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為
飲食中包含的思想與哲理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精華。先賢的飲食思想與哲學主要集中反映在五個方面:飲食與自然、飲食與社會、飲食與健康、飲食與烹飪以及飲食與藝術。一種觀念或思想的形成能否被人接受,不僅在于其中科學內涵的多少,更取決于它服務于人們實際利益的程度和人們在同時代下的接受能力?!饵S帝內經》中提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枉作勞”,這是“醫食同源”思想的起源,也是人類頤養天年的必要條件。
諸多古代飲食著作中,各家觀點角度不一,流傳甚廣,影響深遠,現從飲食思想卷中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性的論點,先行試閱。
“食為政首”是后人從《尚書·洪范》中所記載的“洪范八政”概括而形成的。“民以食為天”,自商周以降,中國一直將“食”作為治國的首要任務。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了現代社會,象征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每年首要政務目標中央“一號文件”,一直都是以“糧食安全”以及相關的農業和民生問題作為其核心命題。
“食為政首”表達了中國飲食的以國家政務為指導的思想。相傳,《洪范》為周滅商后二年,箕子向周武王陳述夏禹治國“天地之大法”的記錄,其中總結了九條綱領,即后世俗稱的“洪范九疇”。
“洪范八政”是“九疇”中的“第三疇”,排序僅在講述天地人自然關系的“五行”和禮樂文化的“祭祀”之后,對于周朝和后世的治國綱領有著深遠的影響?!渡袝ず榉丁吩模骸鞍苏阂辉皇常回?,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

“食”,以及與之相關的農業和民生,一直以來是作為國家政務的首要考量。即使在遠古時代,也要高于工商(“貨”)、祭祀(“祀”)、水利(“司空”)、財政(“司徒”)、司法(“司寇”)、外事(“賓”)和軍務(“師”)。后世歷代中國的執政者也均奉行著同樣的執政思路。無論是春秋管仲的“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司馬貞注·索隱》),西漢王莽的“民以食為命,以貨為資,是以八政以食為首”(《漢書·王莽傳中》),北齊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的“舜命后稷,食為政首”(《齊民要術·序》),唐太宗李世民的“國以人為本,人以食為命”(《北史·列傳第二十九》),明朝劉基的“惟民食為命,王政之所先”(《劉伯溫集·感時述事(十首)》)等古代封建王朝著名執政者的思考;還是新中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的“世界上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以及習近平主席于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重提的“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等言論,都彰顯著“食為政首”這一理念從古到今對于中國執政思想的影響。

“大羹不和”一詞出自《禮記·樂記》,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崇尚“本味”的飲食審美意識。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道至簡”“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方無隅”等思想理念同出一轍。

“大羹不和”強調的是對于天然本味的自然審美,而不是用自我的固化主觀意識來進行飲食審美判斷。(1)源自于遠古中國自然崇拜的禮樂文化。《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從中可見,“大羹不和”這個崇尚“本味”的審美意識,脫胎于禮樂文化中的“大饗之禮”。大饗之禮所用的“玄酒”,指的是清水,而“腥魚”就是沒有進行任何烹飪調和處理的魚本身所帶腥味??梢?,古人認為用“本味”的水與魚來進行對于天地祖先祭祀的“大饗之禮”,是當時最高的規格?!按蟾缓汀钡膶徝酪庾R正是延續了“大饗之禮”崇尚自然“本味”的精神思想,成為了中國飲食文化傳承至今的重要審美趣味之一。(2)催生了“淡然”和“審丑”的美學概念。中國的道家思想一直奉行“上善若水,無為之治”的思想?!按蟾缓汀钡摹安缓汀?,本義就是不進行五味調和,也就是不進行迎合主觀審美的刻意調和。而若要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則需要能與天地“物化”來共同感知自然“本味”的美好。正是在這種思想下,形成了中國人在飲食觀念中“天然、清淡”等同“養生”的觀念,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莊子·刻意》)的美學追求。
“和精端容”一詞出自道家思想著作《呂氏春秋·盡數》?!翱诒馗饰?,和精端容,將之以神氣”,本意,人在進食時,不僅需要美好的味道,更要以專注的精神和端正的姿態,方能將食物有效轉化為自身的能量,保障良好的身心狀態。

“和精端容”體現了道家飲食養生思想的精華?!胺彩碂o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是以謂之疾首。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之謂五藏之葆??诒馗饰?,和精端容,將之以神氣。百節虞歡,咸進受氣。飲必小咽,端直無戾?!保ā秴问洗呵铩けM數》)“精、氣、神”是中醫學框架下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是中國養生文化中生命之根本?!叭酥?,先成精”《黃帝內經·靈樞》,“精”者指的是生命的能量本源——腎精(“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黃帝內經·素問》);“精化為氣”《黃帝內經·素問》,“氣”者,指的是無形的能量,中醫學中一直奉行著“氣血”作為生命基礎物質的概念,因此中醫認為腎除了造血外,還通過腎精,形成了支撐人活動與思考的能量“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黃帝內經·素問》),“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類經·攝生類》)。“神”者,指的是由精氣血互化下人生命活動的主宰,可視為生命力盛衰的綜合體現。
“和精端容”作為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種養生思想概念,強調的是在人進食中需要達到的一種身心合一的狀態,方能真正實現將食物轉化為支撐人類生命活動的“精、氣、神”,即催動本體來吸收食物中的物質成分轉化為人需要的能量和精神養分。 用現代視角來看,“和精端容”也在強調著進食時儀式感的重要性,即心理活動對于生理消化的促進作用。
《中國飲食文化百科全書》以編撰一部代表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水平的大型典籍和最有價值的飲食文化工具書為目標,以文化性、權威性、系統性、科學性、時代性為主要特點。作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專題版,《中國飲食文化百科全書》將以專題形式組織和呈現,內容涉及文化、藝術、經濟、歷史等,以深入、綜合、研究為特色,運用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表現,滿足讀者對于飲食文化領域主題知識的需求,適合希望集中深入了解飲食文化知識的讀者及相關研究者、從業者查閱。
《中國飲食文化百科全書》編纂成果包括紙質版、網絡版和外文版。
《中國飲食文化百科全書》編撰辦公室設在世界中餐業聯合會。
聯系人:陳晨,趙文珂 聯系電話:010-66094182
聯系郵箱:yswhbkqs@126.com 聯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45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