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遼闊的疆域與濃厚的原生態民族內涵,使得各地少數民族文化中蘊含的人文形象,為我國少數民族題材美術領域中的展示與創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由此,少數民族題材美術成為諸多美術家創作靈感和藝術語言的發源點。少數民族題材是現當代畫家們最為重要的創作素材之一,是華夏民族文化精神與地域文明的載體。文章對少數民族形式多樣的藝術和少數民族題材繪畫的文化意義進行了探討。少數民族題材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的呈現方式,對其創作發展的理念與目標進行研究,能夠促使當代美術創作發展得到不斷的提升。
關鍵詞:少數民族題材;文化價值;繪畫;創作觀念
我國現當代藝術呈現多元化相融式的發展格局,而少數民族題材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內容。在社會不斷發展下,我國少數民族題材繪畫的發展形式多樣,本土藝術家基于前人的成果持續探求新的繪畫模式,通過古今貫通、融匯中西、博采眾長等展示出豐富多彩的群像美術形式。少數民族題材繪畫在對華夏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及美學理念進行傳承的同時,也生動記錄下少數民族事業的進步與發展,為我國繪畫特別是民族繪畫的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拓寬了中國民族藝術探索的范疇與深度。
一、少數民族題材繪畫的發展與演變
20世紀初期,大量從歐、日等處留學歸來的年輕藝術家將西方繪畫理念和古典油畫技巧帶回國內,出現了諸多有別于中華傳統繪畫的作品。另外,基于當時的社會大背景與救國理念的影響,不少藝術家紛紛走進抗戰大后方,以藝術創作加入到救國革命運動中[1]。特別是年輕畫家們,在新疆、西藏等地區開啟了描繪祖國壯麗山河和廣大民眾生產生活的藝術救國大潮。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展示各民族彼此交融、相互進步的主要繪畫題材就是民族大團結。廣大畫家對少數民族的地域特色與勞作形式等進行了認真調研,從觀察中發掘靈感,描繪出我國繁榮昌盛的建設景象。其中,典型作品主要有:黃胄創作的展示民族大歡慶的《豐樂圖》(圖1)、展示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深厚情感的《親人》《洪荒風雪》,以及《拉卜楞舞》《我們走在大路上》等群像繪畫。
在改革開放初期,眾多畫家打破常規,選用少數民族題材,其創作逐漸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社會性敘事,而是將個人思維逐漸加以滲透,作品也展示出了全新的藝術語言及思想[2]。此階段有大量作品,如徐芒耀的《開拓幸福路》、朱乃正的《春華秋實》,以及由程從林創作的《送葬的人們》《迎親的人們》這兩幅描繪彝族人民生活的作品,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作品。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是我國當代少數民族題材繪畫創作的鼎盛階段,畫作的規模、形式、語言均獲得了較大發展。綜合繪畫質量也得以提升,創作形式更加豐富,畫家們將作品的形式、裝飾、意蘊作為追求的重心。
二、少數民族題材繪畫的文化創作觀念
我國少數民族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坎坷的歷史進程,在相對落后的物質生產生活條件下,構建出了多彩多樣的精神文化世界。各民族獨有的民族特征,不僅包括外在的服裝、建筑與傳統節慶,也包含了內在的思想文化,后者通過外化則體現為前者,而前者又依托于后者,這兩者的共同展示才能充分展示出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內涵。而藝術是對生活的抽象化體現與升華,藝術家必須借助自身的敏銳感知,去發現社會生活中潛在的難以察覺的改變,同時利用藝術形式將其充分表現出來,讓藝術起到自身的社會鏡察作用。
民族文化可以通過民族題材繪畫得到很好的呈現,因此,民族題材繪畫作品應該對少數民族特有的內在精神文化展開進一步的發掘,體現出少數民族同胞的精氣神,進而反映出藝術對于其精神世界上的關注[3]。就繪畫藝術而言,簡單的線條刻畫并不能夠引起共鳴,作品只有展示出內在精神才具有生命力,必須從精神維度去領會藝術對象,并以藝術語言將隱藏的民族思想精神動態體現出來,才可以在畫作中生動形象地揭示出當代民族群眾的精神氣質,使畫作更有力量、更加形象。
三、少數民族題材繪畫的文化價值
1.提供豐富多彩的藝術資源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下,對于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要加以重視。就藝術創作而言,也要對少數民族文化之精粹進行吸收,以確保自身藝術創作的生命力。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地理環境獨特,有著名川秀水與民族聚居村落,是眾多藝術家的心之所向,能夠讓他們獲得大量的藝術創作素材。
畫家們將個體敘事作為出發點與價值理念,通過審視者角度去看待圖像演變,同時試著借助少數民族普通真實的生活展示出新的美學內涵。此類理解世界的直觀體驗,源自個體對世界的特定認知視域,使少數民族題材繪畫有了嶄新意義[4]。美術家在少數民族畫作中滲透進個人精神,打破時空的束縛,通過視覺語言來描繪現實。
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題材畫作在國家的歷屆美展中的地位都十分重要,它們存在和實踐的價值已成為我國美術創作領域中的一個關鍵層面。新時代下的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基于學界的指引、自身的觀察,處于主流美術維度,同時還在整合當中展示出一個新的多元化互補格局,有關作品也在美術家的個人理智反思之后轉變成對于各類文化記憶的重造。由此可見,在學術指引、素材創新、題材衍變、學術構建下,新時代的少數民族題材美術理論及實踐獲得深入發展的契機,并展示出多樣化的發展走向,以及不同于傳統的當代特色。
