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埜 吳其偉
摘 要:線上體育教學已成為學校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線上教學中體育教師的角色適應情況。體育教師線上教學的角色適應經歷了精品課模仿到課程教學認知的過程、自發學習到自覺創新的過程、課程整體學習到具體知識傳授的過程;從傳統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的思想政治角色行為、素質技能角色行為到線上體育與健康教師角色中思想政治角色行為、素質技能角色行為的轉變來實現線上體育教師角色的成長過程。
關鍵詞:體育教師;線上教學;角色適應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23)03-0071-03
通過兩年多的線上體育教學實踐,許多專家指出線上體育教學仍存在許多問題,但共性問題主要聚焦于教師方面。例如,教師線上授課經驗少[1]、體育教師不具備良好的在線教學能力[2]、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參差不齊等等[3]。究其原因是主要是體育教師對線上教學的角色適應問題。不少專家、學者也有涉獵教師角色相關研究。例如,唐智[4]、路琴[5],但是他們只是將教師角色適應問題作為一種意見提出,對教師角色該如何改進從而促進線上體育教學方面的研究未深入論述。
所謂“角色適應”是個體根據自己所處的地位,扮演的角色,調整角色行為與角色期待相符合,以促使個體角色達到和諧統一的目的。角色適應是一個“調整——適合——成長”的動態社會化過程,它貫穿于角色主體的一生[6]。
1 角色調整:體育教師的角色扮演
傳統體育教學對中學體育教師的要求是技能傳授者的角色。追溯近代學校體育的發展史可知,學校體育的發展一直伴隨著“運動技能中心主義”。從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的洋務運動興辦的軍事學堂,體操是軍事學堂學校的主要課程。瑞典體操、德國體操、日本體操等都是技能中心主義的典范,因此學校體育課程就形成了以技能教授為主要教學目的的課程。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方面都透著技能中心主義的影子。傳統體育課除了學科本身的特點之外也注重增強學生體質、完善學生人格。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首次明確提出要“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將健康教育作為教育各個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以建立中小學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為重點,構建相關學科教學與教育活動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經常性宣傳教育與集中式宣傳教育相結合的健康教育模式”。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健康體育是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7],2022年新頒布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更是將健康教育作為五大課程內容之一[8]。“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核心一直蘊含著體育與健康課程平行發展范疇邏輯,兩者是平行發展的態勢。然而回顧學校教育發展史發現,健康教育從來未成為專門的學科,而是一直依附于其他學科的發展,體育便是其最重要的依附對象之一[9]。時至今日,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應然圖景與實然圖景中仍存在明顯的張力,學校體育一直以技能中心主義為核心,因此體育教師始終扮演著技能傳授者的角色。
當前線上體育教學模式的風靡推行是彌補和融合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完善和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目標的重要模式。實施線上體育教學時體育教師的角色需要調整:從技能傳授者向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擁有者、引導者轉變,向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設計者轉變。首先,教師要扮演好體育學科的學科技能知識擁有者的角色。體育學科內含的“身體實踐”性雖然決定了體育教師必須具有扎實的體育學科技能,并不是說僅僅具有體育學科技能就可以扮演好體育教師的角色。線上體育教學是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實施面對面的教學活動,與傳統的線下面對面教學相比,缺少實時的對全體學生的掌控性,身體實踐性教學效果差。這就要求教師在提高身體技能的基礎上充實對技術的力學原理、生理學基礎、解剖學、訓練學、心理學等課程理論內容的再學習,扮演好體育學科的學科技能知識擁有者的角色。其次,教師要扮演好幫助學生解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引導者角色。線上教學中,學生被圈固在家中。不僅活動范圍受到一定的限制,導致實施線上教學的社會環境也對學生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實施線上教學是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身體體驗,循序漸進地領悟教學內容。例如,當學生始終理解不了送髖技術動作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聯系跨過一條小溝壑的動作,在此基礎上,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掌握動作要領。另一方面教師保持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體育教師要利用心理學、運動訓練學等學科知識,扮演好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引導者角色。最后,教師要扮演好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設計者角色。傳統體育教學中以技能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線上教學中凸顯出其適應性不強的特點。因此,體育教師在進行線上體育課程教學時要結合線上教學特點精心設計促進學生體育發展和健康的體育活動,增強學生的體能,培養學生對運動的興趣,實現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的教學目的。
2 角色適合:體育教師的角色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慰問電中首次提出了“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倡議[10],倡導世界各國人民應為全人類的健康貢獻力量。就線上體育教師而言,通過角色調整,從技能傳播者向體育與健康的引導者轉變實現為“打造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的教學目標。適合有合適的意思,是一種趨于動態的融合過程。角色學習是在特定的社會和互動中掌握角色的行為規范、權利與義務、態度與情感、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融合過程。米德(George H.Mead)認為,人的角色學習經歷了三個過程:由模仿到認知的過程、由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由整體到部分的過程[11]。就先上體育教學而言,體育教師角色學習過程可分為以下三各步驟:首先,由精品課模仿到課程教學認知的過程。體育教師應不斷地進行再學習,例如通過MOOC、SPOC線上教學平臺模仿、學習優秀體育教師的經典課程,再結合自己線上體育教師的真實情況和親身體驗,形成自己對線上體育教學模式的認知。其次,從體育教師自發到體育教師自覺的過程。事實上,大部分教師沒有線上教學經驗,缺乏網絡信息化教學能力,因此在模仿其他線上優質課程,完成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自發地學習和摸索,探索出符合自己學生特點的線上體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最后,體育教師要完成對線上體育教師角色由淺入深的理解過程。體育教師在對線上精品課程學習的初期是從對整體輪廓的模仿和掌握開始的,隨著模仿和學習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師應向學生傳授應對重大健康危機的各種具體規范、權利和義務、知識和技能,向學生傳播正確的體育觀、健康觀,助力學生成長,實現體育教學目標。
