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 曹科巖
摘要: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步伐的加快,廣東省職業教育正面臨轉型并逐漸走向園區化。職教園區建設的初衷是利用空間的集聚促使園區內院校之間資源融合共享從而走向協同發展。當前,職教園區的資源共享存在院校主體共享意識淡薄、校際之間共享動力不足、校企合作深度不夠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文章基于共生理論從共生單元、共生環境以及共生模式等方面提出職教園區資源融合共享的實踐路徑,以期推動職教園區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
關鍵詞:職教園區;共生理論;融合共享;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3)03-0037-05
作者簡介:林青(1979—),女,碩士,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工商企業管理;曹科巖(1981—),男,碩士,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深圳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新時代中國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2022年度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等教育專項)“區域化發展理論視域下廣東特色職教園區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2GXJK578);深圳市哲學社科規劃2021年度項目“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職業教育園區建設研究”(項目編號:SZ2021D034)
職教園區因具有集約化發展、資源共享、產業對接等多方面優勢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成為一種新型的職教發展模式[1]。自1996年我國第一個職教園區——浙江溫嶺市職教園區建設啟動至今,全國已建職教園區二百余個。當前,建設職教園區已成為地方政府整合職業教育資源、促進職業教育集約化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2]。2021年1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印發廣東省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指出,“要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加快打造高水平、開放型、國際化高等教育資源聚集高地。同時推動大灣區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合作發展……共建一批特色職業教育園區”。建設職教園區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涉及園區定位、土地使用、資金投入、產業對接、校企合作等方方面面,由于所處區域社會經濟、職業教育資源、政府支持力度等不同,職教園區建設的規模和方式也不同。學者簡·奈特(Jane Knight)指出,區域高等教育合作應納入高等教育區域化發展的范疇,其意味著“在區域范圍內建立更緊密合作和聯盟的過程”[3]。職教園區建設能夠實現集聚效應,主動引領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良性互動,通過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滿足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需求。
一、職教園區資源融合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職教園區資源融合共享的必要性
職教園區是由多個獨立的主體聚集而成。這些獨立的主體不僅包括職業院校,還有企業、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等。園區只有解決好這些獨立個體間共生互利的發展關系,才能確保職教園區產生旺盛的生命力。資源融合是避免各自辦學資源重復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和辦學效益的重要手段,職教園區建設本身就是整合、優化職教資源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在國家職業教育擴招政策引導下,招生形式多樣化,公辦高職院校招生人數大增。伴隨著在校生人數的增加以及生源多樣化導致的教育資源不足,校際之間優質資源共享能夠有效緩解此類問題。此外,不少高職院校由于內部建設缺乏創新,教學內容仍停留在傳統學科式教學階段,無法滿足企業崗位實際需求。校際之間優質資源共享可以推動院校創新發展,優化學科教學和專業結構,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推動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
(二)職教園區資源融合共享的可行性
一是職教園區地理分布的區域聚集為資源共享提供了條件,如廣東省職教城(清遠)多所院校空間鄰近,半小時車程途經十多所院校,為相互間資源共享提供了便利。二是資源的豐富及互補性促進了資源共享。職教園區匯聚了多所院校,各院校開設專業不僅多樣豐富,而且頗具辦學特色和優勢。其中,廣東城建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廣東財貿職業學院、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特色分別聚焦于建筑類、農業類、財經類、醫藥健康類等專業,各院校特色資源彼此存在互補性[4]。且該園區內多數院校處于兩地辦學狀態,在師資、硬件等方面,面臨不同程度的困難,院校迫切希望通過校際優質資源共享來解決資源短缺問題[5]。三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資源共享提供了便利。互聯網是共享經濟的載體,當前國家正致力于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不斷提升互聯網的覆蓋范圍和服務質量,夯實共享經濟發展的網絡基礎。隨著網絡技術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向教育領域滲透,逐步積累了豐富的數字化資源,為校際之間資源共享提供了基礎。
二、職教園區資源融合共享面臨的問題
(一)院校主體共享意識淡薄
