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對于”為引進對象或事物的關系者。《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2021)把介詞“對于”歸為四級詞匯?!皩τ凇苯洺:兔~短語搭配形成介詞短語“對于+NP”做狀語修飾形容詞或動詞。本文基于HSK動態作文語料庫,對介詞“對于”產生的偏誤進行系統整理,將其分類、歸納并且分析偏誤產生的原因。在HSK的動態作文語料庫中,搜索到“對于”的介詞使用偏誤共計861條,通過整理總結,發現有627條正確的語料,164條偏誤語料,有70條因為使用繁體字而被分為錯誤語料,偏誤率約為27%。為了方便對比分析,下列示例會從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直接引用原句。
二、偏誤類型
(一)誤用
誤用,也叫作誤代,是指因為從兩種或多種形式中選用了一個不適用于某一語言環境的詞而造成的偏誤。164條偏誤語料中有107條是因為誤用而造成的偏誤,通過對這107條誤用語料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因為詞性、意義和用法相同而造成混淆的詞有“關于、對、至/至于、在/在于、由、從、于、向”,其中錯誤率最高的詞是“關于”和“對”,所以接下來分為兩類來介紹“對于”的誤用,一類是“對于”和“對”的誤用,另一類是“對于”和“關于”的誤用。
“對于”和“對”的誤用?!皩τ凇焙汀皩Α焙竺娑伎梢砸M動作的對象,但是在一般語境下,用“對”的情況比較多。“對于”后一般加主體,“對”后一般加客體。例如(括號中為正確使用,下同):
1.對于(對)青少年來說,學習問題是很重要的。
2.因為吃那些用農藥的食品會對于(對)健康不好。
3.對于(對)長輩沒有禮貌顯得太沒有用了。
4.對(對于)父親,母親是個賢內助。
5.對(對于)當代父母與子女關系來講,兩者應該互相尊重且互相理解。
6.對(對于)他交代的事,她幾乎沒聽進去。
例1-3都是該用介詞“對”,卻用了介詞“對于”; 例4-6都是該用介詞“對于”,卻用了介詞“對”?!皩Α苯橐膶ο罂梢允侨撕臀?,但是“對于”介引的對象只能是物,除非“對于”置于句首,用逗號隔開就可以介引表人的對象,例1中“青少年”是人,只能用“對”?!皩Α笨梢苑旁谥鷦釉~之后,但是“對于”要放在助動詞之前,例2中的“會”是助動詞,位于“對”之前,所以只能用“對”?!皩Α蹦苡糜谝M動作指向對象,相當于“朝”“向”的意思,而“對于”沒有這個意思。例3中,“對”可以換成“向”,變成“向長輩沒有禮貌”,所以這里應該用“對”。例4-6中,“父親”“當代父母與子女關系”和“他交代的事”都是主體,所以要用“對于”,而不是“對”。
“對于”和“關于”的誤用。“對于”和“關于”組成的介詞短語都可作狀語,都具有指出對象的意義,但是“關于”表示關聯、涉及的事物,“對于”表示指出對象。例如:
7.以前關于(對于)我的事情也不積極,可是現在呢?
