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組織開展“尋訪中的紅色研學”活動,帶著隊員走近“—人”“一處”"一事”“一物”:“一人”,拜訪“紅色英模”,聆聽人物事跡;“一處”,參觀“紅色遺址”,覓得地方知識;“一事”,搜集“紅色故事”,挖掘事跡內涵;“一物”,捕捉“紅色物象”,提煉事物精髓。“尋訪中的紅色研學”活動,讓紅色研學貼近隊員生活,激發隊員的探究欲望,為研學活動提質增效。
關鍵詞:少先隊活動;紅色研學;地方紅色文化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有一條重要修訂思路:堅持目標導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機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全面落實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培養要求,增強課程的思想性。紅色是少先隊的本色,少先隊活動在落實立德樹人、傳承紅色基因方面承擔著不可替代的時代使命。
紅色研學活動走進紅色教育基地,拜訪紅色先進人物,聆聽紅色經典故事,接受紅色理想教育,能迅速激活少先隊員的紅色基因。[2]我們組織開展“尋訪中的紅色研學”活動,帶著隊員走近“一人”“一處”“一事”“一物”,讓紅色研學貼近隊員生活,激發隊員的探究欲望,為研學活動提質增效。
一、“一人”:拜訪“紅色英模”,聆聽人物事跡
拜訪英雄模范人物,是很好的紅色研學活動切入口。英雄模范人物來自各個領域,他們身上凝聚著拳拳愛國心、悠悠民族魂,是最生動、最鮮活的“教科書”。“尋訪中的紅色研學”活動中,我們結合地域優勢,組織學生拜訪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老兵繆四明、陳輝,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金德榮、顧子彬,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老兵許波銀、蔡顯明;尋訪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勞動模范、先進典型,如勇救群眾的公安英模郭建中、參加過“戰高沙育良田”奮戰的勞動模范楊春和、參加過4000多次滅火救援行動的消防員王鈺。
今年寒假,我們發動隊員以“雛鷹假日”小隊為單位,拜訪了身殘志堅的如皋排雷英雄許波銀。活動前,隊員們先通過查閱資料,初步了解了“老山戰役”的歷史背景,又通過合作探究,列出了研學目標任務清單:(1)調查許爺爺眼睛受傷的原因;(2)了解許爺爺眼睛失明后是否后悔上前線;(3)梳理許爺爺眼睛失明后面對生活時的經歷和感受。帶著任務清單,隊員們投入尋訪,在與許爺爺的交談中找到了答案:
戰役中,許爺爺正在小心翼翼地排雷,旁邊一位戰友不小心碰著了詭計雷的絆線。許爺爺猛地推開那名戰友,只聽得天崩地裂一聲響,這顆詭計雷爆炸了……許爺爺昏迷了近十天,醒來后,眼睛就什么都看不見了。失明后的生活,就像是一切從零開始:學著判定正確的方向走路,學著找到準確的地方辦事,學著辨明對方的表情與他交流……許爺爺說:“我渴望光明,但如果時光能倒流,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還是會上前線,保護我的戰友,保衛我們的國家!”
許爺爺回到家鄉后,為孩子們做報告,寫詩歌散文,參加殘疾人藝術團演出,參加公益活動……堅持為社會做貢獻,“保衛我們的國家”。他說:“和犧牲的戰友比,我從戰場上活下來就是一種幸福。然而生命的價值不僅僅是活著!活著更是一種責任!”真切的話語,讓隊員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顫,在對英雄無比崇敬的同時,一股豪情和責任感也在心底悄然萌生。
二、“一處”:參觀“紅色遺址”,覓得地方知識
全國各地都有蘊含豐富革命傳統教育因子的“紅色遺址”。比如,江蘇省就有1710處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和遺址、186家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53家省級黨史教育基地。[3]帶著隊員參觀這些紅色遺址,覓得地方知識,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
就我們周圍的紅色研學遺址來看,除了革命紀念館、革命會議會址、戰役舊址,如南通地區的紅十四軍紀念館、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劉瑞龍故居等,還有與紅色文化相關的路名、橋名、村名,如南通地區因紀念葉邦瑾烈士得名的“邦瑾路”、紀念八位革命烈士的烈士河大橋、因紀念何正烈士而得名的何正村等,都可以列入紅色研學范疇。
參觀“紅色遺址”前,輔導員要帶領隊員做好前期活動準備,了解與該遺址相關的歷史背景,組織隊員討論,提出有代表性的研學題目,制定切實可行的研學任務清單。活動過程中,輔導員既要培養隊員研學的自主性、探究性,也要因勢利導,整體把握研學方向,確保政治性不出現偏差。活動結束后,還要組織隊員通過撰寫尋訪感悟、開展尋訪分享會等形式,對活動進行總結和反思,促使活動由表層走向深層。
