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在地化發展探究

2023-05-30 06:36:25黃鐲峻張力躍
職業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黃鐲峻 張力躍

摘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是鄉村人才振興,重點在于推進農村職業教育在地化發展,即在城鄉融合基礎上發揮“三農”主場優勢,發展符合鄉村特征、具有鄉土特色的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留得下、靠得住”的鄉村人才。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農村職業教育進行在地化變革,首先要在內涵上做出相應調整,要發展成為植根鄉村、注重農民在職培訓的“為農”式教育;其次要對教育對象進行根本轉變,以農民為主要對象;最后在發展策略上要進行在地化探索,包括教育團隊、資源、內容及方式的在地化,以推進鄉村人才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人才振興;農村職業教育;在地化發展;留守農民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3)03-0021-06

作者簡介:黃鐲峻(1998—),女,陜西科技大學教育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村職業教育;張力躍(1975—),男,博士,陜西科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基本理論與農村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陜西省農村青少年的職業教育認同感現狀、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7P002)

鄉村振興首先在于鄉村人才振興,鄉村建設需要一批留得下、靠得住、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然而,農村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鄉村人才的重要培養機制,現階段發展面臨如下問題:由于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加速,大量農村勞動力及學齡人口流入城市,農村職業教育生源不足;由于缺乏對鄉村教育優勢及資源的挖掘和利用,農村職業教育與城市職業教育趨同化發展,鄉村地域性特色逐漸消解;生源不足、辦學定位迷茫使農村職業教育逐步萎縮,難以完成新時代鄉村人才振興的使命和任務。因此,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期,農村職業教育必須進行在地化變革,既要突破學校圍墻,以農民為教育對象,又要嵌入鄉村發展,在借鑒城市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三農”主場優勢,以促進鄉村人力資本開發、破解鄉村振興人才瓶頸。

一、農村職業教育內涵的在地化演進

在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研究中,對其內涵的界定并未形成相對統一的說法。農村職業教育,不僅是一個需要依據不同要素進行界定的復雜概念,還是一個隨時代發展持續變動的概念。

(一)要素視角下農村職業教育的傳統內涵

學者們通常依據作用范圍、作用對象、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階段與類型五個構成要素對農村職業教育進行界定。

1.作用范圍

農村職業教育是否一定發生在農村?這是學者們依據作用范圍進行界定時的主要爭議點。馬建富、張力躍、翟洪江等學者關注農村職業教育的地域屬性,認為農村職業教育是直接發生于農村、作用于農村人口、服務于農村社會發展的教育[1-3] ;而劉春生、許璟、柳軍等學者更加關注農村職業教育的功能屬性,認為農村職業教育并非限定在農村,但一定面向農村、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4-6]。

2.作用對象

農村職業教育的對象是農村子弟還是農民?在理論層面,農村職業教育的對象一般被描述為:具有一定文化基礎及學習能力,且有志于長期從事農業經營生產活動的求職者,主要包括農民子弟、留守農民、返鄉農民工等群體。農村職業教育是面向鄉村區域內一切人口的教育。在實踐層面,隨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職業學校在全國各地普遍興辦,農村子弟成為農村職業教育的主要對象[7]。新世紀以來,“三農”問題逐漸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農民開始作為農村職業教育的主要對象受到更多關注。張力躍、呂莉敏等學者受世界著名職業教育家福斯特的啟發,提出農村職業教育的真正主顧是農民,而非農民子女[8-9]。

3.教育目的

離農還是為農?這是城鄉二元對立結構下農村職業教育長期面臨的選擇悖論[10]。有學者認為必須要減少農民數量,農村職業教育要推進離農以轉移剩余勞動力,加速農村人口城鎮化;也有學者認為只有為農村服務才是地道的農村職業教育;還有學者認為“離農”與“為農”實際上都是農村職業教育的功能,在不同時期和背景下有不同的趨向,短暫的“離農”實際上是長遠的“為農”[11]。

4.教育內容

對標城市還是基于鄉土?農村職業教育常被誤解為農業職業教育,但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大多學者認識到,農村職業教育不能再局限于農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其內容也應擴展到二三產業,農村發展不僅需要適應現代大規模農業生產的農民大戶,也需要掌握先進生產技術的涉農產業工人。

5.教育階段與類型

是正規化職前教育還是非正規職后教育?從理論層面來看,學者們對此并無明顯分歧,認為正規化職前教育與非正規職后教育均當納入農村職業教育體系。但從實踐層面來看,在農村職業教育體系中,面向農村子弟開展的正規化農村職校長期占據主導地位,農村職業教育多被界定為培養初、中級技能人才的中等層次的職前教育。而非正規職后教育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始終是農村職業教育體系的短板。