8.現在我國的亞健康人數呈上升趨勢,因此有的人關于(對于)人們如何提高身體素質的問題而提出應該加強日常運動量。
9.對于(關于)大量課后作業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我贊成……
10.如果我聽對于(關于)離別的歌的話,我容易感到那個歌好像跟我有關系。
“對于”主要介引由對待關系的話題,著重指出對象,例7中“我的事情”表示的是不積極的對象,所以用“對于”。“關于”組成的介詞短語有提示性,必須置于主語之前,但是“對于”組成的介詞短語放在主語前或者后都是可以的,例8中的“對于”放在主語“有的人”后面,所以只能用“對于”。“關于”主要限定某人某事相關涉的范圍,如例9-10中的范圍分別為“大量課后作業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和“離別的歌”,應該用“關于”。除此之外,“關于”組成的介詞短語常常作標語。
(二)誤加
誤加,也叫作冗余,是指在不應該使用某一詞語或某種句法成分時,使用了該詞語或成分,造成句子結構冗雜。在整理出來的偏誤語料中有37條是因為誤加而造成的。介詞“對于”經常會出現在主語前面或謂語后面,造成句子成分缺失,結構雜糅。例如(括號中為誤加詞):
11.(對于)不同的年代下,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
12.(對于)爺爺的身體全靠你們了。
13.當然最近許多集團正在舉行(對于)幫助他們的活動。
14.所以我經常和父母親一起商量(對于)這個問題。
以上偏誤都是因為誤加“對于”造成的,例11-12在主語前加了“對于”,構成了“對于不同的年代下”和“對于爺爺的身體”兩個介詞短語,但是介詞短語不可以作主語,所以造成了主語缺失。例13-14都是在謂語后面加入“對于”,“舉行”和“商量”都是及物動詞,可以直接加賓語,所以不需要加介詞“對于”。
(三)遺漏
遺漏,也叫作缺省或缺失,是在詞語或句中某些必要組成部分的缺失。留學生在使用生詞造句時,往往會省去意義比較虛的詞,尤其是作為虛詞一部分的介詞,并且介詞“對于”常常會被忽視,導致句子成分缺失。例如(括號中為遺漏詞):
15.但是世界上沒有(對于)好的父母的統一看法。
16.(對于)各個名勝地和文化活動,吃的地點,人民的生活習俗,我都了如指掌。
17.(對于)公司而言,這是個新的有挑戰力的問題。
18.可是(對于)去山下抬水的問題來說,誰都不愿意去。
以上偏誤都是因為遺漏介詞“對于”造成的,例15中需要“對于”來引出“統一看法”的對象“好的父母”,所以不能缺失“對于”。例16中,謂語動詞“了如指掌”支配介詞賓語“各個名勝地和文化活動,吃的地點,人民的生活習俗”,而且“了如指掌”是不及物動詞,后面不能直接加賓語,需要加介詞“對于”來構成介詞短語。例17-18中使用了介詞框架“對于+NP+來說/而言”,表示主體針對某一對象或范圍的判斷或評價,“對于公司而言”和“對于去山下抬水的問題來說”,表示“公司”這個對象的評價和“去山下抬水的問題”這個范圍的判斷,所以不可以缺少“對于”。
三、偏誤原因
(一)母語負遷移
HSK動態作文語料庫提供的材料大多來自日、韓、新加坡等國家。以韓語為例,韓語中沒有介詞,但是有助詞,助詞一般放在賓語后面,而在漢語中,介詞一般在名詞前面出現,如我在吃飯,韓語的語序是“我對于飯吃了”,“對于”是賓格的助詞,放在賓語“飯”前面,所以留學生容易受母語語法的影響,在寫漢語時也按照母語的語序來,如例14,把介詞“對于”當成助詞,放在了謂語和賓語中間,但是在漢語中,及物動詞后面是可以直接加賓語的。
(二)目的語知識泛化
“對于”和“對”“關于”的語法意義和功能相近,學習者在習得的時候很容易混淆或者直接一概而論,并且由于漢語語法本身具有復雜性,而且每個詞的意義、結構和用法都不盡相同,所以對于部分人而言,學習起來比較困難,辨別難度大,很容易造成目的語知識泛化,這也是介詞“對于”誤用的主要原因。介詞屬于虛詞,是現代漢語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對于有些留學生而言,虛詞不像實詞那樣容易掌握,虛詞較為抽象。通過分析搜集的語料,發現存在大量把介詞“對于”當成其他介詞來用,或者把其他介詞當成介詞“對于”來用的情況。
(三)介詞語義用法掌握不足
介詞屬于虛詞,是現代漢語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使用時是一個難點,沒有完全掌握介詞“對于”的實際意義和用法,就會導致多種偏誤類型的出現,在僅僅了解介詞大致意思的基礎上就貿然做練習,出現偏誤是必然結果,比如例4中,“父親”是事情的主體,而介詞“對于”后常常跟的是主體,介詞“對”后才接客體,所以應該用“對于”而不是“對”,由此可見,只了解介詞的語義,不掌握用法是不可取的。同理,只明白用法,不了解語義也是萬萬不可的,比如在例7中,“我的事情”是“不積極”的對象,介詞“對于”表示的是引進對象的關系者,而“關于”表示關聯、涉及的事物,所以用“對于”而非“關于”。因此,留學生對于介詞的語義、用法掌握不足是偏誤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通過偏誤進行本體研究
(一)介詞“對于”的語義分析
