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廣州華夏職業學院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為例,探索構建植入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教育的“423”人才培養模式。“全鏈條”“多場景”地將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教育植入人才培養體系,對學生進行職業信念、職業態度、職業行為習慣教育和優秀行業文化熏陶,關注學生在社會歸屬感和自我實現等方面更高層次的需求。
關鍵詞:現代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職業精神;行業文化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3)03-0052-05
作者簡介:楊麗(1966—),女,廣州華夏職業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商務與高等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全國高校、職業院校物流教改教研面上重點課題“職業精神與行業文化植入現代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研究”(項目編號:JZW2022213);廣東省教育廳2018年度高職教育品牌專業建設項目“現代物流管理專業建設”
一、研究背景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提出,“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完善評價機制,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強化學生職業素養養成和專業技術積累,將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也指出,“加強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行為習慣培養,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等專題教育不少于16學時”。
人本主義教學理論認為,教育不能僅限于成績提高之類的短期目標,而是要關注完整人格的培養,關注人的情感、精神和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加強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教育,關注學生在社會歸屬感和自我實現等方面更高層次的需求,體現了人本主義教育理念。
職業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職業活動中形成的,為人們所認可的具有職業特征的持續、穩定的價值觀、態度和精神風貌的總和,是職業人在具備職業技能和遵守職業道德基礎上形成的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1]。職業精神包含了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責任、職業行為習慣、職業紀律等方面內容,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行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某個行業內企業和員工約定俗成、共同遵守的價值理念、群體意識、行為準則、歷史傳統、器物環境、行為舉止等方面的綜合表現。行業文化有三個層次,其核心層次是行業價值理念,它是行業內判斷是非、正誤、價值的標準和共識。例如,企業樹立了客戶至上的價值觀念,那么以客戶為中心就是這個企業的價值觀,是企業各項決策的標尺。行業文化的中間層是制度層面,包括管理模式、溝通模式、行業紀律、規則慣例等。價值觀要在制度層面上具體規定出來,例如,要把客戶至上的價值觀通過制度、規則、慣例等形式規定和固化。行業文化的最外層是器物層面,它是行業文化的表象,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和現象,包括行業從業者的行為舉止、著裝儀表、企業環境、設施、產品等。同樣,價值觀也要在器物層面展現出來,例如,要把客戶至上的價值觀通過接待客戶時尊重和禮貌的言行舉止傳達給客戶,設計出讓客戶體驗良好服務的環境等。行業文化是行業持續發展的內驅力,也是行業管理的靈魂與核心。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素質是人才培養的規格定義,要求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不能過于倚重關注職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因為職業知識和技能是顯性的、淺層的職業素養表現,僅有特定知識和技能的人容易變成單調僵化的工作機器。如果缺乏職業價值信仰和判斷,缺乏深層次的工作內驅力,就不能體現高素質,不是全面意義上的“職業人”,很難實現長期向好的職業發展。因此,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要有職業精神教育引領和行業文化熏陶,并藉此實現個人全面發展,提高生命質量,實現自我價值,成為某個行業領域全面發展的“職業人”。
二、職業精神與行業文化教育研究現狀
郭琴認為高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社會培養職業人才,強調要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與職業精神合二為一的教育,要避免把學生培養為純粹的“技術勞動者”[2]。王金娟從職業精神培養的價值性出發,認為職業精神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3]。朱永坤認為應實現工業文化、行業文化和企業文化與高職學校文化的融合,將教育關注的焦點從單方面的技能擴展至行業的文化層面和學生個體職業生涯的整個歷程,這也是產教融合的深層次表現[4]。楊偉鑫、丘東海認為行業文化具有一定的復合性與動態性。一方面行業文化既有區域文化的特性,又有企業文化的共性,通過融合二者的合理內核,形成豐富的文化價值;另一方面行業文化能反映企業業態的變化,不斷對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5]。李小林從職業精神的路徑選擇出發,認為高職生職業精神培養體系的構建需要教師的感召、課堂的滲透、實訓的強化、社會實踐的培養以及校園文化的熏陶[6]。
