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南陽古稱“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陜三省交界處,總面積2.66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1200萬,是河南省面積最大、戶籍人口最多的省轄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既肩負著一渠清水永續北送的政治任務,也承擔著推動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時代使命。新的歷史時期,南陽市將如何高效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南陽市生態建設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帶著這些問題,綠色中國融媒體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南陽市人民政府市長王智慧。
高質高效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
記者:王市長,您好。請問南陽市在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中有著怎樣的謀劃和措施?
王智慧:南陽的發展,始終離不開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視關懷,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厚愛。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南陽視察調研,作出重要指示,讓南陽的前進方向更加明確,前行動力更加充足,發展位勢大幅提升,為南陽帶來了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新機遇。2021年10月,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支持南陽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2022年6月30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又出臺《關于支持南陽以高效生態經濟為引領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賦予南陽“三區一中心一高地”(高效生態經濟引領區、制造業創新發展高地、全國樞紐經濟先行區、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中心、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范區)戰略定位。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這個大課題,南陽發展到了可以大有作為的關鍵階段,必須搶抓機遇、迎難而上,順勢而為。我們錨定省委“兩個確保”“十大戰略”,結合南陽實際,緊扣副中心城市“三區一中心一高地”發展定位,謀劃確立了“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一”是堅持以綠色崛起、美麗富民為主線;“二”是加快高質量高效率跨越發展,加快高水平建設現代化副中心城市;“三”是強化創新驅動、開放帶動、項目拉動“三大支撐”;“六”是著力打造富強活力南陽、低成本創業南陽、法治誠信南陽、高效清正南陽、幸福美麗南陽、平安文明南陽;“十”是深入實施觀念能力作風大提升、產業強市、創新創業、中心城市“起高峰”縣域經濟“成高原”、鄉村振興、基礎能力提升、全國一流營商環境提升、綠色低碳轉型、文旅康養融合發展、高品質生活創造“十大行動”,以此推動南陽“盆地”變“高地”,副中心“定位”變“地位”,加快建設現代化副中心城市。
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現代產業是頂梁柱。始終堅持“產業立市、興工強市”,以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主攻方向,組織實施制造業發展“553”工程。第一個“5”,就是到“十四五”末,力爭打造綠色食品、裝備制造、光電信息、生物產業、新能源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特別是綠色食品要向2000億進軍。第二個“5”,就是到“十四五”末,圍繞新型建材、現代化工、紡織服裝、新型材料、軍民融合打造5個300億-500億級產業集群?!?”,就是依托牧原集團校企合作建設合成生物創新中試基地,依托中光學集團研發新一代微納光學零部件制造技術、建設發電玻璃、隔熱玻璃項目,依托淅減公司建設新一代智能底盤系統創新基地,以產業的大發展、大突破,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夯基壘臺、架梁立柱。
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科技創新是動力源。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建好用好產業研究院、重點實驗室、孵化器等創新載體,發揮院士專家工作站、創新聯盟、中關村科技產業園等平臺作用,加強對牧原、中光學等龍頭企業的科研扶持力度,加速科技成果就地孵化轉化。目前,我們正對接清華大學籌建南陽創新研究院,高標準建設張衡實驗室、張仲景實驗室,加快天冠集團車用乙醇國家實驗室重建重塑,力爭年度新建省級重點實驗室3家以上、省級創新平臺50家以上。同時,我們還將迭代升級“諸葛英才計劃”,大力實施本土人才回引工程,為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專業人才、技術人才、工匠人才。
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項目建設是定盤星。以開展“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三個一批”活動為抓手,持續深化穩經濟重要項目集中攻堅行動,緊盯10億件中小透鏡、航空小鎮、超級快充動力電池、東方光微光電定日鏡、南陽電廠二期、南信合高鐵、唐河復航、漢山水庫等重大項目,落實“八快兩提”機制,今年實施省市重點項目1000個以上、力爭投資突破4000億元,確保項目數量和投資總額保持全省第一方陣。
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開放招商是主抓手。堅持“二分之一”工作法,組織黨政企考察團外出考察,瞄準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地區、中部地區“五大戰區”,緊盯頭部企業、骨干企業、專精特新企業“三類企業”,統籌用好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資本招商、園區招商等模式,積極招引龍頭型、支撐型、鏈環型企業和項目,力爭今年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000個以上,實際到位省外資金800億元以上。
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營商環境是強磁場。持續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號工程”,深入實施全國一流營商環境建設行動,縱深推進“放管服效”改革,迭代升級優化營商環境4.0版本,用好暢聊早餐會、企業服務日、企業服務中心、企業家學院等載體機制,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審批事項免證可辦、涉企事項全程網辦,加快打造無證明城市、無審批城市,爭創省營商環境創新示范市。
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鄉村振興是壓艙石。南陽作為一個人口大市、農業大市,我們將認真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瞄準建設農業強市目標,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持續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建設南陽盆地糧食安全產業帶核心區,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140億斤以上。堅持以產業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立足花、藥、果、菌、茶等特色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持續做強生豬產業、牛產業,確保生豬出欄達到1000萬頭以上,叫響“南陽黃?!眳^域公共品牌,以特色產業帶動更多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致富。
