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寧波市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是依托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國寺建立的地域傳統建筑文化專題博物館,其以千年北宋大殿為陳列展覽核心,詮釋和傳播中華民族悠久絢麗的傳統建筑文化。從博物館規模、參觀者數量等指標來看,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為典型的中小型博物館,盡管規模不大、藏品不多,但其近年來緊緊圍繞“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等中心工作,在陳列展覽工作塊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連續斬獲浙江省級陳展專業獎項。
關鍵詞:保國寺;建筑文化;專題博物館;陳列展覽
寧波市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是依托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國寺建立的地域傳統文化類專題博物館,以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的大雄寶殿作為陳列展覽的核心,深入詮釋、廣泛傳播中華民族悠久絢麗的傳統建筑文化。保國寺古建筑群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由唐宋元明清多個歷史時期的單體文物建筑組合而成,館舍總建筑面積約7000平方米,1978年起對公眾開放,2006年更名成立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辟有固定陳列和臨特展廳十余個,開放面積約3000平方米。由于博物館專題特色為不可移動文物,館藏可移動文物數量僅千余件,類型主要為與保國寺相關的歷史文獻、碑刻,以及與傳統建筑文化專題相關的磚瓦石刻、木構木器等。“十三五”期間,年平均參觀人數近15萬人次,近兩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年平均參觀人數下降至12萬人次左右。盡管規模不大、藏品不多,但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近年來利用“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等契機,在陳列展覽工作塊面動作不斷,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接連斬獲浙江省級陳展專業獎項,成效進步明顯,可資同類型專題博物館參考。
一、保國寺陳列展覽概況
保國寺的對外開放恰逢中國改革開放肇始之際,當時寧波地區的諸多文物家底都收藏于此。作為本地最早開放的文博單位,觀眾在這里不僅第一次觀看到“寧波文物藏品展”“寧波史跡陳列展”等地域歷史專題展覽,還得以欣賞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國際友誼博物館、中國文物流通協調中心等國家級文博機構的精品文物展覽。而此時,人們對于保國寺文物價值的認知,還停留在淺顯地將其定位為我國南方地區幸存的一幢宋代早期建筑之上,其基本陳列內容僅限于清嘉慶版《保國寺志》所記載的寺院營建歷史和人物傳說故事。直到2006年,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成立,推出以清華大學研究成果為基礎的陳列,系統介紹保國寺大殿與我國經典建筑典籍《營造法式》的淵源關聯,才構建起基于核心文物價值的陳展框架。
借助2013年保國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和2016年保國寺參與“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契機,保國寺通過兩次重大陳改工程,陳展體系漸趨成熟完善,利用古建筑群三條軸線打造完成“一主五輔”的常設陳展體系。
主陳列為“四明偉構——保國寺基本陳列”,串聯起中軸線的四座古建。序廳天王殿讓觀眾穿梭時空,初識保國寺的歷史變遷(圖1),在藝術影像中化身古人乘舟楫、循山路、覓古剎;正廳大殿原狀展示千年宋構,置身其中能直面感受歷經歲月侵蝕留存至今的宋風宋式與匠心匠意;次廳觀音殿探究大殿的文化基因,娓娓講述一座殿與一本曠世奇書、一個巔峰時代的關聯映射;尾廳藏經樓跨越碧波萬頃,再現保國寺所代表的宋代建筑技藝,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播東亞、影響海外的恢弘史實。
此外,保國寺在東西兩軸廂房內辟有“邂逅華夏偉構——公元十至十二世紀中國木構建筑遺產”“古法今觀——宋《營造法式》的基因解碼”“木之源·器·道——傳統木作工具技藝”“崇德慕賢——保國寺藏清嘉慶人文畫磚屏”以及木構建筑遺產預防性保護等五個固定陳列,從遺存、典籍、材料、工具、技法、保護等不同角度,輔助闡釋傳統地域建筑文化的發展歷程、技藝特征及當代保護理念。
二、基本陳列改造實踐
