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娟?張鐵明
【摘 要】當前,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總體上競爭力不強,辦刊理念不新,在專家學者辦刊、期刊專業化發展、數字化平臺建設、服務意識等方面仍有待完善。高校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應強化八個關鍵能力:圍繞中心與服務大局能力、學術聚集與引領能力、質量控制能力、數字出版傳播能力、國際化能力、知識服務能力、人才支撐能力、可持續經營能力。文章結合高校科技期刊辦刊實踐的優秀案例,闡釋高校支持科技期刊發展的政策與舉措:組約重點專題,服務國家戰略和重大科技創新;發揮平臺支撐作用,服務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注重實際效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轉化和行業進步;突出期刊特色,探索專業化發展路徑;強化傳播能力,建設學術社區和媒體融合宣傳矩陣。
【關? 鍵? 詞】高校;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實踐
【作者單位】范娟,北京林業大學社會服務和綜合研究部期刊中心;張鐵明,北京林業大學社會服務和綜合研究部期刊中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1.00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1]為在國際學術創新體系中占有話語權,更好地服務并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我國亟須建設好自己的一流科技期刊。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技期刊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要辦好一流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平臺”。2019年《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2]和2021年《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3]的出臺,進一步為我國科技期刊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中國科技期刊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科技期刊應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使命,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高校是我國科技期刊的主要辦刊力量之一,高校科技期刊依托其強大的學術優勢和人才資源,發表了大量的優秀學術成果,服務國家創新戰略,服務高校“雙一流”建設,服務科技成果轉化[4]。高質量發展的高校科技期刊可以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有益的科學理論指導和最佳實踐平臺,從而提高師資科研和教學素質 [5]。然而,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總體上競爭力不強,辦刊理念不新,在專家學者辦刊、期刊專業化發展、數字化平臺建設、服務意識等方面仍有待完善。本文對高校科技期刊發展的現狀進行梳理分析,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結合優秀期刊案例,提出高校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思路。
一、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的基本情況
1.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發展現狀
高校是國家科技創新的基礎和核心力量,每年科技產出占我國科技總產出的60%以上[4]。高校科技期刊是高校對外學術交流的重要窗口,在一流高校建設中發揮了促進學科發展、培養科研人才和轉化研究成果的重要作用。據統計,截至2021年,我國高校科技期刊近1500種,約占我國科技期刊總量的1/3。其中,有國內統一刊號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約170種,超過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總數的1/3[4]。2019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七部委共同實施的“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項目中,共有67種高校科技期刊入選,占總入選期刊數量的23.9%。其中,入圍領軍期刊7種(占31.8%)、重點期刊7種(占24.1%)、梯隊期刊40種(占20.1%);入選2019年高起點新刊13種(占43.3%)、2020年高起點新刊17種(占56.7%)、2021年高起點新刊15種(占50.0% )、2022年高起點新刊 28種(占56.0%)。這些數據不僅說明高校科技期刊在高水平科技期刊隊伍中占有突出地位,而且體現了高校在創辦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工作方面擁有雄厚的基礎和巨大的潛力。