(二)農村職業教育在地化變革及其新義

從現有研究看,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功能定位不清,未認識到農村職業教育的本質是為農而非離農,為農教育發展薄弱;未認識到農村職業教育的真正對象應當是農民而非農民子女,面向農民群體開展的職業培訓未得到應有重視;未認識到鄉村人力資本優化的關鍵在職后而非職前,鄉村職后教育體系不健全;未認識到鄉土特色及資源在鄉村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農村職業教育不接地氣、沒有特色。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乏力,必須進行在地化變革。

相較本土化注重“由外而內的轉化機制”,在地化強調“基于互動的聯結機制”[12]。農村職業教育在地化發展,即在城鄉融合發展基礎上,依托 “三農”主場優勢,發展具有鄉土特色的農村職業教育,以培養留得下、靠得住的鄉土精英,其本質是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的一種發展取向和變革方式。農村職業教育在地化發展受西方在地化教育思想和鄉村教育改革實踐以及布迪厄場域理論的啟發。在地化教育思想源于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對學校教育與現實社會相割裂的反思,廣泛實踐于西方鄉村教育改革,“強調教育同社會緊密聯系,強調在國家教育要求、學生健康成長和當地發展訴求之間形成合理的張力,逐步成為相對弱勢地區教育現代化發展策略和途徑”[13]。根據在地化教育思想及實踐經驗,農村職業教育在地化發展要植根鄉村土壤,充分利用鄉土資源,注重培養學生的歸屬感與責任感。根據布迪厄場域理論,鄉村作為與城市平行發展的場域,有其獨特的社會物質結構和運行機制。農民作為鄉村主體,有其自身慣習和行動邏輯,農村職業教育在地化發展應嵌入鄉村場域、面向農民群體。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進行在地化變革,其內涵也發生相應變化。農村職業教育的具體內涵為:第一,從范圍上說,發生于農村,區別于城市職業教育,同時又吸收城市的先進經驗,基于鄉土特征,充分發揮“三農”主場優勢;第二,從對象上說,以農民為主顧,區別于面向農民子女、返鄉入鄉群體的職業教育,促進農民人力資本再開發,注重農民責任感及歸屬感的培養;第三,從目的上說,是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為農”取向的教育,區別于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離農”取向的教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鄉村振興培養留的下、靠得住的人才;第四,從內容上說,包含農業又不局限于農業,以農業及涉農二三產業的職業知識與技能為主,使留守農民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第五,從階段與類型上說,主要是一種職后的非正規化的職業技能培訓,以“短、平、快”為特點,與區域發展及農民實際需求相適配,與正規化、標準化的職前學校教育平行發展、有效銜接。

二、農村職業教育對象的在地化調整

在現階段,由于鄉村人才吸引力弱,我國城鄉人口流動主要呈現由鄉到城單向化的精英移民傾向,鄉村人才流失嚴重,農村職業教育生源不足。農村職業教育在地化發展,要求打破學校邊界,突破生源限制,面向留守農民開展職業教育。

世界著名職業教育學者福斯特在20世紀60年代闡明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確農村職業教育要以農民為教育對象,要向農民推廣新知識、新技術[14];舒爾茨提出要向農民投資,培養其具備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能力[15]。晏陽初、梁漱溟等學者認為解決中國根本問題的重點在農村,對象是農民,要對農民進行教育;陶行知先生倡導拆掉學校圍墻,溝通學校與村莊。由此可見,農民群體具有作為職業教育對象的巨大潛力及價值,在新形勢下面向留守農民開展職業教育更具必要性與必然性。

(一)面向農村留守農民開展職業教育的必要性

1.后扶貧時代持續推進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的需要

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意味著我國正式進入后扶貧時代。盡管絕對貧困已經消除,但仍需要持續推進精準脫貧解決農村農民相對貧困的問題。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能夠有效實現扶貧與扶智相結合,培養農民的“造血”能力,真正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這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常態化扶貧機制、持續推進精準扶貧最基本和最有效的策略。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也意味著我國正式邁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發展階段,農業生產人員的職業分工更加細化,農業生產經營形式更加多樣化,要求農業生產經營者具備更高的專業化素養。然而,我國還存在大量的傳統農民,相較其他職業者專業化素養低。2020年出版的《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年鑒》顯示 ,截至2019年末,鄉村4677萬農業機械從業人員中僅28.5萬人獲得農業機械職業技能鑒定證書,相當于每千人中只有6人獲得技能鑒定證書。這表明多數農民不懂技術、不懂經營,與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要求相脫節。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于鄉村本土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本儲備,落到實處則是做大做好農村職業教育,將留守農民培養成為現代化新型職業農民。