德國的職業教育文化建設凸顯職業神圣、職業平等,強調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習慣的養成,突出契約精神,強調制度剛性,重視創新創造。日本的職業教育文化源于企業,195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企業訓練標準,確立了技術鑒定制度,以法律形式固定了職業教育的國策地位[7]。法國職業類學校則突出文化熏陶浸染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興趣愛好和高雅的風度氣質,對提高個人綜合素質、融洽人際關系、加強道德修養、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還有學者將專業實踐引入到職業倫理教育,將學生置于假設的道德困境中,通過道德困境的解決使學生知曉怎樣的解決方式是符合職業倫理規范的[8]。
綜上所述,國內外多位學者從不同層面和維度對職業精神與行業文化進行了有價值的研究,并體現在各種教學研究成果之中。值得關注的是,雖然目前高職人才培養中“重專業技能,輕職業素養”現象有所緩解,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缺乏適合于某個特定行業的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教育的教材和素材;二是教育形式隨意、內容零散,在人才培養中缺乏制度層面的系統設計和執行層面的落地機制;三是缺少受過系統職業精神教育和行業文化熏陶的“雙師”對學生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教育和感召。
三、職業精神與行業文化教育的價值
(一)幫助學生了解工作和職業的意義
高職教育強調以就業為導向,如何促進學生成長為合格的職業人是高職教育的初心和責任。對學生而言,找到工作是從學生轉變為職業人的第一步。大多數學生畢業后在找第一份工作時,有的是從實習崗位直接轉為就業崗位,有的是接受學校的推薦,往往是憑慣性和習慣就業,而對于為什么工作、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缺乏思考和理解,學校在專業教育中也很少涉及這方面的內容。工作對個人的意義除了獲得報酬之外,也包括通過工作釋放個人能量,接觸社會構建人際關系,形成個人時間結構和空間結構,通過建立目標得到滿足,獲得社會地位等意義,其中人際關系模式、時間和空間結構等均屬于行業文化范疇。所以學生要完成職業人身份的轉變,了解行業文化有助于深層次理解工作的意義。另外,每份職業、每個工作都處于整個社會價值鏈的某個環節,有其自身的價值意義,了解工作的價值,有助于樹立職業理想,樹立職業榮譽,增強職業歸屬感和認同感。所以,加強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教育培養,能夠增強學生職業歸屬感、成就感和自我實現價值感的內驅力,實現長期向好的職業發展。
(二)傳承行業文化,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
以物流行業為例。2020年我國全社會物流總額已經超過三百萬億元,巨大的市場容量需要大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資源支撐。物流行業是個既古老、又新鮮的行業,幾千年前興起的商路、商號、商幫是我國傳統商業的標志,從傳統的鏢局到今天的快遞公司,從絲綢之路到今天的中歐班列,物流行業在悠久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優秀的行業準則、行業紀律、行業慣例、行業符號等,形成了獨特的行業文化。了解和學習行業文化,有利于優秀行業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保持行業的精神內核,增強從業者的行業歸屬感和榮譽感,從而有利于物流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大多數物流企業在招聘時,不僅關注求職者掌握的物流相關知識和技能,而且對求職者的職業認知、責任感、服務意識、誠實意識、團隊合作、吃苦耐勞、積極勤奮等方面也有要求和評估,說明職業教育的需求側——行業企業同樣看重職業素養。因此可見,在專業培養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嫻熟的專業技能,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教育也同樣重要,全面發展的“職業人”更能夠適應行業企業的現實需要。
在現代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植入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通過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熏陶,為現代物流行業培養了解行業、熱愛行業、愛崗敬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對物流人才穩定就業并促進未來職業發展具有很強的社會現實意義,對物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文化傳承有深遠價值。
(三)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內涵
當前,高等職業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期,職業教育內涵更加豐富,對職業教育的研究也愈加系統和深化。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制度安排和必由路徑,職業精神與行業文化融入專業培養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層次內涵,是行業、企業、專業深度融合的精神紐帶,能夠發揮長期效應。
本文在國內外相關研究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植入高職人才培養的價值,著眼于人才培養體系的整體建構。以我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為案例,結合現代物流行業的職業特征,挖掘優秀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傳統,提煉具有鮮明物流特征的職業態度、職業行為習慣、行業準則、行業慣例等教育素材,積累職業精神教育和行業文化陶冶的素材,搭建一個將職業精神、行業文化全過程、全方位融入的人才培養體系,探索有行業特色的育人模式,提供可借鑒的經驗范式,為新時期高等職業教育學、文化建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素材和經驗。
四、職業精神與行業文化教育植入人才培養的路徑
