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洪
近年來,倡導多學科融合的STEM教育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已經把STEM教育上升至國家戰略的位置。2017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提出中國背景下的STEM教育內涵和中國STEM教育2029創新行動計劃。筆者所在學校在充分借鑒和學習了國內外STEM教育的基礎上,成功申報了深圳市重點課題《基于項目學習的小學STEM案例開發與實踐研究》和廣東省課題《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STEM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在課題的引領下,我校建構了傳統文化背景下的小學STEM課程M-E-R-E實施模式,涵括課程實施的四大關鍵環節:遇見Meeting——探秘Exploring——重塑Remodeling——展示Exhibiting。本文以我校《探研風箏 放飛夢想》為例,對M-E-R-E實施模型的各環節加以說明。
一、課程概述
將風箏引入課堂,帶領孩子們經歷完整的風箏制作到放飛的過程,融數學、科學、技術、工程和美術等多學科知識為一體。整個課程,以風箏的制作與放飛為主線串聯全程,使學生在項目中,充分觀察、發現、交流和思考。在豐富課余生活、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增強探究意識,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發展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制作風箏,了解風箏的結構特征、材料特征、放飛原理和技巧等相關知識。
2.通過該項目的學習,學會提出問題、收集和整理資料、初步解決問題;在過程中,學會與人交流與合作、傾聽與表達。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鍛煉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增強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3.通過探研風箏放飛夢想STEM項目,培養學生熱愛并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自主了解更多的非遺文化,提升個人與團體的文化底蘊。
三、基于M-E-R-E模式的設計與實施過程
1.遇見風箏,架構框架思維
當傳統文化遇見STEM,項目學習拉開了序幕。“遇見”階段,教師可以嘗試不同主題的引出方式,著重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脈絡,重視真實問題的探索。教師通過圖片、視頻、故事等材料引出真實背景下的驅動性問題,可通過問題引入和故事線索兩種方式引入驅動性問題。
在項目啟動課上,老師以一個有趣的謎語導入,引導同學們通過多種方式了解了風箏的起源、歷史發展和作用等知識,帶領同學們遠程感受了國際風箏節的精彩盛況。同時,引導提出本項目的驅動性問題:坪洲小學嶺南文化展覽館正處于籌建階段,現需挑選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信物入館。作為坪洲學子,你是否愿意發揮你的智慧,成為坪洲小學嶺南文化展覽館建設的一份子,探索制作風箏的技藝,傳承優秀嶺南傳統文化呢?請嘗試設計與制作風箏吧。
為了指導學生完成項目框架思維的架構,我們引導學生通過課前搜集資料,明確設計并制作能放飛的風箏,需要做哪些準備。
2.探秘風箏,剖析結構原理
“探秘”階段,是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階段。學生通過網絡信息檢索、社會實踐調研等方式,開展一系列相關的積極的思維活動,培養資料收集、信息整理能力以及問題分析和溝通交流能力等。此外,這一階段也是相關概念的學習階段,教師需旁征博引日常生活實例,激發概念的同化和順應,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促進新舊知識共通互融,形成明確而穩定的意義。項目實施過程,不僅關系到項目后期開展,更重要的是鍛煉學生“做中學”的能力。
本項目從風箏的結構特征、風箏的飛行條件和方法原理、制作風箏所需的材料和工具三個方面探秘風箏。對風箏這三方面的探秘,我們通過提供學習單給學生明確探究方向,推薦參考資源和網站引導學生收集資料、整理信息,搭建平臺鼓勵學生匯報分享、思維碰撞。學生在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逐漸厘清風箏的結構特征、飛行原理、方法和制作所需的工具和材料。為接下來風箏的設計和制作打下基礎。
3.重塑風箏,傳承傳統文化
“重塑”是對文化的傳承,也是對文化的發展和創新。“重塑”階段,涵括:產品設計、產品制作、迭代提升三大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應注重將STEM學科知識和思維模式融入項目設計和實施的各個環節,鍛煉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以多元化的新視角系統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了探秘階段學生對風箏結構特征和飛行原理的了解,學生會從箏面、骨架、打孔位置、尾巴等元素進行風箏的圖紙設計。
學生根據圖紙設計和制作風箏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嘗試制作風箏。從圖紙設計到風箏制作完成,是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從圖紙設計、材料和工具選擇等方面發現存在的問題,再組織學生在頭腦風暴中,對圖紙設計、材料、工具進一步優化。事實上,圖紙設計、材料和工具選擇、成品制作這三個環節,構成“重塑”的閉環。在這個閉環中,學生融合多個不同學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此時教師的定位,就是組織、串聯、構建平臺,并在適當的時候介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本項目展示主要包括兩個環節:一是舉辦“探研風箏 放飛夢想”為主題的風箏比賽,二是學生回顧整個項目歷程,總結收獲。
四、結語
本項目的設計和實施采用M-E-R-E模式,聚焦“風箏的制作”,獲得了一定的成效。
1.傳統文化意識的提升
總體上看,學生通過本項目的學習,初步學會風箏的制作和放飛,了解風箏的結構特征和飛行原理,也對風箏的選材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本項目以任務驅動引領學生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小挑戰,在完成挑戰的過程中,學會資料的收集與整理,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材料的分類與選擇,學會了與同學合作、交流、互助。激發了學生內心的夢想,在風箏放飛的一刻得到釋放與升華。讓學生在探研風箏的過程,體會傳統文化,放飛夢想。
2.學習能力的培養
各學習小組在本項目中遇到重重困難,甚至每突破一個問題,就會帶來新的問題。而在項目的驅動下,學生總能不斷地嘗試用各種方式去解決遇到的問題。不僅包括學習方式的提升,如查閱資料、整理數據、小組互動等,也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克服遇到的種種困難,如處理組員矛盾,提高溝通能力,克服畏難情緒。不管風箏最終能否成功放飛,學生在這過程中所經歷的,都從不同方面提升了自我的學習能力。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寶安區坪洲小學)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