職教園區建設的初衷是將眾多院校的教育資源和地方產業資源融合共享,實現集約化發展。這里所說的“資源”主要是指教學資源。教學資源又可以分為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硬件資源如教室、實訓室、實驗室、圖書館、儀器設備;軟件資源如課程、師資、操作系統、科研項目等。因此,資源融合共享是職教園區建設的核心價值所在。隨著多所本專科院校進駐,廣東省職教城內的學校層次和類型不斷豐富,現已成為華南地區密度最大的職業教育集群,呈現出“1+9+N”的高等教育格局(即1所本科高校,9所高職院校,N所待建高校),在校師生達12萬人。園區內碧桂園職業技術學院和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屬于民辦院校。從職教城的發展來看,硬環境建設重復,軟環境建設未得到充分重視,且缺乏共享意識以及相應的管理機制。
(二)校際之間共享動力不足
雖然職教園區把多所院校從空間上聚集到一起,但各院校基本是根據自己的辦學定位和多年形成的管理機制運作,即所謂“圍墻內各做各的事”。合并后入駐職教園的各校整體辦學定位、管理模式、組織結構、專業建設、學校教職工利益均會產生強烈變革,短期有效整合成為難題,而整合周期持續時間過長將直接影響職教園區的運行效率。自教育部提出“雙高計劃”之后,各院校爭創“雙高”,彼此之間更多的是競爭關系。加之公辦院校資源明顯優于民辦院校,而且公辦院校之間也存在一定差距,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的占有者由于先天的優勢保護心理,不愿與其他學校共享;資源欠缺的院校共享意愿強烈,但又相對缺乏資源匹配共享能力。目前,園區內院校對教學資源的共享缺乏整體規劃,對課程共享環節未能進行系統梳理,如教學計劃、學籍管理、師生評價體系等方面尚未形成明確規定。部分學生認為,校外任課教師對自己沒有約束力,缺課逃課現象普遍;部分教師認為,聽課的不是本校學生,存在聽之任之現象,致使園區教學資源共享效益不高[6]。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夠
職教園區的資源共享除了園區內職業院校之間資源共享,還包括職業院校與當地產業園、行業企業之間的融合。只有產教融合才能真正推動教學改革,使教學內容符合行業企業的發展,從而推進職業教育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園區”在空間形態上是職業院校集聚形成的園區,在發展觀念形態上是職業院校與區域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圈。當前,很多園區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校熱企冷”現象,教師不清楚企業實際運作情況,很難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學校的職能是為社會培養人才,是非營利性組織,而企業的職能是為社會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其根本目的是獲得經濟收益,是營利性組織。如果校企合作難以給企業帶來收益,即便是企業愿意合作,在產教融合過程中也會因為校企雙方運行機制上的迥異而遇到諸多阻滯。2022年5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指出,“國家鼓勵職業教育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支持引進境外優質資源發展職業教育……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學習成果互認”。目前,很多職業院校嘗試與企業聯合申報現代學徒制,學徒制是產教融合的代表,但“招生即招工”這種形式并不容易招到學生,難以成班。加之,各地區出臺的有關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多從學校角度思考,對行業、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相關責任和義務規定尚不到位[7]。
三、基于共生理論的職教園區資源融合共享實踐路徑探析
“共生(symbiosis)”概念最早由德國生物學家德貝里(Ani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指不同生物密切地生活在一起[8]。此后,共生在生物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并逐步應用到社會科學領域,如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等,其哲學層面的核心思想是“雙贏”和“共存”。廣義的共生主要是指事物之間或單元之間形成的一種和諧統一、相互促進、共生共榮的命運關系。
共生理論是通過共生主體之間互利互惠、共享資源、優勢互補等方式達到連續性共生共存狀態的一種理論。它包括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三個基本要素。共生單元是構成共生關系的基礎,共生模式是構成共生關系的關鍵,共生環境是構成共生關系的外部條件。職教園區的共生單元包括園區內的職業院校、企業機構、政府部門等,他們在共生系統中產生聯系,相互作用,共生發展。職教園區的共生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是指園區的公共服務設施(會議中心、體育館、音樂廳、藝術館等)、后勤服務設施(宿舍、餐飲、超市等)、教學設施(教學樓、圖書館、實訓中心等)。軟環境是指園區的教學環境(專業建設、教學團隊、科研成果、校企合作等)及政府對園區進行管理實施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激勵、約束機制等)。職教園區的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的方式,分為點共生、間歇共生、連續共生和一體化共生四種。其中,一體化共生是職教園區的理想共生模式,即園區內的成員單位為了實現自身目標和園區總目標而自愿進行的全方位、一體化聯系和協作[9]。
職教園區具有穩定性、開放性、動態性的特點,這與共生系統相符合,以共生理論為指導,有利于促進職教園區內各單元共生、職教園區與區域經濟共生,從而實現長足發展。在共生理論視域下,職教園區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個動態性生態圈,其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所有共生單元的整體利益。園區內院校以及院校與周邊企業應在政府部門主導下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共生單元:校際之間課程、師資、硬件資源共享
1.課程資源共享
課程資源共享是教學資源共享的核心環節。隨著5G技術的發展,網絡學習越來越便利。如常州高職園區建設課程資源共享平臺,形成適用不同應用、分層的云服務框架,借助網絡通道,構建以各院校為中心、以課程教師為節點、覆蓋園區的教學資源庫虛擬網絡,實現資源跨庫檢索和無縫鏈接[10]。職教園區通過打造智慧教育平臺,使學生能夠在校際之間互選課程。在學分互認操作上,可由管理委員會制定各院校認同的課程評價標準,然后對園區內所有跨校選修課程進行評價,依據評價結果給予每門課程不同等級,并制定不同等級之間的轉換系數作為學分轉換依據[11]。為保證學生跨校學習的有效性,學校教務部門應配置人員對接校際選課事務,做好課程統計,通過智慧學習教學管理系統探索“一人一課表”,對學生選修的校外課程及修讀情況及時跟進。
