與發展,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豐富與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帶領全國人民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入地思考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實現共同富裕,并在2020年如期消滅了絕對貧困,離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又進了一步。目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仍然任重而道遠。
(一)共同富裕的內涵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問世,共同富裕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科學的理論基礎。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共同”體現了社會全體成員的財富占有方式,反映的是生產力方面;“富裕”體現了社會財富的占有數量,反映的是生產關系方面;“共同富裕”反映出讓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占有社會財富。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共同富裕不但要求社會整體經濟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而且要求社會個體之間的經濟水平有著合理的縮小和控制,縮小貧富差距是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其主要領域是收入分配之間的差距。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標很多,從基尼系數來看,我國這一指標仍高居0.46附近徘徊。
在生產力已發展于馬克思、恩格斯時代幾倍甚至數百倍以上的今天,根據中國發展的現實情況,共同富裕有了一個更為具體的闡述,即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由此可以看出,共同富裕具有共享性、多維性、長期性,是全面富裕,包括物質方面的充足,還有精神的自信,還包括社會的和睦、環境的宜居、公共產品供給的普及等;是所有人的富裕,在全民致富的道路上不會落下任何一個人,是奔著全面發展的共同富裕;是逐漸落實的共同富裕,是一項艱苦而又長期任務,任重而道遠。
(二)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的關系
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都要分階段開展,即到2035年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成果;到2050年基本實現共同富裕,鄉村要全面振興,在時間上兩者具有一致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無論是共同富裕,還是鄉村振興,最薄弱的環節都在農村,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是制約推進共同富裕的重大短板,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通過縮小城鄉差距,進而促進城鄉融合,從而推進共同富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通過政策手段提高農民的收入,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體和中等收入群體的比例,從而在一定意義上縮小貧富差距,對共同富裕具有促進意義,在空間上兩者具有一致性。
鄉村振興既是共同富裕是必經之路,也是共同富裕的階段性目標。城鄉發展失衡是我國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中的突出點,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村地區有了很大的發展,在縮小城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果,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戰略,都在不斷地縮城鄉之間的差距,前者解決了絕對貧困的問題,后者要應對的是相對貧困問題。總體來看,我國目前的城鄉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城鄉發展失衡的局面依然存在,因此只有實現鄉村的振興才能更進一步地推動共同富裕。從內涵來看,共同富裕是一個多維度的動態過程,而經濟角度是其最主要的方面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我國農村人口有5.10億,比重超過了總人口的1/3,而2021年農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89萬元,城鎮居民為4.74萬元。正因為如此,農村地區的發展成為共同富裕的重點區域,共同富裕要求農村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達到一個穩定增長的局面,協調城鄉經濟發展,使農村地區不再明顯落后于城市,這也正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
(一)農村產業發展緩慢且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
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而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求之一,對鄉村振興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農村地區總體上自然條件惡劣,受地形、地理位置、氣候等諸多因素影響,導致了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薄弱、交通形式單一等,農村在產業發展上較為落后。農業普遍存在著生產規模小、科技利用率低、經營水平不高、經濟效益差等問題,總體呈現出有產品卻沒有品牌、有品牌卻沒有規模的現狀,且僅能參與農產品的種植與初加工領域,基本不涉及深加工,再加上這部分農民不懂得市場銷售渠道,以及農村地區物流條件的不完善,即使有豐產的農產品也不能保證豐收,農產品的獲利空間就顯得更加窄小,直接打擊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近年來雖然探索出農村地區與旅游、物流、養生、深加工等產業的交叉發展,但是由于產業發展主體實力不足與帶動效應不強,導致在產業發展受自然災害影響、市場銷售及質量安全方面的應對能力不強,農村地區產業發展依舊緩慢。
