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琦 王磊
一、概述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由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他的門客們集體撰寫完成,以“道”為主,吸納百家思想之精華而成。以道家為主的典型篇章有《原道訓》《俶真訓》《道應訓》等,以儒家為主的篇章有《主術訓》《汜論訓》《人間訓》《精神訓》等,是對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的一次大范圍融合。近年來《淮南子》在哲學、美學、醫學等領域的研究再次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然而對音樂教育思想領域的關注則甚少[1]。對《淮南子》中提出的音樂教育的目的、音樂教育的教學原則、音樂的學習方法等問題展開討論,不僅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漢代音樂教育思想的特點,而且還能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紐帶、順應時代需求的淵源寶藏,使其實現對傳統音樂教育思想精華的繼承和發展。
二、音樂教育目的
對于音樂教育的終極目的,《淮南子》的描述似乎是有些矛盾的,主要表現為既肯定“無聲之樂”又肯定“有聲之樂”[2]?!盁o聲之樂”以道家“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音樂審美觀點為基礎,反對任何人為干擾。“大音”和“大象”就是指藝術的本源“道”,而“道”的特點恰恰就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因此,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音樂美的最高境界?!痘茨献印吩谏鲜龌A之上,提出了“無聲之樂”,認為有聲之樂出于無聲之道,有聲之樂出于無形之聲,無形是一切有形的根源。正所謂“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音者,聲之大宗也?!^無形者,一之謂也。所謂一者,無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獨立,塊然獨處,上通九天,下貫九野……是故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循之不得其身。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保ā对烙枴罚倪@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無聲之樂為根,有聲之樂為末,推崇無聲,否定有聲。音樂的最高境界是至樂無樂。“能至于無樂者,則無不樂;無不樂,則至極樂矣。”《( 原道訓》)
一方面,《淮南子》否定有聲之樂。如“耳目淫于聲色之樂”(《精神訓》)反對過度沉浸音樂享樂的行為。“夫聲色五味,遠國珍怪,瑰異奇物,足以變心易志,搖蕩精神,感動血氣者,不可勝計也?!保ā侗窘浻枴罚┱J為有聲之樂使人的精神輕浮躁動,能改變人的心志。由此觀之,《淮南子》否定的是當時多數人對待音樂的錯誤態度,并沒有否定有聲之樂本身。
另一方面,《淮南子》又吸收儒家思想,認為雅頌之聲能夠正風氣、善人心,肯定了有聲之樂。如《泰族訓》中提到:“民有……喜樂之性,故有鐘鼓管弦之音,……故先王之制法也,因民之所好而為之節文者也。……因其喜音而正《雅》《頌》之聲,故風俗不流”。又如《濟俗訓》云“: 且喜怒哀樂,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發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榘l于中而聲應于外”。認為人的喜怒哀樂之情從內心發出,而聲音在外應和,從而形成聲音與感情的完美結合。這些描述具體地客觀地看待了音樂的存在,對“有聲之樂”的價值進行了肯定。
從音樂教育的角度來看,肯定“無聲之樂”又肯定“有聲之樂”的觀點并不矛盾,“有聲之樂”和“無聲之樂”共同指向音樂教育的目的,即“原心反性”,指使人回歸純潔質樸的天性,造就“真人”,從而建立良好的社會風尚,達到理想的和諧社會。所謂真人,其本性與“道”融合一體,注重內心修養而不受外物誘惑,無為而歸返樸質,逍遙于宇宙初始混沌狀態,所以他既有形而又無形。
三、音樂教育的教學原則
《淮南子》批判儒家“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之人”無法教化的觀點,認為人之教化就像馬之馴化一樣,人人皆可。正所謂“世俗廢衰,而非學者多。人性各有所修短,……此自然者,不可損益。吾以為不然。夫魚者躍,鵲者駁也,猶人馬之為人馬,……故其形之為馬,馬不可化;其可駕御,教之所為也。馬,聾蟲也,而可以通氣志,猶待教而成,又況人乎!”(《修務訓》)認為人之教化就像馬之馴化一樣,人是具有可塑性的,人只有通過教化才會實現人應有的社會價值。為此,《淮南子》提出了三種教學原則:
其一,“循民之性,因性而教”。該教學原則是基于道家尊重人性的觀點,認為人的本性是清凈恬愉的,因此教學應該要順從人的本性。如《泰族訓》中提到:“故先王之制法也,因民之所好而為之節文者也。因其好色而制婚姻之禮,故男女有別;因其喜音而正《雅》《頌》之聲,故風俗不流;……時搜振旅以習用兵也,入學癢序以修人倫。此皆人之所有于性,而圣人之所匠成也。”先王之所以用《雅》《頌》之聲施教是因為該音樂是表現民之平和性情的雅頌之樂,是符合人的人性的音樂,不會讓欣賞者縱欲失性,改變人的意志。而音樂教學要“因性而教”順應人性,順其自然最終達到“原心本反”使人回歸純潔質樸的天性。
