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軍
內容摘要:在運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貫穿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分清不同學歷層次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并明確相同或類似教學內容所彰顯的不同側重。高校本科與專升本在文學作品教學上的差異表現為:素質提升與技能訓練的不同;賞析引領與知識講授的差別;背景詳解與導引簡介的分別;縱橫探討與興趣激發的相異;多面詮釋與主旨統一的區別。在明確了兩者之間的諸多不同的基礎上,可以減少在教學傾向上產生的失誤,使目標明確的不同層次人才的培養活動得以有效開展。
關鍵詞:成果導向教育 高校本科 文學作品教學 差異
成果導向教育由美國學者斯帕迪(Spady)在1981年提出,并逐步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和以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它把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視同為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也即將人才培養欲達到的最終目標,設定為開展教學活動所考慮的起點,然后審視推定與跟進執行相應的課程組合系統、課程教學制度、教學監督體系等,最終達到原初設定的人才培養質量規格。這是一種以最終培養目標為指向,然后反向推定一切教學活動與其保持一致的科學化教育樣式。它推動了教學理念、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法學法、教學手段等方面的相應革新。在貫徹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背景之下,不同層次的高校學歷教育,需要從自身的特征及其社會需求出發,恰如其分地區分并確定其人才培養目標,然后展開有的放矢的教學活動,最終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
本文所論及的兩類不同性質的教學,一類是指高校本科的中文類專業的文學作品教學,另二類是指專升本大學語文的文學作品教學。由于兩者所對應的學歷層次的總體教學目標不同,其人才培養與教學傾向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以致形成對于作品的解讀方式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需要弄清文學作品教學所對應的不同的人才培養定位。尤其是對于那些兩者均在使用的相同或類似的文學作品而言,更應該做出明確的區分。由此我們才能制定更為合理的教學目標,以對文學作品的講解為載體,培養出不同層次類型的人才。有鑒于此,兩類不同性質的文學作品教學,應該在分清彼此教學側重的情形之下,隨之采用不同的解析方法。由此我們需要明確區分兩者不同的教學特征。
一.素質提升與技能訓練的不同
相較而言,中文類本科教學與專升本教學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前者重在對學生的素質提升;后者重在對學生的技能訓練。素質提升是指中文類本科專業學生的語言文學素養的逐步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與感悟能力的增強,以及相應的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能力的形成。技能訓練是指按照傳統的語文學習所牽涉的相關知識的系統練習,其目的在于把握文學與文體的基礎知識,把握文章的結構、主旨及語言修辭等,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本科專業辦學質量國家標準》中,中文類本科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具有 “扎實的中國語言文字基礎和較高的文學修養,系統掌握中國語言文學的基本知識,具有較強的文學感悟能力、文獻典籍閱讀能力、審美鑒評能力和運用母語進行書面、口語表達的能力。”①要求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需要達到較高的水平,并且其基本功扎實,四種能力過硬。對學生學習知識的要求是:“牢固掌握專業知識,例如語言知識、文字知識、中國文學史知識。”要求學生對語言文學的基礎知識,掌握牢固,把握準確。在能力上的要求是:“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鑒賞、評價文學作品和相關文化現象。”②要求學生在現實中,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作品或現象進行正確的解讀。最后從最終所形成的素質上,要求學生“掌握中國語言文學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了解國家關于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及文化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具備適應社會發展主動獲取和更新專業知識的基本素質。”③學生需要在掌握了語言文學的基礎知識之后,具備按照社會要求,從社會中不斷獲取與更新自身知識的能力。由以上相關的國家標準可知,在我們面對本科的文學作品教學時,非常明晰地要求學生,對語言文學知識的掌握要做到準確且系統化,而更多地側重于對于文學作品的感悟與審美評鑒能力的關注,教學重在對于學生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提升。
