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川
詩的構成
詩的第一句往往來自神明之無償贈送,之后每一句都是對第一句的呼應。
詩多由兩部分組成:突如其來之部分,久有準備之部分。
現實在小說中的延續
胡安·魯爾福小說中人物名字多從公墓抄來;馬爾克斯小說中人名多從市鎮電話簿抄來。
魯爾福小說仿佛一些碑復活,繼續爭斗;馬爾克斯小說則像一些電話號碼支配的肉身與命運。
個人詞典的顯現
林洪亮與梅申友譯希姆博爾斯卡同一首詩只有一處用詞不同。這兩個不同的詞就分別來自兩個譯者的個人詞典。在譯同一部作品或者表述同一件事時,不同人的個人詞典才會顯現,平時你注意不到。
標? ?點
釘子乃家具之標點符號乎?
古時家具以榫卯接合,無釘子,如古文之無句讀也。
“未來的一半蚯蚓”
只寫了一半,寫不下去了,先把半截之詩存起來;
等它的另一半,在未來的某一天突然出現,主動來找它,接合起來。
刻舟可以找到部分的劍
蘭波曾走遍某沙漠書寫遇到的幻象,謝閣蘭于蘭波詩中找尋線索并重走,每當看見詩中所寫幻境,便仿佛蘭波一次次附體。依某作品重返其現實場景,死去的作者會部分得以還原。
落向后方的箭
阿多尼斯說,時間是射出去又射不出去的箭。他強調的是人與時間同行。
老劉說,時間是射向前方卻落向后方的箭。
老劉認為,時間越向前快飛,越快成為我們的歷史。
并列的闡釋
并列句(《詩經》里多用)常將同一段文字、同一個意思,用不同詞語重復表達。若一段文字不懂,看前后并列句,就可破譯該句。一個人,常與哪些人同行,這群人就闡釋了這個人。
紫式部
日本平安時代作家紫式部,其姓“紫”取自她小說《源氏物語》虛構人物之姓,其名取自其父兄之官職式部丞。可見,彼時日本女人(或者至少紫式部),除了被母親所生,或許還被自己的虛構想象所生,被父兄的地位所生。
爬行的語言
某詩人嘗試用長長的狀語從句,當駕馭這種句式熟練并形成個人風格時,他已被這種句式控制了;當讀者由不習慣到開始喜歡他長長的狀語從句,那長長的狀語從句,其實也已經爬到了讀者身上。
錯誤的顯形
老劉幫小劉抄一份樂譜,抄錯一個音符。
此后,小劉每次依之演奏,都會彈到這個音符,將老劉最初一個錯誤的動作,以聲音呈現出來。
聲音與表情
嗩吶如咽, 琴聲如訴, 鼓聲如怒,此乃聲音的表情。
詩,是表情的聲音:讀詩,讀者身上呈現作者的表情。
永不落幕的臺詞
詩人生前與其詩及詩歌行為一體在人世舞臺上表演;
詩人辭世,進入永恒的幕間休息;
而詩歌作為他的臺詞將繼續在舞臺上自行表演。
瓶? ? 子
瓶子或許是詩人:
可以裝酒,也可以插一枝花;
可以封口不語,也可以嘴對嘴全部傾倒給對方。
貓的勾引
巴赫尋找靈感常把貓放在琴鍵上,他依貓踏出之音符,改成一曲賦格;詩人也會在紙上隨機寫下幾個詞,尋找潛在的線索,而后串聯。詩人的草圖越簡單越模糊越好,會把未知里的世界勾引出來。
作品的腳手架
小說的故事情節就是作者建構小說時的腳手架,而作品一旦建成,腳手架便自然成了小說的一部分。詩人一般無腳手架,憑空就能開工,而詩歌結束時詩人自身的一部分會留在詩中,所謂言志、抒情也。
暗房里的對話