人才培養模式是針對某個專業學生制定的培養目標(包括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為實現培養目標而設計的架構、內容、活動和運行方式,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制度安排和具體操作方式。將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模式的框架中,能夠改善目前存在的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教育隨意化、零散化的現狀,使之從制度安排和操作環節得到落實。
我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是廣東省品牌專業,其領銜的現代物理管理專業群獲批廣東省高水平專業群立項。在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教育中,我校探索與實踐將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教育植入人才培養的“423”模式,實現“全鏈條”和“多場景”培養范式。“全鏈條”是從頂層設計到逐步執行的諸多環節,包括培養人才目標設定、課程體系設計、課程開發與建設、教學內容設計與選取、教學手段和教學活動設計、考核與評價設計等;“多場景”包括了教學環境、實訓環境、第二課堂活動等場景,從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現全景式職業氛圍沉浸,讓學生接受職業精神與行業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4”是指在人才培養模式中體現“四化”,即培養目標職業化、教學內容任務化、教學環境現場化、成績考核多元化。培養目標職業化,是指按照現代物流職業人的要求進行總體培養目標定位,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硬指標”,還要在人才培養全鏈條和全場景中系統融入物流職業人“使命必達”的職業責任感和職業準則培養,做事有始有終的職業行為習慣培養,團隊合作、吃苦耐勞的工作態度培養,客戶至上的服務意識培養等。教學內容業務化,一是“學業務”,引入企業真實業務,落實業務進課堂,把企業的真實案例變成教學內容,從而使教學更接地氣。在“學業務”的過程中,教師要融入“課程思政”,教之以“道”。例如,物流業務的核心要義是“使命必達”,教師在指導學生做業務訓練時要注意培養學生有始有終的做事態度,養成每件事都能夠做到“使命必達”的職業行為習慣;二是“做業務”,根據物流行業特點,在教學安排上與企業業務活動同頻,讓學生參加企業實踐,安排學生下企業實習或把企業的業務搬到實訓室,真正實現“做業務”,讓學生在完成企業真實業務的過程中端正職業態度,提高職業責任,養成職業行為習慣。教學環境現場化,是指按照現代物流企業工作環境布置教學環境,或將課堂直接搬到企業現場,或校企共建教學實訓環境,打造“上班式課堂”,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通過環境育人,學生長期在職業環境中浸潤熏陶,不知不覺地養成與職業環境相適應的職業行為習慣,更真切地感受和領悟到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逐步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職業信念、職業態度,并進一步指導自身行為。成績考核多元化,一是在設計課程考核內容時,要根據課程特點有針對性地加上職業素養的考核指標。例如,在“物流單證與結算”課程中,要突出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工作習慣,因此,要針對此項內容設計考核內容和考核形式,并體現在考核指標中。二是在校企雙方共建課程的考核中,要設計企業方的考核形式,加入企業方的考核評價。三是在跟崗實習環節,要以企業評價為主、學校評價為輔,體現行業企業的教育責任,檢驗職業精神與行業文化的教育成效。
“2”是指開發職業精神和物流行業文化教育的特色課程,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系統掌握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加深職業認同度和行業認知度,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行業內的職業情感遷移能力。我校在現代物流管理專業開設“商貿職業素養與禮儀”和“行業認知”兩門課程,在“商貿職業素養與禮儀”課程中安排了職業素養、商務交往、職業形象等模塊,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工作和職業,了解職業素養對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養職業態度和敬業精神,掌握提高職業素養的方法,掌握職場待人接物的規范,養成向他人表達尊重的行為舉止,塑造展現職業人精神面貌的職業形象,培養良好職業行為習慣,做到內修外展。“行業認知”課程學習分為兩個模塊:第一模塊包括行業文化學習內容,讓學生了解物流行業發展的歷史、優秀傳統、發展現狀與趨勢,了解物流行業典型企業和優秀企業文化;第二模塊是企業活動體驗,讓學生走進物流企業,觀察和感受物流行業真實工作場景和氛圍,體驗物流企業文化。行業是企業的集合,物流行業企業在產品、運營方式、組織架構、溝通模式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企業文化共性較多,這些共性是構成物流行業文化的基礎。
“3”是指開設一個講堂、舉辦一項競賽、組建一個社團。定期舉辦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大講堂,邀請行業企業勞動模范或技術能手進校講座或座談,讓學生近距離接觸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的優秀代表,感受榜樣的力量。在每屆學生中舉辦一次競賽活動,內容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道德、行業文化,形式包括知識競賽、活動展演等。成立學生專業實踐社團,結合勞動教育開展專業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加深情感體驗。
五、職業精神與行業文化教育植入人才培養的條件與保障
