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李曉菲



摘要:年畫是我國民間傳統畫種之一,因主要在農歷新年張貼,故得名。其由專業畫工經畫稿、刻版、填色、印刷等工序制作,舊時主要張貼在民居門、墻、窗等處用以增添節日氣氛。平陽木板年畫是一門傳統雕版印刷藝術,擁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是展現黃河流域晉西南臨汾、運城地區(古平陽地區)“年文化”的典型載體,是當地人民展現民俗風情、表達美好祝福、寄托生活愿景、傳承精神內核的重要媒介,具有典型、鮮明的藝術特色。本文在簡述平陽木版年畫產生背景及發展歷程的基礎上,重點分類別對平陽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和風格進行賞析,進一步研究并挖掘平陽木版年畫的內涵和價值,著力讓平陽木版年畫這一文化遺產在能夠“熱”起來的同時,更能依托藝術載體讓其所表達的內在精神“傳”下去。
關鍵詞:平陽木版年畫;藝術風格;賞析研究
一、平陽木版年畫的產生背景及發展歷程
平陽木版年畫在上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融合了北方胡、蒙文化,受不同歷史階段文學、風俗、雕印技術影響,同時在黃河流域獨有的地理、人文環境熏陶下,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彰顯了北方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
平陽木版年畫起源于唐代,在當時手工業繁榮壯大的背景下,雕版印刷業也得到一定的發展,這一時期平陽地區典型的雕印作品是佛經、佛像。宋金時期,河東南路受戰亂波及小,另加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技術積累好等優勢條件,平陽逐漸成為當時的雕版印刷中心。光緒三十四年(1909),俄國地理學者柯茲洛夫率隊在西夏國的黑水城(現甘肅額濟納旗黑城鎮)開展考古活動,發現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習稱《四美圖》)(圖1)和《義勇武安王位》(圖2)均制于宋金時期,是現存最早的平陽木版年畫。元代,戲曲文化的加持為平陽木版年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同時也鑄就了平陽木版年畫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明清時期,平陽木版年畫的制作生產達到頂峰,晉南地區民營木版年畫作坊遍地開花,每年印刷銷售年畫高達萬份左右,除供應本地,還遠銷陜西韓城、西安等地。近代以來,受戰亂影響,平陽木版年畫逐步走向衰落。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傳統文化熱潮方興未艾,“國潮”“國風”廣受追捧,平陽木版年畫才逐年恢復生機。
平陽是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文化底蘊深厚,孕育出了木版年畫這一藝術表達形式。早在四千多年前,堯在此建都城,平陽逐漸成為政治、文化中心,襄汾陶寺遺址出土遺物上的彩繪,顯示出古人已善于通過繪畫藝術表達情感。殷商時代起,人們習慣于開展一系列祭祀祈福活動,在門口懸掛或寫或畫的“桃符”來祈求平安,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桃符”的形式逐漸固定,“寫”的文字逐漸演化成了春聯,“畫”的繪畫演變成了門神畫,產生了最早期的“年畫”。進入農耕時期,受生產生活方式影響,形成了特定的習俗和信仰。在歲末年初之際、農閑時期,人們會通過貼窗花、貼門神等來點綴房屋、祈求豐收、祈禱祝福,年畫風俗由此形成。
雕版是平陽木版年畫創作的基礎,紙是平陽木版年畫的載體。平陽地處臨汾谷底,地勢平坦,汾河貫穿而過,氣候適宜、物產豐富,著名的稷山竹紙、平陽白紙均是上乘的年畫用紙,而稷山棗木因其質地堅硬、木紋密實,是制作印制年畫所用雕版的優選。并且,平陽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年畫文化的影響逐步外溢,人們在交互往來中逐漸形成習俗,平陽木版年畫隨即成為代表地方典型特色的文化符號。
