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東
摘要:當前,我國糧食安全戰略已經由單一的數量安全上升到食物的整體安全,即“大食物觀”。本文以“大食物觀”為切入點,在闡述食物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重要性的基礎上,分析我國食物供應鏈中各個方面亟需關注的問題,對我國食物供應鏈安全進行了思考并提出相關建議,促進我國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
關鍵詞:大食物觀 食物供應鏈 食物安全
當前,我國糧食安全戰略已經由單一的數量安全上升到食物的整體安全,即習總書記所說的“大食物觀”。這一戰略的實施,它不僅關心老百姓是否“買得到”,吃得飽,市場上糧食銷售與購買的平衡;更關心的是否“吃得好”,在市場上每天買到的糧食、雞鴨魚牛肉豬肉等食品的種類、營養、質量、安全等問題,老百姓的需求已經從過去簡單的“填飽肚子”,發展到食物結構、營養均衡、需求多樣化、可持續性等問題。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局的情況下,大食物觀更要考慮的是糧食、豬肉、雞鴨魚、奶粉等食物組成的數量、質量、生態、環保、價格、運輸、儲存等綜合性、持續性和長久性保障。
從糧食安全到食物安全,就要做好食物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在俄烏戰爭引發東西方嚴重對立,全球糧食、能源價格上漲的國際環境下,我們要有底線思維,首要任務是要確保十四億人口的口糧安全,保障全體國民不餓肚子,在特殊情況下,能夠維持基本生活需要。從食物產業鏈的上游來看,主要需要做好生產環節的保障,保證大豆、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種子安全,也要做好豬、牛、羊等農牧業動物種子資源的安全保障。中下游涉及育苗、育種、土地、農藥、化肥、水源、農業機械、農產品加工、檢測、倉儲冷鏈、運輸等環節的安全保障,從食物供應鏈看,既有雞鴨魚、豬牛羊等動物來源,也有紅薯、大豆、高粱、玉米、土豆、小麥、水稻等植物來源。從食物產地鏈來看,既有國內食品供給鏈安全,也有從國際市場進口鏈的安全。可見,食物安全保障,涉及的面寬量大,既要加強常規性的數量與質量核查,進出口檢驗檢疫,也要防止病蟲害傳染,還要做好天氣預報、水土保持、水源供應、土地整治、污染治理等基礎性工作。
食物安全供應鏈的重點必須放在國內。由于國際局勢的復雜多變,不可控制因素較多,我們要把食物安全重點放在國內。要做好動植物的生產加工、養殖、儲存、運輸、消毒和消費等多環節、多流程、多主體、跨區域的產業保障體系,保障農林牧副漁相關產業生態共生共贏的系統安全,全方位多層次地建設食物安全保障體系。現在工作重點是要按照中央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精神,在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經濟帶等人口稠密地區,農副產品集中生產區新建高標準的大型冷庫和適合大型農用物資運輸的道路、橋梁,確保農副產品輸送便利快捷高效。不得以疫情防控原因,層層加碼防疫,擅自切斷糧食、蔬菜、水果、豬肉、水產等物流通道,確保農副產品綠色通道的快捷暢通,確保買得到、運輸送得到。
從糧食安全到食物安全,要特別做好森林食物鏈的系統工程。要重點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提高林業的食物產出。建國七十多年來,我國開展了三北防護林建設,大力推進治沙種草,綠化山川,林業為國人直接提供了大量的蘋果、梨、香蕉、櫻桃、桃子、栗子、李子、杏子、柑橘、棗子、核桃、木耳、茶葉、人參等各種各樣的水果蔬菜和中藥材,間接提供豬牛羊鹿、雞鴨魚兔等各種動物食物。大力發展林業,可以繼續把綠色資源轉化為綠色能源、綠色食品,還可以減少水土流失,防風固沙,綠化環境,新增耕地,擴大糧食生產面積。
從糧食安全到食物安全,要做好江河湖海食物鏈的系統工程。建國以來,我國全面治理了長江黃河、淮河等幾大水系,修建了數萬座大中小型水庫,滿足了農業生產、工農業用水和居民生活需要,在主要河流及骨干河流上修建了水力發電站,整修了山坪塘、湖泊、鹽堿地等,對周邊海域進行了系統的生態治理,這些基礎性設施建設,為我們開發江河湖海的食物創造了條件。三峽水庫、丹江口水庫、小浪底水庫、新安江水庫等內陸湖泊、水庫,300多萬的海洋漁場,為廣大市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漁業資源。浩瀚的太平洋、大西洋洋等海洋,也應當納入視野,讓豐富的國際海洋漁業資源為我所用。
從糧食安全到食物安全,要做好設施農業食物鏈的系統工程。我國東部地區工業發達,人口密集,需要重點發展精細化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建成一大批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在西北部地區,地廣人稀,由于氣候變化,降雨量已經顯著增加,需要加緊做好良田化改造工程,要抓住機遇,重點做好西部水資源、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的統籌開發,及時啟動籌劃數十年之久的紅旗河工程,把青藏高原豐富的水資源引入到新疆、陜西、河北、內蒙古等地,徹底解決西北地區干旱缺水和沙漠化問題,大力開展水土改良工程、人畜飲用水安全工程,可以新增10億畝耕地,綠化30億畝沙漠,徹底扭轉沙進人退的困局,使西北地區變成美麗富饒的大糧倉。
保障食物供應鏈安全,也要眼睛向外,高度重視國際食物鏈的開拓,除了繼續堅持全球采購之外,尤其是要加強南極磷蝦等新資源的開發。要繼續加強遠洋和深海漁業的發展,研究大洋漁業發展和捕撈規律,組織高技術的捕魚船隊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公海海域加強捕撈。要高度重視南北極漁業資源的開發,尤其是南極資源的開發。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已經對南極磷蝦資源分布、磷蝦營養結構、磷蝦個體發育等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高質量成果。為此,我們要積極主動構建南極資源開發規則的制定,掌握話語權。鑒于南極生態良好,每年可以生產數億噸磷蝦,我們要抓緊時間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破冰捕撈船,科學合理地捕撈、加工生產高質量磷蝦食物,以減輕本國農業生產的壓力。
保障食物供應鏈安全,要大力實施生物科學創造食物工程。既要以我為主,要高度重視農業基礎學科研究,要加強農業科技等基礎學科投入,注重前沿技術的攻關,也要善于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保障食物供應鏈安全,充分發揮科學家的獨特作用,重視高層次人才的特殊貢獻,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在農業種子培育、基因改良、生態修復、生物制藥、節能節水、食物安全、信息數據等走在全球前列,實現全天候智能化、生產清潔化、產業低碳化,廢棄物資源化,弱化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構建起優質高效的高科技農業技術保障體系,為確保我國食物供應安全提供強大的人才隊伍支持和科技力量支撐。我們要繼續擴大開放和合作,做好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等創新性工程,重點是學習和借鑒美國、以色列、日本等科技農業生產方式,大力開發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從空氣中、從實驗室、從蔬菜大棚、從深海等生產安全可靠、營養豐富的高質量食物。
(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商學院)
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