基礎設施建設同樣不能落下,農村的生活條件保障和公共服務保障是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脫貧攻堅以來,農村地區的路、水電、通訊、房屋等基礎設施得到了全面發展,教育、養老、數字化辦公等公共服務水平也得到了相應的改善,但從共同富裕的遠大目標來說,仍有著一定的差距。總體來說,農村的基礎設施較為落后,部分地區的道路建設標準低,道路排水能力不足,環保治理覆蓋不全。從公共服務來看,據三農普查結果顯示仍然有一些鄉鎮沒有幼兒園,甚至有的農村地區目前還沒有普及自來水設施;在社會保障方面,國家和政府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但農村社保、醫療、養老能力還是落后于城市,在生產方面的基礎設施更是薄弱,特別是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方面與城市之間有很大的落差。城鄉民生保障的不平衡是鄉村振興過程中要解決的難題之一,也是實現共同富裕遠大目標的阻礙之一。
(二)城鄉收入差距大且農村內部差距更大
在多年的扶貧過程中,絕對貧困一直是重點解決領域,隨著脫貧攻堅的勝利,我國脫貧事業的關注對象指向了相對貧困,農業農村和低收入群體受到了廣泛關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不斷推進,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由于發展的不平衡,我國收入差距問題仍然尖銳,2020年達到0.468,說明我國收入差距仍然較大。有研究表明,我國收入差距問題尖銳的原因主要是城鄉收入差距大。202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47萬元,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9萬元,城鄉收入差距依舊處于高位。
不只是城鄉收入差距大,農村內部不同群體之間也存在著不容小覷的貧富差距。把人均可支配收入按五等份分組,農村居民高收入組與低收入組之間的差距從2013年的1.84萬元上升到2020年的3.38萬元。從倍差來看,2013年農村高收入組和低收入組的倍差為7.41,并且逐年上升,到2017年到達歷史最高值9.48,2018年脫貧攻堅戰的打響使得倍差出現了回落跡象,但在2020仍高達8.23。2020年農村居民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0.47萬元,不到當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1\3。盡管我們已經取得了脫貧攻堅的勝利,但是我們的貧困事業并沒有因此而告終,相對貧困依然存在,目前農村地區依然存在著大量的低收入者,要想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解決農村地區存在低收入群體的問題。
(三)鄉村教育資源相對匱乏且缺少人才活力
人才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人才的缺乏是鄉村振興面臨的矛盾尖銳點之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較為落后,教學條件相對簡陋、教育方法比較落后,教育事業得不到良好的發展,因此農村在培養人才能力方面尚有欠缺,鄉村在人才教育方面缺乏一定的培養經驗、師資力量,降低了人才培養的效率與質量,也導致了農村地區受教育程度整體偏低。正因為如此,村民在對鄉村振興相關政策的理解上容易產生偏差,認識不到振興的重要性;部分文化程度低的村民對于掌握一門新技能充滿了恐慌,認為自己不可能學會,這種心理往往造成他們內生動力不足,對于技能的忽略使得自己發展空間變得狹小,導致個人收入增長緩慢。
同時,鄉村人才流失和人才引進難導致鄉村振興缺少人才活力。伴隨著信息化、城鎮化的發展以及城市各種條件優于農村的吸引力,越來越多的年輕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聚集,許多鄉村出現空心化、老齡化和婦女化,勞動力的外流也意味著農村當地的醫生、老師等人才數量的減少。對于農村籍大學生來說,許多家庭因為子女的教育而進城,但是在學子擇業的過程中,更容易被城市中的就業條件所吸引。農村籍大學生支持家鄉事業發展,就必須先要得到家里人或者周圍人的支持和理解,但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父母一般認為考上大學再返回農村工作,會給周圍人一種讀了大學還是沒有出路的錯誤思想,這種思想觀念也與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有關。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農村地區各個方面的發展逐漸向城市追趕,但是由于工作機會、工作條件趕不上城市,導致農村地區在吸引人才方面沒有優勢,即使很多農村地區推出了人才引進政策,但是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再加上目前農村地區的人才引進政策體系不夠完善,通常無法保證引進來的人才可以留下來,導致了人才的流失。
(一)加快產業發展與基礎設施建設
在產業振興方面,一是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優化產業發展的政策軟環境。在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給予一定的資金優惠和政策扶持,進而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重點發展鄉村旅游業、電商、農產品加工業、物流業等產業,鼓勵拓寬農業發展鏈。農村地區在糧食供給和生態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應充分挖掘當地特色,因地制宜,同時讓農民直接參與到農村產業當中,可以讓其直接或參與經營民宿、農家樂等具有農村特色的產業,大力吸收可以帶動農村產業發展的富民產業,建立成熟的產業生產和經營體系,用科技育農,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實現農業增收。同時,拓展物流和銷售渠道,降低經營成本,使農產品在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帶動當地農民收入增長。二是發揮第二、三產業的帶動作用,加強商業體系建設。對于大多數農村地區來說,第二、三產業相對薄弱,并未形成規模。要加強創新能力,促進農村產業做大做強;完善體系建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加快鄉村物流網點的布局,讓快遞進村,推進物流鏈下沉,在方便村民網購的同時,有利于農村產業的輸出;推進冷鏈物流和信息行業向鄉村拓展,加強產業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三是推動農民在當地創業就業。農民的就業有利于激發自身動力,實現個人增收,從而提高鄉村經濟發展水平。要落實農民的穩定就業和創業政策,實現農民高質量就業,發展多渠道靈活的就業辦法,大力開展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宣傳工作,合理引導農民參與養老保險。
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助力產業振興,構建生態宜居的鄉村風貌。要有序推進鄉村公路、水電、住房等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和精細化,扎實推進農村公路養護制度,配套農村用水的消毒、凈化設施,完善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繼續實施危房改造和提升住房安全工程,健全農村房屋建設和居住標準。同時,加強數字鄉村建設,拓寬大數據的應用,推動“互聯網+”在農村的延展,加強農村信息化設施建設。要強化鄉村公共服務建設能力,推進基礎性、普惠性的民生建設,使醫療、養老、醫保制度在農村地區全覆蓋,健全農村救助體系,保障困難家庭的基本生活,從而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共同富裕的實現減少阻礙。
