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齊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青年時期,孫中山從檀香山歸國前往香港讀書學醫,在目睹中華民族有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后,決定拋棄“醫人生涯”,進行“醫國事業”。
也許是受到這段求學經歷的影響,孫中山對飲食和營養頗有研究和見地,在其“此為救中國必由之道”的著作《建國方略》中,開卷第一篇就名為《以飲食為證》。在中國歷史上談論飲食文化的多為文人雅士、烹飪大師,像孫中山這種政治領袖實為少見。

在這篇論著中,孫中山從技術性、藝術性、文化性等方面對東西方飲食做了深入的比較研究,“中國不獨食品發明之多,烹調方法之美,為各國所不及;而中國人之飲食習尚暗合于科學衛生,尤為各國一般人所望塵不及也?!?/p>
與此同時,孫中山對中國飲食做出了高度的歸納和贊賞——“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國所發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歐美;而中國烹調法之精良,又非歐美所可并駕。至于中國人飲食之習尚,則比之今日歐美最高明之醫學衛生家所發明最新之學理,亦不過如是而已。”
除此之外,孫中山還非常有見地的將中國飲食納入了文化藝術范圍,從審美的角度闡述其美學價值和文化價值——“夫悅目之畫,悅耳之音,皆為美術;而悅口之味,何獨不然?是烹調者,亦美術之一道也?!?p>
中國飲食文化是一朵奇葩,它將色、香、味、形、滋,即食品的質地口感與養,即飲食養生與健康,六者渾然一體,使人們得到了視覺、觸覺、味覺的綜合享受,構成了以美味為核心、以養身為目的之中國烹飪特色。
不僅如此,中國飲食的藝還同哲學、文藝、科學、醫學、禮儀等發生密切關系,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是世界公認的“烹飪王國”。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富足,“養生”成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的話題。孫中山提倡有度有節,營養衛生的飲食養生觀——“人間之疾病,多半從飲食不節而來。所有動物皆順其自然之性,即純聽生元之節制,故于飲食之量一足其度,則斷不多食。而上古之人與今之野蠻人種,文化未開,天性未漓,飲食亦多順其自然,故少受飲食過量之病。今日進化之人,文明程度愈高,則去自然亦愈遠,而自作之孽亦多。如酒也、煙也、鴉片也、鵠肩也,種種戕生之物,日出日繁,而人之嗜好邪僻亦以文明進化而加增,則近代文明人類受飲食之患者,實不可勝量也。”


一百多年前孫中山的觀點與我們當下的認知有很多相似之處,上古的人類文明未開,但少有飲食之病,這主要是他們順應自然的緣故,而今天雖然文明程度很高,但人類所受的飲食之患卻更加厲害,比如煙、酒、鴉片、毒品等等,這些殘害生命的東西越來越多。
對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孫中山感慨地說:“吾人當保守之而勿失,以為世界人類之師導也。”而且針對不同年齡層對于肉食的攝入也要有平衡和節制,“故食肉過量而傷生者,獨多于他病也。夫肉食之度,老少當有不同,青年待長之人肉食可以稍多,壯年生長已定之人肉食宜減,老年之人則更宜大減?!?/p>
遺憾的是現在隨著國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人似乎覺得這種飲食結構是貧窮生活的產物,因而予以拋棄。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許多人把昂貴當時髦,以稀有為佳肴,不屑菜蔬,不厭腥膻。與“自然、平衡”原則的養生觀背道而馳,其結果就是自殘身體,自毀健康。珍饈美酒絕不等于最佳的食品,而自然、平衡的飲食有助于身體健康,這是國父孫中山早就告訴我們的養生之道。

孫中山從生理衛生的角度形象地把飲食的養生作用分為燃料與材料兩方面——“人之生活以溫飽為先,而生元亦然。故其需要以燃料為最急,而材料次之。吾人所食之物,八九成為用之于燃料,一二成乃用之于材料?!辈⒄f明了二者之間的關系——“材料過多,可變為燃料之用,而燃料過多,材料欠缺,則燃料不能變為材料之用。是故材料不能欠缺,倘有欠缺,必立損元氣;材料又不可過多,倘過多則有傷臟腑?!憋嬍巢蛔銜谷恕傲⑿蜗荨?,損傷身體;而飲食過量又使“臟腑有過勞之患”,同樣損害身體。因此平衡有度,順應自然非常重要。
孫中山十分推崇中國人傳統養生之道對食物的選擇——清茶淡飯,佐以蔬菜豆腐、水果,少量肉食,并認為“夫素食為延年益壽之妙術,已為今日科學家、衛生家、生理學家、醫學家所共認矣?!碑斀窀鲊⑿械摹吧鷳B食品”、“綠色食品”也恰合此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