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風
摘 要:作者通過對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嵩口鎮古建筑群現狀及保護利用開發基本狀況的考察,研究了嵩口古鎮典型古建筑的特色,分析了嵩口鎮建筑、人文、自然生態的優勢與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嵩口鎮古建筑保護與利用的思考。
關鍵詞:嵩口鎮;古建筑;保護;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6.012
1 嵩口鎮概況
1.1 概述
嵩口鎮,隸屬福州市永泰縣,地處閩中腹地,是四市五縣(東臨閩清,北接尤溪,西毗德化,南依仙游)的結合部,自古就是商貿重鎮,元代在這里設漈門巡檢司,明清時期分別屬中和鄉感應里和英達里、保德里。民國初期在這里成立了福建第一個鄉鎮商會,民國七年正式設鎮。轄區面積257平方公里,下轄1社區,20個村,人口3.2萬。嵩口鎮生態優美、人文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先后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國家級生態鎮”“中國美麗宜居小鎮示范鎮”“全國文明鎮”“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等10多個國家級和20多個省市級榮譽稱號;2021年入選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參觀考察線路。
1.2 自然資源與建筑風格
嵩口,雅稱嵩陽,位于戴云山脈東麓、大樟溪和長慶溪匯流處,閩江下游最大支流—大樟溪橫貫全境;境內山巒起伏,峰谷相間,全縣最高峰—東湖尖便坐落于此;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十分適宜水稻、李梅、竹松等作物生長,因此成為永泰縣的農業大鎮、李果大鎮和林業大鎮。
早在新石器時期,嵩口鎮就有古越先人活動,保存有對面山遺址、萬寶山遺址及盧厝遺址等多處商周時期歷史遺跡。古建筑多以土木為主,飛檐翹角、布局巧妙、雕工精湛,端莊穩重中不失典雅婉約,具有鮮明閩派建筑特色。如下坂村的陳氏老宅—下坂厝,建于清乾隆至嘉慶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該厝建筑材料以木材與土石混合為主,三進大八扇厝,每扇夾墻有歇山頂風火墻相隔,左右兩側橫厝小廳廂房對稱,規模宏大,布局精巧;屋頂斜面皆成凹曲線,兩端為燕尾脊;木雕、石雕、泥塑、彩繪均十分精致,四扇四抹隔扇窗更以珍貴楠木為基料,運用高超的構圖布景功底與多層次的雕刻技法,圖案栩栩如生、纖毫畢現,可謂精美絕倫。
目前,嵩口鎮尚存此類明清古建筑160多座,形成成片的歷史街區和多處相對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因其“品種之多、數量之眾、保存之好、藝術之高,堪稱奇跡”,而被譽為“民間古民居博物館”。古街商鋪、斜陽古巷、千年圩市、百年祠堂,古色古香、韻味無窮。
2 保護與開放開發現狀
2019年以來,在省市主管部門、縣委縣政府的關心與支持下,嵩口鎮落實文物建筑滅火器、噴淋系統等基礎消防設施配備;由縣財政出資聘請2名文物保護員,落實日常安全巡查;開展寧遠莊(圖1)、張氏宗祠、方家里厝、燕魁厝(圖2~圖3)等文物建筑修繕,古建筑保護機制逐步完善。
成立嵩口鎮古民居管理理事總會,推選德高望重的族人或離退休干部參加理事總會及擔任分會理事長,建立起屬地政府與理事會固定的聯系制度,規范古建筑保護規劃、管理和修繕。自發成立文物建筑、古民居保護與發展中心或委托村兩委管理,有效地激發古建筑保護的內生動力,實現政府“減負”與工作“增效”。
嵩口鎮深入挖掘整理本土文化與傳統工藝,采取“古建+文創+旅游”的方式,打造月溪花渡圖書館、中山村廉政文化步道、大喜村生態警示教育、古榕文化廣場等獨具特色的文化基地。寧遠莊引進福州市莊寨印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變身為大中華古兵器博物館,打造成青少年愛國教育基地、黨建教育基地;文物點燕魁厝對接廈門鼓浪嶼萬石國畫院,邀請畫家來樟進行采風寫生,已完成60多幅本土作品,并對外展出;張元幹故居、閩中特委聯絡站舊址等成為紅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眾多縣內外黨員干部參觀學習。利用梅子酥、李子酥、鬼針草奶茶、竹藤編等獨具嵩口特色的農創產品,開設農家樂、民宿、土特產店、特色餐飲等旅游業態,已有古碼頭、橫直街油茶博物館、黎照居(嵩口一古民居,非文物)、嵩口供銷社等旅游網紅打卡點。古建筑的社會價值與經濟效應得以展現。
3 嵩口古鎮古建筑現存問題
3.1 保護狀況堪憂
