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齡 谷寶柱
摘要: 人才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農類高職院校要立足自身專業優勢,利用學科資源,主動對接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現實需要,將教育資源轉化為推進鄉村產業發展的新動力。文章分析了構建鄉村振興戰略下農類高職院校就業生態系統的必要性和現狀,提出通過更新觀念生態圈、優化行為生態圈、完善社會生態圈構建鄉村振興戰略下農類高職院校就業生態系統(CBS系統)。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類高職院校;就業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G71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3)03-0027-05
作者簡介:王國齡(1993—),女,碩士,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谷寶柱(1989—),男,碩士,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2021年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三全育人視域下農類高職院校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1SCG155);2021年浙江省中華職業教育科研項目“高職院校就業生態系統平衡的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ZJCV2021C44)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1]。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期間首次提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科學有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五大振興”中產業振興是根本,人才振興是關鍵,文化振興是基礎,生態振興是源泉,組織振興是保障[2]。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伴隨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大量人口轉移到城鎮,農村人口呈現“空心化”的態勢,我國鄉村振興面臨人力資源量少質低的窘境。2018 年1月頒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熟練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的智慧新農民,而農類高職院校是培養農村農業專門人才的重要陣地,其根本任務是主動融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為鄉村振興輸送高質量的急需人才。農類高職院校的就業工作與鄉村振興人才的需求具有內在一致性,積極構建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類高職院校就業生態系統是提振鄉村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
一、構建鄉村振興戰略下農類高職院校就業生態系統的必要性
(一)空間樣態:鄉村振興的生態基礎
一方面,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之間相互協調、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共同構成鄉村振興戰略的五位一體空間格局[3]。另一方面,“鄉村人才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一個子系統,為農類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生態位提供了場域。在由觀念生態圈、行為生態圈和社會生態圈組成的就業生態系統中,每個畢業生相當于一個生物體,具有自己的生態空間和生態位,不同的生態位之間會有空間重疊。每個就業生態位由“態+勢”構成,其中,“態”是指學生本人的基本特征(性別、年齡、地域等)、個性特征(如開朗、樂觀、合作意識等)、知識構成(專業、學歷、各項認證證書等)等方面,體現了求職者的就業素質;“勢”是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家庭社會關系、個人能力等方面,體現了求職者對就業環境和機會的識別和適應能力,影響到求職個體的信息獲取。“態”是“勢”的基礎,“勢”能促進“態”的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具有“態”和“勢”的農類高職院校畢業生在鄉村人才振興的場域內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發揮新型職業農民的作用,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態位,維持就業生態系統的穩定。
(二)實然狀態:鄉村振興的人才訴求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人才振興是動力和關鍵,是促使農業規模經營、糧食生產、農業技術進步、土地流轉及利用效率、農業經營效率提升及機制創新等順暢運行的前提。但國家統計局網站人口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人口總數為141 212萬,城鎮人口為90 220萬人,占63.89%,鄉村人口為50 992萬人,占36.11%。與2016年相比,城鎮人口總數增加了1980萬人,但鄉村人口卻減少了6316萬人。城鎮憑借著自身在物質和非物質方面的優勢,對鄉村人口產生巨大的外在吸引力和內在推力,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集聚,鄉村人口的流失,尤其是優質人力資源流失造成鄉村活力不足、生產水平低下,空巢化、老幼化已成為農村常態。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該文件指出,職業院校要綜合利用教育培訓資源,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4]。對于農類高職院校而言,其自身具備專業優勢和技術創新優勢,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是其融入國家發展戰略、踐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歷史任務和重要使命。綜上,農類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知識溢出與鄉村振興的人才訴求相互耦合協調。