二、平陽木版年畫的藝術賞析及風格研究
平陽木版年畫經歷了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浸潤,逐漸成為地方民俗文化的代表,展現了當地居民的喜好、趣味、價值觀。
由于木版年畫一般是在過年或喜慶節日時張貼使用,因此,其內容以歡樂、吉祥為主,寄托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審美情趣、年畫形式是隨著實用和需要而變化的,有中堂畫、門畫、影壁畫、門頭畫、窗畫、條屏畫、灶龕畫、桌裙等。按素材來源分,平陽木版年畫主要有神祇類、戲曲類、故事類、民風類、自然類等,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藝術表現力,其藝術特點是畫面完整、造型夸張、形象生動、主題突出、裝飾性強。在色彩運用上,不受自然光色的局限,注重色彩的對比,艷麗、明快,給人以豪放、健康、灑脫的感覺。
以下,筆者將按題材來源分別對各類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進行賞析。
1.神祇類。這是平陽木版年畫最早的題材類型,內容起源于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多張貼于大門、灶臺等位置,典型的神祇形象有門神、財神等,主要表達“鎮宅驅邪”“祈求平安”之意。
年畫《秦瓊敬德門神》(圖3),構圖飽滿、留白少,圖形比例夸張。兩位武將策馬前傾,頭微微揚起,給人以不可侵犯之感,人物表情動作豐富,左側武將紅臉剛猛、略微隱藏兵器,右側武將白臉柔和、雙鞭揚起蓄勢待發。二人一左一右,著于宅門,既展現威嚴感,又飽含親和力,有“拒邪迎善”的樸素思想。整體看,其畫風十分注重人物傳神,象征意義明顯,體現出農耕文化下當地居民對神靈的敬畏、對平安的期望,同時也展現出華夏民族文化中蘊含的“和”的思想。
2.戲曲類。晉南地區是我國元代戲曲的發祥地,同時也是蒲劇的故鄉,當地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因而為木版年畫的創作提供了十分豐富的素材。戲曲題材也往往是人們喜聞樂見、口口相傳的歷史故事或人物形象,深受當地居民喜愛。為此,平陽木版年畫習慣于把戲曲情節和美術創作融合為一體,體現濃厚的地域特色。
年畫《黃河樓》(圖4),故事情節發生在三國時期,主要人物為劉備、趙云、周瑜。劉備(右二)身著紅色蟒袍,舉止溫良,躬身作揖,展現的是一位“仁人明主”的正面形象;周瑜著綠袍(左二)頭戴金盔,手高舉、腿分叉,滿臉怒色,“擬以兵劫之”的意圖表現得淋漓盡致;趙云(右一)著盔甲、手扶襟,雙目怒視,有欲要發作之色。該畫顏色主要由紅色、綠色構成,輔以黃色、紫色,色彩對比十分鮮明,通過顏色即給人以強烈的沖擊感。
此畫在用色上體現了國人的傳統觀念。我國自古有“五行”的說法,五種元素分別對應“白、黑、綠、紅、黃”五種顏色,這幾種顏色的搭配使用被認為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因此,五行指導下的色彩運用觀念一直貫穿于平陽木版年畫創作的各個時期。此圖采用舞臺亮相式構圖,簡潔清晰,以典型人物的典型神態示之,把緊張刺激的情節通過人物的表情、手勢、姿態進行精準刻畫,在簡潔明快中把歷史故事情節呈現得跌宕起伏。此畫在突出位置以突出顏色構繪的劉備形象可謂全畫的焦點,劉備的紅袍鮮艷突出,但其形象最為謙和,一方面表現出先民渴望“仁君”的樸素思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華民族深藏在骨子里的謙遜、仁和精神。
3.故事類。這一類年畫取材于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其內容夸張、詼諧、生動,趣味性很強,觀后時常令人發笑,張貼于臥室給節日增添歡樂。
《老鼠娶親》(圖5)題材即來源于傳說故事。傳說老鼠想把女兒嫁給有權有勢者,經反復尋覓斟酌方才嫁女的故事。此畫構圖不受情境所限,布局緊湊密實,少留白,娶親隊伍熱鬧紛呈,有扛旗、抬轎、吹打的,把老鼠娶親的熱鬧場景以全景式方式進行了描繪,娛樂性很強。色彩運用上以紅、綠、粉搭配為主,富有沖擊力,在熱鬧歡騰的氣氛中透露出一絲滑稽的氛圍。此畫點睛之處在左下角的黑貓,色彩突出,撲倒一只老鼠后怒目而向娶親隊伍,無不預示著娶親隊伍的結局。