2.破解農村空心化困境迫在眉睫

第三次全國農業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農村生產經營人員中受過初中以上教育的人口僅有9.3%,80.9%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年齡在35歲以上[16],這說明絕大多數接受過較高層次教育的農村人口,最終都會選擇留在城鎮,而非回到農村。本世紀初,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大力推行,大部分農村青壯年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后離開農村進入城市,農村地區由于青壯年勞動力流失陷入空心化、老齡化困境。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需求嚴重錯位,破解農村空心化困境迫在眉睫。農村職業教育應由“離農”轉向“為農”,將留守農民培養成為“留得下、靠得住”的新型職業農民。

3.提升國民素質、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與學習型社會的需要

截至2016年末,全國共有農業生產經營人員3.14億人,其中37%的人接受過小學教育,48.4%的人接受過初中教育,僅有9.3%的人接受過初中以上教育,甚至還有6.4%的人未接受過教育[17]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留守農民人數眾多,受教育年限相對較短,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與學習型社會的重點在欠發達地區,難點在鄉村。打破職業教育的圍墻,農村職業教育將教育對象由初中畢業生擴大到占我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體,兼顧職前與職后教育,統籌農民群體的職業生涯,對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具有重大意義。

(二)面向農村留守農民開展職業教育的必然性

1.從留守農民自身來說

由于生于斯長于斯,在土地上勞作又接受土地饋贈,留守農民相較農村新生代、返鄉來鄉人員等其他群體具有更加濃厚的鄉土情懷,對農業農村及農民身份有更高的認同,他們更愿意留下來服務和發展農村;由于長期務農,留守農民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成熟的技藝,能夠更好地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

近年來,隨著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廣泛開展,留守農民愈加認識到,參加技能培訓以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的經營理念,是使自身不落后于生產、不落后于時代的有效且必要的途徑,農民群體在個人成長、職業發展以及獲得社會地位和尊重等方面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據2021年出版的《中國勞動統計年鑒》數據,2020年約有845.18萬的農村勞動者參與全國技工院校、就業訓練中心及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的技能培訓,較上一年增長139.4萬人(詳見表1)。馬建富在對江蘇1070名留守農民的調查中發現,各年齡層次的留守農民都對成為新型職業農民表現出較為強烈的愿望[18]。農民群體參與培訓的積極性與日俱增,愈加希望能夠通過培訓提高自身知識和技能素質,以實現更好的生產、更好的就業,獲得更好的生活,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

留守農民在具備一定優勢及強烈意愿的同時,也存在總量不斷減少①、人力資本結構不合理②、相對貧困③等問題。因此,如何破解農村人力資源劣勢,使一部分留守農民成為留得下、靠得住的新型職業農民,是當前形勢下農村職業教育新的使命。

2.從其他群體來說

除留守農民外,農村職業教育其他的教育對象大致分為兩類:以農民子女為主體的農村新生代和以返鄉農民工、大學生村官等為代表的返鄉來鄉群體。

(1)農村新生代不再是農村職業教育的理想教育對象。農村新生代是完全不同于留守農民的群體。一方面,他們背負著家庭的殷切期盼,希望通過學歷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社會階層代際躍遷。職業教育與社會分層理論認為,職業是社會最重要的分層標準,教育是獲得職業的必要手段。張力躍認為,職業高級化發展必然引發教育層次高移化發展[19]。農村職業教育被界定為初、中級技工培養機制,其畢業生在職業高級化發展趨勢下更難獲得體面職業,而無法擺脫農民群體在社會階層中的劣勢地位。反之,學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更能順應職業高級化發展趨勢,其畢業生能夠獲得較好職位,從而實現社會地位及階層自下而上的提升和流動;另一方面,農村新生代作為知識經濟時代下從小接受現代教育的個體,相較父輩,他們對農村的依戀和認同、對農村的扎根感和歸屬感大幅弱化,因此必然會為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或獲得更優質的工作崗位離開農村。農民子女不再是農村職業教育最理想的教育對象,農村職業教育必然從面向農民子女的職前教育邁向面向農民群體的在職教育。