“對”和“于”在以前都用來引進對象的含義,但是后來“于”的意義逐漸虛化,開始附著在“對”的后面,意義也由“對”來呈現。后又受雙音節詞的影響,“對于”開始作為一個詞出現,有“針對、對待”之義?,F代的詞典和語法工具書對“對于”的解釋更加詳細和便于理解,《漢語教與學詞典》把“對于”的語義歸納為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和引進觀察、評價問題的出發點、角度;在馮勝利的《三一語法》中表示得更為具體,把“對于”的介詞語義劃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提出觀點或表達態度、意見和談印象、感受等。由此觀之,目前學界對介詞“對于”的語法解釋不存在分歧,只是在表述上略有不同,都贊同介詞“對于”具有引進動作對象和關涉對象兩個主要語法意義。例16中,動詞“了如指掌”的對象“各個名勝地和文化活動,吃的地點,人民的生活習俗”是通過“對于”來引進的;例8中,“人們如何提高身體素質的問題”是謂語“提出應該加強日常運動量”的關涉對象,有牽連關涉的關系,所以要用介詞“對于”來連接,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
(二)介詞“對于”的語用分析
介詞“對于”具有話題標記的功能,它可以將述題中表對象、受事和方面的賓語、狀語部分提到句子首端來作為話題。這樣,述題就是圍繞話題的,“對于”表示介引存在對待關系的話題,以此表明言者對話題所秉持的觀點、看法。例如例9將述題中表對象的賓語“大量課后作業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提到了“對于”后面,置于句首,表示話題,后面的“我贊成……”屬于述題部分,圍繞話題表明自己的態度。介詞“對于”還具有篇章銜接功能,篇章是由句子組成的,句子之間的連貫性和邏輯性往往都是通過連詞、介詞來達到的。上文提到的話題,可以通過回指性詞語來進行回述。如例8中,介詞“對于”后的“如何提高身體素質的問題”就是前文所指的“亞健康人數呈上升趨勢”,經過這一復現,將前后兩個句子有效地銜接起來,起到承接上文,引出下面表述的作用。
(三)介詞“對于”的句法分析
介詞“對于”經常與名詞短語搭配組成的介詞框架“對于+NP”,在句子中一般充當狀語,用來修飾形容詞或動詞。介詞框架“對于+NP”在句子中的位置可以出現在句首或者句中,當介詞框架位于句首,用在主語的前面時,表示引進動作針對的對象,例6中,名詞短語“他交代的事”是“沒聽進去”這一動作針對的對象。介詞“對于”與名詞短語“他交代的事”搭配形成介詞框架“對于+NP”置于句首,起到引出對象的作用;當介詞框架位于句中,放在主語的后面時,表示動作的關涉對象,例8中,介詞框架“對于+NP”放在了主語“有的人”后面,是謂語“提出應該加強日常運動量”的關涉對象,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介詞框架“對于+NP”在句子中除了可以充當狀語之外,還作定語,例15中“對于好的父母的”和“統一”都是名詞“看法”的定語,起到限制話題范圍的作用。介詞短語包括前置介詞、中間介引對象和后置詞三個部分,“對于”的介詞框架除了后面加名詞短語作介引對象,還可以接后置詞“而言/來說”構成“對于+NP+而言/來說”的介詞框架,一般置于句首,用逗號隔開,表示主體針對某一對象或范圍的判斷或評價。例17和例18中“對于公司而言”和“對于去山下抬水的問題來說”表示“公司”這個對象的評價和“去山下抬水的問題”這個范圍的判斷。
五、結語
介詞作為虛詞的一種,較為抽象,不易掌握,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偏誤。本文立足于HSK動態作文語料庫,通過搜集到的偏誤語料,總結出了介詞“對于”存在誤用、誤加和遺漏的偏誤類型,也歸納出了三大主要偏誤出現的原因。同時,為深入探討偏誤產生的根源,筆者還進行了介詞“對于”的本體研究,從語義、語用和句法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清晰了介詞“對于”具有引進動作對象和關涉對象兩個語法意義,具有話題標記和篇章銜接的語用功能,明確了“對于”的兩個介詞框架“對于+NP”和“對于+NP+而言/來說”在句中一般置于句首,作狀語。根據介詞“對于”的本體研究和偏誤研究,通過總結特點,概括規律,能夠有效避免偏誤的產生。
參考文獻:
[1]陳丹玲.基于HSK動態作文語料庫的“比”字句偏誤分析[J].文教資料,2020(26):6-8.
[2]高暢.現代漢語介詞“朝”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9.
[3]孫文琪.現代漢語介詞“跟”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20.
[4]詹雅倫.介詞“對、對于、關于”的偏誤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劉路瑤,女,碩士研究生在讀,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