兩個真正的作家關于寫作的對話,即便公開談,聽眾以為聽懂了,但其實唯有過來人、行家才知道某句話某個詞匯之真正奧秘,如同兩個攝影師在暗房里對話,而其他人只看到洗出來的照片。
腳印里的孩子
神話中,華胥氏因為踩到巨人腳印就懷孕生了伏羲。現實中,作家一般是踩著前輩作家腳印得以出生,而離開前輩作家的腳印才算長大。
體外的心臟
寫作者有兩顆心臟:一顆在自己身上;另一顆是傳統,不在自己身上,卻更有力地支配著身體。寫作者要恰當地處理與體外這顆心臟的關系:離開它,死;太靠近,失去自我。
夢游者的地圖
夢游者所看到并行走的路線與他醒后看到并行走的路線不在一個地圖上。詩人帶一本大眾地圖冊并依之而行,即使你與他同行,你也不在他的地圖上——他行走在搜集詞匯與意象的夢中。
詞語和詩
石橋并非由石頭支撐。 石頭由石橋支撐。 若無石橋這個框架、體系和社會意義,石頭散于各處,等于泥沙。
肚子里的羊
一賊竊羊而食之,而這只羊一直在賊腹中叫,當然,這是蘇格蘭民間故事。現實中未必不然:寫文章如果材料大塊竊于他人,這些碎片在文章中根本隱藏不住,隨時會被大數據檢索到。被吃掉的羊,終究會跳出來。
不完整的森林史
手中正翻一冊森林史,森林如何化成木材化成紙漿化成紙張化成這本書這一條主線,未記入書中。
劃線之說
經朋友介紹來的朋友,如同別人讀過并劃線、批注之書。要擦掉這些干擾閱讀之痕跡來閱讀此書才好。要把朋友對其朋友之評價擦掉才能充分認識該人值不值得交往。警惕那些劃線。
夢、讀書及其他
叔本華曰,生活與做夢,乃同一本書之不同讀法:按順序讀,是生活;隨便翻,是做夢。
老劉曰,寫詩乃于生活這個賬本上記夢話,生活乃于夢想這本稿紙上記賬單。
讀者的危險
讀一本小說就是依次成為其中各個人物(博爾赫斯語)。這些對立沖突的人物會讓讀者內心分裂。而讀一首詩更難一些,詩中之詞句靠背后隱形之線串聯著,讀者要靠自己找到斷斷續續的空中鋼絲并走之。
換? ? 羽
鳥,換羽階段乃一生最危險階段。詩人亦然。風格變化期間,既需要來自外界之評價,又怕外界之干擾。很多詩人變到一半,經受不住“我還是更喜歡你原來的作品”的批評,又撿起蛻落之羽插回身上了。
論詩人
有人評價王佐良先生說,一個學者就是一個學科。
老劉說,一個詩人就是一種文體。
糖敘事
單獨吃糖,并不太甜;吃夾在苦的東西里的糖,最有甜味;只吃一次便再也吃不到的糖,甜得最永久。
糖乃一種反敘事,愛情與之近似。愛的次數越多,回味越少。
月
天上的月是現實;
水中的月是文學。
舌的譬喻
古鐘之舌,凡二種:
杵(撞鐘木),口外之舌也,外叩而鳴;
錘(鐘內之鐺),口內之舌也,內動而鳴。
代表二種文人:為外界任務而寫,受內心觸動而寫。
舟也,車也
有人從沈陽自駕去海南,先開車至大連,再以船載車而渡海,到達,下船。 老劉徒步訪友,先上百度,搜沈陽地圖,再循之而行,退出百度。
“ 《水經注》 ”
戀愛如兩水交匯;結婚如大壩截流;離婚如泄洪入海;回憶如杯水重溫。
駁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法師曰:翻譯,如嚼飯哺人。
老劉曰:翻譯,如為毛椰子打孔,使人能飲。