二、鄉村振興戰略下農類高職院校就業生態系統現狀
(一)觀念生態圈的失衡
觀念生態圈是指高校畢業生對工作崗位的期望、高等院校和用人單位對就業形勢的預判、人才質量的評價等所形成的就業觀念生態地帶[5]。高校畢業生、高等院校和用人單位之間的觀念趨同表明生態圈處于動態平衡狀態,趨異則表明生態圈處于不穩定狀態。觀念生態圈失衡主要表現為高校畢業生就業預期過高,高等院校對市場需求的認識不足以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判定觀念陳舊、單一。高校畢業生、高等院校和用人單位之間差異會導致就業生態系統失衡,不利于農類高職院校學生就業。人們普遍認為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生活環境艱苦,社會認可度低。農業固有的弱質性致使農類高職院校學生“不愿學農、學農不愛農、興農能力不足”的現象比較嚴重,畢業生中愿意從事涉農領域工作的人的比例相對較低。農類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意愿中就業地區大多選擇發達地區和城市,準備前往鄉村基層就業的畢業生較少,學生“學農不愿意務農”的現象普遍存在。目前,農類高職院校存在實踐環節薄弱、與現代農業生產脫節、專業核心課程滿意度低等問題。對于涉農和農村企業來說,其生態定位不準,在選擇員工時重“文憑”輕“能力”,導致大量農類人才閑置和浪費。
(二)行為生態圈的錯位
行為生態圈是指高校畢業生、高等院校和用人單位在就業選擇、人才培養和人員聘用時所形成的就業行為生態地帶[6]。三者行為契合表明生態圈相對平衡穩定,存在差異則表明生態圈脆弱不穩定。行為生態圈錯位的主要特征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區域、行業選擇的趨利性導致人才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和高收入行業;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體系脫離市場需求,導致人才匹配度不高;用人單位選聘人才的單一標準致使人才競爭混亂。《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 年)》指出,我國擁有農村實用人才820萬人,僅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 1.6%。農村實用人才中受過中等及以上農業職業教育的比例不足4%,涉農專科人才有26%選擇升學,64%進入企業工作,僅有 2%的人從事涉農工作,農業生產型、農業經營型和農業技能服務型人才嚴重匱乏。麥可思2016—2020屆大學畢業生培養質量跟蹤評價數據顯示,2020屆農林牧漁大類專業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1%,比其他大類的專業相關度低2個百分點[7]。農類高職院校涉農專業設置以粗放式農業發展需求為主,缺乏適用于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新興專業,專業知識更新滯后,農類技術落后,培養的農類專業人才落后于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專業化的現實需要,對農業發展的科技支撐作用缺乏。農類用人單位與就業市場的職業標準正在持續走高,但標準依舊呈現單一化趨勢,用人單位在進行招聘時主要關注應聘者的學歷和畢業院校。
(三)社會生態圈的失范
社會生態圈是指社會文化認同、社會制度導向和社會甄別標準等所形成的就業社會文化生態地帶。社會生態圈失范的主要特征是社會環境中價值觀念的誤導、社會用人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人才判定標準的唯一性。社會生態圈的失范導致無序的就業競爭。目前,高等教育已邁向大眾化,2022年全國畢業生人數達到1076萬,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畢業生就業問題突出。學生在泛工具化價值觀的驅使下,就業過程不再以主觀選擇為主,而是外部價值迫使下的被動應承,一味追求功利性。在進行職業生涯目標的設定時選擇模仿與復制朋輩經驗,在對就業信息搜集整理后根據就業市場的評判標準設立目標。農類高職院校在就業育人方面通常采用集體價值觀引領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選擇,造成學生形成固化的“為學而學”的職業規劃方法論。農類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標準趨于“上崗即能勝任”的狀態。畢業生的個人評價處于社會比較效應的生發中,他們在校期間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知識、成績、證書,為自己的職業理想而奮斗,但在實際求職過程中往往因為缺少實踐經驗和技能,無法迎合社會需求的“就業標準”,導致其現實訴求無法滿足。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農類高職院校就業生態系統的構建
觀念生態圈(Ecological Circle of Conception)、行為生態圈(Ecological Circle of Behavior)、社會生態圈(Ecological Circle of Society)共同構成鄉村振興戰略下農類高職院校就業生態系統(CBS系統,見圖1),這三個生態圈之間彼此聯系、動態發展,其相互作用通過參與主體(畢業生、農類高職院校、政府、涉農企業)之間的信息傳遞和物質能量流動實現。通過不斷更新觀念生態圈、優化行為生態圈、完善社會生態圈,當這三個生態圈內部和圈層之間維持動態平衡時,整個就業生態系統才能實現良性循環。
(一)更新觀念生態圈
