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

摘? 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 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講話精神為依托,文章選取職業教育中的經濟學課程,通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四教一體化,研究和探索職業教育使命下如何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將思政價值與教育教學充分融合,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融入家國情懷,遵守法律道德規范,樹立民族自信心,肩負民族復興重大使命。
關鍵詞:職業本科;課程思政;“四教”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9-0096-04
構建新發展格局時,教育在其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更加凸顯。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全面普及化的階段,職業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立德樹人,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和實踐本領”,意味著在未來教育中對學生的素養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首次將“課程思政”寫入教育部文件中。2018年,課程思政研究熱潮掀起,在全國進行推廣。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要求“整體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和中小學學科德育”。教育部等八部門2020年發布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中,對全面推進所有學科課程思政建設再次強調,并在同年5月份由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一、關于經濟學課程
2019年1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的出臺,對職業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標、新論斷、新要求。隨著教育部相關政策的不斷頒布,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實質性地往前推進了一大步。這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契機。職業教育既要培養學生專業知識、技術技能,又要培養其職業道德、科學文化,與普通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
研究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兩者之間相融合,保證不同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同一化,保證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一體化,發揮好每門課程的協同育人效用,進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相關課程的課程思政體系重構及其路徑實現,對提高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對于課程特點的準確把握有助于深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兩者的有效融合。
(一)課程特點
1. “資產階級”屬性凸顯。西方經濟學一直被認為是能夠說明當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和國家調控的重要理論依據。由于其反映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維護,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合法進行解釋及宣揚, 體現了其對資產階級利益的服務特點,同時凸顯了其本身的“資產階級”屬性。
2. 較為完整的理論構架,知識體系龐大。首先,從微觀的價格理論為核心研究單個個體經濟行為到宏觀中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中心研究整體國民經濟,宏、微觀共同構成了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涵蓋了整個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各個相關領域。其次,由于經濟學對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特性,整個理論體系構架中涉及經濟學派、經濟學家眾多,理論觀點形成各有差異,體系龐大,知識繁雜。
3. 抽象的經濟模型,必然的假設前提。經濟學相關理論是建立在若干假設前提基礎上的,將現實經濟社會中的各種影響因素剔除掉,構建經濟模型,研究相關主體經濟行為及相應經濟變量。
(二)思政元素融入的必要性
經濟管理學院相關專業課程設置中將“經濟學”作為平臺基礎必修課。轉化課程思政視角,依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下,結合課程本質,在“三全”育人格局下,加強經濟學課程內容與思政課程內容協同效用的發揮,實現“立德樹人”教育根本目標。1. 審慎對待。西方經濟學是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組成部分之一,具有其科學屬性;同時,其在本質上來講是作為西方國家經濟政策理論基礎的主流經濟學,有其階級屬性。因此,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借鑒的同時,還要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中國特色。在高校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樹立經濟學學習中的正確價值導向,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關情況,探討鉆研符合我國國情的、積極的、可借鑒的理論相關應用。2. 教師觀念的轉換。在2021年教育部印發的《綱要》指導下,為了職業本科適應我國社會經濟轉型升級、高新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對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迫切,因此要做好在全國高校所有學科專業中課程思政的建設工作。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轉換觀念,樹立專業課與課程思政交互的教學理念新指引。在研究和探索職業教育使命下如何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將思政價值與教育教學充分融合,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教育培養學生新素養,塑造當代大學生勇于擔當,肩負國家使命、民族復興重任。這是教育教學理念在我國思政背景下的新優化、新發展。
二、課程思政“四教”一體化實現路徑
依據職業本科的人才培養要求,“經濟學”課程標準制定時,明確其任務要求旨在通過教育教學過程實施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經濟學相關理論基礎知識,明確市場經濟機制的運行,熟悉了解黨和國家的經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同時對中外經濟發展歷史和現狀也有所涉獵,了解經濟發展動態。培養學生在經濟方面運用專業知識解決相關經濟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掌握分析經濟問題與現象的實證分析能力及對經濟現象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的基本技能。
本研究就是以經濟學課程整個知識體系為依托,融入課程思政建設內容,充分挖掘不同知識理論中的思政元素,既有家國情懷,又有文化素養,既有法律道德素養,又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思政教育貫穿其中,實現經濟學課程思政“四教”一體化實現路徑(如圖1所示),正確導向學生價值觀,累積思政教育知識資源。
(一)教學目標
為了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目標,將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以提升教學質量為核心,以高水平教學科研團隊為依托,以多樣化教學手段為支持,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西方經濟學。激勵當代大學生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強化對民族文化和國家的認同感,提升責任擔當意識與能力,培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在“經濟學”課程總體教學目標指引下,層層分解,將目標具體化、可實施化。
1. 專業知識目標。知識目標的定位要具有精準性,從職業素養、基礎知識到高階段層層遞進。職業素養是職業教育培養學生最基本的要求,在經濟學課程中對于學生職業教育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對經濟相關理念、經濟思維的培養和塑造;專業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旨在為學生后續專業學習及能力發展夯實基礎;高階層次針對職業本科學生的知識能力要求,是職業本科層次水平的重要體現,可實現專業知識目標的“貫穿式”培養。
2. 能力提升目標。通過豐富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用經濟學思維去觀察和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事件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經濟學直覺,使學生在實踐教學法的引導下能夠運用相關知識進行經濟現象的解釋,同時具備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