據相關統計,高校科技期刊歷年來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等國內主要期刊檢索數據庫的數量,均穩定在這些數據庫收錄總數的1/3左右[4]。在入選EI、Scopus、Medline等國際重要數據庫方面,高校科技期刊也一直占我國入選科技期刊總量的1/3左右[6]。據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統計,在2022年6月公布的《期刊引用報告》(JCR)中,我國高校科技期刊共有106種。其中,位于學科Q1區的有55種,Q2區的有31種,Q3區的有13種,Q4區的有7種,有8種高校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學科排名世界第一。此外,中國高校科技期刊還有45種英文科技期刊被ESCI收錄。不可否認,高校科技期刊已成為我國科技期刊融入世界學術出版,并產生重大學術影響的主要力量之一。
2.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高校科技期刊順應形勢發展,更新出版理念,提高辦刊能力,整體水平和學術影響力不斷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頂層設計和實際支撐
一方面,高校對所屬期刊缺乏頂層設計與系統規劃,不僅缺乏有針對性的政策性指導文件,還缺乏專項基金支持計劃等。而且大多數高校科技期刊在高校中處于邊緣地位,不同學校的層級、認知和政策大不相同,因此高校科技期刊在建設目標、定位、措施等方面千差萬別,難以突出特色、協同發展,面臨同質化不良競爭。
另一方面,評價環境對高校科技期刊發展不利,多數高校歧視或不承認教師或學生在本校科技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導致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大量外流,使得多數高校科技期刊辦刊困難,高質量稿源得不到保障,學術影響力難以提高 [4]。
(2)傳統的辦刊模式難以留住優質稿源
高校科技期刊大多以“大學學報”為名,由學校提供辦刊經費、人員和場所,長期以來辦刊思想相對保守,活力不強,且多為綜合化辦刊,主題不明確、缺少特色,難以形成專業影響力,更缺乏市場經營意識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辦刊思路,傳播效率低。因此,科研人員普遍認為高校科技期刊影響力不大,一些高校科技期刊甚至變成本校教師和學生的“自留地”,形成了內向型發展的不良格局[7]。
(3)辦刊隊伍作用不能有效發揮
期刊編委會是科技期刊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高校科技期刊的主編、編委會成員地域分布不均衡,年齡層次不合理,本校領導、專家占比高,存在榮譽化、掛名等現象[8],真正能為刊物盡力且起到積極作用的編者不多。多數情況是編輯辦刊,編委主要參與期刊投稿和審稿工作,其在明確期刊定位、策劃學科選題、引領期刊在學科領域發展等方面的工作參與度有待提高[9],編委會職能的缺失導致期刊不能精準確定學術方向。此外,編輯人員配置不合理、編輯的能力素養不足、分工不明確、缺乏激勵機制等,也制約了高校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
(4)集群化、規模化、市場化程度低
據統計,高校主辦期刊數量居前10位的均為“985工程”院校,除清華大學等個別高校集群化運營外,這些期刊多分散在不同院系,由不同院系辦刊。其他大部分高校的科技期刊數量少且分散,存在小、散、弱和市場意識不強等問題[7],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這些體制問題或管理問題均導致高校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不高、影響力不足。
3.我國高校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機遇
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強調不“唯論文”、不“唯SCI”;2021年,中宣部等三部門出臺《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針對高校期刊的發展提出了鼓勵多學科綜合性學報向專業化期刊轉型等要求[3]。兩個文件的頒布與實施從政策上引導高校科技期刊更加科學、理性地發展。國家新聞出版署也明確指出:“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聚焦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著力于國家重點領域發展目標相銜接,進一步提高原創出版和精品出版能力。”[10]此外,“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等項目的實施,也為高校科技期刊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
高校科技期刊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高校“雙一流”建設與高校科技期刊相輔相成、互融共生[9]。一流高校、一流學科為高校科技期刊帶來一流的科研成果,助力高校科技期刊發展。高校需要一流學術平臺作為支撐,傳播科學文化,培育科研人才。越來越多的高校認識到一流期刊平臺的重要性,優勢學科辦刊的需求迫切、積極性高。高校學科分布廣、學科實力雄厚、科研產出多、人才梯隊好、作者基數多,具有持續辦刊的能力和資源優勢。高校期刊與學科團隊“近水樓臺”,作者、編委、審稿人同行業、同領域,地緣親近,為組稿和約稿提供了便利條件。隨著全球化趨勢的發展,高校國際科技合作與人才交流需求日益強烈,期刊的發展空間大、可利用的國際資源多,發揮好這些優勢,同時提高媒體融合出版傳播能力,可以助力高校科技期刊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高校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高校科技期刊數量龐大,分類繁雜,各有其自身特點,層級差異較大。因此,高校科技期刊需要分級分類看待,不能以單一標準來簡單衡量和評價。依托高水平高校和學科的期刊應定位于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發揮學術引領作用,促進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依托一般性高校和學科的期刊則主要定位于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基礎型、實用型人才,轉化學術成果,推進行業技術更新等。無論是何種定位的期刊,在各自領域都有一流建設的要求。因此,加強能力建設成為高校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1.高校支持科技期刊發展的政策措施
