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濱 梁衛東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們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制度平臺,也是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制度保障。人大及其常委會是法定的權力機關,又是民意機關,與人民群眾具有天然的血脈聯系,肩負著推進民主政治健康發展的歷史使命。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暢通吸納民意、匯集民智的渠道,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合理意愿向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效表達,是地方人大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首先,要在立法中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的橋梁紐帶作用,保障人大代表充分參與立法,從而讓立法更好地接地氣、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一是堅持開門立法。在立法過程中堅持走群眾路線,讓人民群眾全過程參與法規立項、起草、審議、協調、表決、實施等各個環節。通過調查研究、基層走訪、召開座談會、立法聽證、書面網上征集意見等方式,主動聽取相關部門、專家學者、人大代表、社會各界和基層代表的意見建議,讓每一部法規都承載民意,體現群眾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二是充分發揮基層立法聯系點作用。促進基層立法聯系點從參與立法向監督執法、促進守法、宣傳普法深化,成為人民群眾全過程參與國家法治建設、向社會全方位展現人民民主的陣地。三是及時回應人民群眾關切的問題。認真梳理分析社會公眾對法規草案提出的意見建議,吸收共性的、合理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草案。同時,要加大反饋力度,通過發布會、專題采訪、書面通報等形式,向社會通報征求意見及吸收采納情況,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其次,要在監督工作中滿載民意匯聚民智。要拓寬監督渠道。推進群眾有序參與監督的廣度、深度,并把聽取民意、匯聚民智、改善民生、解決民盼貫徹于監督工作全過程。通過采取邀請人大代表列席常委會會議、參加視察調研、執法檢查、工作評議和開設代表服務熱線等方式,實現人大常委會與代表的良性互動,及時收集整理群眾反映的帶有共性的社會民生方面的問題,督促“一府一委兩院”改進工作、解決問題。要提高監督質量。進一步完善“科學選題、會前調研、會中審議、會后督辦”的審議監督機制,探索植入“專題詢問”這一程序并逐步常態化,切實提高常委會會議質量。對人民群眾關注的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政策出臺和重大項目立項前,人大常委會或相關專門委員會應及早介入,因地制宜,集思廣益,全方位了解把握重點工作開展情況,建言獻策,提醒糾偏。要強化跟蹤監督實效。對常委會審議意見和人民群眾普遍關切的突出問題要全程跟蹤、匯總督查、經常“回頭看”,對落實不力、措施不到位的,要緊抓不放,再審議、再督查,一抓到底,直到問題全面、有效解決。
第三,要在重大事項決定中維護群眾利益。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把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時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普遍關心和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作出決議、決定,促進問題及時有效解決,維護和實現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如人民群眾所關心的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社會治安、反腐倡廉問題,以及一些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甚至違法亂紀的現象等。
第四,要在人事任免中踐行民主集中制原則。組織部門在民主推薦干部、干部考察工作中,要進一步主動征求人大的意見,尤其是要認真做好在會上介紹擬任人選的考察情況,詳細介紹擬任人選的政治素質、主要表現、優缺點、民主推薦及民主測評情況。同時,人大也要開展一些調研,掌握擬任人選德、能、勤、績、廉等方面的情況,保證組成人員對任免干部的知情權更深入,確保把群眾認可度和信任度高的干部選拔到擬任崗位上。要擴大任前的公示范圍,廣開言路,傾聽人民群眾對擬任干部和被任命干部的反映,從而使人大任命的干部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要進一步規范任前法律考試制度,建立健全與之相配套的題庫和命題、考場紀律、閱卷等制度,加強考試的嚴肅性。要進一步加強干部任后監督。通過專題詢問、專項述職、法官檢察官評議等方式,組織政府工作部門負責人和人大任命的法檢兩院工作人員接受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部分人大代表的評議,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意見和建議,不斷增強干部任后監督實效。
(作者單位:甘肅省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