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 楊熊炎
摘? 要:為了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盡快完成高校教育發展目標,文章針對課程思政融入文創產品設計課程下的教學展開探討,從挖掘文創產品設計系列課程當中不同形式的思政元素,探討課程具體實施方法,設計產品設計課程的考核方法三方面展開研究,使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實現充分融合,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保證文創產品設計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創產品設計發展環境,從而達到發揚傳統文化的作用。
關鍵詞:思政融合;教育觀念;文創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9-0132-04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發展階段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時代黨中央領導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目標[1]。高校是大學生開展日常學習活動的重要基地,首先應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承擔的責任,并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建設,將思政教育應用在教育教學活動當中,以實現全方位育人的發展目標;其次要幫助學生樹立新的發展信念,以此明確后續的政治方向,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信念,學習更多的專業技能,豐富其專業理論知識。基于此,將課程思政融入相應課程能更好地培養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支持,使學生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踐行者。
一、文創產品設計課程思政元素挖掘
廣西非遺文化中包含了豐富的思政內容,文創產品設計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廣西非遺文化作為課題研究對象,將思政教育滲透到教學案例中,從中挖掘思政資源,讓學生在沒有任何抵觸的情緒下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政教育,這對思政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提升教育效果、強化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構建廣西非遺文化的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廣西非遺文化,從而最大限度提升學習效果,這對教師教學進展的推動意義重大,有助于盡快完成教師教學發展目標。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區,其民間習俗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擁有豐富的底蘊與內涵。少數民族歷代刀耕火種,織染、鑄造、歌舞、文學作品等集結了多種文化要素,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滋養元素。教師應從廣袤的民族文化中組織思政教育元素,進行梳理、歸類,建立符合課程教學的思政體系,以此豐富教學內容。這對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一)非遺傳承人事跡挖掘
課程利用交通便利性及優質的互聯網資源,帶領學生進行田野調查和資料搜集整理,并進行總結歸納,從而構建完整的課程教學體系,這對課程內容的完善至關重要。收集具有代表性的非遺傳承人世代堅守清貧、堅韌不拔的工匠精神的故事,感受這些傳承人具有的品質,給學生傳輸根植于手工藝者內心的強烈的民族情懷和對專業研究的鉆研精神,將宣傳、保護、傳承文化技藝中的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凝練為“非遺精神”,培養學生的文化信心。這對傳統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也有利于創造良好的環境,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學效果,對發揚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二)從先民手工勞作故事挖掘
傳統的古法染色技藝對顏料的依賴幾乎全部來自對自然界的植物和礦物質的提煉,色彩溫潤和諧,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也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反映了古代人民的辛勤。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理念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2],向學生傳遞了一個愛護自然、尊重自然、師法自然,從自然界中探尋美的哲理,進行愛護生態文明的教育,達成人文精神培育的階段性目標,從而對學生進行精神教育,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3]。
(三)民族傳統故事挖掘
廣西擁有十二個世居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作中留下了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廣西傳統民間故事中蘊含著對社會公正秩序的追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相符。古代自然環境極差,社會生產力水平不高、制度不完善,廣西各族人民一直以來保持樂觀的心態,展現出了較為崇高的精神品質。廣西少數民族為了適應山地發展環境,形成了特色化的山地文明,由此構成了當地不一樣的文化特質,如自由平等。《莫一大王》《劉三姐》等各種流傳較廣的廣西民間故事,充分展現了傳統發展理念與古人精神,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是傳統發展理念的精髓,這些可應用在課堂當中,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學生學習理念革新的一部分,有利于轉變傳統落后理念,從而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