其二,“循序漸進”。教學本身是有規律的,按照規律施教則事半功倍。如《淮南子·說山訓》中提到:“染者先青而后黑則可,先黑而后青則不可;工人下漆而上丹則可,下丹而上漆則不可。萬事由此,所先后上下,不可不審。“萬事均有先后、上下的次序,各有所宜也”。音樂教學更是如此,正所謂“欲學歌謳者,必先徵羽、樂風,欲善和者,必先始于陽阿采菱?!薄痘茨献印ふf山訓》先后順序,深淺難易,都要依次而行,不可任意為之。
其三,從提倡遵循規律、順應自然的無為觀出發,提倡“無為、不言之教”,推崇一切自然而然。如《淮南子·修務訓》提出:“無為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乃得道之像?!蔽嵋詾椴蝗弧L試問之矣:若夫神農、堯、舜、禹、湯,可謂圣人乎?有論者必不能廢。以五圣觀之,則莫得無為,明矣。”雖名“無為”,但其實是一種“有為”,但這種“有為”強調要因民隨俗,給事物創造良好的條件,使其自然化育,自然發展,所以它又表現為“無為”。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無為”,不是消極靜止、毫無作為的無為,而是指不亂為,是順應天地萬物自然之理,遵循客觀規律。由頗具積極意義的“無為”推及到音樂教學原則中是“不言之教”。如《道應訓》中重復《莊子·天道》篇中所記桓公讀書的故事,認為掌握技藝全靠“應于手,厭于心”的體驗,不可教授。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感悟音樂,使學生接近音樂之美和自然之美,讓音樂之美和自然之美對學生發生感化作用。此外,教師還要靠反觀內省,也就是加強自我修養去引導學生向善,從而“原心反本”造就至真至美之人。
四、音樂的學習方法
《淮南子》強調音樂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正所謂“假輿馬者,足不勞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絕江海。”(《主術訓》)其提到的音樂學習方法如下:
其一,學習音樂要刻苦訓練、精細有加。《修務訓》中提到:“夫鼓舞者非柔縱,而木熙者非眇勁,淹浸漬漸靡使然也”。意思是說,舞蹈、雜技表演者的精妙的技藝是在長久的刻苦訓練中形成的,并非生來就柔軟、強健、敏捷。音樂學習者要想在音樂表演中取得“不可勝聽”的藝術效果,刻苦精細的訓練必不可少。又如《淮南子·修務訓》中說:“學不可已,明矣。今夫盲者,……然而搏琴撫弦,參彈復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使未嘗鼓瑟者,雖有離朱之明,攫掇之捷,猶不能屈伸其指。何則?服習積貫之所致”。盲人經過刻苦訓練,也能嫻熟地彈琴。學習音樂必須經過刻苦、精細的練習,才能達到“不失一弦”的嫻熟效果[3]。
其二,學習音樂要提前進行有效預習。“同日被霜,蔽者不傷;愚者有備,與智者同功?!薄叮?人間訓》)指做事應提前做好充足準備。具體到音樂學習方法來說,在音樂課前,把將要學習的音樂知識進行預習,提前了解音樂的作品想要表達的內涵、作曲手法、風格傾向等,把預習過程中不能理解的問題整理記錄下來,以便向老師請教。這樣可提高音樂學習效率,節省音樂學習時間,培養自身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開拓聽課思路。
其三,重視音樂學習興趣??鬃釉疲骸爸卟蝗绾弥?。”《淮南子》繼承了這一思想,認為:“知人無務,不若愚而好學。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強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有了興趣,愚笨之人也能取得良好學習效果。又如“: 夫內不開于中而強學問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異于聾者之歌也?效人為之而無以自樂也”?!叮?原道訓》)對音樂的興趣是學習音樂的重要前提,是推動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如果缺乏對音樂的興趣,就像聾子聽歌,裝模作樣,不會有良好效果。
五、音樂教育內容
《淮南子》中的教育內容繼承與發展了儒家的“六藝”,因此音樂教育內容包括“禮樂”?!岸Y樂教化”萌芽于上古時期的宗教文化,周公“制禮作樂”,形成禮樂制度,開創了西周文化與教育事業的繁盛局面,其禮樂教育思想被儒家繼承與發展為中國傳統樂教思想的正統?!岸Y”包括人的行為準則、道德規范以及禮儀規矩等?!皹贰笔侵敢魳贰⒃姼?、舞蹈,負責調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樂之情,都可以通過樂來表達,同時也可以在樂聲中化解。據《周禮·春官》記載,“樂”傳授的內容有樂德、樂語、樂舞,即音樂內容、演唱、舞蹈。在《禮記·文王世子》中提到“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學術下移,不少儒家學者辦私學,其中孔子最為著名,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課程設置,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教材,其教育內容與宗旨基本是對西周禮樂教育思想的繼承?!痘茨献印肺樟巳寮业乃枷?,認為“六藝異科而皆同道。溫惠柔良者,《詩》之風也;淳龐敦厚者,《書》之教也;清明條達者,《易》之義也;……六者,圣人兼用而財制之。