2.師資隊伍共享
每個院校設置的專業有很多是相同的,對于教授相同專業課的教師,院校之間可以跨校互聘。園區搭建教師資源共享平臺,建立優秀教師資源庫,將教師按照專業、職稱進行分類,發布教師需求信息,對教師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各院校可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相關政策,允許教師到校外任課,對于跨校任課教師,給予相應課酬或出臺相應激勵措施。例如,對跨校任課、學生評價優秀的教師,以及在本校任課備受外校學生歡迎的教師給予適當獎勵,提高教師跨校開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此外,教師的校際流動還可以帶動教研科研的互融共享,對一些與地方重點產業高度契合的專業,院校可以根據專業特色,依托骨干教師、實訓室以及企業資源,跨校組建科研團隊,校企師資互聘,共建課程教材;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導向,結合企業運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研究傳統產業改造創新項目和新興產業項目,進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3.硬件設施共享
硬件設施包括實訓設備、儀器、圖書館、體育館及運動設施等。教育行政部門在開展院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評估時,對實訓室、圖書館等有一些硬性指標要求,使得院校為達到指標重復建設場館或購買實訓設備,某種程度上造成資源浪費。為促使校際之間硬件設施共享,評估指標應及時調整或優化。部分院校日常教學中利用率不高的設備,基于園區空間優勢,可采取有償租用方式在院校間共享使用。而職教園區圖書館館藏資源共享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校園網能夠鏈接到園區其他院校,自由查閱和借閱各校圖書館館藏資源。此外,各院校都建有一定的運動設施或場地,但并非每所學校都有游泳館、網球館、健身房等,可通過面向其他院校學生適當收費的方式,促進園區運動設施共享。
(二)共生環境:建立“多元協同”的治理機制
隨著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的迭代更替,職業院校必須采取開放的辦學格局和思路,根據產業需求提前做好專業布局,從獨立辦學、獨立管理的單一主體形式轉變為與政府、行業、企業聯盟的多元主體形式,政(政府)、校(院校)、行(行業)、企(企業)之間達成一致的戰略目標和共同愿景,形成“多元協同”的治理機制。
資源融合共享只有建立在利益保障機制基礎上,才能促使資源共享者達到合作共贏。多元主體有著各自的利益訴求,資源共享過程難免遇到矛盾沖突,因此要考慮均衡多方利益,明確各方權益,力爭多元共贏。一是建立成本補償機制,政府對資源供給方產生的各種成本費用給予補償,收益方也應向資源供給方支付一定成本費用,這樣資源共享才能持久。二是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對于積極推進資源共享的院校給予激勵。例如,校際聯合申報或者校企聯合申報資源共享項目,政府可優先立項,且共享項目實施后的績效評價,應與項目申報主體單位及相關個人利益掛鉤;對于把資源共享置身事外的院校則予以告誡或問責[12]。三是重構評價體系。對院校的各項檢查評估,應建立有利于資源共享的評價體系,如把橫向合作共建項目作為加分指標;增加引導性評價指標,如課程共享門數,實驗(訓)室使用率等。在有效的保障機制下,多元主體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研發課程、共建師資團隊、共建實訓基地,以實現資源融合共享,并使資源共享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共生模式:院校企業一體化共生
職教園區內院校和企業為了共同發展而自愿進行全方位的合作才是理想的共生模式。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結構調整,迫切要求高職院校走產教融合發展之路。
1.校企共建產業學院
產業學院是產教融合的重要載體,是職業院校某專業以其對應行業的龍頭企業為依托,由企業和學校雙辦學主體共同管理,學生與員工身份合一,企業導師和學校教師共同實施教學、共同評價,實現人才共享、資源共用。2018年,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廣東省出臺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在此政策指引下,高職院校陸續建立產業學院。如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與光寶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光寶產業學院,依托產業鏈設置專業群,專業對接行業標準,課程對接崗位標準;帶著專業建設方案訪問優質企業和優秀畢業生;將企業優質資源、開發項目、企業導師落實到教學活動中。此外,還有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化妝品學院、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的古鎮燈飾學院等。產業學院將課程研發、實訓室建設、教師培養、學生就業、企業孵化等全方位打通,培養高技能人才;企業在此合作模式中,既能解決自身人力資源不足問題,又能共享院校的科研和技術成果,還可以享受地方政府給予的“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政策,達到校企雙贏。
2.打造“雙師工作室”
“雙師工作室”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方面充分發揮了橋梁與紐帶作用。通過企業“大師”進學校,不僅促進學校教學改革,還能夠提高教師和學生的技術技能。學校“名師”進企業充分發揮名師效應,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員工培訓等。如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依托專業實訓室,與企業共建“學校名師”和“企業工程師”雙冠名的“雙師工作室”。工作室引入企業真實工作項目,將學習場所與工作環境融通,讓學生“做中學”。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復合型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專業教師獲得專業成長,成為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再如,商貿類企業對銷售、客服崗位人員需求較大,可通過“引企入校”將能夠線上運營的項目(如銷售、市場推廣等)帶進學校讓學生實操,以學生運營的業績評定成績,此種方式可以對接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工商管理、物流、人力、財務等專業。
3.校企共建實訓基地