高校“雙一流”建設需要一流學術平臺作為支撐,與高校科技期刊是天然的“盟友”關系。在國家政策引領下,一些高校認識到一流學術期刊平臺的優勢和重要性,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學校優勢學科創建國際一流科技期刊,匯聚國際學術前沿,彰顯學校學科實力。如清華大學將一流期刊建設納入學校重點工作,要求每一個一流學科都要建設一流的期刊學術平臺作為支撐,學校予以適當資助,并全力打造SciOpen平臺。浙江大學通過實施多輪的“擇優資助培育高水平學術期刊計劃”,投入數千萬元經費,支持優勢學科、團隊主辦或創辦國際化期刊,以彰顯學校自身的學術影響力,開展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與合作。山東大學2019年實施“強刊興學”計劃,計劃2019—2029年投入1.1億元,大力支持科技期刊發展,已成功培育《仿生智能與機器人(英文)》等一系列期刊。重慶大學啟動“高水平學術期刊培育計劃”,按照“國際一流、國內一流、行業領先”3個層次,打造高水平學術期刊集群,建設科技創新成果交流的高端服務平臺,支撐學校“雙一流”建設。北京科技大學2021年啟動“鼎新強刊”躍升計劃,每年投入450萬元,建設一流學術期刊,服務學校一流學科建設。這些相關的政策和舉措都將有助于推動高校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
2.高校科技期刊提升學術影響力應強化的關鍵能力
《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針對辦刊能力建設提出了出版能力、融合發展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要求[3]。結合實際情況,高校科技期刊提升學術影響力需要加強的能力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能力。高校科技期刊要圍繞國家、學校的發展戰略,圍繞重大需求和核心問題發表有重量、創新和實用的成果,全面履行服務大局的職能,深度挖掘學科領域發展潛能,加強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積極貢獻。第二,學術聚集與引領能力。高校科技期刊要結合學科特色以及對學科新生長點的敏銳判斷,形成自主品牌,通過聚焦學術引領,進一步提升期刊匯聚全球創新思想和一流人才的能力[11],實現更高的科研發展目標,占領學術高地。第三,質量控制能力。內容為王是期刊發展的基本原則,高校科技期刊一方面要積極發揮主編、編委的資源優勢,跟蹤熱點,通過高品質的服務爭取優質稿件,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論文審查制度和完善的出版誠信倫理制度,嚴把質量關,維護科研誠信。編輯亦要提升編校能力,提高編校效率和質量。第四,數字出版傳播能力。高校科技期刊必須抓住數字化機遇,全面做好數字轉型工作,使刊物充分利用新出版技術和新媒體優勢,提高出版效率,縮短稿件處理周期,爭取優秀科研成果的首發權,強化傳播手段,提升傳播能力,提升刊物在國內外的出版競爭力。第五,國際化能力。高校科技期刊特別是英文科技期刊一定要立足中國、面向世界辦刊,要發揮海外學者的國際影響力,建立海外合作方,開展國際化運營,通過國際學術會議等方式搭建開放的學術交流平臺,加強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第六,知識服務能力。知識服務能力包括全面提供信息、建構社會聯系、為科學研究者服務以及提供專業協作服務等。高校科技期刊積累了多年的論文數據、專家和作者資源、用戶和讀者信息,在開展知識服務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作為媒體融合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高校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應注重集成系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期刊服務質量,將科技成果、數據等通過新媒體以及其他傳播渠道傳遞給更多人。第七,人才支撐能力。高校科技期刊要建立負責任、高效、高水平的編委團隊和審稿人團隊,匯聚學科領域一線專家學者支撐期刊發展,要培養專業化的編輯人才隊伍,能夠依靠編輯自身的學科素養從海量的學科信息中捕捉研究熱點,緊跟學科前沿。這也是高校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必備的人力保障。第八,可持續經營能力。高校科技期刊需要通過市場競爭,不斷完善、優化自身,實現從“外支援”到“自力更生”的轉變,實現期刊可持續經營發展。
3.高校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案例
近年來,高校科技期刊圍繞上述八個方面的內容切實加強能力建設,突出期刊在科技創新中的關鍵作用,一些高校科技期刊在服務國家戰略和重大科技創新、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成果轉化、行業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同時,以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南大學、重慶大學等為代表的一批“雙一流”高校已經走在了科技期刊建設的前列,起到了良好的帶頭示范作用。