(2)返鄉來鄉群體目前難以成為鄉村振興主力。戶籍制度及土地制度的不斷改革,使人們逐步擺脫了身份限制和土地束縛,進一步便利了城鄉間人員流動。然而,在城鄉人口流動過程中,仍然呈現出由鄉村向城市單向化的精英移民傾向,真正能夠扎根農村的返鄉來鄉人員很少。農村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基礎設施、生活條件、就業機會相對欠缺,農民離鄉推力大。同時,鄉村振興剛剛起步,鄉村資源分散,市場機制建設不成熟不完善,相關就業創業補貼力度小,融資等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人員返鄉來鄉的拉力小。而城市在保證原有拉力的基礎上,出臺一系列戶籍制度創新、就業創業幫扶、租房優惠、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等政策,保障農民工群體權益,進一步弱化人員返鄉入鄉的推力。社會傳統觀念轉變和農村物質條件改善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返鄉來鄉人員規模較小,農村農業及鄉村振興的主體仍然是農村留守農民。

三、農村職業教育在地化發展策略探索

農村職業教育在地化發展,既要與城市職業教育融合,又必須植根鄉土、發揮“三農”主場優勢;既要充分吸收城市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鄉土資源;既要與鄉村區域性特征相適配,又要與農民群體實際需求相對接。農村職業教育在地化發展策略具體體現在:

(一)教育資源在地化——整合運用本土教育資源

農村職業教育要注重發揮資源整合效益。農村職業教育在地化不是封閉的地方保護主義,而是在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上植根于具有農村區域特色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環境,對接農民群體實際需求利益的、開放的、協同的現代教育。農村職業教育在地化絕非是對城市既有職教經驗的盲目復制和模仿,而是在吸收一切先進經驗模式的基礎上,注重對本土資源的運用,善用農村區域內示范性農田、優秀采摘園、生意紅火的農家樂等資源作為教育教學基地,發揮對全體農民的借鑒、啟發和激勵作用;集中關注和弘揚農業大戶先進事跡,激發農民群體的自豪感,提升農村地區認同和農民身份認同;融入鄉土文化、鄉土知識和鄉土情懷,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農村職教課程,促進鄉村文明進一步發展,推動一切鄉村區域性資源轉變為農村職業教育資源。

(二)教育團隊在地化——形成農村職業教育共同體

農村職業教育實際體現了鄉村場域中政府、職業院校、涉農企業及農民群體間的博弈,每一主體都有其自身利益需求,這些需求不僅表現為直接的經濟利益,也表現為聲望、地位等非經濟形式,各主體利益的實現不僅有賴于自身行動,也受其他主體行動的影響。農村職業教育要形成地方政府統籌規劃、職業院校主導、涉農企業協同、廣大農民群體積極參與的農村職教體系機制及農村職教共同體。

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既作為直接參與主體又具有第三方角色,要利用好其他主體所不具備的財富、信息、能力和公正優勢,做好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制定農村職業教育行動綱領及政策法規,協調各主體利益訴求,使各主體達成合作獲得合作紅利,最終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職業院校及相關專家,首先要進行鄉村調查,其次依據調查結果開發實效、經濟、靈活、促進農民群體發展的培訓課程,最后培養及派遣專業教師到農村開展職業培訓;作為人才需求端,涉農企業要與職業院校及培訓機構等人才供給端形成良好互動,以參與留守農民培訓方案制定、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對接農民實習就業等各種形式參與到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中來;作為農村職業教育直接參與主體和受益者,農民群體要積極反映自身實際需求并及時反饋意見,同時農民群體中的帶頭人、種養殖能手、生產經營大戶要發揮帶頭模范作用,帶動農民群體參與職業培訓。

(三)教育內容在地化——與農村區域性發展及農民需求相對接

第一,農村職業教育要精準對接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布局,人才培養供給端與鄉村發展需求端深度融合。農村職業教育課程與內容設計應與當地經濟社會緊密聯系,密切關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格局,依據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及時調整和更新配套農村職業教育課程。通過農村職業教育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組建一批鄉村龍頭企業,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特、一縣一業,促進鄉村特色產品品牌化、產業集群化發展,使農民職業教育與生產經營實際結合起來。

第二,農村職業教育要面向農民、服務農村,要以農民實際需求為導向,以實踐技能操作為主。首先,農民群體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報名參與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也有其自身利益需求,即所學內容能真正用得上、用得好,能夠產生實際的農業效益。因此,農村職業教育課程要深刻挖掘農民實際需求,應以實用的新知識、新技術為主。其次,農民群體文化層次普遍較低,理論知識基礎薄弱,原有知識體系以實踐技能型知識為主,因此教育內容設計以及教育教學實施都應注重教學起點分析,適當減少或簡化理論知識,使農村職教內容通俗易懂、簡單易學。

