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表明,大學生精神疾病高發期在每年4月至6月。為引導大學生關注心理健康預防精神疾病,2000年由北京師范大學倡議,北京十余所高校響應,確定5月25日為“北京大學生心理健康日”?!?·25”是“我愛我”諧音,意為“關愛自我,心理健康”。
2004年團中央學校部和全國學聯辦公室聯合向全國大學生發出倡議,把每年的5月25日確定為“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隨后,全國高校開始在這一天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隨著活動影響日益增加,很多中小學校也在這一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5·25”成為包括大中小學生的“全國學生心理健康日”。活動內容更為豐富,活動時間也延長到5月份后,成為“全國學生心理健康月”。
北京大學2004年一項十年休學原因調查顯示,精神疾病占42%(101人),超過傳染病25%(60人),成為大學生因病休學、退學的首要原因。2015年湖北省高等教育學會衛生工作者分會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近2成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其中抑郁癥是大學生最常見的精神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抑郁癥患病人數累計超過3.5億。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教授等2019年在《柳葉刀·精神病學》在線發表研究文章,這是中國首次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調查顯示,抑郁癥的終生患病率為6.8%,近12個月的現患率為3.6%。預計到2030年時抑郁癥將成為中國社會最大的疾病負擔。
抑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最嚴重的后果就是自殺,大概有15%的抑郁癥患者最終死于自殺。2005年僅各種媒體公開報道全國大學生自殺案例就達116起,這是家庭和社會都不能承受的悲劇。
與抑郁癥的嚴重后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識別率低和就診率低?!吨袊嗄陥蟆酚嘘P報道顯示,中國約八成抑郁癥患者沒有被“發現”,九成沒有得到規范專業治療。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首先是部分患者或家長不重視心理健康,認為學業最重要,覺得孩子不好好學習是懶惰,是主觀上不刻苦和不努力,不知道客觀上還有可能是精神疾病所致。其次,部分患者或家長存在病恥感,認為患抑郁癥是很丟人的事,加上社會歧視造成患者不愿就診,或者掩耳盜鈴或者諱疾忌醫。最后是缺少對抑郁癥的科學認知,一些患者把抑郁癥歸結為外部刺激和環境壓力,認為就是心情不好,換個環境、休息一下就好了,不需要就醫。
還有一些抑郁癥患者會出現很多軀體的癥狀,患者因軀體癥狀就診,在醫院其他科室做了很多檢查進行很多治療,但是沒有緩解癥狀。由于沒有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抑郁癥狀加重,也增加后期治療的難度。另外還有部分患者雖然到精神科就診,但是在病情好轉后未完全治愈時就自行減藥停藥,導致病情容易復發。

抑郁癥就診率低、復發率高,且存在自殺風險,因此要重視大學生心理問題,努力提高抑郁癥早期識別率。早識別,才能早干預,避免出現嚴重的后果。
抑郁癥最主要的表現是“三低”和“六無”,“三低”即情緒低落、思維遲鈍、精神運動性遲緩,“六無”是無樂趣、無希望、無辦法、無精力、無意義、無用處。除了這些典型癥狀之外,抑郁情緒有的時候會“躲”起來,就躲在各種各樣的軀體癥狀后面。世界衛生組織曾在14個國家全科醫院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45%至95%的抑郁癥患者僅僅以軀體的癥狀來就診。這部分患者的情況在臨床上稱為隱匿性抑郁,抑郁躲藏在了失眠、早醒、心慌、心悸、消化不良、各種疼痛等軀體癥狀背后。
針對抑郁早期識別主要自我觀察以下幾個方面:(1)情緒低落:經常悶悶不樂,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2)睡眠障礙:入睡困難,很早上床久久不能入睡,好不容易睡著了,睡眠淺,總做夢,早上醒得早。(3)身體不適:出現頭暈、乏力、食欲差、愛打嗝、胸悶心慌,憋氣難受,疼痛。(4)認知障礙:腦子反應慢、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工作學習無法專注,表達能力下降,動作靈活度和協調性也受到影響。
抑郁癥根據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1)輕度抑郁:是指感到高興不起來,對很多事情不感興趣,但是這種負面情緒不至于影響正常工作和學習,可以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治療。(2)中度抑郁:是指情緒低落悲觀消極,工作學習已經受到明顯影響,無法通過自我調節恢復,但是沒有自殺傾向。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必要時到醫院就診接受藥物治療。(3)重度抑郁:是指情緒低落悲觀絕望,無法正常學習生活,有自殺觀念和傾向,甚至伴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需要到醫院接受住院治療。
大學生抑郁癥主要是內在不良心理素質和外在環境壓力刺激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良心理素質包括性格內向、敏感、脆弱、完美、執著、孤僻等,外在壓力刺激包括人際關系不良、情感受挫、學業期望過高和網絡成癮等。
大學生罹患抑郁癥在接受正規治療的前提下也要進行自我調節和應對。
痛苦是什么?是你的主觀愿望超出了你的客觀能力,你雖然付出了努力,但是目標沒有達成。失意其實是人生中很常見的情況,“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大學生是18歲以上的成年人,要學會在生活中不斷承受痛苦,才能慢慢磨礪鍛煉成長。
遇到痛苦不能憋悶在心里,時間長了會導致情緒和身體癥狀。要主動和家人、朋友傾訴溝通,開誠布公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放下思想顧慮,減少心理壓力。如果一時無人傾訴,也可以通過記日記來宣泄情緒;或者聽聽喜歡的音樂,也會帶來放松和享受。
自我悅納、自我欣賞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有些問題需要時間來解決,有些挫折可能就是無法挽回。因此不要深陷眼前的困境,要跳出當下,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用辯證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用積極的心態看待未來。
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為自己補充外部資源,提高處理問題的智慧和自我調節能力。信心不足、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閱讀名著或名人傳記,沒有人能隨隨便便就成功,輝煌成就的背后都有坎坷和挫折,通過讀書可以學習他人如何戰勝困難走出低谷的辦法和精神,為自己樹立戰勝抑郁的榜樣。
高校有很多社團,大學生參加心理社團活動不僅能夠結交新朋友,而且可以鍛煉人際交往和組織能力。通過社團活動,可以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增強學生的心理體驗,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相互幫助的良好心理氛圍。溫暖的集體可有效降低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
研究表明,一周運動2至3次,每次40至50分鐘,就會降低罹患抑郁癥的風險。運動能夠提高新陳代謝率,不僅能鍛煉肌肉韌帶和關節,而且能增強心肺等內臟功能,對于改善情緒和睡眠都有幫助。天氣好的時候,可以選擇戶外活動,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天氣不好時可以選擇室內活動,太極拳、韻律操等都有助于緩解抑郁情緒。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由于各種原因大學生即使患了抑郁癥也并不可恥,更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地方。很多名人也都有過抑郁癥的經歷,坦然面對患病的現實是戰勝疾病的前提和基礎。
在抑郁癥治療的過程中,要相信科學,不要迷信,要尊重專業人員指導,不要自以為是,道聽途說一些“偏方”。自我調節效果不佳時,要尋求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必要時接受精神科醫師藥物治療,以免病情延誤和加重。

毛富強,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天津醫科大學黨委委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心理學研究所所長,基礎醫學院精神衛生與心理學系主任,總醫院臨床心理科專家、第二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教育部精神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內觀療法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首批認證督導師、森田療法應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委員、內觀療法學組組長,主編教材專著《青少年心理診所》《常見精神障礙癥狀》《精神病學》(第3、4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項目化教程》《內觀認知療法研究》《居家內觀操作手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