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秀的內容策劃是辦好一個展覽的前提與基礎,而高質量的臨時展覽越來越被觀眾所期待和青睞。本文以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臨展“向海而興——15—19世紀世界航海文物展”為例,探討臨展內容策劃過程,供各位同仁參考。
關鍵詞:臨時展覽;內容策劃
2022年4月,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與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合作推出“向海而興——15—19世紀世界航海文物展”,回顧15至19世紀世界航海史,通過200余件(套)世界航海展品,從技術、海上戰爭、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向觀眾多角度展示了世界航海500年的恢宏歷程。
一、展覽選題
展覽的選題需考慮本館的辦館宗旨、辦展理念、館藏資源、經費等內容。“向海而興——15—19世紀世界航海文物展”是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在引進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世界航海五百年——15—19世紀航海文物特展”基礎上策劃而出的。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涉海類博物館,在做好南海人文歷史、自然生態、水下文化遺產收藏、保護、研究、展示的同時,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講好海的故事。從辦館宗旨及辦展理念上看,非常契合此次展覽。
二、展覽大綱
筆者認為,對于引進展,不應一成不變地展覽展示,而是要結合本館自身宗旨、藏品情況、策展理念、場地規模等重新策劃,做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展覽。“世界航海五百年——15—19世紀航海文物特展”的展覽大綱嚴謹、思路清晰,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原創性展覽。其大綱的基本內容主要分為四個單元:1.推進歷史的科技,主要展示航海用圖和航海儀器,揭示不同時代人們對世界和海洋的認知,回顧航海科技的演變與精進;2.改變格局的事件,通過雕塑、船模、武器裝備等展品,介紹15至19世紀著名航海家、重大航海事件和海上戰爭;3.打造世界的貿易,以海外貿易公司、經營者和暢銷品為切入點,通過各國錢幣、瓷器、銀器等,展示航海帶來的繁榮貿易,以及因貿易而形成的文化交融;4.充盈精神的藝術,展示鯨齒、木刻、繪畫等富有航海特色的藝術品。
在原有展覽大綱的基礎上,我們該如何創新,做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引進展?15—19世紀的世界航海史內容非常龐大且繁雜,我們該用什么樣的方式去串聯、展示這段歷史?除了以器物分類展示,是否還有其他方向?經過討論,筆者認為,“人”推動了整個世界航海史的發展,可以通過以“人”為主線,串聯起整個展覽。
15至17世紀的航海家和探險者進行的地理大發現,促使世界聯成一體;新航路的開辟,極大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東印度公司、廣州十三行等具有國際化背景的跨國公司推動世界貿易并促進文化的融合;地理大發現推動世界貿易的發展,為更好地壟斷世界市場、增加獲利,西歐各國發動一系列海上戰爭,爭奪制海權,這些戰爭不僅影響了各國的發展,也改變了世界格局。因此,筆者以“人”為主線,將展覽大綱分為四個單元:1.航海家與探險者,依托雕塑、船模、畫像等,講述鄭和開創人類走向遠航的壯舉,以及在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達·伽馬、斐迪南·麥哲倫、詹姆斯·庫克等人的努力下,在世界各個海域開辟了多條十分重要的航線,發現了美洲大陸、新西蘭等,促使世界聯成一體。2.科技推動航行,展示航海家和探險者所使用的各類航海圖及航海儀器,并講述背后的故事。3.海上戰爭與擴張,通過戰艦、火炮、刀劍等展示該時期的海上戰爭。4.海上貿易與文化,通過各類錢幣、紋章瓷、銀器、鯨齒刻件等,展示遠洋航行推動世界貿易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
三、展品確定
在展覽大綱確定之后,下一步便開始遴選展品。展品的選擇需考慮以下幾方面內容:
1.展品是否符合展覽主題,其現狀是否適合展出。
2.展品的來源,是本館藏品還是借展展品。如果是借展,需考慮展出環境是否適合借展展品。同時需辦理相關借展手續、展品報審(由出借方辦理)、展品運輸、點交上展等事宜。除引進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館藏文物外,我們還結合展覽情況展出一批本館所藏的廣彩瓷、象牙扇、畫琺瑯、紋章瓷等,豐富展覽內容。
3.重點展品。展覽應挑選具有代表性和能夠承載展覽亮點的展品作為重點,并放置在顯要醒目的位置。我們通過獨立柜或放置在重要位置的方式,將重點展品展示出來。例如16世紀英國制黃銅星盤和17世紀法國制馬格里布黃銅星盤,通過獨立柜展出,便于觀眾從不同角度進行欣賞。
