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永一[1],一位努力將最美的旋律帶給聽眾,力圖用最淳樸的音樂走進大眾內心深處的作曲家。他的創作涉及交響音樂、室內樂、電子音樂、影視音樂、舞臺劇音樂、歌曲等多種形式,有12 部交響音樂、10余部室內樂和電子音樂、50多部影視劇音樂、300余首聲樂作品和多部歌、舞(舞臺)劇音樂,尤其在聲樂作品和影視音樂領域頗有建樹,榮獲了各級各類眾多獎項。
在新中國成立72周年之際,吉林省交響樂團和吉林省文化活動中心在長春國際會議中心聯合推出了“秋韻”禹永一作品音樂會。這場音樂會由吉林省交響樂團擔任演奏,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卿·音合唱團承擔合唱,中國音樂學院金野教授指揮,吉林藝術學院、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吉林省音樂家協會、吉林省延邊歌舞團、延邊大學藝術學院、吉林省延吉市朝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朝鮮族音樂研究會協辦。
音樂會演出約兩個多小時,分為上下半場,共上演了自80年代中期以來禹永一創作的具有代表性的20部不同音樂體裁(管弦樂作品、影視音樂、藝術歌曲、影視歌曲)、不同演唱形式(獨唱、對唱、重唱等)、不同地域風格的作品,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他自創作以來的風格形成和對多樣音樂語言的探索。上半場有:交響序曲《節日》(2010 年)、女聲獨唱《故鄉雨》(1995)、男聲獨唱《我有一支藍色的歌》(1986)、女聲獨唱《憶江南》(2007)、男聲四重唱《碩鼠》(2010)、女聲獨唱《讓我靠近你》(2010)、男聲獨唱《月光戀》(2004)、女聲獨唱《春來了》(2009)、交響樂一章《同仇敵愾》(2015);下半場有:管弦樂《曙光》(2015),女聲獨唱《秋韻》(2005)、女聲獨唱與混聲合唱《什剎海——心靈的戀歌》(2006)、男聲獨唱《仁義無限》(2009)、女聲獨唱《紅葉頌》(2002)、女聲獨唱《我在這里等你來》(2015)、女聲獨唱《花仙女金達萊》、男聲獨唱《眷戀》(2020)、男女聲對唱《大東北扭起大秧歌》、女聲獨唱《為祖國祝福》(2008)、男女聲重唱《華夏春滿園》(2009)(以演出先后為序)。雖然這場音樂會曲目多、演出時間長,但由于曲目安排突出差異性,觀眾聽后意猶未盡。
禹永一的音樂立足傳統、融合了現代作曲技術,以創作雅俗共賞的藝術佳品為理念,以展現中國文化氣質,創作具有中國氣象和民族精神的音樂精品為信念,堅持將扣人心弦的音樂獻給大眾。本場音樂會節目安排十分豐富,從不同角度折射出禹永一的多樣化創作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朝鮮族民間音樂的發揚,這與他的生活經歷無不有著聯系。禹永一出生于吉林省蛟河縣(現為縣級市)蛟河鎮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自幼在東北學習、工作,并走上專業音樂創作的道路[2]。這片黑土地培育了他,給予了他成長的養料,賦予了他音樂創作的激情。作為一位優秀的專業作曲家,一位杰出的朝鮮族作曲家,他充分挖掘朝鮮族音樂的材料特點,創作了大量具有朝鮮族音樂元素的優秀作品[3]。受新冠感染疫情影響,“秋韻”音樂會經多年籌劃終于與觀眾朋友們見面。禹永一致辭時說道:“我一直在等一首作品,卻至今沒有等到。”這是因為,多年來他不遺余力的為弘揚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朝鮮族傳統文化而努力,但是,在他的心中一直惦記著要為家鄉寫一首足以讓自己非常滿意的作品。而這場音樂會不僅是禹永一音樂創作的一次成果總結,更是他感恩家鄉培養、用音樂對家鄉父老鄉親的回饋。