面對專升本大學語文中的文學作品,延續了傳統語文教學的關注角度,側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加強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在《2022年陜西省普通高等教育專升本招生考試<大學語文>考試說明》中,對學生的學習要求為:背誦文學作品中的名言與名句;識記作品的作者姓名、國別及文體特征;“理解并歸納文章的主旨,認識其思想意義。”“分析課文的結構特點,能正確劃分課文的段落層次,并歸納其大意。”④把握作品的創作特色、表現手法及其修辭;對精彩詞句與段落的含義與表情達意作用做出分析。這樣,在考試說明中,將背誦與識記作為對文學作品學習的基礎起點,為進一步對其領會與理解提供了可能性,進而需要把握作品主旨、理清結構、歸納特色,對作品的核心內容進行深入探討,另外,還要對精彩語句與段落進行分析,增強自身對于句段特征的重點把握的能力,附帶提升煉句謀篇能力。除了對文學作品的學習做出概括性的要求之外,還在某些方面做出了詳細的要求,比如對于作家作品的識記,其要求如下:“熟記作家姓名、筆名、所處時代、思想傾向、文學主張、創作風格、所屬文學流派及團體、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作品集名稱。”⑤
由以上分析可知,借助文學作品的教學,在本科學習階段,欲使學生形成扎實的對于語言文學的解讀能力,以及在社會現實中的運用與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專升本則要提升專科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且側重于通過技能訓練的方式,促使學生達到對于語言文學基礎知識的重點把握。
二.賞析引領與知識講授的差別
毋庸置疑,對于本科中文類專業的大多數學生來講,他們有著較好的語言文學基礎,在對于知識的學習方面,有著較強的主動性與求知欲,但在對于作家作品的認知、領會與理解方面,缺少系統的知識積淀與深層次的解讀賞析能力,需要教師在文學理論教學、美學教學與文學史教學中的講解與引領。當然,對于一篇文學作品的深層次理解,需要首先知曉作品產生時的社會整體風貌、文學發展所處階段、作家生平經歷與思想、作品的藝術風格、作家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但這些知識的獲得,有待于通過教師的中外文學史課堂講解,使學生在初步了解了相關知識,以及掌握了大致的知識框架之后,再經過他們在課外的多方面自我搜集與擴充,逐步形成較為全面的知識圖譜。僅從文學角度提升的解讀賞析能力而言,需要學生從以下層面做出賞析的準備,它們是:作品產生背景、作者主旨表達、作品結構層次、語句滲透情感、作品語言特色、地位及影響等,貫穿其中的是學生對于作品的主旨思想及其情感的準確把握,以及對于蘊含其中的藝術之美的深刻認識。有了學生們的充分準備,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教給他們一般的作品賞析方法,在講解、指導與點撥中,不斷提升學生們的閱讀能力與作品鑒賞能力。然而這些只是通往作品理解之路的一般性要求,與此同時,在對漢語與文學理論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多位教師對范例的多側面闡釋,增強了學生解讀作品的助力。在具體的文學理論、美學等課程測試的要求中,對于文學作品的解讀,要求運用相關原理,采用問題式的、判斷式的,或賞析式的考查方式做出解答,借以考查學生運用原理解讀文學作品的能力。在學生接受多角度、多策略與多課程的解讀指導之后,最終會形成他們綜合性的解讀賞析能力。
針對專科學生所制定的總體教學目標,兼顧到了他們的年齡特點,以及其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的特點。為了使其能夠達到升入本科的要求,專升本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作品講解,側重對于基礎知識的講授,體現著傳統語文教學向來所秉持的工具性特征。其教學內容包括:語言知識、文學知識、文體知識、課文閱讀分析、作文寫作五大部分。其中,在語言知識方面,文言作品的講解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其內容涵蓋常見虛、實詞的意義與用法,以及常見的文言文語法現象與句式。另外,還涉及古今作品的修辭手法。這樣,語言知識教學包括了對于詞語、句子、語法與修辭知識的基本內容。在文學知識方面,要求通過相關講解,使學生識記有關作家作品的知識,以及認知領會古代詩文常見文體的分類。側重對于作家作品以及文體類別知識的把握。在文體知識方面,依照對于四類文體的具體要求,也呈現出獨具特色的教學側重。其中,對論說文,需要講授有關論說文要素及其論證方法的知識;對于記敘文,需要明確敘述對象、人稱及方法內容,并講清各種描寫方法與抒情類別的不同狀況。對于詩詞曲賦,要求明確不同文體的表現特征。對于小說,需要引導學生在把握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的基礎上,對具體的要素進行分析。由此可見,專升本大學語文教學側重于基礎性與工具性,它借助文學作品中所呈現的特定內容,貫穿著基礎性的知識教學,為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階段,做好基礎性的先期準備。