4.特殊展品。對涉及到地圖、民族、宗教等特殊展品及內容的,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5.輔助展品。如展覽需要,可增加一些復制品、模型、雕塑等作為輔助展品,但輔助展品的選擇需與展覽主題相契合,并起到補充、升華的作用。例如展覽中“鄭和”版塊相關內容中的輔助展品及說明:⑴明代金錠(復制件), 明(1368—1644),湖北省博物館藏。說明:從(明)梁莊王墓中出土,其中一塊金錠鑄有銘文“永樂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處買到,捌成色金壹錠五十兩重”,銘文所記載的時間與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時間吻合,系鄭和從西洋某國買回金料后重新熔鑄而成,這是與鄭和下西洋有直接聯系的文物,極為珍貴;⑵斯里蘭卡科倫坡國家博物館所藏的《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該碑文刻有“大明皇帝遣太監鄭和、王貴通等”“永樂七歲次己丑二月申戌朔日謹施”等內容,學術界認為該碑是記載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史證。碑文由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組成,中文居右,泰米爾文居左上,波斯文居左下。碑文內容分別記錄的是錫蘭國信奉的三種不同宗教:佛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因此,這三種文字分別記錄的是佛世尊(釋迦牟尼)、印度教保護神濕婆和伊斯蘭教的真主安拉;⑶《天妃靈應之記》碑拓(復印件),鄭和史跡陳列館藏,說明:宣德六年(1431),鄭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前刊立《天妃靈應之記》碑,置于福建長樂天妃宮內。該碑記錄鄭和前六次下西洋的時間、所經過的國家及第七次的時間,是研究鄭和相關歷史的重要碑刻資料。雖然這三件展品只是復制件,但通過知識點的擴充,是對鄭和相關內容的極大補充。
6.展品組合。展覽主題下的展品之間必然存在聯系,因此,需加強對展覽主題及展品的研究,選擇展品組合,詮釋展覽主題。展品的有效組合,不僅能讓整個展覽內容嚴謹,更利于觀眾去理解和欣賞。在展覽中,策展團隊深挖展品之間的聯系,讓觀眾能夠從多方面或“信息立體化”的角度去了解。例如,我們將一幅1482年在德意志烏爾姆出版的托勒密世界地圖的內容挖掘出來,與各個本為獨立版塊內容的航海家亨利王子、哥倫布等信息串聯起來。又如,我們將詹姆斯·庫克對于壞血病的治療與預防及在海圖繪制上所作出貢獻的內容進行擴充,使其能與達·伽馬等航海家在海上遭遇的壞血病內容相聯系,同時還與其他單元中展示的天文鐘、測經儀產生聯系,讓觀眾能了解到展品背后的故事。
四、展覽文本
展覽文本不等同于展覽大綱,筆者認為展覽大綱如同人體的骨骼,能展示人體的基本概況,而展覽文本則是在展覽大綱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內容,其更像是一個完整的人,有血有肉。
1.展覽名稱
展覽名稱是展覽內容的高度總結,在取名時需要考慮本館展覽的整體設計及中心思想,同時要簡潔凝練、富有文化意義。例如取“向海而興——15—19世紀世界航海文物展”這個名稱,有以下原因:1.總結展覽內容,凝練概括標題。15—19世紀世界航海活動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地理大發現促進世界一體化,東西方在貿易、文化之間的聯系大大增強,瓷器、茶、香料、咖啡、可可等商品,將歐、亞、非、美洲緊密聯系在一起,世界市場逐步建立。15—19世紀的世界,在人類航海活動的影響下,走向興盛與繁榮,因此,筆者認為取“向海而興”是非常符合展覽內容的。2.結合本館以往展覽,承前啟后。2020年,本館曾與意大利五家博物館聯合舉辦“向海而生——古羅馬海港的傳說”,該展覽講述了2000多年前古羅馬與海洋之間的緊密關系,古羅馬文明基于海洋而誕生、繁榮。2000多年前的古羅馬向海而“生”,15—19世紀的世界向海而“興”。策展團隊結合本館前期舉辦過的展覽,從時間、內容上做到承前啟后,繼續將海的故事向縱深推進。
2.展覽前言
展覽前言在做到簡潔凝練的前提下,將展覽主題、展覽主要內容和思想向觀眾傳達。在此次展覽中,策展團隊將“航海家與探險者”“科技推動航行”“海上戰爭與擴張”“海上貿易與文化”四個方面內容進行高度總結,讓觀眾在閱讀展覽前言后,能對展覽整個情況有大致的了解。
展覽前言的內容如下:
“15至19世紀,歐洲商船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新的貿易伙伴和貿易路線,以發展新生的資本主義。隨著新航路的開辟,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和地區,打破以往人類文明區域分割與孤立發展的局面,歐洲各國為壟斷貿易和獲利,發動一系列海上戰爭。但同時,東西方在貿易、文化之間的聯系大大增加,瓷器、茶、香料、咖啡、可可等商品將歐、亞、非、美洲緊密聯系在一起,世界市場逐步建立。這是大航海的時代,是探索與發現的時代,是海權紛爭的時代,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自由貿易開始出現,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本次展覽以15至19世紀五大洲200余件/套世界航海文物,從科技、戰爭、貿易和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航海所連接的世界,再現航海、貿易和戰爭相互交織的歷史。”