老劉以為,譯事從小,引人過境便可;千萬不用發慈悲,更不要替讀者咀嚼。
烏賊敘事
《草木子》載,烏賊之墨,時久便銷,有人特意以之寫欠條而逃其債。烏賊噴墨,借煙霧彈遁去;人以烏賊墨為文字煙霧彈,而使債務消失。人,亦烏賊也。
日常的兵法
晨起,老劉密集為圈友點贊二三十個。以掩藏真正欲為之點贊之人也。
關于詩
寫詩,句子被動,詞主動。
讀詩,感受先入為主,價值后入更為主。
舌的轉用
文章中之引用或轉述,乃借他人之口,吐我之舌也。
衣服敘事
戲臺上,同一個人,穿上薛仁貴的衣服就要說薛仁貴的詞;穿上楊子榮的衣服就要說楊子榮的詞。
生活中也不例外。衣服,劇本也,自帶了一整套詞。
包包之時態
包包里面裝了各種可能用到之物。包包,乃一種“準備”,一只將來進行時工具箱。
因為記性不好,經常丟包包。包包,在老劉這里,總是成為過去完成時。
衣服敘事
省份,乃人之第二件衣服也。
一說到某人出身之身份、地區,人們便將該人歸入該省(地區)之總體印象。
作者之爭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錢鍾書曰:“如果你吃到一個雞蛋,覺得好吃,又何必去認識下蛋的母雞呢?”
孟子認為作品之外有作者,錢鍾書反之。
老劉認為,當編輯,從孟;當讀者,從錢。
本埠敘事
郵政寄送信函分本埠外埠,外埠函件須加收費用。以文言文視之,加少許注釋便可讀懂之讀者,本埠人也;須全文白話譯之方懂,在外埠也。讀詩也是,需要配解讀文章,外埠人也。
書的譬喻
周作人曰:中年以后喪友是很可悲的事,有如古書,少一部就少一部。
老劉曰:少年時濫交朋友是很可悲的事,有如買書太多,必不能認真讀一本。
故鄉的形式
客家人的故鄉是他們的語言。
客家人的舌頭,是他們的另一個戶籍。
舌尖上的年代
童年吃過的一切,都成為長大后愛吃的一切。童年,永遠保留在舌尖上。
衣服敘事
成人,乃穿衣服過多的孩子。
每一個角色,即一件透明的衣服。
示侄,其問及寫作
寫小說,至少是半個社會學家;
寫散文,至少是半個旅行家;
寫詩,身上有一點點瘋子,但不要太多。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友,乃儲存在他鄉的另一個自己。
循環的金魚
《百年孤獨》中布恩迪亞上校用金幣做小金魚,每天做兩條,完成二十五條就熔掉重做。小金魚輪回在小金魚中,小金魚游不出小金魚。進入循環史者,豈止小金魚哉?!
史前史
雖不計入新生孩子之年齡,而懷孕期十個月,不可少也。
雖不計入寫作時間,作品動筆之前的每一天,不可少也。
表情包語塞
最近老劉與人微信聊天遇到兩種對話困境:一,對方發來一個古怪表情,突然不知道如何回復。二,彼此只用表情包對話,預存表情包用完一遍,再也聊不下去。
(詩歌寫作中,風花雪月鄉愁親情友情愛情固有的意象用完,再也進行不下去。如同表情包聊天之語塞也。)
宅居法式
讀散文,可以當散步;
讀詩,可以當飛行。
蟬的傳記
蟬蛻,蟬之檔案;
蟬鳴,蟬之口述史。
火腿圍城
曹聚仁老家四周五十公里內,都是腌火腿的。 被火腿包圍五十公里,居其間,樂何如哉?
(大多數人之圍城由一個女人或一個男人組成。不如火腿甚矣!)