一、聲樂作品創作特點
近四十年來,禹永一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頗有影響的作品,其中多部聲樂作品被納入專業音樂院校的聲樂教學教材,并被指定為各類聲樂比賽的參賽曲目,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贏得了大眾的好評。他的聲樂作品風格簡潔樸實,以深情、優美著稱,具有濃厚的情感表達,蘊含思想性和藝術性。他不以追求聲音表達的音色新、難度高為目的,力求將音樂與歌詞高度結合,使旋律發展與歌詞內容、語言韻律、人聲音韻緊密聯系,強調音樂對歌詞意境的渲染與主題形象的刻畫。并且,他創作了大量男、女聲獨唱以及重唱、合唱等不同形式的歌曲,這類作品很好地發揮了不同人聲音色和音域表現的特點。
禹永一的聲樂作品題材豐富,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頌、對民族精神的弘揚、對故鄉的眷戀。他與很多詞作家有過合作,如吳雪玲、趙艷文、張吉義、倪維德、劉麟、宋小明等。不同詞作者詮釋情感、表述內容的語言不同、風格多樣,但是他總是能恰如其分的將歌詞內容用音符充分詮釋,使音樂打動聽眾。音樂會后,與禹永一有過多次合作的詞作家吳雪玲說道:“禹永一的音樂非常能抓住詞作者的表達內容。”那么,他是如何利用音樂表現手段和專業作曲技術表述歌詞的意境、升華內容所蘊含的情感,又是如何處理詞曲關系,如何在聲樂作品中形成個性音樂語言特點的?等等。關于這些問題,我認為與他作品中表現出的這幾個特點有著密切關系:
第一,旋律流暢、突出歌唱性,強調音樂通過“可聽性”表達詩詞本身的抒情性和美感。第二,主題性格鮮明。第三,通過音型塑造音樂形象,以織體造型營造空間層次。第四,在詞曲關系中注重“依字行腔”的方式,使旋律運動方向與中國語言的聲韻、節奏密切相關,力求清晰表達歌詞的字聲、傳遞詞中蘊含的藝術情感。第五,采用多樣的旋律發展手法,常以材料、調性對比的手段表現情緒變化,多采用旋律在人聲和樂隊聲部貫穿、發展變化的方式深化主題。比如:女聲獨唱《憶江南》以連續的三、四度上行音程與反向級進的旋律走向,結合樂句落音長音處理的手法,表現了江南煙雨樓臺的好風光。女聲獨唱《故鄉雨》和男聲獨唱《月光戀》通過三連音節奏型的貫穿,分別使鄉雨紛紛、月光如水的意境惟妙惟肖,表現了對母親的想念和對故鄉的眷戀。再看,無論是女聲獨唱《春來了》結合跳音、花腔演唱的技巧描繪春天百花即將盛開的盎然景象,還是男聲四重唱《碩鼠》通過中段悠長的旋律與首尾兩段風趣輕快的音樂形成對比,這些作品無疑都從不同方面表現了禹永一聲樂作品創作的特點。
女聲獨唱《秋韻》是我第一次聆聽,但是音樂會后這首作品的旋律卻總在不經意間被自己哼唱,印象揮之不去。該作品2009 年在文化部藝術司、中國音樂家協會共同主辦的“歌唱祖國”——紀念新中國成立60 周年優秀歌曲征集活動中獲優秀歌曲創作獎。這首歌曲既具有禹永一聲樂作品旋律優美、直抒胸臆的特點,又體現出他在詞曲結合、主題性格塑造、音樂造型空間方面的手法特點。全曲由兩個大的對比部分構成,兩部分之間不僅以級進和跳進的旋律條線形成對比,更通過不同的調性表現內容和情感變化,即第一部分在?D大調上陳述,第二部分轉至A 大調。第一部分的內部結構看似由簡單的4+4+4+4 小節的四個樂句構成,但是樂句間的關系和詞曲結合方式卻非常有意思。見譜例1,前兩個樂句旋律以級進為主間或跳進,兩句在旋律上形成對比,但是在節奏上為衍生關系,節奏相同、局部為了順應歌詞發生變化。第三個樂句無論是歌詞還是旋律都與前兩句形成不一樣的發展,歌詞采用排比方式“這秋景秋色秋天,這秋風秋水秋山,這如歌如頌如夢的季節,這如詩如畫永恒的秋韻……”,對于這一歌詞特點作曲家既順和字詞的自然聲調,又對排比句內的歌詞采用字同而音高同音或二度反向進行環繞的方式進行旋律修飾。