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以及外在環境的改變,嵩口鎮古建筑面臨屋面破損、木構腐朽、彩繪老化等問題。如:林家祖厝因年久失修,出現墻體剝落、瓦面漏水等情況;西霞厝止水墻彩繪褪色、灰皮脫落;還有不少的古建筑由于潮濕、屋面荷載較大、保護不善,大梁等木結構出現彎垂、傾斜等現象。
3.2 消防狀況薄弱
嵩口鎮古建筑絕大部分為土木結構,火災風險大、耐火等級低;歷經百年已成全干材,極易燃燒,火災隱患多;消防設備不完善,消防水源無法保障以及消防通道的缺乏,導致安全隱患進一步擴大。如月闕村的葉和厝、協慶厝、葉慶厝等古建筑毗連成片,缺少安全的防火間距和防火分隔,一旦出現火災,將迅速蔓延為火燒連營之勢。
3.3 面臨資金制約
古建筑保護利用,尤其是消防工程、修繕工作、活化利用等方面資金需求量大,民間自籌資金、政府投入均嚴重不足。目前,僅能做到不漏、不倒、不塌和最基本的消防設施設備配備,無法實現全面保護。2022年,嵩口鎮納入全縣傳統古村落連片整治項目,預計可獲得基礎設施建設、古建筑修繕、非遺傳承等資金補助400萬元。但是,與如此基數龐大古建筑的需求,仍只是杯水車薪。
3.4 私人產權和政府管理的矛盾
嵩口鎮大部分古建筑的產權屬于私人所有,因古建筑管理和保護必須按照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執行,所以造成以下問題:一是古建筑產權所有人眾多,意見難以統一,往往缺乏具體的管理人員,日常管理不規范;二是古建筑產權所有人對古建筑保護意識淡薄,對古建筑的破壞性行為仍存在,對政府的引導和要求存在認識不足,甚至有排斥現象。
3.5 活化利用環境條件有待改善
根據《福建省文物建筑認養管理規定》《福州市文物建筑和歷史建筑保護和利用若干規定》等文件精神,如下坂厝、垅口祖厝、下車碓厝等古建筑在升為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后,在活化利用上受到限制。典型寨堡成厚莊、海絲史跡西霞厝等古建筑因地處偏遠,受交通、區位限制等影響,難以吸引投資,活化利用無法提上議事日程。
4 嵩口古鎮開發與保護策略
4.1 增強保護意識,形成合力
“古建保護,人人有責。”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原則,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重視挖掘培養扎根基層的鄉建能人,鼓勵民間資本、金融資本助力古建筑保護,營造以政府為主導、社會組織與民間廣泛參與的保護氛圍,增強公眾古建筑保護意識,匯聚保護合力。
一是加強組織保障。出臺《永泰縣嵩口鎮關于進一步加強古建筑保護工作實施細則》,完善文物管護、修繕、利用機制,組織文化站、派出所、司法所、消防支隊等召開古建筑保護工作聯席會,提高“齊抓”共管水平,解決古鎮發展中的古建筑保護、古建筑消防安全監管、古建筑防盜、古建筑利用、古建筑保護范圍內違章建筑及違規修繕等問題,為古建筑保護利用提供強有力的組織支撐。
二是加強宣傳活動。成立古建保護志愿服務隊,以基層公共文化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公益圖書館等為依托,形成傳統載體與現代媒體相結合,常態化開展古建筑的歷史作用、藝術功能與時代價值宣傳活動,讓廣大群眾認識到古建筑是先人生產生活的歷史見證,是地域文明文脈的重要載體,從而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配合政府部門,共同實現對古建筑的有效保護。
三是實施“認領”“認養”。根據省市相關文件精神,結合嵩口鎮實際,由縣文物主管部門指導,制定、出臺古建筑認領保護實施方案,遴選一批價值較高、迫切需要保護的、活化利用條件較為成熟的古建筑作為試點,面向全社會公開“認領”“認養”,以此為示范點輻射周邊,充分調動社會資金參與到古建筑保護利用事業之中。
比如,位于嵩口鎮玉湖村的“紫山堂”(又名恭恩厝,見圖4),始建于清同治九年,歷時二十年,系《說岳全傳》作者金豐孫輩金恭恩所建。總占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布局講究、裝潢考究、工藝精湛,體現了當時永泰民間高超的建筑藝術,是研究玉湖金氏家族發展以及閩都古建技藝的重要史料之一。2017年,“紫山堂”被列為永泰縣第十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7月莆炎高速嵩口連接線開通;2022年5月,永泰縣文物主管部門、高速公路經營開發公司福州分公司、中共福建省高速公路車輛通行費永泰東(城關)征收管理所支部委員會、城峰鎮太原村第一黨支部與嵩口鎮玉湖村成立黨建共建聯盟,為“紫山堂”的保護與開發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由嵩口鎮牽頭,通過以租代管、以房屋使用權入股等形式,將“紫山堂”委托企業或農民合作社規劃建設運營,開辦鄉村博物館,經營特色民宿,周邊規劃露營地、竹筏游等,讓“紫山堂”“活起來”、產權人“富起來”、玉湖村“熱起來”。