“四明偉構”陳列是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基本陳列持續改造提升的第三版,其背景是2016年我國實質性啟動“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遺工作,基于浙東沿海地區在宋元時期繁盛的對外經貿文化交流中所處的重要作用,以及古代東亞木構建筑文化相互借鑒融合漸成一體的史實,保國寺作為宋元時期浙東地區歷史信息保存最為完整的建筑遺存而名列預備遺產點名錄,根據申遺現場闡釋遺產價值要求而實施的一次陳改提升。第三版陳改借鑒之前陳列存在的主題立意局限、內容專業晦澀、空間游線曲折等問題,著重對選題立意、宣介身段理念、陳列形式進行了改造實踐,煥然一新的基本陳列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和觀眾的首肯,先后獲評寧波市和浙江省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優秀案例,還榮獲第十五屆浙江省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獎。
1.立意層階須高遠,以小見大。保國寺前兩版基本陳列更多地聚焦自身,凸顯北宋大殿的悠久歷史和重要價值,重點闡釋保國寺與建筑典籍《營造法式》相互印證的關系,主旨是建立保國寺在中國建筑史上的標桿地位,立意稍顯專業獨立。然而,保國寺北宋大殿“隱”的文化基因造成其古來聲名并不顯赫,《營造法式》在專業學術領域備受推崇,而對非專業人員卻不是耳熟能詳的名篇巨著,陳列成效不盡如人意。第三次陳改受“海上絲綢之路”現場展示的需求,打破北宋大殿的單個聚光燈,將其置身于歷史時空的舞臺背景下進行審視,發現其所處的宋代是我國歷朝歷代中較獨特的一個時期,矛盾的強弱評價為世人所好奇關注,由此確立了“保國寺里看宋代”的陳列立意。從大殿構件做法解讀宋代各階層迸發的人文思潮、科技理念、社會動因,透過一座殿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片段,證明宋代無愧于華夏民族文化造極之世、科技巔峰時期的名號,制造偉大時代催生偉大作品的隱喻,無形中反襯出保國寺的價值地位。
2.宣介身段應放低,平易近人。與常見的傳統文化類型不同,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陳展的傳統建筑文化具有很強的專業屬性,諸如斗拱、梁枋、椽檁的名詞術語層出不窮。《營造法式》記載的“以材為祖”“砌上明造”“兩肩卷殺”等做法晦澀難懂,即便一代建筑宗師梁思成初獲《營造法式》時亦驚嘆為“天書”,更何況不具備相關知識儲備的普通觀眾,因此時有觀眾反饋“看不懂”保國寺的陳展。第三次陳改編寫陳列大綱之前,首先明確陳列受眾對象的主體是普通民眾,要放下遺產資源占有者的身段,改變說教者的口吻,以遺產管理者和文化傳譯者的身份向觀眾提供其所感興趣或期望獲取的遺產信息,做到讓普通觀眾“看得懂、記得住、有感悟”。因此,新版大綱精簡展板文字,減少展板數量,從視覺上減輕觀眾的心理負擔。展板保留內容多為大殿歷史信息的敘事和現狀構件技法的描述,僅對直接服務陳列立意的關鍵點作適度的譯讀解釋,且多采用基本通識、生活類比等觀眾容易理解接受的提法,避免出現生僻術語,使觀眾獲取平等友好的觀展體驗。
3.形式手段戒繁復,因地制宜。古建筑用作陳列展廳的案例中,陳設平面布局往往要根據柱網分割劃定,凈空有梁架結構層的高度限制,突破這些空間局限的成功經驗并不通用。保國寺在第三次陳改中嘗試用“減法”進行解決,簡化展廳的布局陳設,盡量維持建筑內部傳統形制格局,不作過多地干預或改變,降低影響視線的圍欄展柜高度,保持展廳視線的穿透度,大面積展板用整體構圖方式,主色調選擇提取自古建筑屋頂、木飾、墻面的灰、紅、白,形成和諧統一的視覺氛圍。反之,用“加法”彌補陳設簡化的缺憾,將展板上舍棄的文字信息進行梳理,制作成數字展項,供有興趣愛好者鉆研探索。同時,引入虛擬增強現實技術隱藏數字展示內容、多點同步觸控技術整合數字體驗項目、沉浸式影音展演強化引人入勝的視聽享受,觀展間歇隨手捧一簇檜木刨花在手,清新的木香、輕盈的觸感瞬間清醒了身心,可視、可聽、可嗅、可觸的多感復合體驗震撼新奇,科技含量十足又無電子產品充斥之嫌。
三、臨特展覽策劃探索
作為常設陳列的必要補充,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緊扣特色建筑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每年均舉辦若干臨特展覽,創造陳展新鮮感以吸引觀眾,活化利用館藏文物資源,提升博物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近年來,自策推出《營造法式》木構制度、館藏民俗風物用具等系列臨展,輸送精品人文畫磚屏“走出去”遠赴廣州民間工藝博物館,主動對接國內外同類型博物館,引進廣東潮汕和浙江東陽的木雕文物展,成功舉辦國外特展“哲匠之手——中日建筑交流兩千年的技藝”等(圖2)。其中,“哲匠之手”特展是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成立十余年來首個國際性展覽,辦展的初衷也是配合“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將海上建筑文化交流史作為引申,展現了我國傳統建筑文化和營造技藝傳播海外并影響至深的史實,以期增強“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的國內外認知和認同。此展一經推出,反響熱烈積極,合作辦展的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館盛譽此展是木工技藝的回鄉“省親”,為期兩個月的展期共接待觀眾3萬余人次,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多所專業高校和知名企業慕名前來觀展。該特展還榮獲第十四屆浙江省博物館陳列展覽項目國際合作精品獎。