(1)組約重點專題,服務國家戰略和科技創新
立足中國實際,回應現實關切。《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科技期刊要圍繞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任務,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3]我國高校科技期刊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努力,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聚焦關鍵科學問題,敏銳捕捉學科前沿,策劃發表了“高速列車結構安全”“碳達峰與碳中和關鍵技術”“深部巖石力學”“戰略性關鍵礦產資源”“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冶金科學與工程”等若干專輯或專欄,發表的多篇論文獲評國家科技“三大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學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以上。《西安交通大學學報》聚焦“大數據故障診斷”“重型燃氣輪機”等熱點和關鍵領域,前瞻性組約系列國家重大專項重磅成果,期刊的貢獻度和影響力得到體現。四川大學創辦的《工程科學與技術》開設《聚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學前沿》等特色欄目,關注國家戰略決策,陸續發表“二氧化碳節能減排” “網絡安全”“大數據”“人工智能”“月球地下空間利用”“長江黃金水道”“南水北調”等關鍵技術研究成果。上海體育學院創辦的《運動與健康科學(英文)》圍繞國家健康戰略,組織發表專題研究成果,被眾多主流權威媒體報道,期刊影響力不斷提升。這些案例是高校科技期刊通過組織專題或重點文章展現期刊服務支撐重大戰略的縮影,通過有針對性的專題組稿,期刊的影響力將進一步鞏固和擴大。
(2)發揮平臺支撐作用,服務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加強學科建設,開展科學研究,培養高質量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務,高校科技期刊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重慶大學創辦的《鎂合金學報(英文)》通過追蹤領域前沿研究、組織召開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設立全球鎂合金創新獎等措施,構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引領學術研究,服務行業發展,極大地提升了學校相關學科的建設水平,2020年該校材料學科進入ESI前1%。中國礦業大學《礦業科學技術學報(英文版)》追蹤學科前沿熱點,深入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報道最新研究成果,為我國礦業工程學科擴大國際學術影響力提供了堅實支撐。北京林業大學創辦的《森林生態系統(英文)》通過編委會和組織國際學術會議,開展合作研究,培養國際化人才,為學校林學“雙一流”學科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平臺。《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發揮人才培養功能,服務師生科研活動,深入學院舉辦講座,從編輯角度為研究生和部分教師科研團隊提供論文寫作指導服務,主動走訪科研團隊,為項目成果提供“一對一”發表服務。助力學科建設,服務創新人才培養,高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與高校科技期刊互融共促,高校科技期刊須明確定位和服務方向,發揮平臺支撐的職能,匯聚優秀學科人才和成果,提升學術影響力。
(3)注重實際效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轉化和行業進步
高校科技期刊依托主辦單位的優勢學科研究成果助力成果轉化,能夠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工程科學與技術》履行社會責任,持續報道抗震減災研究成果,先后組織了2009年 “5·12”汶川地震特刊、2010年災后重建特刊、2018年防震減災特刊等,展現了期刊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在成果轉化方面,許多創新成果在高校科技期刊發表后得到實際的轉化應用。如2018年中南大學兩項轉化過億元的項目的相關成果均發表在《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上;《鎂合金學報》為助力我國鎂產業技術創新和行業發展,定期整理最新發表的具有重要價值和工程指導意義的論文,并將相關推送匯編為論文摘要合集,免費贈閱至國內鎂合金研發與生產單位。可見,高校科技期刊必須立足于解決實際問題,發表真正有用的原創成果,拓展轉化服務空間,對經濟社會發展形成實質的支撐,以此真正贏得認可,提升自身的影響力。
(4)突出期刊特色,探索專業化發展路徑
聚焦學科專業,努力做到精益求精。許多綜合性高校學報學科門類龐雜,缺乏學術特色,影響力不高,一些高校學報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嘗試專業化發展路徑,取得了顯著效果。比如,原《北京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根據學校以“大食品”為核心的特色學科定位,更名為《食品科學技術學報》,走專業化、精品化、特色化道路,期刊影響力快速上升,2021年被EI收錄;《清華大學學報(英文版)》為突出專業特色,深耕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在學科和行業內受到高度關注;揚州大學《實用臨床醫藥雜志》聚焦“醫工結合”交叉領域,很快形成了鮮明特色,期刊的學術影響顯著提高。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科技期刊在專業化、特色化發展上的有益實踐,期刊的品牌、質量不斷得到強化。