(二)多渠道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與鄉村內部收入差距
縮小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不僅是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也是鄉村振興在經濟上的根本目的。一是以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建立城鄉經濟一元發展機制為目標,大力推動戶籍管理、社會保障、公共財政等制度的相應改革,為建立和諧的城鄉關系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加強對農村的政策性傾斜,著重在公共服務、城鄉規劃等方面推進城鄉經濟一元化,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和市場要素的均衡配置,使城鄉逐漸縮小差距,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新型城鄉關系。二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市場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拉開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因此要提高勞動在第一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創造條件讓更多農民擁有更多的收入。同時,調節高收入,打破資本壟斷,打造機會和參與公平,逐漸扭轉城鄉收入差距過大的局面。三是鼓勵第三次分配在縮小收入差距中發揮作用。第三次分配是前兩次分配的補充方式,是一種自愿轉移的分配方式,倡導社會企業弘揚優秀傳統美德,發揮慈善事業在共同富裕事業中的補充作用,呼吁企業發揮社會責任感,與社會治理制度相融洽,服務于農村的數字化信息化建設、物流行業、養老服務等便民服務,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利用社會企業的資金優勢提高農村的經濟水平。
在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同時,也要減小鄉村內部的收入差距。要挖掘農村內部的收入潛力和增收渠道,全方位提高農民收入。對于農村低收入群體進行針對性的政策性補貼,拓寬其收入渠道,提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使得低收入群體逐漸向中等收入群體靠攏,逐步縮小鄉村內部的收入差距。
(三)建立完善的鄉村人才培養與人才引進機制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涵之一,人才振興的關鍵在于本土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從本土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加強農村地區的教育工作,多渠道加快和推進普惠性教育,教育政策要向農村地區傾斜,推進城鄉教育共同發展,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為推進鄉村振興而服務。同時,要加強農村地區的教育性基礎設施的建設,將現代傳媒技術和數字化教學設施加入鄉村教育,提供和保障更高效的教學設施,加快鄉村網絡施舍,為學校提供優質的網絡教學資源,改善鄉鎮學校的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加大對鄉村教師的薪資待遇,解決和完善好鄉村教師的職稱評定,制定更有力的政策吸引大學生前來任教。
從吸引人才的角度來看,要完善人才引進制度,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多渠道引進人才,通過健全政策軟環境,為人才下鄉創造政策保障,引導、鼓勵、支持社會個人參與鄉村建設,向農村持續輸送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優化鄉村建設隊伍的人才供給,讓這些配套軟環境的實施,成為人才引進的動力。除了制定好人才引進政策,還需要配套相應的福利政策,可以設立專門的人才引進支持資金,設立對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具有正向拉動作用的專項基金,努力吸納人才下鄉。同時,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措施,把引進來的人才留下來。要提高人才引進的薪資待遇,完善各種激勵政策,在職稱晉升和評選先進等方面激發他們內心的成就感和上進心。在住房、子女上學、社會保障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通過多種政策性手段,留住人才,為振興鄉村在人才建設方面提供穩定性。
參考文獻:
[1]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十四五",我們這樣開局起步)[N].人民日報,2021-4-02(01).
[2]習近平.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的講話[R].2021-8-17.
[3]石文靜.中國共產黨實現共同富裕的歷程與經驗[J].科學社會主義,2021,(6):35-39.
[4]顧海良.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J].紅旗文稿,2021,(20):4-11.
[5]梅曉宇.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偉大意義和實現道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01):149-154.
[6]肖金成,洪晗.共同富裕的概念辨析、面臨挑戰及路徑探索[J].企業經濟,2022,41(04):5-15+2.
[7]孫春晨.第三次分配的倫理闡釋[J].中州學刊,2021,(10):87-92.
[8]呂方.鄉村振興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內涵、特征、挑戰及關鍵議題[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05):98-105.
[9]魏后凱,姜長云,孔祥智,張天佐,李小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權威專家深度解讀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J].中國農村經濟,2021,(01):2-14.
[10]文豐安.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性、動力及促進機制[J].東岳論叢,2022,43(03):5-15.
[11]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N].人民日報,2020-12-30(001)
[12]鈔小靜,沈坤榮.城鄉收入差距、勞動力質量與中國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14,49(06):30-43.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