此畫是典型的“年文化”題材,傳說正月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為了不打擾好事,人們會盡早熄燈就寢,并放些米面給老鼠。《老鼠娶親》年畫體現了農耕時代先民希望老鼠為貓所獲卻無法盡然,轉而希望能和老鼠處理好關系,減少鼠害的“又愛又恨”的矛盾心理,也體現了古人對來年“豐衣足食”的訴求。
4.民風類。這類年畫取材于先民的生產生活、飲食起居等,最為“接地氣”,內容往往體現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或生活的富足或勞動的繁忙。民風類年畫因取材于生活,在色彩使用及構圖上也更為寫實,懸掛于廳堂或臥室,內容積極向上,同類題材的年畫可用四幅、六幅等“條畫”形式以統一主題進行呈現,常用來表達誡勉之意。
《訓子擇交》(圖6)呈現的是古代富人誡子交友的情境。父親坐于榻上,表情嚴肅,徐徐道來,兒子立于榻前,曲背拱手,傾耳細聽,父慈子孝的畫面油然而生。構圖大片留白,重點在右側“訓子”上,但同時對周邊環境進行了刻畫。佇立一側候命的兄弟、難掩憐兒之情的母親,細節之處無不呈現古人對后代教育的重視。
中國歷來注重對子女的教導,平陽地區歷史上文人名家輩出,人們重視教育的風氣由來已久。同時通過畫中父親、兒子、兄弟、母親狀態及神色的描繪,可窺禮制思想對古人的深刻影響,體現儒家文化的內涵。平陽木版年畫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產生,因此在創作上處處體現著“忠孝仁義”的傳統思想,這種精神鐫刻在我們心靈最深處,通過年畫展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
5.自然類。這種題材的年畫以山河、花卉、飛鳥走獸等自然生活景象為主,通過對景色的勾繪,給人帶來賞心悅目的感受,同時圖案色彩艷麗,象征寓意明顯,隱含著祈福和祝愿。
《吉祥花卉》(圖7)以連環畫形式,將雞與花的形象進行融合構圖,雞的造型反復出現是取諧音“吉”。該圖大量運用線條,用筆簡潔、粗中帶細,四只大公雞昂首挺胸,或立或行,色彩運用上以紅、粉為主,輔以綠色、黃色,顏色鮮艷、奪目,給人以節日的喜樂與歡慶之感,同時含祝福意義,因而這種題材年畫廣受喜愛。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因漢字存在“同音異義”的特點,因此在各種類型題材的年畫上,能普遍看到畫工巧取諧音,將各類素材通過精妙的構造呈現一種全新的、有極強寓意的新形象,形成特有的表現力和象征性。
三、結語
以上,筆者按照年畫題材的不同來源分別對平陽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進行了分析。整體看,平陽木版年畫是一門集合雕刻、美術、印刷于一體的藝術表達形式,構圖簡練粗獷但人文思想厚重是其造型方面的主要特征,結構上講究嚴謹飽滿、對稱均衡,色彩鮮艷、突出,視覺沖擊感較強,是北方黃河流域年文化的重要表現載體。平陽木版年畫具有裝飾、供奉、慶賀等功能,實用性強、趣味性足、啟發性深,它承載著晉南地區悠久的歷史,展現當地居民深厚的藝術底蘊,潛移默化中傳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徐德記.淺析平陽木版年畫的藝術特征[J].美術大觀,2017(04):86-87.
[2]黃美平.平陽木版年畫的藝術特征與人文價值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4.
[3]李紅娟.平陽木版年畫的風格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4.
[4]劉曉婷.關于平陽木版年畫的藝術特征與人文價值的探討[J].藝術品鑒,2018(26):25-26.
作者簡介:
王志強(1988—),男,漢族,山西五臺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利用。
李曉菲(1985—),女,漢族,山西靜樂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