讓綠色成為南陽的永久底色
記者:南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區、千里淮河發源地,請問南陽市將如何以生態建設促進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
王智慧: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是南陽義不容辭的政治擔當。我們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決扛穩水質保護政治責任,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厚植綠色發展優勢,讓綠色成為南陽最靚的名片。去年,南陽順利入選“十四五”全國100家“無廢城市”建設名單,被命名為第六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躋身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
以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為契機,做好“擴綠”文章。持續開展大造林、大綠化活動,統籌推進山區生態林、農田林網、主要廊道綠化和森林撫育,壓緊壓實各級林長責任,以林長制推動“林長治”,加快實現全域綠化,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生態建設成果。2019年以來,全市累計新造林174.8萬畝,造林總量連年位居全省首位。林業用地面積1822萬畝,森林面積1468萬畝,森林覆蓋率40.51%,森林蓄積量4083萬立方米。全市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4個(西峽、淅川、內鄉、桐柏),森林鄉村407個。西峽縣五里橋鎮前營村被授予“全國森林鄉村建設工作示范樣板村”,是全國31個鄉村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同時,圍繞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實施公園游園、道路綠化、河道綠化、居民樓院綠化、生態廊道建設等“六大工程”,加快城市綠化和生態建設水平。去年中心城區建成區綠地率達40.47%,綠化覆蓋率44.6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83平方米,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以及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等指標穩居全省前三。
以國儲林等項目建設為重點,做好“支撐”文章。生態建設投資大、周期長,僅靠地方政府投入遠遠不夠。南陽市通過爭取上級資金,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專項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等工具,積極探索構建生態治理多元投入機制。比如,利用國開行貸款實施的國儲林項目建設,目前累計投資76.35億元,完成營造林104.69萬畝,在項目建設中探索實施的南陽“3+3+N”模式在全國推廣。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項目,其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爭取中央資金1.5億元,是河南省有史以來爭取到的單筆財政投資額度最大的林業項目,總規模12.6萬畝,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設任務。今年,又成功爭取并啟動實施了秦嶺東段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河南省鄂西北山地和丹江口水庫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生態綜合治理等工程,隨著這些項目的建成,將為南陽生態建設提供新支撐、強引擎。
以“生態經濟化”為主線,做好“增收”文章。堅持把經濟裝進生態的籃子里,瞄準“生態受保護、林業增效益、群眾得實惠”的目標,念好“山水經”,打好“生態牌”,做強生態旅游、高效特色農業、休閑康養、中醫藥產業,以綠色添活力,向生態要效益,讓更多“好風景”變成“好前景”。目前,全市獼猴桃、軟籽石榴、薄殼核桃、辛夷等高效生態經濟林總面積達到438.6萬畝;月季、玉蘭等特色花卉苗木產業總面積達到45萬畝。西峽縣發展獼猴桃14.5萬畝,年產量8萬噸,年綜合效益22億元;南召縣圍繞生態旅游做文章,五朵山九龍湖畔蓼花汀被授予五星民宿稱號,在熱點民宿排行榜上位列全國第26位,在華中地區、河南地區排名均居第1,節假日期間一房難求。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生態旅游景區景點20余處,年接待游客1600萬余人次,生態旅游收入100億元以上,趟出了一條水清民富生態美的發展新路。
堅持“雙碳”引領綠色發展
記者: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對全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任務。請問南陽對此有著怎樣的思考和安排?
王智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國家的重大戰略,也是南陽市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我們將嚴格落實能源、水資源、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機制,著力在調優結構、加快轉型、抓好轉化三個方面下功夫,嚴控“兩高一?!表椖?,加快發展綠色能源,確保如期實現降碳減排目標。
調優結構,就是立足南陽現有能源結構,圍繞推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發展,打好“控煤、穩油、增氣、擴新”組合拳,構建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撐體系,積極創建國家新能源示范市。比如,在“控煤”上,大力推進南陽天益發電、南陽熱電廠和內鄉電廠燃煤發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進一步降低煤電機組能耗,實現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在“擴新”上,重點推進牧原集團40GW屋頂光伏電站項目,打造千億級新能源產業園,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潔凈動能。
加快轉型,就是深入推進鋼鐵、建材、化工等傳統產業加快綠色改造,努力實現生產工藝應改盡改、高耗能設備應換盡換、能效水平應提盡提、二氧化碳排放應降盡降。同時,積極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布局搶灘未來產業,加快構建優勢突出、特色彰顯的現代化綠色低碳產業體系。
抓好轉化,就是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核算體系,健全碳排放權、用能權、林權、用水權等有償使用和交易機制,深入推進淅川縣、西峽縣生態產品實現價值試點縣建設,打通“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加快實現南陽豐厚的生態優勢轉化為更大的發展空間和產品價值,打造“兩山論”標桿城市。
總之,南陽市將以高質量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為契機,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厚植生態優勢,奮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之城,繪就綠色發展的壯美畫卷,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南陽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