3 角色成長:體育教師的角色行為
角色行為意指實現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表現為外部行為、角色實現的過程,是主體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的成長過程。2017年12月教育部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構建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體育課程作為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模塊的重要組成,對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著獨特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責任[12]。不管是線上教學還是傳統線下教學“立德樹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而立德樹人不僅是對學生的要求更是對體育教師的要求。體育教師只有通過身體力行,才可以做到以德服人,才可以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首先,教師要完成“立德樹人”的角色行為。體育教師在“實踐—反思—學習—實踐”角色行為循環過程中要不斷地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忠誠信仰。體育教師在角色行為過程中要踐履敬業愛生、為人師表的師德,切實尊重和敬畏體育教育事業,切實珍惜、愛惜、體育事業生涯,做到關注、關心、關愛學生發展,做到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既重言傳、更重身教。其次,教師要完成素質技能角色行為。素質技能角色行為包括素質技能展示角色行為,素質技能講解角色行為。素質技能展示角色行為是指在傳統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基本體育技能的展示。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比較直觀地觀察到技術動作的基本構成和運行模式,便于學生的學習和模仿,也是體育學科的主要特征之一。教師的素質技能展示可以增加學生對體育教師的尊重與崇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便于教師進行課堂管理和保證教學質量。而線上教學中的素質技能展示缺乏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體育教師對課堂的把控力有所削弱,同時線上教學對體育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線上體育教師素質技能展示角色行為不僅體現在信息化的應用能力方面,還體現在線上教學的課程設計、教學理念改變、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評價的應用等方面。素質技能講解角色行為主要是指體育教師在進行動作技能之后,為了加深學生對技術動作的理解而進行的文字、語言闡釋,其目的是便于學生對技能動作的理解和掌握。傳統的教學素質技能講解是通過面對面進行,并且常伴隨著素質技能展示,是具有兼顧示范與講解的素質技能講解角色行為。線上體育教學時體育教師多采用借鑒SPOC、慕課中精品課程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學生再針對不理解或理解不到位的問題,向體育教師求解。此學習過程也是師生共同學習的過程,體育教師要具備扎實的體育專業基礎知識對學習提出的體育專業中動作技術問題進行解答、解惑,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領會性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同時教師要具備心理學、解剖學、生理學的基本知識引導學生對自身的身體具備正確認知。在線上教學時體育教師要多加講解體育健康的基本知識以及加大對學生心理的疏導,以此來踐行好素質技能講解角色行為。
結語
線上開展體育教學對廣大體育教師而言,既是挑戰也是一次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的契機。體育教師要結合新時期體育與健康新課程目標,調整角色,不斷學習接受新事物,以更嚴謹的教學組織、更新穎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增強學生體育學習的主動性和進取心,內化學生學習體育義務的責任感,進而促進學生綜合體育學習倫理素養的提升,更好地實現體育課程教學目標。
——————————
參考文獻:
〔1〕張鵬飛.體育線上教學:困境、價值與定位[J].山東體育科技,2020,42(05):52-55.
〔2〕隋波.后疫情時代高校線上體育課程教學探討[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07):122-124.
〔3〕張勍,葛慶煥,陳淑婷.新冠肺炎疫情下普通高校線上體育課程分析研究[J].泰山學院學報,2020, 42(04):141-144.
〔4〕唐智.高職思政課教師的角色適應與師德踐履[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7(05):117-120.
〔5〕路琴.角色理論視域下大學生社會適應[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9):162-165.
〔6〕王紅杏小學新入職教師教學實踐角色適應的質性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Y小學L教師為例[D].青海師范大學,2017.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9〕孫銘珠,孟涵,尹志華.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體育教師的角色挑戰、重新定位與治理路徑[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2,38(02):26-34.
〔10〕劉恩東.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時代價值[N].學習時報,2020-03-27.
〔11〕車文博.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12〕夏貴霞,舒宗禮.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體育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的構建——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J].體育學刊,2020,27(04):7-13.
收稿日期:2022-12-29
通訊作者:吳其偉(1986-),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身體哲學、學校體育學。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項目(FJJKBK2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