三.背景詳解與導引簡介的分別
在本科的課程教學中,對于文學作品產生背景的講解較為詳細,它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情況:第一種是在文學史類課堂上的較為全面的介紹。在這些課堂上,首先會涉及到作者所處的社會與時代的狀況。這是因為一方面由于作家對于社會現象的觀感,使之成為文學作品情感的直接來源,作家所產生的喜悅、激憤、超脫達觀等真實情感,通過采用記實的或藝術虛構的方式表達出來。另一方面是因為文學自身的發展規律穿越千古,每個時代均形成有獨具特色的文學風范。這些時代特色也必然會映射在作家所創作的文學作品上。其次,進一步介紹作家所受到的宗教、文學、革新等的思想影響。一些作品將濃厚的宗教色彩滲透在字里行間的表情達意之中,另有一些作品會顯示出強烈的帶有個性特色的文學性傾向,而還有些作品會表現出強烈的社會或文學創作革新思想。最后會介紹作者的創作主張與藝術風格。的確,文學作品是作家個性化特色的絕佳展示,因此需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第二種是文學理論、寫作理論等課堂上較為詳盡地講解文學作品產生的背景。與文學史類課程所不同的是:這些課程的背景引入是作為例證而存在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借以闡釋課程中的某一原理,為了能夠充分證明所說原理的正確性,于是,需要詳盡地介紹與某些文學作品相關的奇聞異事。有的涉及到作家之間的論爭;有的涉及到作家的個性特質;有的涉及到作者的家庭、婚姻與生活;有的甚至會涉及到作家的某一段鮮為人知的心理路程等,凡此種種,以求學生在教師對一些現實例子的講解中,對所講原理形成更為充分的理解。
專升本教學的介紹文學作品背景一般較為簡略與單一,它往往只是大概地交代時代背景的狀況,這種做法合乎專升本教學自身的教學傾向性,以及各種相關內容在總體教學任務中的自然占比,這是由以作品知識講解為核心的角度出發而決定的,而對于作品的講解,實質上成為了借以加強文學與文體基礎知識教學的載體,而背景介紹只是扮演了輔助學習相關知識的角色。但本科教學的背景詳盡的展示,是為了服從于系統的文學史志觀念或者充分證明某種學術原理,并隨之形成的全方位或者單側面的具體敘述。對于專升本教學的作品背景介紹包括以下三種情況,其一是教師對于作家進行創作時的社會狀況、生活經歷、思想追求等的講解。其目的是:讓學生粗線條地了解作家當時所處時代的特點、居住地狀況以及其理想志向等因素,從而交代其文學作品創作的根源。其二是說明虛構作品內所塑造人物所處的社會背景。對于作品中所描述的前代景象及其未來世界,教師結合相關背景知識,給學生以充分的穿插介紹,豐富了學生的相關認知。其三是對作品中所涉及到的相關知識的附帶講解。為了增進學生對于作品內容的深層次理解,對作品出現的成語、典故與故事等,教師做出附帶的簡明扼要的說明。
四.縱橫探討與興趣激發的相異
對于文學作品的講解,從本科層次的教學要求出發,可以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在縱的方面,可以對作品自身的產生背景、思想內容、結構層次、語言特色、產生影響等方面進行探討。作品的產生背景大多與時代緊密結合,但有時會牽涉到多種因素。相較而言,一些作品的思想內容表現為明確單一,而又有一些作品會表現為隱晦難解,尤其是經典作品的常常呈現為多個主題并存。結構層次因作品樣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就小說而言,其結構樣式有:線狀結構、網狀結構、畫面結構、象征結構、寫實結構、散文結構等,不同的作品形成了千差萬別結構特征。語言特色因不同體裁的作品而異,就詩歌而言,其特色表現多種多樣,一般作品有清新、平淡、絢麗、含蓄等的區分,除此之外,不同作家還表現為個性化的語言風格,比如李白詩歌的飄逸奔放、杜甫詩歌的沉郁頓挫等。前代作品往往會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比如先秦散文對于唐代乃至明清時期文學所存在的推動作用,或因之興起了文學運動,或因之形成了相應的文學流派。我們可以由作品的產生緣起入手,總結歸納提煉其主旨要義,分析其語言與結構特色,從而把握作品所表現出的內在思想及藝術魅力,延及探討作品所展示的思想價值以及對于現實社會的價值,還可以探討在寫作方面的可供借鑒之處,從語言、句式、結構等方面學習其優點。在橫的方面,可以進行不同時代同類文學作品之間的比較,在多層次的對比中,理清同類作品的不同之處,明確所講作品在同類作品及其文學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并判別此類文學作品的存在價值。也可以將同類作品歸在同類題材的相同主題之下進行解讀,使每一個作品成為多側面反映相同主題中的一極,從而豐富同一主題下所涉及到的內容。還可以進行同類文體的文學史梳理,考察在不同歷史階段文體發展的狀況,歸納不同階段的所彰顯的特色。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基礎以及教學目標,專升本文學作品教學應該貫穿著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這是在側重于知識講解的教學中尤其應該引起注意的地方。在對大量知識的長時間識記、背誦與理解之時,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感。如果再加上部分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態度不端正、主動性不強、注意力不夠持久等因素的存在,更加大了促使他們掌握既定知識的難度。