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永志 田笛 王美璇

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名單日前公布,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名列其中。
2021年10月,他第一次前往云南大理的古生村,機緣巧合地在這里建立了科技小院,掀起了一場洱海科技大會戰,助力洱海保護,推動綠色轉型和農業高質量發展。
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古生村考察時強調,經濟要發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總書記的一席話,張福鎖一直記在心里。
一杯咖啡引出了科技大會戰
故事從一杯咖啡說起……
云南大理的古生村,位于蒼山下、洱海邊,是一個典型的白族傳統村落,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
2021年國慶假期,張福鎖院士前往大理,想清清靜靜地度個假。于是,他聯系了自己的學生、云南農業大學的趙正雄教授。按照老師的交代,趙正雄在古生村附近找了處民宿客棧。
10月2日下午,張福鎖正在客棧大堂喝茶。這時進來一位騎行客,問有沒有咖啡賣?前臺只有客棧老板十多歲的女兒在,她也不會磨咖啡。正在喝茶的張福鎖熱情地邀他一起喝茶。這位騎行客一看到張福鎖,下意識地說:咱們好像認識?
喝過茶后,雙方互相道別。張福鎖并沒把此事放在心上。早上醒來,他發現有條長長的手機短信,發信的人正是騎行客。他說自己回去后就翻看了手機通訊錄,真有張福鎖的聯系方式。原來這位先生是北京豐臺區的人大代表,而張福鎖也曾是豐臺區選出的人大代表。上網查了張福鎖的背景資料,認定他就是大理州委所要找的人才,趕緊向州委書記楊國宗作了匯報。楊書記非常高興,當即請他務必把張院士請到州里去。看完短信,張福鎖覺得這就是一種客套的謙辭,也沒理會。
第二天一早,張福鎖剛下樓,就看到了那位先生在等他。盛情難卻,張福鎖臨時更改了行程計劃,和楊書記見了面。
楊書記介紹了當前洱海的保護情況。他說,洱海流域面源污染問題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希望張院士能牽頭幫著解決。
張福鎖說,現有的有機肥政策并不能解決污染問題,過量施用反而可能會帶來新的危害。一番深談之后,他和楊書記做了約定:先調研考察,如果可行,他就接下這個任務,如果不行,就另請高明。
盡管對洱海面源污染之前觸及到的少,但張福鎖是做植物營養的,對作物養分高效利用和施肥的增產效應與環境影響很熟悉。他在返程的車上給做了多年洱海治理工作的北京專家打電話,專門就洱海面源污染的問題咨詢,了解研究現狀及成果。
回京后,他馬不停蹄地張羅了起來。組織研討會、邀請專家、組建工作專班……整個10月,他幾乎每天都要召集討論大理洱海。一次次的研討,一次次碰撞,大家對洱海面源污染問題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著手擬定了攻關方向。張福鎖欣慰地說,團隊的年輕人身上體現出了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11月2日,中國農大小分隊與云南農大小分隊洱海會師,開展前期實地調研摸底工作,形成了初步的調研報告。數據表明,20多年來,洱海流域入湖的總氮、總磷、銨態氮,以及化學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總體呈上升趨勢。經近十年來的綜合治理,總磷、銨態氮有所降低,總氮、COD沒有降低,導致洱海水質一直在二類水到三類水之間徘徊。
11月11日至16日,張福鎖牽頭組織洱海流域面源污染防控與農業綠色發展全國研討會,邀請國內專家聚集大理共商洱海治理大計,一場洱海科技大會戰的序幕就此拉開。
“三大戰役”打造綠色發展樣板
再次見到楊國宗書記,張福鎖心里就有底了。他主動給自己加“戲”了,不僅要做面源污染,還要做鄉村振興、要做農業綠色發展的國家樣板!楊書記當即表示,要給院士團隊一座大樓辦公。張福鎖拒絕了:我不要大樓,不要別墅,就在村里!