在“尋訪中的紅色研學”活動中,我們帶領隊員參觀了江蘇省如皋市江安鎮周莊社區賁家巷。這里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的誕生地。尋訪前,隊員們討論列出了系列研學目標任務,如“了解紅十四軍的歷史功績”“熟悉紅十四軍的主要人物”“挖掘紅十四軍消失的秘密”等。尋訪小隊走進賁家巷,參觀紅十四軍紀念館,查史料,聽講解,頗有感觸。活動還沒結束,就有小組作出了如下梳理:
紅十四軍是江蘇省內唯一列入中央紅軍序列的正規軍。他們馳騁蘇中8縣,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發展武裝力量,在敵強我弱的艱苦條件下,歷經大小戰斗近百次,開辟了約120平方公里的根據地,被列為土地革命時期全國15個紅軍游擊區之一。
紅十四軍軍長何昆是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戰斗英雄。他從小性格剛強、見義勇為,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在黃埔軍校學習期間,他受到周恩來等共產黨人的教育和熏陶,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紅十四軍成立后,在攻打老戶莊的戰斗中,他冒著槍林彈雨,沖鋒在前,不幸中彈,光榮犧牲,年僅32歲。
由于敵強我弱,形勢不利,紅十四軍只存在了短暫的7個月,就化整為零,部分部隊轉移到中央蘇區。紅十四軍悲壯地消失了,但何昆軍長和戰士們參與的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用鮮血喚醒了民眾覺悟,在江海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為后來新四軍東進和蘇中七戰七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身處莊嚴肅穆的紅十四軍誕生地,觸碰遺址遺跡,悲壯的戰斗、慘痛的犧牲、感人的戰爭故事,仿佛就在眼前;生動密集的紅色文化知識,鮮活形象地注入隊員身心,讓他們深受啟發。
三、“一事”:搜集“紅色故事”,挖掘事跡內涵
渠長根的《紅色文化概論》一書中提出,狹義的紅色文化,特指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創造出來的各種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4]紅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戰爭年代,豐富和發展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征程中,其反映的最鮮明主題是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5]紅色文化不應囿于時間范圍,只要具備民族性、先進性、時代性,都具有研學價值。[6]我們認為,紅色故事是紅色文化的生動化表達。“尋訪中的紅色研學”活動中,我們輔導隊員通過瞻仰紅色場館,觀看新聞報道,查閱歷史文獻,實地走訪、聆聽等途徑,廣泛搜集“紅色故事”。
2022年6月29日,黨的生日前夕,我看到這樣一則新聞:如皋市白蒲鎮有一位72歲的老人,無償捐獻出自己的祖宅,建議將此改建為烈士紀念館。我向隊員們分享了這則新聞,大家都感到好奇,生出了“他是富翁嗎?”“是什么樣的力量促使他甘愿舍棄巨額經濟利益,建造一座公益的烈士紀念館呢?”等疑問。帶著這些疑問,我和隊員們決定開展一次尋訪活動。我們輾轉聯系到了這位老人,約定了尋訪時間。尋訪前,我召開預備會,請隊員們把問題整理到研學任務清單上。我們如期參觀了建設中的俞惕庵烈士紀念館,隊員們聽講解、看史料、提問題,了解到老人捐獻祖宅的原因:
這位老人不是什么富翁,只是一名普通的農民,也是烈士的兒子。他的父親叫俞惕庵,出生于醫學世家。俞氏家族,歷史文化傳承豐厚,“諸方便,力能及,必勇為”的祖訓綿澤至今。俞惕庵烈士出生的家族,往上四代都是有名的中醫,“每逢貧困者前來買藥,則折售或贈送之,海內官吏、友人皆稱贊其醫德”。抗日戰爭時期,俞惕庵烈士參加過新四軍,后來加入共產黨,在如東縣擔任區長。1944年區委開會討論抗日時,俞惕庵烈士所在的區被日偽軍包圍,他身先士卒,掩護大家撤離,自己卻英勇犧牲,年僅23歲。為了緬懷俞惕庵烈士,當地更名為惕庵鄉。
老人表示,英雄父親是全家的光榮,捐獻俞惕庵烈士紀念館是他一直以來的心愿,先輩們舍己為人的英雄精神應該被后人銘記。聆聽過程中,我注意適時點撥,以問題“俞惕庵烈士家境很好,為什么還要冒風險參加新四軍?”“俞惕庵烈士表現出了哪些精神品質?”等啟發隊員們思考這一事跡背后的內涵,幫助隊員們加深認識。隊員們聽了老人的故事,通過討論,總結出“舍己為人的犧牲精神”“樂于助人的家風祖訓”“成風化人的傳承精神”值得學習。有隊員在現場發出由衷的感慨:“沒有烈士的舍生忘死,保家衛國,哪能有現在的安寧?祖國的繁榮富強是革命先輩用鮮血換來的。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的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發奮學習,報效祖國。”