3. 價值導向目標。西方經濟學是在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基礎上建立的學科,因此其理論成果中積累了大量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實踐經驗,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但從根本上來講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實際有所差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導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分析了解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下我國經濟所取得的顯著成就。明確辨析我國國情與西方國家的不同,既要求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又要進一步加強當代大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這其中更是包含職業教育體系中的學生群體。
(二)教學內容
教材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獲得系統知識的主要參考材料。在高校關于“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中,已經出版的教材版本眾多,可以參考的國內外經濟學課程資料也是琳瑯滿目,但這些資料依然多以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為研究對象,體現了西方經濟學的本質特點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我們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體情況,以學生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引領中國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導向,充分挖掘經濟學教學理論體系中適合的素材,在職業本科學生教學過程中以馬工程系列《西方經濟學》為主要教學參考。
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性挖掘思政元素結合知識體系,針對宏、微觀研究對象的不同,對學生進行引導。在消費者行為理論研究中,通過消費者效用使學生在掌握理性消費決策方法的同時,也增加對非理性消費現象的剖析,提高學生對非理性消費行為的認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2]。在生產者行為理論研究中,從理性經濟人角度闡述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目標,同時還應該讓學生明白在現實企業的發展中還應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 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在GDP指標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我國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遷,同時讓學生理解在經濟增長的背后所付出的資源與環境的代價,進而理解綠色GDP,幫助學生體會我國大國負責任的形象和對待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追求目標和態度。在失業問題的分析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是非觀及榮辱觀。
(三)教學方法
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要能夠正確理解方法的多樣化都是為目標的實現服務的。依托經濟學學科特色和優勢,結合育人教學目標,結合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對教學方法進行有效改革與創新。
1. 案例教學法。在宏觀經濟學講授中,可采用比較式案例教學法,比如在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中,關于GDP的講解,可通過我國在新中國成立以來GDP的增長和世界其他國家的GDP進行對比,在這樣的鮮明對比中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巨大成就,意識到高質量經濟發展對一國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采取這樣的對比式教學, 讓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更深刻。而在綠色GDP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通過視頻形式讓學生感知我國在踐行綠色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表現,理解我國經濟以綠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對國際整體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及社會責任感。
2. 情景式教學法。隨著我國信息化教學手段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不應該只局限于課堂PPT,文字多、視頻少,較為單一,應該豐富化使用手段。可穿插一些趣味性的經濟節目、紀錄片、電影片段的播放,給學生直觀感受。運用當下經濟時事和經濟學教學內容,挖掘思政元素,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維和行為。
(四)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四教”一體過程中的最后一環,1. 從橫向維度來看。在經濟學課程思政的整個教學實踐中,充分認識到教師和學生身份的轉變,教師不再單一教授,學生不再被動接收,教師發揮引導啟發作用,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在學習過程中能和教師進行互動式交流。(1)教師角度。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其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積極參與及其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高低[3]。作為專業課教師自身要深入掌握課程思政本質,提高自身課程思政育人綜合能力。作為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與思政類教師進行課程共建,運用團隊力量發揮協同育人的教學目標[4]。(2)學生角度。學生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參與對象,但早已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幫助學生正確認知自身身份的轉換,與教師之間能夠建立互動式溝通橋梁,充分運用“線上+線下”雙渠道,掌握學習的主動性,充分利用好網絡媒體教育資源庫,在教師的引導下正確理解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提升自己的素質和價值認知。
2. 從縱向維度來看。為了提升課程思政教育成效,在整個課程教育教學中,要將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評價從單一的專業維度,向人文素質、社會責任感、團隊協作力等多維度延伸,建立能體現學生專業水平和思政素養的評價體系[5]。為了能夠有效促進日常教學中學生學習積極性,以評促學應該貫穿于整個教學體系,在最后的課程結束時進一步通過總結性評價對學生掌握經濟學專業知識的程度做出檢驗。(1)過程性評價。貫穿于整個課程思政教學的始終,課堂內主要通過學生的互動表現,比如討論發言等互動式進行記錄打分,課堂外主要通過學生個人作業、團隊協作等進行考核,評價學生對學科專業知識及思政教育相關內容的理解程度。(2)總結性評價。考試+技能的形式作為最后結課時的主要考評方式,其目的就是既對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進行檢驗,同時還要實現職業教育中對學生關于技能掌握及應用的要求。并通過試卷開放性題目的設置考查學生自我價值觀、人文素養、愛國主義等思想政治素養的塑造。
三、結語
課程思政是職業教育新時代發展要求下培養人才的有效途徑。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在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和發展過程中,依然是本質。課程思政依然是教育中的一部分,堅持通過學生思想道德情操、家國情懷的培育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為我國當代大學生國家觀、民族觀及文化觀等的意識樹立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曉川. 高校經濟學課程厚植家國情懷:價值意蘊與實踐途徑[J]. 才智,2021(11):110-112.
[2] 徐瑩. 課程思政在經濟學基礎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 黑龍江科學,2022,13(09):128-129.
[3] 趙冬花. 基于“協同育人”理念的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究[J]. 經濟研究導刊.2020(32):69.
[4] 方升. 經濟學基礎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與思考[J].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3):79-81.
[5] 馬艷艷,任曙明. “經濟學原理”課程思政教育實現路徑探索[J]. 黑龍江教育,2019(08):1-3.
(薦稿人:李茜,西安汽車職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