異化史
最初,牛是牛,繩是繩;
接著,牛繩是牛的一部分;
最后,牛是牛繩的一部分。
書房筆記
接到一封信,如同家里來了一個客人,需要審慎接待與答話。
買來一本書,如家里添了一口人,不必與之客套;而被他人借走一本書,卻如親生骨肉被拐走。
蔡京之孫敘事
蔡京諸孫不知稼穡,人問:米從何出?一孫答:從臼中出;另一孫答:從席中出(城中運米,以席包之也)。今人文章,多從網上搜索集合而出,或從他人著作文集中出,很少原創。蔡京之孫答米從何出,不謬也。
歷史敘事
在歷史中,所有的句號,其實都是逗號。
“涸轍之鮒,相濡以沫”
兩本破破爛爛之舊詩集小冊子,老劉加了一個牛皮紙封面,將之釘到了一起。
牛皮紙封面,涸轍內魚兒延命之少許泡沫也。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事
情人的眼神,敬酒者說的“話都在酒里”,詩人打的回車鍵。
(好詩人打回車鍵,各有各的打法,一如其文字本身。節奏、結構、情緒、用意,皆于Enter鍵中出矣。)
節氣工業化
非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而是各大月餅商廣告之出現;
非履霜而堅冰至,而是看到淘寶上保暖內衣提價知腳下堅冰將至。
不完整的拼圖
寫詩,以幾千、幾百,或幾十、幾個字,便拼出一種或多種復雜思想、情感或境界來。拼這些字,絕不能使之完整,要給讀者預留一些殘缺和參與空間,才算拼得最好。寫詩,是最特殊的拼圖游戲。
反復的拼圖
犯罪現場專家每進入一個現場,都要通過自己之邏輯推理,將散亂之線索、物證、人證整合于一處,使之能夠彼此密切吻合,從而清晰還原出犯罪畫面。真如拼圖也。若有一處證據拼不上,就得推翻重來。
關于打架的譬喻
春秋,如斗茶;
戰國,似拼酒。
符號之險
強盜要晚上來報復,在阿里巴巴家門口畫了個“X”。阿里巴巴凸顯了出來。阿里巴巴讓女仆在全城所有門口都畫了“X”。阿里巴巴隱身了。符號,可以把人舉起來,也可以把人淹沒。當你獲得一個符號,小心吧。
此條借鑒梁小斌先生文章。“朦朧詩代表人物”,是浮起梁小斌先生之“符號”,也是淹沒梁先生之“符號”,因為太多的讀者只把他放在“朦朧詩”寫作體系中來解讀。
手指上的移植
昨日無聊,讓女兒將趙元任先生所譜笛曲奏于鋼琴,居然妙過于笛。為“橘”為“枳”,試試又有何妨?
焚舟紀
評完作家高級職稱后,老劉將刊載老劉文章之書、報、刊,打包賣了廢紙。
“渡河以后,燒掉你的船。”
未來還有陸續趕來之“船”的碎片——新發表的刊、年選。再湊成一只“船”,處理掉。
為《水經注》補
遼河,東北大河也。
通過水管入吾家。
過吾境時,為吾洗腳,復又去。
年夜飯的寫法
業內有名師稱作文有法,曰:“鳳頭+豬肚+豹尾,六字是也。”
劉家年夜飯,由魚頭、羊肚、雞翅、蝦腰、豬尾……組成,乃一擴充改編版本之六字法文章也。
閱讀中的青蛙
隔幾行隔幾段,停下來讀讀,隔幾頁隔幾章,再停下來讀讀。以這種跳躍式閱讀,老劉讀完《漢書》,于《食貨志》停留最多,《儒林傳》《游俠傳》次之。其他篇目,嗖嗖跳過去也。
南瓜的補空
齊白石于一幅《南瓜圖》上題曰:“昨日大風,不曾作畫,今朝制此補足之,不教一日閑過也。”老劉不知老天刮風與畫畫有何沖突,倒是南瓜似可補空過之時光。
于是,老劉效仿之——
昨,荒廢一日,是日,老劉將食南瓜粥以補之。不教一日空過也。
論留白