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素養是長期教化的結果。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組建“雙導師”教學團隊承擔專業教育教學任務是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教育的重要條件。“雙導師”教學團隊以學校的專職“雙師型”教師為主,企業導師為輔。“雙師型”教師同時具有教師素質和行業素質,前者包括思想政治素質、教師職業道德、專業知識與技能、教學與科研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等,后者包括對行業企業的了解與適應能力、崗位實踐與創新能力等。聘請來自行業企業有較高職業素養的行家里手擔任企業導師,承擔部分教學任務,傳道授業,言傳身教。“雙導師”共同引導和教育學生愛崗敬業、強化行業榮譽感和歸屬感,使學生形成穩定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習慣。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與行業文化教育的保障。我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積極對接行業領軍企業和地方領軍企業開展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其中現代學徒制是最能體現職業精神與行業文化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我校與廣百物流和京東物流合作,多次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培養,以“雙主體、雙身份、雙課堂、雙導師”培養方式實現校企“雙元育人”。認知行業文化可以從認知企業文化切入,在校企雙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企業文化是必開課程。企業文化課程由企業導師擔任主講,讓學生學習領會企業價值觀,現場感受企業環境,通過鮮活的案例了解企業先進人物,體驗企業文化儀式,從而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和行業文化教育,關注學生在社會歸屬感和自我實現等方面更高層次的需求,更深層次體現了高職教育的就業導向,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需要。如果說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與訓練是培養學生就業的“硬”實力,那么職業精神教育和先進行業文化陶冶提升的就是學生就業的“軟”實力,使之在職業生涯發展中產生持續的內驅力,滿足其全面發展需要,實現從“能就業”轉向“就好業”,進而推動行業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葛志亮.論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三個維度[J].繼續教育研究,2014(4):18-19.
[2]郭琴.新時期高職人才職業精神培育的探索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2(24):59-61.
[3]王金娟.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路徑探索[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47-50.
[4]朱永坤.“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專業文化”的特征及建設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7(10):50-55.
[5]楊偉鑫,丘東海.產教融合視域下行業文化協同育人研究——以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1(3):187-190.
[6]李小林.培養高職生職業精神的理性思考[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30-31.
[7]丁兆禮.日本企業職業技術教育的內容及特點[J].時代經貿,2010(6):243.
[8]CATES C, DANSBERRY B. A Professional Ethics Learning Module for Use in Co-operative Education[J].Science & Engineering Ethics, 2004(2): 401-407.
(責任編輯:張宇平)
The Research on Embedding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Industry Culture into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for Modern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YANG Li
(Guangzhou Huaxia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935, China)
Abstract: Taking modern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of Guangzhou Huaxia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423"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mplanted with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industry culture education. Under this mode,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industry culture are implanted in talents training in a "full-chain" and "multi-scene" manner, and students are educated on professional belief, professional attitude, professional behavior and habits, nourished with excellent industry culture, and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higher needs in terms of social belonging and self-realization.
Key words: modern logistics management;talents cultivation mode;professional spirit; industry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