農類高職院校要用好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深入挖掘農類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倡導耕讀文化,建立“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機制,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受到鄉村的發展與變化,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投身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決心;要用好網絡空間這一育人主陣地,在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定期推送鄉村振興榜樣人物、服務鄉村社會實踐、基層就業優惠政策等稿件。農類高職院校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興農強農愛農情懷,教師要根據現代農業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調整課程計劃,將農業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引入課堂教學中。在課程實踐教學過程中融入愛農教育,及時傳遞涉農時政,向學生介紹現代農業新趨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引導學生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到農村基層做最美村干部、農業經紀人、新型農場主等,培養學生扎根農村、奉獻農村的艱苦奮斗精神和勇于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農類高職院校要著力構建具有農類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體現服務鄉村振興、扎根基層的內涵文化和專農愛農的制度文化,引導學生深入農村、走近農民、關注農業,真正學農、知農、愛農,進而興農、助農、惠農。農類高職院校可以設立校園開放日,讓學生家長走進學校,邀請基層就業的優秀畢業生結合自身經歷解讀基層就業政策、鄉村振興戰略,消除家長的輕農思想。家長與學校協同育人,共同營造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農類高職院校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職業觀、成才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助力鄉村發展,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地方政府可出臺政策,保障農類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公務員招錄、專業職稱評定等方面與本科院校學生享有同等待遇,促使鄉村企業、行業不斷轉變用人觀念,重視職業教育學歷證書,加大對農類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引進力度。地方各級政府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加大政策供給,弘揚工匠精神,提高農類技術人才的社會地位;設立鄉村振興獎項榮譽,表彰獎勵先進集體和個人,激勵農類高職畢業生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實踐。各類媒體機構加大宣傳推介,營造尊重鄉村振興人才的濃厚氛圍,通過基層就業人物訪談、鄉村振興戰略政策解讀等一系列報道,弘揚扎根基層、服務鄉村的正能量。
(二)優化行為生態圈
農類高職院校是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重要陣地,也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源頭,應該發揮其主體作用,提高職業教育的適應性,依靠農類學科特色,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農類高職院校要主動對接地方政府、涉農行業、農業企業,從專業內涵建設入手,構建教學內容與現代農業匹配、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匹配、實踐基地與田間地頭匹配的立體式教學平臺,將課堂開進田野,將論文(成果)寫在大地。農類高職院校要倡導“崗賽課證”綜合育人,將各類農技比賽、職業生涯規劃比賽引入課堂和課后實踐,賽教融合,協同發展;逐步試點1+X證書制度,鼓勵學生考取與農類相關的從業證書,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鄉村振興戰略增值賦能。農類專業群應與鄉村產業鏈、創新鏈緊密對接,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深化產教研相融合,動態化調整專業結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供需對接匹配。高職院校要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引進農業產業技術專家、生產一線高級技能人才和有豐富農業生產經驗的兼職教師,鼓勵在校教師深入農業企業進行調研學習,建設一批鄉村振興產業學院。
地方涉農企業、行業作為鄉村振興人才的需求方,應主動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做好指導與輔助。一方面,行業企業采用訂單式、現代學徒制或校中企、企中校等模式,制定不同崗位的人才需求標準,利用產業園區、廠區和先進的儀器設備等搭建實踐教學平臺,采用“共享工廠”模式,校內搭建“產教園”,校外設立“實踐地”。選派行業內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能專家擔任實踐導師,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分層次教學。另一方面,行業企業不斷挖掘需求信息,主動參與制定農類高職院校發展規劃綱要、人才培養計劃、課程標準,及時將行業發展最新動向、地方政府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傳達給高校,著力打造校企協同育人、產教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學模式,構建農類高職院校和農類行業、企業命運共同體。