2022年2月14日,中國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和大理州政府成立了“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并在古生村建立了科技小院。云南省科技廳專門批了云南省重大科技專項計劃,總經費6000萬元。
萬事俱備!張福鎖開始下一盤大棋。
張福鎖提出的總體目標是:闡明面源污染貢獻,創建綠色高值種植、面源污染防控和農民增收協同的“大理模式”,打造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國家樣板!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打好“三大戰役”。
一是洱海水質保衛戰。
張福鎖他們調查發現,洱海流域農田養分盈余500公斤/公頃,入湖氮負荷約為1200噸/年,這些可能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這些氮磷盈余、污染負荷從哪里來?源頭如何解析?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張福鎖。
每天早上,他總是會沿著陽溪觀察水質。陽溪是蒼山十八溪中最大的一個溪流,水很清澈,水質也好。2月12日一早,他陡然發現龍王廟附近入湖的水是渾濁的,而距離此處400米遠的水卻是清澈的。這一發現讓他瞬間豁然開朗。這個出水口是從村里出來的!這就說明,污染的源頭很可能在村里和后面的農田里。他馬上聯系教師利用無人機遙感技術對村里進行遙感勘測。發現房前屋后有一些大小不一的、約有200多畝閑散地塊。這些小塊地缺少監管,是污染重災區。
張福鎖對洱海治理充滿了信心!他特別聘請了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楊林章研究員做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面源污染治理的項目專員。聯合全國頂尖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專家團隊,構建了“六縱七橫”面源污染監測平臺,開展村莊面源精準監控和農田面源全面調查,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全時空全過程防控。自去年4月份以來,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開展水量水質同步常規監測90多次、投入人員1000多人次,采集水樣3000余個,獲取水質指標20000個左右,監測數據50000余條。
近一年來,張福鎖帶領的團隊初步查明了面源污染源頭,并建立起面源污染來源精準解析與系統治理模式,為下一步的綜合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是高值農業攻堅戰。
長期以來,受各種因素制約,古生村的村民們種植的作物要么高值不綠色,要么綠色不高值。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張福鎖團隊在古生村片區構建高值高效與污染防控協同的綠色高值種植模式。“我們的目標是將農田氮磷排放減少30%—50%,入湖負荷減少10%—20%,農田畝產值每年超過1萬元。”張福鎖說,他們團隊在古生村片區以水環境安全閾值為卡口,以周年作物畝產值萬元為目標,打造“水稻+”“煙草+”“周年油菜薹”等綠色高值協同的種植模式。
僅2022年,他在古生村駐扎了280多天!他說:“只有扎在這里,才能把事情做好。”事實也正如此,在張福鎖的帶領下,團隊師生們從油菜、水稻、玉米,到草莓、萵筍、蠶豆,開展了多項種植試驗,探索出了適合古生村發展的綠色高質高值的種植模式。
在去年首次進行的試驗中,綠色高值模式首戰告捷。與常規相比,綠色生態優化模式減氮11%,減磷55%,磷徑流排放減少50% ,COD排放降低52%。
三是鄉村振興陣地戰。
2009年,張福鎖團隊在河北曲周縣創建了第一個“科技小院”。如今,由他牽頭創立的“科技小院”遍布祖國大江南北……
科技小院的重要使命就是助力鄉村振興!科技小院已從原來一家一戶手把手教農民新技術,過渡到服務整個農業產業。當前,科技小院正致力于農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在前端,我們以智能匹配土壤、氣候等環境的理念,研發和推廣綠色智能肥料。在終端,我們的目的是生產出品質好、產量高的綠色優質產品。兩者結合起來,就是我們下一階段的目標。”
在更長遠的未來,張福鎖有一個“鄉村振興科技小院”的目標,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生態振興等內容都可融合到科技小院的發展中。
“為農民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科技服務,這是科技小院的初衷,也是特色。”他說。
古生村科技小院是全國首個進入3.0+版本的科技小院。助力鄉村振興是3.0+版最核心的任務。他帶領團隊依托小院,打響洱海流域鄉村振興陣地戰。小院成立1年來,師生們在村里開展20余場居民用水和垃圾分類等科普培訓,向村民們普及環保知識,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開展電商直播和培訓,挖掘和打造村落能人,打造古生村“頭雁”帶動村民致富,助力生態和產業振興;組織村民農耕文化和文娛活動,對古生村100余戶古院落、土木結構進行調研,挖掘白族的“生活生態”,打造古生村文旅亮點,弘揚民族文化,助力文化振興。
張福鎖說:“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設農業強國,倡導綠色消費。實際上,我們生產生活綠色了,就是真正貫徹落實了二十大精神。”他表示,只要把洱海水質保衛戰、高值農業攻堅戰打好了,打漂亮了,洱海流域鄉村振興也就指日可待了。
多學科交叉助力綠色發展
正如張福鎖所說,洱海保護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多學科交叉來聯合攻關。創建農業綠色發展交叉學科,突破綠色發展關鍵技術,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落地是張福鎖的重大舉措。他帶領團隊創新農業綠色發展多目標協同研究方法,系統揭示了我國化肥的增產和環境效應,提出了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技術體系和區域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途徑,為我國農業生產向高產高效綠色可持續發展多目標協同轉型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支撐。
他認為,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在要求。他表示,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全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科學與工程交叉學科與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是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創新科學技術,最終是要解決問題。”張福鎖表示,在生產一線做科技創新和應用模式創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技術留在農民身邊,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在張福鎖的棋盤里,有產業融合、有產教融合、有多學科交叉融合。
張福鎖信心十足地說,“到那個時候,‘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不會只是一句詩,而是一幅幅生動的實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