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陜北是漢畫像石墓集中分布的地區之一,出土有大量題材豐富、構圖精美的漢畫像石,這為我們探究漢代時期陜北地區的社會形態提供了珍貴的信息和有力的證據。
關鍵詞:陜北地區;漢畫像石;社會活動
所謂漢畫像石,是指墓闕、墓室及其地面祠堂等建筑物里的雕刻裝飾,為我國漢代喪葬習俗中形成的珍貴歷史文化瑰寶。漢畫像石所反映的題材非常豐富,包含生產生活、歷史故事、精神信仰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因而鮮活地展現出了漢代的社會生活狀況,為我們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俗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陜北是全國少數幾個發現畫像石的重點地區之一,其泛指今天的榆林和延安地區。在秦漢時期,榆林作為北方游牧草原文明和華夏中原農耕文明南北邊緣的接壤地帶,也是漢王朝扼控西北少數民族南下的北大門。當時的統治階級派遣將士戍守邊疆,以防范匈奴的入侵,這樣的地理位置決定陜北必然成為古代文明的交融中心之一。再加上漢王朝數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實邊政策,伴隨移民而來的先進農業、手工業技術,以及中原文化在陜北的傳播,使得陜北融匯三秦、匈奴、中原等多個地區的文化元素,逐漸形成了陜北獨特的地域色彩,同時這種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在陜北的漢代畫像石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陜北地區發現的漢畫像石墓葬,迄今為止僅見于無定河流域一帶。秦漢時期,陜北地區地處邊關,軍事戰略位置突出,統治者實施移民屯邊衛邊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也為厚葬風氣在當時富豪和守邊文武官員中的廣泛流行奠定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薄厚適宜、表面平整的石材在陜北地區較為常見,且鐵質工具在生產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均為漢畫像石的制作提供了便利條件。
陜北漢畫像石基本發現于漢畫像石墓葬,最早見諸記載的是在1920年前后、首次刊發在《藝林月刊》上的“故雁門陰館丞西河圜陽郭仲理之槨”和“西河圜陽郭季妃之槨”。上世紀50年代,陜西文物部門在陜北先后發現若干畫像石墓,見于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的官莊、黨家溝、張興莊,吳堡縣的李家源,神木縣的大保當,清澗縣的賀家灣,榆陽區的古城灘和綏德的四十里鋪、延家岔、劉家灣等地。已正式發表簡報或報告的畫像石墓,包括綏德縣保育小學漢永元十二年(100)王得元畫像石墓,米脂縣官莊M1-M4,綏德黃家塔M1、M2、M4使者持節護烏桓校尉王威畫像石墓,M7永元二年(90)遼東太守畫像石墓等。
據筆者如今所能夠查閱到的資料顯示,在這些漢墓中,截至2009年共出土漢畫像石1177塊,由畫像石所刻紀年銘文可知其年代上限至東漢永元二年(90),下限至永和五年(93),貫穿東漢政權對陜北近50年的統治。墓中所見漢畫像石涵蓋題材廣泛,涉及文化、宗教、生產、娛樂、軍事等,真實反映出當時陜北民眾的生產生活情況。陜北漢畫像石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蘊含著很高的學術價值,為多種學科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信息,特別是對陜北區域史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人們可以從考古、歷史、藝術、民俗等多個方面進行探究。