地方政府在整個行為生態圈中占據主導地位,在資源配置、宏觀調控、監控管理等方面擁有絕對優勢。地方政府應該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制定相關的獎勵政策和法律法規,主動對接農類高職院校共同開展協同育人,利用各類監督管理手段和大數據平臺對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質量、就業流向等方面進行動態數據監控,并給予相應的指導與幫助。地方政府要利用其公信力統籌就業市場資源配置,協調推進農類高職院校與當地行業之間的合作;要充分發揮其宏觀調控能力,合理分配參與方利益,促進多方達成合作共識。
(三)完善社會生態圈
農類高職院校要增強農類教育適應性,與地方經濟發展和技能人才需求相一致。農類高職院校應與政府、涉農企業、行業共同努力,制定畢業生到鄉村就業的保障制度。調動學生從農愛農、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統籌各方資源,打通鄉村人才流動渠道,結合選調生、西部志愿者計劃、三支一扶等基層就業政策,不斷簡化就業手續辦理流程,提升就業服務質量。農類高職院校要向政府、農類企業、行業及時提供人才資源信息,做到信息互通,為政府出臺政策提供依據,不斷優化鄉村振興人才發展環境。各級教育部門要著力推進“學分銀行”建設,高職教育與其他職業培訓在成果認定、積累和轉化上互通互融,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的認可度,提振涉農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信心和決心。
地方政府應建立政策激勵機制,完善農類高職院校資金扶持政策體系,不斷提升鄉村人才向心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針對農類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農類人才培養體系動態更新、雙師素質人才培訓管理和畢業生回鄉就業創業等出臺具體支持政策,在人員招錄、提拔任用、職稱評定等方面進行政策創新,保障涉農人才的切身利益,不斷激發鄉村振興人才的活力。對協同參與農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供各類農業綜合實踐平臺、實驗場地的涉農企業,根據其參與度、貢獻值大小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和稅費減免;對聯合開展農類技術培訓、鄉村振興理論宣講、農業產品研發、涉農項目開發、農類科研項目探究的參與主體給予配套設施、資金扶持。地方政府與涉農企業、行業牽頭共同制定敦促地方企業行業參與涉農人才培養的實施細則和運行制度,明確各方主體責任和權力義務,嚴格監督落實。地方政府與農類高職院校協同設立校地合作指導委員會,定期開展抽查和監督,對協同育人效果作出評價,動態調整工作機制,不斷優化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鄉村是一個生活的共同體,涉農企業、行業應該與地方政府通力合作,營造鄉村振興的文化氛圍,使文化成為鄉村的凝聚力、生產力、驅動力,通過文化提升鄉村生活品質,拓展鄉村振興發展空間。地方政府應用心籌劃對鄉村人才的人文關懷,切實解決涉農人才在各方面的后顧之憂,充分激發人才活力。
參考文獻:
[1]吳普特.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戰略使命和建設路徑[J].中國農業教育,2018(6):1-4,93.
[2]王玉青,劉澤琳,馬啟鵬.鄉村振興戰略下退役士兵職業教育“四圈同心”生態圈的構建[J].成人教育, 2020(10):75-83.
[3]巫建華.農業職業院校以“雙高”建設為抓手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21(4):15-22.
[4]陳曦,張梅芳,和貴祥.農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困境與出路[J].安徽農業科學,2021(20):270-272.
[5]萬四華,陳東紅.大學畢業生就業生態問題及對策[J].新余高專學報,2004(4):44-46.
[6]萬四華,陳東紅.大學畢業生就業生態問題及應對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10):51-53.
[7]麥可思研究院.2021年中國高職生就業報告[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
(責任編輯:楊在良)
The Construction of Employment Ecosystem in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ANG Guo-ling, GU Bao-zhu
(We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nzhou Zhejiang 325006, China)
Abstract: Talent revitalization is the key to imple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ase on their own major advantages, make use of subject resource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to a new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necessit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employment ecosystem of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proposes to construct the employment ecosystem of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y renewing the concept ecosystem, optimizing the behavior ecosystem and perfecting the social ecosystem(CBS system).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employment eco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