句子與句子之間,有著巨大的迷宮。
詩結束之后,是詩更大的部分。
衍文,或原文的一部分
讀古書,常常突然感覺有些字句不對勁,不知是原文如是,還是后人傳抄誤入;
老劉昨日從醫生配制之中藥中挑出一只甲蟲,不知它原本就是藥方之一部分,還是它自己飛來,想混入李時珍著作。
個人的數字史
123112于我,故鄉也。(郵政編碼)
0418于我,亦故鄉也。(電話區號)
而163、126于我,一只信箱而已。
愛情或友誼
訂交,乃一種藝術;
長久維持,乃一種技術;
絕交,乃一種手術。
親情及文學
家庭里,出時代史;
代溝里,出小說、戲劇;
臍帶上,出詩歌、散文。
矛,盾
以“尚方寶劍”,對付“免死金牌”,
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另一種形式也。
買櫝還珠的父女
老劉買了一部《陳批霜紅龕集》,不為看內容,只是喜歡其套紅、豎排、繁體字、線裝版式。女兒買方便面,并不吃,只為集全面內附贈卡片——乃更高級“買櫝還珠”,不要珠,櫝也只要一小部分。
電子蚌
每受刺激與觸動,老劉必打開筆記本電腦,寫一些詩、散文或其他文字,存于其中,又合上。
該筆記本,形似有兩片貝殼之蚌也。
不知其含藏老劉之文字,何時化為珍珠?
《中國藝術史概論》三用
當閑書讀;
當扇子降暑;
蒼蠅來了,當蠅拍子。
旋轉史
年,人類之公轉也;
日,個人之自轉也。
由上向下建造之塔
古人曾于湖南武陵造雁回塔:察北地來雁,至武陵,于何處返回,于空中定塔址,于其下造塔。一座向下建造之塔也。
命題作文,先有其題,而后構思成文,亦向下建造之塔也。
老劉的鄉村社交
曾國藩某日日記記曰:晨,會客七起。
是日,老劉也如曾夫子會客之頻:
陽臺上,三只麻雀依次來;四只隨后又來。
時態的循環
土——
是陶器之過去式,
也是陶器之將來式。
樹的譬喻
詩,“消息樹”也。
對自己人,搖一搖、晃一晃,秘密意含就傳遞了。
外面之人,只看到風吹過樹。
路
塔之外,彎彎繞繞之路,圍著塔平鋪;塔之內,彎彎繞繞之路,沿著塔,盤旋上升。
寫作者,一類人走塔外路,一類人走塔內路。
留白的利用
利用詩的留白,詩人把讀者塞進去;利用詩的留白,批評家把讀過的書塞進去。
想象,經驗
想象,乃飛機;生活經驗,乃大巴。飛機起飛前,是大巴;降落后,又回歸為大巴。
延長的觸手
夸西莫多曰:我的詩歌觸手頂多四十公里。
老劉曰:翻譯家呂同六先生又給您的觸手增加了一萬一千六百公里,使它們從意大利伸到中國,觸到了我。
最小的“上帝”
孩童之手形,借助手電,在墻上制造出飛禽走獸,創自己之世紀。
剪切的連帶
從報刊剪下一幅圖片,其背面定會帶有其他圖文片段。詩之取景框于生活中截取一個事物,也會攜帶其他信息。如宋代陳克詩題為《謝曹中甫著色山水文胸》,一首普通答謝詩碰巧記錄了宋有文胸,且上繪彩色山水。詩中別有社會史也。
蝴蝶的文本
蝴蝶,乃一種特殊文本,前半生,現實主義;后半生,浪漫主義。
有網友跟帖:蝴蝶死后化為標本,存在主義。
變形之杯
孟浪曰:“杯子里的水,服從了杯子的形狀。”
我不同意。
黃河不斷改變黃河水道這個杯子。水還是水,而不斷流動的,乃河床也。
水不變,而杯子形狀常變。
(我手中去年碎過至少三只杯子,變形何其速也!)
塔
月,空中樓閣也,空中之塔也。
反復重建,工期三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