比如,銘文畫像石是研究秦漢官職設置的好材料,出土漢畫像石中,有遼東太守、徐無令、漢羽林郎、河內山陽尉、西河太守行長史事離石守、使者持節護烏桓校尉、大高平令、故雁門陰官丞等。如果再結合其他史料,還可以考察出秦漢職官的演變情況。同時,銘文也為研究秦漢時期陜北的基層組織提供了寶貴的材料;為研究秦漢時期的山川地理起到了重要作用;為確定“奢延水”“園水”所在地的定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最后,其銘文對書法藝術研究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銘刻有小篆,也有隸書,能夠使我們很好地領略到其中的書法意境。
一、喪葬活動
在漢畫像石中,有一類題材以奇異的動植物以及華麗的仙人為內容,這類題材所刻畫的奇異事物大多為世所罕見或不存在的,所描述的場景故事也大多來源于人們的想象,是古人關于靈魂和生死的認知在思想領域的反映。墓室中那些在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場景和富有靈性的動植物所表達的象征意義,主要是用于驅邪避害、護靈升天。因為人們相信墓主人的靈魂尚存,并沒有消散于天地間,反而是到達了另一個更美妙、更祥和并可以長生不老的地方。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祈求天地神靈的庇佑,祛除不祥,使墓主人的靈魂可以順利地升仙,在另一個世界能夠安寧舒適。以綏德縣四十里鋪田魴墓前室后壁漢畫像石所描繪的內容為例:橫楣石,長2.65、寬0.285米(圖1)。主體畫面表現的是周穆王拜會西王母場景:西王母正坐于仙鶴牽引的車上,一馭手束發后向飄揚,可見車速之快。車前一騎鹿仙人右手執仙草,左手執一矩形物。另一騎鹿仙人背部生有羽翼,一手扶鹿角,一手前伸。兩鹿四蹄騰空作奔跑狀。畫面正中見有10人,7名男子形象,3名女子形象,或在吹奏樂器,或跟隨音樂翩翩起舞,或在玩雜耍游戲,每個人都神態歡愉、動作自然。左側畫像所刻西王母,頭部戴勝,擁袖正坐,身側周圍見端盒的侍者、獻仙草的羽人及九尾狐、三足鳥、玉兔形象。
另一方面,漢畫像石的題材也表達出人們寄希望于墓主人能夠在某一日再回到塵世中來的心愿,通過一種能夠傳達信息給上天讓其知曉的方式。中柱石,長0.98、寬0.18米(圖2),其上用隸書陰刻銘文,分為上下兩段:上段銘文為“西河大(太)守都集掾圜陽富里公乘田魴萬歲神室。永元四年閏月二十六日甲午卒上郡白土,五月二十九日丙申葬縣北鳥句亭部大道東高顯塋”;下段銘文為“哀賢明而不遂兮,嗟痛淑雅失年。云日日而下降兮,榮名絕而不信(申),精浮游而? ?獐兮,魂瑤而東西。恐精靈而迷惑兮,歌歸來而自還。掾歸來無妄行,卒遭毒氣遇匈(兇)殃”。這段招魂辭的主要含義為:“賢明的人(墓主人)去世讓人無限哀痛,我們擔心墓主人的魂魄在虛幻中被鬼祟妖媚所迷惑,不知所終,希望墓主人能夠隨著這段辭的吟唱回到墓室里來(即漢代人所暢想的人死后所居住的那個永恒世界),不再遭受各種禍患的打擾。”招魂本是楚地風俗,是喪葬過程前的一個必備儀式,具體操作方式是用死者生前的衣具引導其靈魂歸附于肉身后再下葬至墓室。此處畫像石墓屬于陜北地區同類墓葬的早期形態,大致處于東漢和帝永元年間(89—105)。可見南方楚地招魂風俗反映的靈魂不滅之喪葬觀念已傳播、影響至當時的陜北地區。
而畫像石上出現的多種神人、仙界題材,也表明墓主階層對以西王母(圖3)為代表的仙界生活的向往。如《山海經·西山經》載:“西王母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此文獻所載西王母為面目猙獰的半人半獸形象,至漢代就演化為雍容的女性神仙形象,并掌有不死仙藥。因此,西王母成為漢代人崇拜的重要神靈,將其大量刻畫于漢畫像石中,即反映了墓主人希望得到靈魂永生的迫切愿望。
二、狩獵活動和邊塞軍事活動
陜北畫像石中對狩獵活動的刻畫非常普遍,其使用頻率之高在其他地區的畫像石中也是很少見的,對狩獵題材的偏愛是陜北畫像石題材的獨有特點。