通過對“一事”的追根究底,隊員們對“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理解。
四、“一物”:捕捉“紅色物象”,提煉事物精髓
“尋訪中的紅色研學”活動,也可以捕捉具體的紅色物象,并以此作為切入口展開。這個紅色物象,是有形狀、有顏色、有聲音、有味道的,是直觀的,可以感知的。比如一尊塑像、一張照片、一把手槍、一頁日記,聽到的一段講話、一首樂曲等,都蘊含著厚重的革命文化。爺爺奶奶使用過的二八杠自行車、煤油燈、鐵鍬等,也都隱藏著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艱苦奮斗的先進文化。挖掘這些物象資源,通過引導隊員觀察、想象、體驗、寫感悟等方式,可以讓他們更近距離地觸摸歷史,感受信仰的力量。
仍以尋訪如皋市紅十四軍紀念館為例,隊員們看到了一條彈痕累累的舊軍毯,頓感好奇。他們圍著這條軍毯,紛紛提問:“這條軍毯是誰的?”“上面為什么會有彈痕?”“這條軍毯是怎樣來到展廳的?”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輔導員和隊員們一起搜集閱讀資料卡片。在此過程中,隊員們就故事的一些細節產生了爭論,有的去請教講解員,有的上網搜索查閱,最終尋到了老紅軍撰寫的回憶錄,一步步揭開了一段塵封已久的歷史:
這條軍毯是如皋紅軍戰士許映泉的。他從小目睹了日軍的種種暴行,恨透了日軍,16歲時便毅然投筆從戎,加入新四軍。1943年,他擔任新四軍一團七連指導員。5月13日,他臨危受命,要在兩天內帶領連隊護送裝有重要軍工器材和12名女同志的三條貨船,越過敵人的重重封鎖,從泰興奔赴抗日根據地寶應。不料,途中遭到日軍包圍。為了掩護貨船,七連付出了巨大犧牲。全連105人,最后僅剩下22人。包裹著花名冊的軍毯,也在這次“護送戰”中留下了數道彈痕。此后,這條軍毯跟隨著許映泉,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大大小小的17次戰役。2015年,已是93歲高齡的許映泉將軍,鄭重地向紅十四軍紀念館捐贈了這條彈痕累累的軍毯。
面對著承載革命文化和革命人士臨危受命、堅貞不屈精神的軍毯,輔導員深情地對隊員們說:“軍毯無聲,可它卻仿佛帶領著我們穿越了歷史的隧道,讓我們親歷了烽煙四起的戰爭歲月,親耳聽見了激烈交戰的槍炮聲、震耳欲聾的沖殺聲。英雄,仿佛就站在我們面前。”隊員凝視著軍毯,真切地感受到了紅軍戰士不怕犧牲的精神和堅定信仰,更深刻地理解了紅領巾的紅色,也更加堅定了成為共產主義接班人的理想信念。
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內容的開發與整合要結合中小學生的特點和社會的時代特征,這也是革命傳統教育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的源泉。在“尋訪中的紅色研學”活動中,帶著隊員走近“一人”“一處”“一事”“一物”,不斷探索少先隊員研學的新形式、新路徑,讓紅色基因生生不息,讓紅色薪火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余慧娟,錢麗欣.為培養時代新人構建高質量育人體系—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詳解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J].人民教育,2022(9):13—14.
[2]葛紅敏.少先隊員紅色研學活動正當時[J].少先隊活動,2020(9):1.
[3]《人民日報》編輯部.部分省市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同志座談會發言摘編[N].人民日報,2021—05—19(14).
[4]渠長根.紅色文化概論[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7:1.
[5]石書臣,張朋林.習近平關于紅色文化重要論述的德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5):1-6.
[6]楊廣祥.紅領巾研學:少先隊活動中亮麗的風景[J].輔導員,2022(4):29—31.
[7]萬正維,于曉靜.新時代革命傳統教育的價值與路徑探析[J].中國德育,2021(8):26.
(錢曉峰,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南通市德育工作帶頭人,江蘇省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南通市錢曉峰名輔導員工作室”領銜人。曾獲江蘇省少先隊輔導員隊課競賽特等獎、南通市小學品德教師優質課評比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