失本則亂,得本則治。其美在和,其失在權。”《( 泰族訓》)不同門類的六藝,本質卻是一致的。但這六種經典要兼取并用,掌握本旨才能得到治理,失去本旨則會發生混亂。而《淮南子》與儒家觀點不同之處在于注重音樂教育內容的時代性,關注的重心由統治者轉向人民群眾,音樂教育內容的制定要符合人民群眾的需求。禮樂教育必須是有利于調節和保護人的天性的,因此《淮南子》強調了“因時變而制禮樂”的重要性。這里提到的“因時變”主要是指因民情而變,即“循俗”,要求依民情之需而制禮樂,這與儒家的“移風易俗”相反,“循俗”要求音樂教育要依民情動而動,以民情的需求為出發點,如《淮南子·汜論訓》“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茍利于民,不必法古;敬周于事,不必循舊?!适ト朔ㄅc時變,禮與俗化,……變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因此,應當順應民情之需甄選適合時代、國家、社會、個人發展的教學內容。在當時“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下,反對儒家默守陳規的音樂內容,主張音樂內容要根據不同社會、不同時期的人們的審美情趣的變化而變化難能可貴。
六、《淮南子》中音樂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淮南子》中的音樂教育思想盡管博大精深,但難免帶有時代的局限性。因此我們應該批判地繼承《淮南子》中普適性的音樂教育思想和方法。讓其更好地為人所用,成為社會主義優秀文化的一部分。
其一,音樂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之一?!瓣愔远Y樂,風之以歌謠”音樂使人們獲得心靈上的溝通,進而和睦相處,互相依賴。因此,音樂作為良好的媒介,在教化民眾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侗窘浻枴分性弧埃?隨自然之性,而緣不得已之化,洞然無為而天下自和,憺然無欲而民自樸,……澤及后世,不知為之者誰何”。認為通過音樂藝術魅力可以給人以積極問上、奮發進取的精神力量。而音樂教育可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通過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增強中華民族自信心與文化自信。這種影響在于“潤物細無聲”,使人們受教育于不知不覺中。
其二,從《淮南子》音樂教育內容中可以看出注重音樂教育內容的時代性。音樂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隨不同時代的社會情況和民俗民心的變化而變化。《汜論訓》中曰“: 圣人制禮樂,而不制于禮樂。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這就啟發我們在選取音樂教育內容上要順應社會的需要和學生的需要,選取多樣性的音樂內容,開闊藝術視野。
其三,《淮南子》中的音樂教學原則為當代音樂教育建設提供了新思路。要特別指出“循民之性,因性而教”的音樂教學原則對人性的重視,每個學生都是多種智能在不同程度上組合的有機體,因此教師應以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為音樂教學設計的前提,盡可能地為所有學生提供發展的多元途徑,避免形式單一。對人性的重視,有助于深人探討音樂教學與人的人性之間的關系,培養出各具特性的人才。此外,“無為”的教學原則也為當今音樂教學原則提供了重要價值,為了避免技能訓練的固化思維,古人采取感受、感悟音樂的方式,塑造“自然感性”對自然擁有親近感,使學生接近音樂之美和自然之美,讓音樂之美和自然之美對學生發生感化作用。這不僅對我們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有著積極的作用,還可以激發學生創新潛能。無論是學生的音樂表演或音樂欣賞都必然伴隨著創造性的表現和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例如道家美育提倡“大音希聲、無聲之樂”認為真正的美往往是無形的,所有并未規定音樂的形式,可讓學生在一種無限的遐想中感受音樂的真諦,使審美取向不再局限于現有的一切,而是超越形式,追求一種“象外”的無限神韻。
其四,《淮南子》中的音樂學習方法啟發我們,學習音樂“快”而不得,音樂表現力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在日復一日的刻苦、精細訓練中逐漸展現的。此外,課前預習可讓音樂學習事半功倍?!痘茨献印分械囊魳穼W習方法,不僅教人如何學會音樂,更是啟發當代音樂教師先探討怎樣學習音樂,然后由學論教,強調從學的方法出發尋找教的方法。
結語
《淮南子》的音樂教育思想以“道”為主,吸納百家思想之精華,貫穿百家思想而成。大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音樂教育思想的資源,其中“原心反性”的音樂教育目的,“循民之性,因性而教與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注重音樂內容的時代性等音樂教育思想對我國當代音樂教育建設提供了新思路,有及其必要的借鑒價值。
高琦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王磊 博士,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