對于理工類專業,需要操作機器設備或使用儀器的崗位,企業可以接納學生到工作車間進行實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鍛煉技能,企業也節約了人工成本。在合作過程中,院校和企業應視各自的資源共享情況,明確合作中的權責利。如學生赴企業實習期間的設備損耗、實習時間、實習人數、實習期間人身安全及意外保險購買,學校對企業實踐指導教師的工作量、薪酬、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程度等[13]。目前,政府已出臺許多相關政策,鼓勵企業以多種形式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多方優惠和激勵政策;推動職業院校對接服務“獨角獸”企業,政校行企多方力量共同搭建產教融合服務平臺,讓學校及時接收到企業的人才需求信息,同時也讓企業及時了解到院校人才培養的崗位適配性。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推進粵港澳職業教育在招生就業、培養培訓、師生交流、技能競賽等方面的合作,創新內地與港澳合作辦學方式,支持各類職業教育實訓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職業教育園區。由此可見,粵港澳大灣區職教園區建設勢在必行,應樹立協同共生、融合共享的理念,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四方聯動,共同推進職教園區建設和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與社會發展貢獻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1][4]劉志文,鄭少如.廣東職教園區建設的模式選擇與策略分析[J].高教探索,2015(4):80-85.
[2]施南奇.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我國職業教育園區建設的實踐與探索——基于蘇錫常三地職教園區比較分析[J].職教論壇,2022(3):104-109.
[3]KNIGHT J. Reg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Func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Political Approaches[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6: 114.
[5]劉志永,何月珠.廣東省職業教育城(清遠)教育資源共享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探索[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29-35.
[6]胡斌武,陳朝陽,王玉龍,等.職教園區跨界路徑探究[J].教育研究,2016(4):67-72.
[7]董剛.協同理論視角下區域職業教育發展機制研究[J].職教論壇,2020(11):140-145.
[8]謝賓.共生理論視域下高職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問題與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2(19):65-71.
[9]王真真.共生理論視域下河南省職教園區建設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2.
[10]方靜.常州高職園區校際合作共建共享課程教學資源庫的路徑分析[J].職教通訊,2018(10):37-42.
[11]李富森.天津海河高職教育園教育資源共享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4):84-86.
[12]莊三舵.大學城校際資源共享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7.
[13]吳高嶺,余敏,饒偉.湖北省職教園區運行效率提升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1):20-22.
(責任編輯:張維佳)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Path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ks in Guangdong
LIN Qing1, CAO Ke-yan2
(1.Guangdong Ling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3, China;
2.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fac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area construction.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k is to use the agglomeration of space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of resources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ark, so as to move towards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resource shar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ks has problems such as weak awareness of sharing among institutions, insufficient sharing power between schools, and insufficient depth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based on the symbiosis theo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path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ks from the aspects of symbiosis unit, symbiosis environment and symbiosis mode, so as to promote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ks to better serv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k; theory of symbiosis; convergence and sharing;practice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