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線
從《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面世至今已有十一年,此間各類美食紀錄片層出不窮,在越來越“卷”的環境中,在越來越擠的賽道上,內容創作者該如何標新立異,“舌尖”系列導演陳曉卿用一部《風味人間》給出了答案。
與國內的眾多其他美食紀錄片不同,《風味人間》系列首次對海外美食進行了介紹,對食物背后的科學原理進行了展示。片中各種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美食與人的故事,再配上每一幀畫面都可用來做屏保的電影級畫質,在繼承了“舌尖”系列精華的同時,將美食紀錄片推向了新的高度。



《風味人間第一季》在全球視野里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在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的流變,深度討論中國人與食物的關系。
《風味人間第二季》從全世界的角度出發,在特色鮮明的美食之中找出千絲萬縷的聯系。探究相同食材的不同做法、不同食材的相同做法、不同做法的相似味道,尋找新鮮、獵奇、鮮為人知的食材;提供趣味和知識,不斷創造意外之喜;拍攝鮮活靈動的影像,采用故事化的敘事,進行平實親切的講述。
《風味人間第三季》區別于前兩季,首次從中國海洋與海鮮入手,捕捉海中鮮物的獨特節拍與極致美味,打造中國海鮮風味指南,滿足美食愛好者對海鮮食材的好奇心。同時,勾勒出中國海洋的壯美遼闊,展現一群依海而生的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
《風味人間第四季》以谷物為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美味的星球,挖掘展現世界美食地圖,從美食中折射出世界各地的美食智慧與中國人個性的獨特側面。以全人類的視角放眼整個地球,尋找世界范圍內正在發生的谷物與人類共生的故事、多樣美食與谷物之間的碰撞,透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窺見農業誕生至今的一萬年中,人類與食物之間相互塑造的傳奇。


《風味人間》系列相比于之前各類美食紀錄片最大的創新,在于該片運用超微觀攝影、顯微攝影等拍攝方式,將視角縮小到“分子級”,去窺見食物細微的變化和紋理。攝制組利用這些拍攝手法,可以讓觀眾看到在腌制的過程中,細小的鹽粒是如何一點點滲入肉里;也可以看到鹵水與豆漿相遇后,如何凝結成豆腐。
這類鏡頭雖只占據整個片子內容的3%,但卻需要花很多心思。雖然能讓細節更加細膩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拍攝的失敗率卻出奇的高,攝制組花費半個月的時間,僅僅只能完成一個鏡頭。但正是通過這些創新性的鏡頭,對人的視覺感官形成了極大的沖擊,讓人對食物的微觀世界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認識,這樣的體驗對于每一位觀眾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
對于創作者而言,靈感與思路大多來自于生活,導演陳曉卿也不例外。但從早期的《舌尖上的中國》到現在的《風味人間》,乃至這期間推出的一系列美食紀錄片,幾乎所有的素材均源自國內,而國內的食材表現方式,經過這些年美食紀錄片的井噴式發展,終有窮盡之日。于是乎,跨出國門,走向世界便是順理成章了。
海外食材部分的加入成為《風味人間》系列的加分項,這樣的處理方式讓國內的觀眾更多地了解了國外的美食常識,開拓了眼界,更有可能借此收獲一波海外的關注,可謂一舉兩得。同一種食材,因為地理環境、文明歷程和物產豐厚程度不盡相同,人們的處理方法時而天差地別,時而異曲同工。不約而同的選擇,造就世界的豐富多彩和殊途同歸。


西班牙大鍋飯,又稱西班牙海鮮飯,是西餐三大名菜之一,與法國蝸牛、意大利面齊名。西班牙海鮮飯源于西班牙魚米之都——瓦倫西亞,是以西班牙產艮米為原料的一種飯類食品。此飯是星期日與法耶火節的食品。基本食材為米、橄欖油和藏紅花,再配以各種海鮮或肉,常見的種類有魚飯或貝飯,至今已經衍生出各形各色的大鍋飯(可配以香腸、雞、鴨、四季豆、小龍蝦、龍蝦、貽貝、洋蔥、豌豆、燈籠椒、蝦、魷魚、大蒜等)。
甜燒白,源于中國四川省,為四川傳統名菜。其主要食材是五花肉、糯米、豆沙,制作方法是將豆沙夾入肉片蒸至酥軟,作為甜食上桌。該菜肴取名獨特,吃起來鮮香甜糯,豐腴形美,色澤紅亮,咸鮮味濃,耙軟適度,肥而不膩。色感口感俱佳,深受當地民眾喜愛。

綠茵白兔餃是廣東省傳統名點,在原來薄皮鮮蝦餃子的基礎上,以瘦肉、鮮蝦等為餡料,改制成小白兔的形狀,用火腿肉點作眼睛,再用芫荽墊底擺盤,活像一群小白兔在草地嬉戲,故得名。深得顧客青睞。
關于白兔餃的誕生,坊間流傳最多的版本是其首創者為知名點心師羅坤。而讓白兔餃聞名于世界的,則是1986年10月18日白天鵝賓館為招待訪華的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而準備的。宴席頭盤中的12只“白兔”栩栩如生,半透明的餃皮白如冰,隱隱透著粉嫩的蝦餃餡,可愛得讓人不忍下筷。
洋芋攪團是甘肅隴東南小有名氣的小吃,主要分布于隴中臨洮、隴南武都和平涼華亭。




洋芋攪團是用當地產的洋芋精制而成。攪團是生活貧困時常吃的飯,逐漸發展成為當地的著名小吃。過去為農家家常小吃,現已成為大眾喜食的地方特色小吃之一。洋芋攪團風味獨特,口感滑潤、清香,是美食養生的理想之選。
竹升面是廣東省廣州市的一種特色小吃,屬于粵菜,因避諱粵語“竿”字發音不吉利而改稱“升”。竹升面是用傳統的方法搓面、和面,用竹升(大茅竹竿)壓打出來的面條、云吞皮的一類面食。
竹升面早在民國時期便流行于廣州西關一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來上一碗竹升面,曾是廣州人大快朵頤的一種口福。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面條工藝機械化后,竹升面制作工藝由手工制面轉變為機器和面、延壓、切面并延續。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二集面食專題中,是為南派面食掙得一席之地的老牌傳統面。
該片在展現中華美食基礎上擴大拍攝范圍,以食物為信使展現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創作者用顯微攝影和超微觀攝影等前沿拍攝手段,放大食物的質感和細節,再通過解說詞將世俗生活和人文情懷巧妙融合,讓觀眾感受到食物蘊含的質樸情感和生活哲學。
當觀眾開始對食材抱以敬畏之心,便能夠讀懂攝制組不同鏡頭下蘊藏的深意。高科技的微觀鏡頭,把食材無限放大,讓觀眾可以直接在電視屏幕前看到食材的分子結構。其實拋卻人類和食材的個體物理大小,人類的文化發展進程只是食材演變歷程中的一小部分。而當鏡頭轉到大自然的廣闊場景,一切事物都變得渺小,食材由大自然提供,而人類依存于自然。當視野與格局同步擴大,《風味人間》包含的不只是人文關懷,更是食材的文化深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