設計課程中的文化傳承的思政案例不一而足,教師有目的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并進行舉例,或進行論證,能讓學生感受到強大的廣西歷史文化精神,也能讓學生對傳統文化加深了解,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每個行星都有自己的太陽,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審美,以大美之情懷理解和解讀各民族之美是課程教學的宗旨。對民族文化保持良好的態度,有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形成深入的了解,進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除了技術和美學方面的專業內容教授,還可以從思想上給予啟迪,提升學生愛國情懷,用真實的教學題材豐富愛國內容,培養青年學子責任與擔當,使教學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擴充,也可以大大提升教學效果。此外,還可以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有利于加強學生素質建設。
二、課程思政融入文創產品設計課程具體實施方法
(一)發掘文創設計課程中蘊含的設計哲學思想
文創設計課程教學目標由三個部分組成:素質發展目標、技能目標、知識目標。其中,素質目標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價值引領和職業素養的塑造,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育的最終的落腳點,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4]。可讓學生樹立辯證思維方式,對問題做深入的分析,以便獲得更好的設計。
水墨藝術屬于國內較為典型相對特殊的民族文化形式。水墨藝術對點、線、面及圖形等有著獨特的審美詮釋,水墨元素成為一種具有深厚文化韻味和美感的象征性符號,不斷滲透到藝術設計領域,為眾多設計師在藝術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提供了新元素,豐富了藝術形式,對于水墨元素的審美解釋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包裝設計中的各種創新應用,既豐富了包裝設計風格特色,又具備了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特征,具有豐富的內涵與獨一無二的品質。這樣的存在與創造,有效避免了我國包裝設計被全盤西化而失去自我的困境,同時借助純藝術符號融會貫通了多種藝術門類,讓傳統文化與時代風格相輔相成,共同迎合了時代的呼喚,也帶來了現代化的創新理念與創新策略,實現了傳統文化的革新,適應了時代的發展,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因此,設計師不能固化思維,應從水墨藝術的豐富內容與形式中尋找靈感,將其價值在包裝設計中發揮到最大,實現更高層面的藝術化表達,進一步提升藝術欣賞價值。
在傳授設計手法的同時也需要潛心挖掘其中的道理,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些知識背后的思想價值和內涵,與此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蘊含的意義,從而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設計專業課教師應當在課程設計和教學的過程中,根據課程內容深入分析教學內容,挖掘課程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工匠精神,提煉課程思政的特色元素,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倫理規范和價值取向,這對于學生傳統藝術文化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二)發揮中華傳統優秀藝術文化的作用
在長期歷史長河當中,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經過了歷史發展,呈現出特色化明顯、底蘊深厚的特點。其中,廣西花山崖壁畫屬于民族文化的重要寶貴財富,擁有悠久的發展史,最古老的巖畫或是東漢時期的古人的智慧結晶,到目前為止花山崖壁畫都是一部沒有被世人解讀的關于壯族發展的史詩巨作。
花山崖壁畫蘊藏了壯族各種形式內容,其中,巖畫上的蛙形人像等圖案生動地反映了壯族先民經濟發展現狀。廣西花山崖壁畫文創產品的設計和開發能讓更多人了解廣西花山崖壁畫,關注花山崖壁畫的保護,從而對壯族歷史發展加深了解,為當地旅游業發展提供支持,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對民族文化的發揚光大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當中,能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并加入自己的理解進行傳承,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教師應深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發掘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智慧并善加利用,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將其塑造為具有職業信念、道德素質高的設計人才。
(三)結合現下學生關心優秀設計案例和時事熱點
把握學生興趣之處,對于“課程思政”課程的開展意義重大。興趣才是學生學習的來源,只有學生對課程思政充滿興趣,才能保持極大的熱情。因此,授課教師需要考慮課程發展現狀,確定好教學各個環節,開展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了解學生興趣點,加強教學效果建設。