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掌握知識的良好效果,在教學設計時就需要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做些文章。結合所教內容而言,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給學生擺事實、講道理,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如果能夠進入本科院校學習,將會成為自己人生的重要轉折點,進一步端正其學習態度與明確其學習目標,并使之保持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學習勁頭。其次,教師要透徹理解文學作品,備足備全相關知識,在講課時能夠做到信手拈來、游刃有余地應對各種狀況。要讓學生感覺到從教師而來的對于知識重難點的把握是輕松的,以及學習知識是充滿樂趣的,以教師的情緒帶動感染學生的情趣。最后,激活文學作品本身所存在的趣味因素,以及利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收獲感,兼及他們所逐步樹立的對于學習知識的自信心,由此促成講課過程中輕松活潑的氛圍,達到寓教于樂,使學生在快樂中掌握相關的知識內容。
五.多面詮釋與主旨統一的區別
本科階段對于文學作品的解讀,具有多層面的開放性,它能夠包容對于作品的作者、主題、特色等方面所存在的分歧,允許不同認識的并列呈現。的確,從傳統的對于文學作品的解讀方法出發,不同的評論家,即使對于同一作品,也有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同詮釋。僅從作品的主題而言,有時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多種解讀。再者,在推進“四新”建設的背景之下,隨著新文科建設的逐步加強,學科的融合與交叉成為發展的新方向,多門新型課程的開設為文學作品的解讀鋪設了新的道路,從社會歷史學、人類學、文化學、文學地理學等視角的解讀充滿了新意。歷史社會學強調在研究社會現象的同時必須考慮歷史因素,用之于解讀文學作品,則注重作品與社會歷史的聯系,以及作品的社會歷史價值與功效。人類學是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展開全面研究,將之用之于考察文學,則體現為將文學作品看作人類所擁有的部分經驗,注重對作品中的原始主義傾向和神話原型做出分析。文化學通過人類本身來探討文化的起源、演變、傳播、本質等問題,用之于作品研習,側重對于作品所體現的文化心理結構、基本模式與傳統的分析。文學地理學側重對文學要素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探討,將文學作品放在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坐標上來考察。這樣,從不同門類角度所進行的作品解讀,提升了對于作品理解的深度。
提供給專升本進行教學的大部分文學作品,由于其語言平實,修辭運用較少,思想表達較為直接,其主旨顯示一般比較清楚明了,師生對其中心的歸納也能夠形成較為一致的看法,不會存在爭議。然而,也有一些作品,由于其語言表達比較隱晦,思想較為深刻,背景較為復雜,對于主旨的歸納就容易出現分歧,但是,通常對于分歧并不進行開放式的過多講解,只是一帶而過地泛泛交代,轉而以傳統的大多數人的看法為標準,最終仍舊確定為一個富有傾向性的主題,總體表現為內斂式的概括總結。對于主旨的歸納也基本采用常規的固定模式,不論議論文、記敘文,還是小說與詩詞曲賦,通常大致涵蓋于如下的幾種歸納方式之中:作品通過什么內容,反映與描繪了什么樣的社會狀況;贊揚、批判或揭露了什么社會現象;揭示或展現了什么樣的道理;體現了什么樣的觀點或思想;表達、抒發或寄托了什么樣的情感。當然,從語言的表達上,有些作品對于主旨的概括,并不一定選擇以上固定的詞語或格式,但在本質上等同于其中的某種類型中心大意的歸納傾向。其實,保持作品主旨的統一性是將復雜的事情進行了簡單化處理,這本身符合于專升本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基本要求。
從一定意義上講,文學作品在教學活動中充當著教師達到各種教學目標的載體,通過教學,提升著學生們的內在素養,豐富著他們的多種知識,逐步增強了學生們的綜合能力。但在不同層次的教學中,文學作品又扮演著具有不同傾向性的多種角色,擔負著不同的能力形成任務。本科教學與專升本的文學作品教學,存在著許多差別,搞清兩者之間的不同特征,區分出他們各自的教學側重,有利于我們準確定位不同的教學方向,在精準的成果導向之下,達到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①②③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85;86;86頁。
④⑤陜西省招生委員會辦公室編.2022年陜西省普通高等教育專升本招生考試說明[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22版,第232;227頁。
基金資助: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高校本科文學類課程與專升本大學語文的教學對接與互動研究”(課題批準號:SGH20Y1431)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西安思源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