(四)教育方式方法在地化——與農民群體農業生產活動相適配

農民群體勞作時令一般為春夏秋三季繁忙、冬季空閑,因此農村職業教育在長期規劃基礎上,應是彈性自主、靈活多樣的。教學時間彈性自主,根據農民勞作時令開展教學活動;教學方式方法靈活多樣,集中培養與個別教學相結合,線下設班與線上設教相結合,面對面課堂授課與手把手田間教學相結合,因地制宜、因事設班、因人定教。充分運用能人帶動及項目推動培育模式,“培訓一人,帶動百家”“一個項目,千戶富裕”;充分運用 “互聯網+”培育模式,搭建農村社區教育在線平臺,滿足農民群體個性化、終身化、即時化的學習需求。

鄉村振興背景下,為實現鄉村人才振興,農村職業教育應在地化發展,“植根鄉土,教育農民,服務農村”。農村職業教育作為鄉村人才培養供給端,其發展程度和質量不僅直接影響鄉村人力資本結構,而且關聯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及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

注釋:

①辛佳總編的中國社會統計年鑒(2021)顯示,2010—2020年10年間鄉村總人數及比重逐年下降,鄉村就業人員由41 418萬人減少到28 793萬人,鄉村人力資本總量減少。

②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16年底全國共有31 422萬農業生產經營人員,35歲以上人員占比80.9%,僅有8.3%的人員受過初中以上教育,留守農民年齡普遍較大、受教育層次較低、文化技能水平較低,人力資本結構不合理。

③辛佳總編的中國社會統計年鑒(2021)顯示,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 188.8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3 833.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 131.5元,遠低于全國人均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我國雖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消除了絕對貧困,但城鄉人均收入差距較大,農村呈現相對貧困狀態。

參考文獻:

[1]馬建富.農村職業教育名稱及內涵新解[J].教育與職業,2010(30):8-11.

[2]張力躍.受教育者視界中的農村職業教育困境與破解[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

[3][11]翟洪江,劉蕊,郭翔宇.農村職業教育概念辨析[J].教育與職業,2015(8):5-9.

[4]劉春生,劉永川.三農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內涵探析[J].職教通訊,2005(9):5-7.

[5]許璟,盧曼萍.農村職業教育的內涵、特征及戰略定位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08(12):88-90.

[6]柳軍,曾澤薪.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利益均衡分析——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J].北方經濟,2011(6):81-83.

[7]柳勁松.回顧與展望:中國農村職業教育研究態勢與實踐探索[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社, 2011.

[8][14]張力躍.困境和突圍:從國際經驗認知和解決我國農村職教的路向問題[J].職教論壇,2010(1):15-19.

[9]呂莉敏.從巴洛夫與福斯特的論戰看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J].職教論壇,2008(7):43-46.

[10]金軍.農村職業教育“向農”與“離農”的選擇悖論治理[J].教育與職業,2014(17):5-8.

[12]王紅.鄉村教育在地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13]陳時見,劉雨田.鄉村學校在地化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5):75-80.

[15][美]西奧多·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梁小民,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06.

[16-17]國家統計局.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2017-12-14)[2022-04-13].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ypcgb/qgnypcgb/201712/t20171214_1562740.html.

[18]馬建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職業教育責任及行動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15(Z1):73-79.

[19]張力躍.職業趨高級化與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新空間[J].社會科學戰線,2012(5):200-207.

(責任編輯:楊在良)

The Research on the Localized Development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UANG Zhuo-jun, ZHANG Li-yue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21, China)

Abstract: The primary task of realiz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o realiz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and the key point is to promote the localized development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hat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We should develop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r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e rural talents who can stay and be reliabl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quires that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localized. First of all, the connotation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ly, and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into a "for agriculture" education, which is rooted in rural areas and pays attention to farmers' on-the-job training. Secondly, we should carry out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object of education, facing farmers and taking farmers as customers. Finally, localized explor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cluding the loc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teams, resources, contents and method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Key words: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localization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left-behind farmers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天天色天天综合| 欧美综合成人|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999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思思热精品在线8|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丁香婷婷激情网|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3p| 亚洲无线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2020|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99re精彩视频| jizz国产视频| 69免费在线视频|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欧美精品导航|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在线国产毛片| 女人18毛片久久|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国产精品一线天| 毛片免费在线|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国产精品第一区| 欧美日一级片|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91国内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91精品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不卡网亚洲无码|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国产黄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国产免费黄|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久久精品66|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五月激情综合网| 国产黄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色成人亚洲| 国产欧美日韩91|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