4.2 重視保護修繕,維持原貌
嵩口鎮古建筑主要是土木結構,由于年代久,損壞嚴重、地基承載力變化、風雨侵蝕及人為破壞等,定期、規范對古建進行維護和修復十分重要。
一是提升防護水平。古建筑的防護工作要做到防患于未然,用好“云上監管+網絡巡查+動態日報送”的工作機制,全面提升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水平,確保隱患(安全隱患)早發現、盲區全消除、隱患大整改,最大限度地減少火災、盜竊等事故發生。
二是規范修繕工作。本著“修舊如舊”精神,要健全、完善古建筑維護及修繕規范性文件,做到有法可依、有規可循、違者必究。修繕過程要做到一有度(即不破壞文物價值)、兩安全(即人身安全、文物安全)、三尊重(即尊重原有形制、原有工藝、原有風貌)。
三是加強隊伍建設。在充分挖掘本土古建筑人才的基礎上,積極引進木、瓦、石、彩繪等專業化、高學歷的能工巧匠,建設一支專業性強、結構合理的古建筑修繕隊伍。同時,根據《永泰縣文物保護管理辦法》等文件要求,聘請一批專職文物保護員,逐步加強文物保護隊伍建設,提升古建筑保護管理機構和專業水平。
嵩口鎮現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筑有115處,分布于月洲、月闕、東坡、道南、中山、玉湖、嵩口街道等多個村(居),涵蓋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以及近現代建筑五大類型,數量大、分布廣。要結合各級各類古建筑的保存現狀、歷史價值以及社會附加值進行綜合評價,劃分為一般保護、重點保護、特殊保護等保護等級,制定《嵩口鎮古建筑保護與修繕實施細則》,根據不同等級實施不同的保護措施,每年完成兩處搶救性修繕、每兩年完成一處局部修繕、每五年完成一處整體性修繕等,分期分批開展、逐項逐年推進,力爭八年到十年內能夠完成80%以上古建筑的修繕工作,基本恢復嵩口鎮的歷史痕跡,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4.3 培育業態植入,融合發展
梳理國內古鎮古建筑開發與利用典型案例,立足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借助永泰縣全域旅游發展態勢,推動嵩口鎮古建筑與文化、旅游、體育等行業融合發展,鼓勵、推動古建筑進行活化利用進程。
一是開發古建筑研學。聯合屬地文旅部門、教育部門開發“游古鎮、探古建、話傳承”等研學線路,結合校本課程、社會實踐課,讓青少年在雕梁畫棟、青磚灰瓦中欣賞工匠大師的藝術作品及雕刻技藝;在學習古建知識中,增加家鄉歷代建筑的演變歷史與用途的認知,體會永泰工匠精神,更多了解古鎮傳統文化。
二是打造特色文旅。立足嵩口鎮發展實際,對接市場需求,深挖古建筑蘊含的建筑文化、耕讀文化、海絲文化、民俗文化、廉政文化、紅色文化等元素,植入工藝美術、文化傳媒、創意空間、休閑旅游、體驗經濟等不同主題產業形態,打造“印象嵩口、多彩嵩口、慢悠嵩口”,在現代形態中詮釋古建筑獨特魅力。
三是延伸產業鏈條。重點對夯土技藝、瓦磚燒制、木作雕刻、彩繪灰塑等古建筑工藝進行再挖掘,規劃建設嵩口鎮古建筑產業集群;融合非遺文化、傳統習俗等,舉辦“非遺進古厝”活動,以特色民俗文化空間驅動古厝旅游發展,延伸古建筑產業的資源和旅游配套,延長文化旅游產業鏈和價值鏈。
例如,位于大樟溪畔嵩口鎮的月洲村,距永泰縣城56.3公里、莆炎高速嵩口收費站14公里、鎮中心10公里。2019年以來,月洲村先后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福建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首屆“福州十大魅力鄉村”等榮譽稱號,是宋代著名愛國詞人張元幹、閩臺農業神張圣君的誕生地,現有寧遠莊、張氏宗祠、張元幹故居、月洲刻石、張氏塋等文物建筑5處。月洲村交通便利、生態良好、文化遺存豐富,應進一步挖掘古建筑背后的豐富內涵,做細做深“兩張文化”,打造一個研學交流、休閑觀光、信仰朝圣的文創樣板村,充分釋放古建筑文化價值,助力鄉村振興。
5 結語
永泰縣是福州市的古建筑大縣,嵩口鎮是永泰縣的古建筑大鎮。嵩口鎮古建筑是永泰先人創造并遺留下來的文化成就、寶貴財富,是閩都地域文化發展、文明進步、文脈傳承的重要體現。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力開展文化遺產的保護宣傳,全力推進古建筑保護利用。我們要借此契機,共同努力,接續奮斗,構建全縣域、全體系、全要素的古建筑保護格局,力爭把嵩口鎮古建筑保護利用打造為福州古厝保護的一個重要范例,讓“嵩口經驗”賦能文化遺產保護,讓珍貴的古建筑文化千古流芳、青春永駐。
參考文獻
[1]陳夢嬌.文物建筑的修繕與保護研究[J].基層建設,2019(17):34-35.
[2]馮光澍.丹洲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