3.單元及內容介紹
在確定單元構成后,需增加單元說明。單元說明要概括該單元的基本情況,字數不宜過多。在單元下面的展品組中,也應有展品組說明。例如第一單元“航海家和探險者”,其單元說明:“15世紀初,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由此開啟了東、西方航海家的遠航活動。在亨利王子、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航海家和探險者的帶領下,開辟多條重要航路,發現了前所未知的陸地和海域,并對這些區域乃至地球本身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知。”第一個展品組為“鄭和”,其組說明:“早在地理大發現開始前半個多世紀,我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在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期間,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經由南海橫渡印度洋,最遠抵達紅海沿岸和赤道以南數百公里的非洲東海岸,前后歷經30多個國家。鄭和遠航規模巨大,僅第一次航海就有2.7萬多人,大船62艘,加上中小船只共200余艘,‘云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大規模的遠航船隊,不僅在當時世界任何國家沒有過,也是后來地理大發現時代任何探險船隊和運輸船隊所莫及的,鄭和下西洋率先吹響了人類成批走向遠洋的號角。”
4.說明牌
展品說明牌一般包括展品名稱、英文譯名、展品尺寸、展品年代、展覽來源、收藏單位等信息,同時要增加相應的展品說明或闡釋。
5.知識拓展
知識拓展是對展覽、展品知識和信息的擴充和解釋,可用簡短的文字說明、表格、圖片、視頻等進行呈現。例如在航海類主題展覽中,可以增加觀眾感興趣的知識點。比如增加“教皇子午線”相關內容:“15世紀末,葡萄牙和西班牙就大西洋及其沿岸地區的勢力范圍發生沖突,1493年,經羅馬教皇仲裁,規定在亞速爾群島和佛得角群島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線為分界線,該線以西的一切土地歸西班牙,以東的一切土地為葡萄牙。1494年,葡、西兩國又簽訂‘托爾德西亞斯條約’,將這條分界線向西推進270里格。但隨著葡、西兩國先后發現香料群島(今馬魯古群島),雙方因該群島的歸屬問題又發生爭執。1529年,葡、西兩國簽訂‘薩拉戈薩條約’,在馬魯古群島以東17°的位置再劃一條分界線。通過前后兩條分界線,葡、西兩國首次劃分整個地球。”
五、內容設計與形式設計、施工布展
內容設計、形式設計、施工布展三者,并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在內容設計階段,策展人需將展覽構思、展品特色、延伸設計等寫入展覽文本中,并在形式設計階段同設計師保持良好溝通,對于在形式設計階段可能出現的問題,再及時對展覽文本進行調整。策展團隊應全程參與形式設計及施工布展工作,對展覽主題、重點展品,以及布置展柜位置、展板、展托、燈光照明等,根據現場施工布展情況及時調整展品展示方式、位置等。
例如在內容設計階段,我們需要展示16至17世紀神秘的《海怪圖》,它們充斥著豐富的裝飾元素,包括千奇百怪的海怪形象、船只、風俗人物、紋飾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荒誕又恐怖的海怪。
為將這些《海怪圖》進行完美呈現,在設計階段,設計師根據展品特色提取其中的海怪形象,設計一個互動場景。設計師將各種海怪制作成小氣泡,當觀眾觸碰時,圖像會在變大后爆炸,搭配帆船模型和水紋燈光,營造一個在海底中充滿各式海怪的互動場景,深受小朋友喜愛。
六、結語
回顧“向海而興——15—19世紀世界航海文物展”,在內容策劃中我們首先要加強展覽主題、展品等相關內容的研究。嚴建強曾提到:“策展品質深受前期研究質量及深度的制約。加強對藏品的研究,包括單件物品內涵的研究與系列藏品的語境化研究,是組織高質量展覽的知識前提。”[1]好的臨時展覽要有明確的主題、科學嚴謹的知識、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加強展品信息研究,采用多種敘事方式和傳播手段,才能展示展覽豐富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嚴建強.“十二五”期間我國博物館陳列展覽概述[J].中國博物館,2018(01):77.
作者簡介:
李其仁(1993—),男,漢族,海南儋州人。本科學歷,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陳列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