(5)強化傳播能力,建設學術社區和媒體融合宣傳矩陣
服務科研人員,快速發表傳播優秀成果。數字出版時代,構建媒體融合矩陣助力科研成果快速發表、廣泛且精準傳播至關重要。南京農業大學創辦的《園藝學研究(英文)》構建近距離學術社區,舉辦作者分享會,建立覆蓋全國各大園藝實驗室的作者交流群,同時布局各宣傳渠道,提升自主化高效媒體融合能力,期刊的國際、國內影響力快速提升。《實用臨床醫藥雜志》引入“元宇宙”技術賦能論文出版傳播,通過音視頻、三維仿真、文獻關聯等,形象展示和傳播難以理解的學術內容,其傳播效能大大提升。北京協和醫學院創辦的《協和醫學雜志》建設生動豐富的綜合傳播矩陣,通過官方網站、微信平臺、今日頭條、知乎、超星學習通等多渠道傳播優秀成果,以視頻、動漫等富媒體推介醫學知識,期刊的學術和社會效應顯著。隨著XML結構化出版、精準推送工具、人工智能技術、科普化宣傳等手段的應用,期刊學術內容與學術社區和社會大眾的相結合,將有效助力期刊影響力的提升。
三、結語
隨著我國科研水平和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升,高校科技期刊在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過程中肩負著重要使命。高校科技期刊要加強頂層設計,根據學科層次制訂不同的一流發展目標和建設方案,避免低質量同業競爭。高校科技期刊要充分挖掘高校的人才優勢,打破校域界限,結合地域、學科等特色,整合資源建立期刊集群,這樣既可以提升相關院校學科期刊的發展水平,又能充分利用學校和地域的優勢資源,形成各具特色、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促進高校期刊形成一個緊密的網絡,更好地發揮社會效益。同時,高校科技期刊要建立高水平、負責任的辦刊團隊:一方面,組建一流的編委會 、一流的審稿人隊伍、一流的編輯隊伍,匯聚一流專家辦刊;另一方面,將主編、編委的工作量納入教學、科研考核體系,鼓勵科學家辦刊。高校科技期刊要積極對接“四個面向”,體現學科專業特色,發表真正創新、引領、有用、可信的學術成果,主動對接學術社區,提高學科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在開放科學引領的新出版形勢下,高校科技期刊要建立嚴格的期刊質量控制體系,維護科研誠信;加快期刊的數字出版及傳播速度,提升期刊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
總之,高校科技期刊應不斷更新辦刊理念,主動與國家戰略和學科建設方向結合,積極謀求學校政策、資金和人力支持,堅持服務我國科技發展和科研需求、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發揮關鍵作用,增強期刊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EB/OL]. (2019-08-16)[2023-01-03]. https://www.cast.org. 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3]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的通知[EB/OL]. (2021-06-23)[2023-01-03]. 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76209.shtml.
[4]張鐵明,劉志強,陳春蓮. 我國高校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環境分析[J]. 科技與出版,2021(9): 6-11.
[5]丁佐奇,郝海平. 高校一流期刊培育和“雙一流”建設互融共生的相關思考[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10):1254-1259.
[6]王婧,劉志強,郭偉,等. 高校科技期刊繁榮發展展望:基于《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年度觀察報告(2020)》[J]. 科技與出版,2021(10):21-29.
[7]王燕,張莉,謝暄,等. 中國高校科技期刊未來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基于文獻梳理的SWOT分析[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11):1383-1389.
[8]譚本龍,鐘昭會. 高校學報主編在位缺失與應對策略[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12):1239-1243.
[9]張彤,唐慧,丁佐奇,等. 中國高校科技期刊服務學科建設的現狀與對策:基于全國191所高校科研人員問卷調查[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3):313-324.
[10]國家新聞出版署關于編制“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和 2021—2030年國家古籍規劃的通知[EB/OL]. (2020-12-04)[2023-01-03]. 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75336.shtml.
[11]亢列梅,趙大良,霍振響,等. 我國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提升策略[J]. 編輯學報,2022(3):2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