2.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
對于不同時期的藝術創作,在每一個階段的民族傳承、社會演變及時代背景的變化下跟著出現變化。基于此,這些畫作均具備記錄特性。民族文化意蘊是動態的,宋生貴指出其具有時間的特性,時間未處于靜止,則此意蘊會一直處于改變和創新中,其始終都是靈活的,充滿了豐富的變化[5]。在新時代,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基于民族融合背景,將更深扎于現代生活當中,同時在美術家的個人觀審當中形成對民族文化和民族記憶的一種反思[6]。美術家逐漸從民族個性、品格、文化及美學等社會歷史內容所存在的審美價值方面走出,對少數民族題材繪畫的現代精神進行重構,以極具代表性的畫面突破語言模式上的束縛,對少數民族的生命張力和更深層次的文化意蘊進行探索。不同民族的自身文化是其繼承與弘揚的根基所在,而少數民族題材美術作品則是一種至關重要的繼承與傳揚形式。美術家們不僅對思想及語言進行創新,更重要的是從理解個體當中發現一種極具現代風格的民族記憶,在滲透個人的精神追求中實現思想與語言的突破,使畫作不僅充滿著鮮明的地域特色,還蘊含著古拙厚重的民族精神。但對于怎樣展示新時代背景下的少數民族題材繪畫,各個畫家在形式、思想、價值觀上均有不同,他們在傳統資源基礎上轉化的個人觀審、精神積累以及少數民族當下生活及元素的變遷。
3.有助于新的文化闡釋
隨著時代的演變與藝術理念的更新,少數民族題材繪畫的藝術呈現及語言維度也逐漸出現了或多或少的改變與革新。進入21世紀以來,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的轉型原因,在于從古老自然的民族精神與各民族美學內涵當中發現了全新生長之處,大量美術家特意避開、跨過已被當代文明所同化的生活習慣,轉而關注實際的民族生存情況,此類畫作不再迷戀重造之趣味。視覺圖像雖還處于有形實體,然而無形的精神表達已經逐漸代替了敘事的表達模式,重構情節逐漸開始轉化成對民族文化記憶的再建。諸多中青年美術家著力于游牧民族的初始記憶,刻畫出對游牧生活的留戀和期待。李波、哈斯烏拉、張可揚、王耀中以及烏吉斯古楞等油畫藝術家將傳統和現代民族感知與思考進行有機相融,將少數民族現代精神生動地描繪出一種原生態,個體的特征雖然不同,不過同一草原主題卻一直在他們的視野之中,其作品的共同特點就在于對游牧文化的廣采博取,始終基于現代維度去對草原文化的命題進行重視[7]。油畫藝術家李波的《牧人》(圖2)和李學峰在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中的入選作品《吉祥蒙古博克系列》,其色彩、構圖靈感均源自對少數民族壁畫精粹的吸收,并從中提取自身獨具特色的創作方式,在作品和當代美術語言、繪畫結構之間構筑起戲劇化的關聯。
要紅宇、陳晗晟、茹少軍、林旺、蘇茹婭等繪畫藝術家,基于對傳統中國畫的領會,通過豐富的線條描述與別具一格的設計手法創作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形象。其中,鮑鳳林把傳統中國畫的形式語言和西方的寫實設計手段進行有機相融,從筆墨素描當中,使風格、構架與體積的關聯得以延伸,同時建立起多元化的空間關聯。烏恩琪、甲夫、安玉民、蘇和等內蒙古版畫藝術家也基于現代人們審美觀的改變,通過更加主動、充滿智慧的藝術思想,把版畫的民族特性和當代特征融合,秉持了游牧文化的內涵與根基,通過更豐富的藝術展示,從而彰顯出個人的文化角色。鮑鳳林創作的《出嫁》(圖3),利用簡樸的表現方式展示出北方民族所具有的浪漫民族情愫、多元化的人文意蘊、堅厚的身體語言、極具生命的表現力。
總而言之,基于各類畫家的精神累積和自身審視,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得到了新的發展機遇,在對地域性進行認識時,也體現出對于當代人文思想與視覺經驗的領悟,此類良好的嘗試讓少數民族題材美術作品創作始終堅持濃郁的本土認知,以及具有一定的自主化藝術風格,能有效促進全新的文化闡釋。
四、結語
在我國,少數民族題材的應用已經日漸受到國內藝術家的關注,并為中國美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就繪畫創作而言,少數民族題材是新時代美術發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應獲得全社會的關注。基于此,藝術家們必須把時代和民族的特性加以有機相融,在體現少數民族文化獨有特征的同時,還應該與時代發展同步,才能夠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來回報社會。
參考文獻:
[1]李夢桐.中國現當代少數民族題材群像繪畫探究 ——兼談我的《阿拉善英雄會系列》作品[D].內蒙古大學,2020.
[2]劉田軍,史菲.我國少數民族繪畫藝術現代化轉型的創新思考[J].中國文藝家,2019(08):89.
[3]張有旭.少數民族題材在當代繪畫中的藝術重構[J].人生十六七,2018(12):76.
[4]薛其龍.少數民族繪畫的族群性與藝術表達——以傈僳族農民畫為分析個案[J].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17(02):227-233.
[5]宋生貴.當代民族藝術之路:傳承與超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90.
[6]毛文.少數民族繪畫藝術現代發展的頂層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15,36(12):112-115.
[7]張勇.少數民族繪畫題材中的審美感悟[J].現代裝飾(理論),2015(01):174-175.
作者簡介:
關卻呼尼瑪(1979—),男,青海西寧人。青海民族大學講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民間美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