陜北漢畫像石中的狩獵圖,把較多的人物形象和動物形象以并行鋪成的方式組合在一幅圖內,使得整個畫面顯得飽滿而有序。如神木大保當的M23狩獵圖(圖4),其上半部分見三名獵手和六只形態、動作各異的野鹿及一猛虎形象。前兩個獵手全力追射其馬前飛奔的鹿,后一獵手反身回射一虎,其間一只獵鷹在抓捕野兔,獵手身形矯健,執弓挾矢,引滿欲射。鹿或拼命逃竄或驚慌回首;猛虎中箭后回首怒嚎,欲與獵手決一死戰。整幅畫面刻畫形象、生動,使觀者身臨其境。
在陜北地區漢畫像石中,表現軍事戰備題材內容的現象非常普遍。漢時陜北屬邊塞軍事重地,戰爭多有發生,部分工匠就將自己所見的戰爭境況寫實地刻畫于畫像石之上。如綏德白家山就見有大量描繪戰爭內容的畫像石,既有戰爭廝殺場景(圖5),亦有凱旋大捷場景(圖6)。畫面中的將士皆手持戈矛,縱馬飛奔,隊列整齊,人數眾多,可以看出當時陜北作為軍事重鎮,武備完善,軍容嚴整,有著很高的戰斗力。
三、農耕生活
除了發達的畜牧經濟,漢代陜北地區的農耕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當時最先進的農耕技術在陜北地區開始運用,大大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綏德漢畫像石反映農業生產的題材十分廣泛,如牛耕(圖7)、翻地(圖8)、播種、拾糞、秋收等。綏德四十里鋪出土畫像石有《牛耕圖》,農夫一手策鞭引牛,一手扶犁耕田。白家山漢墓畫像石上的《翻地圖》,刻畫樹上系一糧袋,地頭置一水罐,農夫四人高舉镢頭翻地。這些圖畫反映出當地農墾發達,普遍使用耕牛、鐵犁的農業場景。
四、娛樂活動
漢代主要的娛樂形式為音樂、舞蹈和雜耍,歌舞活動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在民間相當普及。古代社會把歌舞、音樂演奏和雜耍統稱為“百戲”,也叫“角抵戲”,涵蓋流傳在民間的各種藝術表演形式。在漢王朝相繼派遣張騫、班超出使西域后,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元素傳入中原,極大地豐富了樂舞百戲的繁榮和發展,特別是西漢初年擅長樂舞的龜茲國內遷到榆林城北,后又置為龜茲縣后,把他們的歌舞技藝帶到陜北與當地漢民族融合,加之北匈奴等民族的影響,使得陜北地區的漢代百戲出現五彩繽紛、繁榮興盛的局面。漢畫像石中大量的樂舞“百戲圖”正是這一現象的充分表現,見有建鼓舞、踏盤舞、武舞以及弄丸、倒立、斗獸、騎射等,這反映出從皇帝到諸侯、各級官僚、地主不僅生前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而且也想在死后把這種享樂帶到陰間世界。
五、總結
漢代時期,陜北地處邊郡,各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使當地的漢畫像石墓表現出以華風為基礎兼具習染胡風的獨特風格,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其構圖、題材偏向于反映漢代陜北的墓葬信仰、狩獵游牧、邊塞軍事武備、農耕、娛樂活動等特有的民俗風情。通過考古發掘出土的實物資料與歷史文獻相結合的方法探究得出陜北畫像石獨特題材的出現,和陜北當時的自然環境、社會生產方式、崇尚厚葬、“靈魂不死”的信仰及民族沖突與融合等因素息息相關。
參考文獻:
[1]陜西省博物館、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合編.陜北東漢畫像石刻畫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
[2]吳蘭.陜西綏德漢畫像石墓[J].文物,1983(05):28-32.
[3]戴應新,李仲煊.陜西綏德縣延家岔東漢畫像石墓[J].考古,1983(03):233-237.
[4]方韜譯著.山海經·西山經[M].北京:中華書局,2009:30.
[5]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3341.
作者簡介:
高雪雪(1993—),女,漢族,安徽淮北人。本科學歷,阜陽市文物管理中心文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