如為紀念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經歷長時間拍攝形成的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向社會展示了文物修復師的工作過程,凸顯文物修復師的淡定、意志力,展現出了文物修復師的匠人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堅毅品質。
如果教師能夠在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時,讓學生通過討論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的典型案例,運用理論來回應現實問題,從而實現思維與價值的碰撞,可以讓學生在對價值認同的討論中獲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對學生思維模式的培養意義重大,實現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深入學習。
三、課程思政融入文創產品設計課程的考核方法設計
課程思政是提高課程育人效果的重要一環,因此,應全方位評估“課程思政”實施效果,構建相應的“課程思政”體系。進入文化繁榮的重要發展階段,不僅要改變傳統思維模式,也應建立新的思維模式。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當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了學生思政素質的具體標準[5],也就是“四個正確認識”,其基本要義如下:應保持正確的立場、并采取正常的觀點或是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將實踐活動與思考進行充分結合;明確時代后續發展趨勢、特別是社會的主流方向,從而樹立歷史思維模式、并改革傳統的思維模式。
對課程思政而言,首先是科學思維,此外,以辯證唯物主義視角為主,與歷史唯物主義相結合,對事物的認識保持樂觀的態度,而不是陷入唯心主義的境地,使理論逐步與神秘主義相融合。尤其是現如今國際社會主義形態的轉變較為明顯,多元社會思潮涌動。因此,教育需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還要對不同課程思政教育不斷強化,站在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對學生開展教育,以便學生樹立堅固的思想城墻,抵御錯誤思潮的影響,避免多元價值觀對學生帶來嚴重的后果。
課程思政展現出了全新的思維模式,其明確提到,除了思政理論課程,其他課程也需要與思政教育相結合,這是以往的思政教育并未重視的地方。在課程思政發展各個環節,要改革傳統思維,以新思維實現多元發展目標、以新方法處理問題,以加快課程思政的發展步伐。而現如今評估機制,側重于對實際指標進行考核,對教師“立德樹人”的實施效果以及研究生價值指引等未能采取合理的評估方式,導致思政課程發展的不足。
因此,“課程思政”的構建應將多個課程相關聯,還要結合現階段學生培養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構建全新的思政理論,結合各種專業課程的基本特征,明確符合思政理論的各種知識點,涵蓋大量思政知識點,以便對知識進行合理利用,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此外,由于各種課程擁有不一樣的承載水平,“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建立還要考慮適應該專業的知識點,才能讓思政元素的融入更加靈活,防止出現生搬硬套的現象。
四、結語
基于上述背景來看,文創產品課程內容要與思政教育相適應,這是現階段美育教育發展的基礎。對于文創產品而言,設計課程的融合使用,也能創造各種形式的教學形態,促進其他學科改革發展。將設計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以“立德樹人”為發展思想,為國家培養多種形式的藝術人才,加強人才綜合素質建設才是最終目的。
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正確道德價值觀念的樹立具有積極影響,而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非常有必要在文創產品設計課程中結合課程思政,它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隨著教育模式的轉變,高校藝術專業在實際教學上也要不斷發展,用新文化、新思想、新技術,加大課程思政在文創產品設計課程建設上廣闊的發展空間。
綜上所述,在文創產品設計課程中融合思政教育,是當下新文科美育教育背景下實現學科創新教學的大勢所趨,是高校藝術專業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重要舉措,也是一種兼顧傳統與創意的新穎教學形式。高校文創產品設計課程的課程思政探索路徑不僅可以圍繞課程本身展開,還可以通過文創產品的傳播從而傳遞出中國文化精神。在文創產品設計課程中課程中的融合運用,不但可以一定程度上延伸多種新型教學形態,還對其他學科的創新改進具有正向影響價值。因此,注重思政教育與設計教育的相輔相成,以“立德樹人”為主基調,可以更好地為國家培養專業、優質的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文. 新時代文化自信視域下的高校育人機制研究[D]. 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19.
[2] 李洋. 協調發展理念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
[3] 常璐.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實現的途徑研究[J]. 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8(01):102-105.
[4] 宋漢林. 高校學生自組織:發展、影響與管理機制創新[J].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06):141-145.
[5] 鄒桂元,劉宏偉. 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培養研究——以九江某職業大學為例[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05):38-40.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