在這個4 小節的樂句發展中,作曲家使用了兩組不同的模進,在遞進推動中引出下一個樂句。第四樂句與前一個樂句似一氣呵成,推進至這一部分的高潮,又在最后收束時與第一個樂句的局部旋律形成呼應。整個第一部分通過相同節奏、旋律對比、呼應表現出起承轉合原則的布局。第二部分采用6+4 這種非方整的結構,前6 個小節采用向上模進的手法發展,然后迂回向下收束。在這一部分,作曲家采用兩次變化重復的方式,并通過獨唱聲部與合唱聲部模仿、合唱聲部作為背景烘托獨唱聲部,升華了音樂情感。這首作品雖然創作手法并不復雜,但是均分與非均分節奏的交替使用以及三連音節奏都將如畫的景色描繪得形象生動。并且,歌詞的規律性陳述與旋律的變化修飾,以及主題不斷在重復中被深化表達都是其聲樂作品創作的個性體現。他作品中一切手法的使用都是為了使旋律具有可聽性和可唱性,這也是他對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追求。
譜例1 《秋韻》第13—29小節
二、樂隊作品創作特點
本場音樂會雖然只上演了三首樂隊作品,但是不難看出禹永一在樂隊作品創作中的風格和手法特點。
朝鮮族音樂風格突出,節奏特征鮮明,他的作品繼承了這一特點,尤其是在朝鮮族音樂韻律與現代技法融合上。交響序曲《節日》根據朝鮮族音樂風格和朝鮮民歌“阿里郎”音樂素材創作而成,結構上保持快、慢、快傳統三部性結構布局。該曲突破了朝鮮族音樂常用的節奏發展手法,將“長短節奏”加以多聲部分層動力處理,提取了原始素材三拍子的旋律特點,表現了節日里歡悅、熱烈的歌舞場面,見譜例2。整首作品具有濃郁的朝鮮族音樂韻味,同時運用了現代音樂多聲部創作思維,賦予作品新的時代特征。
譜例2 交響序曲《節日》第37—42小節弦樂隊聲部
交響樂《同仇敵愾》和管弦樂《曙光》均創作于2015 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 周年”而作。《同仇敵愾》選自大型交響樂《抗戰光影》,這一樂章根據《大刀進行曲》《五月的鮮花》《救亡進行曲》主題而作,表現了華夏兒女拿起武器驅逐日寇的抗戰意志和決心。該作品在結構上采用奏鳴原則,首先通過木管和銅管演奏的《五月的鮮花》(見譜例3a)抒情主題與鏗鏘有力的《救亡進行曲》(見譜例3b)主題進行對比,在抒情性主題陳述時前景旋律聲部與弦樂對位聲部相互應和強調了音樂悠長的呼吸,展開部提取抒情主題旋律和進行曲主題動機加以展開,層層推進至高潮,再現部兩個對比主題在調性上統一。這首作品雖然使用了耳熟能詳的主題和西方奏鳴原則進行結構組織,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作曲家利用同質混合音色的配置方式將旋律由不同聲部銜接陳述及疊加的方式陳述主題,這種強調旋律性主題的相對完整性,在音色變化和多聲部構建中賦予主題鮮明性格的手法也是他樂隊作品的特點之一。
譜例3a 交響樂《同仇敵愾》第52—59小節木管組聲部
譜例3b 交響樂《同仇敵愾》第94—109小節木管組聲部
管弦樂《曙光》為大型紀實紀錄片《鐵血殘陽》而作,深切地緬懷了歷經苦難、遭受侵略的人民。整首作品舒緩、氣息綿長,長線條的旋律飽含了作曲家無限的深情,合唱部分虛詞“啊”的演唱與樂隊聲部融為一體,烘托了肅穆的意境。音樂一開始小號演奏的旋律聲部,如同遠方勝利吹響的號角,而緊接著綿延發展的旋律更像是對破曉曙光帶來重生與希望的禮贊。隨著音樂緩緩展開,音響的厚度、音色的明亮度逐層增加,預示著迎來了希望、勝利的曙光。作品中技術對內容的充分表達及情感的直接詮釋是這部作品的特點所在。