筆者在此以該特展為例,淺述兩點體會。
首先,辦展時機是臨特展影響力的重要變量。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2021年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全國博物館仍舉辦了3.6萬場展覽,怎樣從海量展覽中脫穎而出,辦展時機是非常重要的變量。“哲匠之手”特展舉辦于2019年,當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上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提出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主張。同年9月,著墨呈現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文化古今交流互鑒的“哲匠之手”特展在保國寺開展,這是對上述大會中國主張及時的踐行響應。這一年又是中日兩國政府確定的“中日青少年交流促進年”,該展被中日外事部門認定為交流促進系列活動之一,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派領事人員出席開幕式并致辭。由于這些時機因素,“哲匠之手”特展輕松地分享了已然形成的社會各界關注流量,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各方優勢資源,使展覽立意、辦展規格、影響范圍都提升到策展之初未曾設想的高度。
誠然,臨特展契合時事熱點、貼近社會關切并非易事,更多情況下需要博物館發現或創造臨特展的契機熱點。2021年是保國寺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周年,圍繞這一契機,當年年初“營建菁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巡禮”拉開了相關紀念系列活動的序幕;年中“鳩工庀材——從保國寺看十至十二世紀中國建筑技藝展”在寧波多家文化場館持續巡展發酵;最后“古建重輝——保國寺文物保護利用甲子回眸展”壓軸收尾,貫穿全年的系列臨展成為保國寺60周年紀念的重要一環。
其次,策展團隊是臨特展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考慮到展覽較強的專業特性,“哲匠之手”特展采用策展人機制,聘請東亞建筑文化史研究領域的外部專業人士擔任策展人,深厚的學術功底保證了大綱編撰階段專業知識層面的準確性,選取的展品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在日本科研機構的工作經驗,使其自始至終出色地完成與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館的外聯對接。可見,外部策展人機制是人才緊缺的中小型博物館策劃高質量臨特展覽的捷徑。但這也存在著一定的隱憂,臨特展覽是文化與藝術的耦合,覓得專業理論和藝術素養兼備的策展人就是難題,如果策展人對主辦單位意圖的領會、核心文化的概括、藝術表達的理解等存在分歧就是風險等。折中的做法是團體策展人機制,尋求專業理論、文字潤校、藝術設計、活動策劃、綜合保障等內外部多工種人員協同完成策展全流程,通過實踐嘗試,培育打造本館相對固定的策展團隊,逐步降低依賴外部策展人員的程度,直至團隊完全的內部化。
四、結語
隨著我國公民知識素養的不斷提高,以及文物文化遺產數字化資源的日益豐富,人們對陳列展覽的產品需求產生了復雜化傾向,以立意創意取勝的陳展也可以占據精品項目的一席之地。廣大中小型博物館應當而且必須抓住這一趨勢,深挖遺產核心文物價值,找準特色陳展定位,迎合目標服務對象需求,借助外力、巧力,不斷供給高質量的陳展服務。
參考文獻:
[1]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郭黛姮,寧波市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東來第一山:保國寺[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2]劉照華.淺談古建類博物館中的展覽陳列形式[J].文物世界,2019(04):58-59+67.
[3]周霖.江南地區古建筑博物館的展陳實踐與思考——以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基本陳列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1(06):187-189.
[4]范恩博,岳亞莉.數字時代背景下博物館展陳交互方式的新思考[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04):138-140.
作者簡介:
曾楠(1980—),男,漢族,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及展示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