《節日》《同仇敵愾》和《曙光》這三首作品從整體上呈現出作曲家借鑒西方作曲技術,對傳統音樂材料與西方交響化創作關系的思考和多樣化實踐,以及努力踐行民族性、多元化、高品質音樂的創作理念和對雅俗共賞這條“可聽之路”的堅守。多年來,禹永一在管弦樂隊創作中,積累了成功的創作經驗,形成了自己的個性語言,將民族音樂元素、西方音樂創作技術與賦有強烈情感的悠長旋律這一音樂創作個性融為整體。
在對本場音樂會上演的三首樂隊作品分析外,筆者對禹永一的其他大型管弦樂作品和綜合舞臺藝術音樂也進行了研習。我發現,不論是他的混合管弦樂《慶典序曲》、第一交響曲《盤索里隨想》、第二交響曲《公車上書》,還是大型詩畫情景劇《我們走在大路上》、大型歷史歌舞劇《大舜》等等,這些作品都表現出以下特點:第一,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氣韻的把握,將觀念與技術相融匯,通過提煉傳統音樂元素,將民族性、多元技術與個性音樂語匯融為一體。比如,大型歷史歌舞劇《大舜》[4],也是兼具民族氣質意蘊和獨特音樂陳述語言的一部力作。第二,充分發揮樂隊對音樂形象的塑造作用,利用音色對比強調單一音樂材料的變化。第三,情感豐富的旋律線條對于多元音樂文化、多樣音樂風格的闡釋。第四,在平實的音樂語言中追求戲劇性張力。
三、專業創作技術與“可聽性”風格的融合
禹永一的音樂既溫婉清麗、風格穩健,又不失大氣磅礴。他的作品不以炫技為目的、避免過分的艱深,音樂語言相對比較傳統,嚴守調性思維,但是風格多樣。不論是聲樂作品、影視音樂,還是管弦樂作品、綜合藝術形式的音樂,他的創作都具有可聽性和藝術性融合的特點,不但重視音樂內容主旨,而且將西方技術與中國風格、時代語言與傳統題材進行有機結合形成獨特的音樂語言。還需關注的是,他的創作秉承了恩師施萬春教授“音樂的人性化、人文化、可聽性和雅俗共賞”[5]的創作理念,堅持以民族文化為根基,把握時代脈搏、謳歌時代精神。在堅守傳統與音樂可聽性這條道路上,探索了傳統與現代、風格與創新的多維路徑,在可聽性上呈現出技術與情感交融、音樂語言多樣、藝術表達真摯的特點。既滿足大多數聽眾的審美需求,又具有專業技術邏輯并蘊含精神特質,他作品中呈現的這些特點不但是其音樂創作成熟的體現,也是其藝術個性所在。
從其創作中的材料來看,他善于在民族民間音樂素材中汲取養料,不僅限于對地域風格的契合,更突出地表現在通過嫻熟的創作技術對中國民間音樂精髓進行內化,形成濃情雋永的旋律和具有中國神韻、氣質的音響。尤其是在朝鮮族音樂元素與專業作曲技術進行融合中,間接或直接引用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利用現代音樂技法對如何使用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尋求突破。
在樂隊作品中,他不但有效探索了民族化、戲劇性、交響性與可聽性風格的創作道路,以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為血脈、以民間音樂材料為土壤,而且始終堅守立足傳統、融合西方現代作曲技術,以創作“弘揚中國精神”,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藝術宗旨。在近40年的創作積累、沉淀與實踐中,他將心底涌出的真摯、熱烈的情感化作濃烈的音響,傾注在他所有的音樂作品中。另外,他從90年代開始為50余部影視劇進行配樂或創作主題曲,不但在影視音樂中延續了自己樂隊作品、聲樂作品的創作思路和音樂風格,而且成功探索了影視音樂作為獨立作品演奏、演唱的完整性。
在多年豐富的創作經驗積累中,禹永一形成了自己的音樂創作風格,將技術、藝術與可聽性融為一體,并且堅持不斷探索多元化、個性的音樂語言。正如他所言,“秋韻”音樂會既是他從事專業音樂創作以來的一次藝術總結,也是他創作歷程中一次新的開始。
楊靜 博士,中國音樂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