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

2022年11月,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從而使得我國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增至19項,數量位居世界首位。同時,中國也是第一個開展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的國家,截止2022年底,農業農村部已經發布6批138個項目。這一切榮譽和成績的背后有一位默默奉獻的科研工作者,他就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資源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室主任,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科學咨詢小組(SAG)主席的閔 慶文。
結緣農業文化遺產事業
在中科院地理資源所閔慶文的辦公室,我們見到了這位傳奇人物,小麥色的皮膚,幾乎全白了的頭發,熱情健談。中國獲得第19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他告訴我們的第一個消息,言語里透著自豪與興奮。我們的話題自然離不開他近40年傾盡全力的農業。40年來,閔慶文的研究重點從農牧業氣象、農業氣候資源到生態農業和農業文化遺產。問及研究和工作的重點怎么轉移到農業文化遺產這個冷門了呢?閔慶文說,“你看,你也覺得是個冷門吧。說明我們對農業文化遺產的認識、認可和重要性還很不足,這也是我從事這個工作18年來最深切的感受?!?/p>
因為從事生態農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閔慶文了解到很多中國重要的傳統生態農業模式,比如現在已經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稻魚共生系統、桑基魚塘系統、農林牧復合系統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典型的傳統生態農業,只是當時還沒有“農業文化遺產”這個概念。
“聯合國糧農組織于2002年發起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倡議,隨后不久,我就在我的導師李文華院士帶領和指導下參與了項目的準備以及在中國的執行工作,從2005年進入到農業文化遺產這個領域至今已經有18年了?!遍h慶文感慨著歲月如梭,話語中能體味到一路走來的艱辛。
“在農業農村部和有關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們與有關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相關專業專家合作,把中國的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工作推進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目前全世界有74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以19項位居世界首位,中國還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開展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的國家。截至目前我們一共發布了6批、138個項目?!遍h慶文參與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和農業農村部有關專家委員會工作,帶領團隊參與了《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及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遴選標準及申報程序與有關申報材料編寫導則等的起草??梢哉f,我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取得現在的成績,他功不可沒。
做農業文化遺產事業 ?難并感動著
18年的堅持,閔慶文坦言其間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最艱難的是開始階段人們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不認識、不認可。“大家都知道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但人們更多地認為農業文化遺產屬于傳統農業,而傳統農業往往是需要改造和發展的落后的農業。所以人們就會有疑問,為什么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時候你還要做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把這個道理說清楚并非易事,這也造成了人們對其認可度很低。另一方面,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無論在農業農村發展領域,還是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都不是主流工作,因此要引起社會的關注和主管部門的重視,以及學術界和相關領域專家的重視也非易事?!遍h慶文說,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很難獲得項目上的支持,而搞科研工作沒有項目支持肯定不行。
“在2012年以后,隨著一些保護試點所取得的顯著的社會影響和經濟與生態效益,特別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工作啟動以后,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積極申報,越來越多的相關領域專家投身其中,主管部門農業農村部及其相關部門越來越重視,當然還有林草、水利、文旅等部門也都給予了很大的關注。”
不僅是剛開始一個階段的認可度低,在發掘農業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條件的艱苦也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耙驗榻^大多數農業文化遺產地都處于交通閉塞的相對貧困地區,去那里就很不容易,而在那里開展調研就更不容易了。
“200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10周年,香港有線電視臺要拍一套反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專題片,當他們得知我在做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時,編導就給我打電話,希望我給推薦幾個地方并進行全程指導。當時我推薦了3個地方,除浙江青田外,還推薦了貴州的從江和廣西的龍勝。從龍勝到從江只有150多公里,現在只需要兩個多小時的路程,當時因為路況很差,我們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p>
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閔慶文和團隊成員幾乎是冒著生命危險在前行。他介紹,在從江調研期間,車子拋錨是常見的事情,因為道路崎嶇,時常出現暈車現象,有的學生因為道路顛簸得厲害造成視網膜脫落,甚至幾次發生交通事故,造成兩位學生和一位請來的老專家受傷。
一項工作持續了近20年,閔慶文和他的團隊何以堅持至今?閔慶文沒有豪言壯語,還是樸實無華的話語?!半m然過程困難,但每當到了那些地方感受到當地人民淳樸的民風,從當地領導到普通農民對我們的工作特別支持,對我們的熱情和尊重,讓我們很快融入當地生活,而且當地人們真是把我們當做自己人。能為他們做點事,那些苦又算什么呢?”
“從江是中國最后脫貧的52個縣之一。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一次在村里調研時,一位老鄉說:‘閔教授,能不能跟我們領導說一說,給我們一些補助買鞋子?以前是土路,我們可以赤腳行走,但現在政府為我們修了水泥路,路是好了,但不穿鞋卻不行了。但即使是在這種貧困的狀態下,那里人們表現出來的對于生活的熱愛、對于客人的熱情,真讓人十分感動。”閔慶文介紹,當地有一些習俗,用自己的筷子夾一塊肉送到客人的嘴里,這種招待貴客的習俗對于我們真是很難接受的事情,但這是當地的習俗。也說明他們沒把我們當外人,說明在他們心中我們確實是 貴客。
“做農業文化遺產很困難,但是也帶來很多快樂,也很有成就感。因為盡管你只是做了這么一點點事情,但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文化自信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吹侥切┤艘虼硕懈玫陌l展,我真的感到特別的滿足?!?/p>
兩個最重要的獎項
閔慶文的工作讓他這些年來獲獎無數:2013年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特別貢獻獎”,是全球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獲得該項榮譽的學者;2014年獲央視“大地之子——農業科技人物”、中國科協“第六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18年獲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第十屆薪火相傳——文化遺產筑夢者杰出個人獎”;2020年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頒發的“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但閔慶文對于這些似乎并不在意,說有兩個獎對他最重要也是他最為珍視的。
“一個是貴州省從江縣高增鄉小黃村村民委員會2015年9月授予我‘榮譽村民稱號,這可能是我所有頭銜里面級別最低的,卻是最有意義的。還有一個是中共敖漢旗委、敖漢旗人民政府于2016年9月、2020年9月先后頒發給我的‘小米產業發展突出貢獻先進個人和‘小米產業發展功勛獎。因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品牌的加持,敖漢小米產業有了快速發展,農民收入也有很大提高,敖漢旗也因此入選聯合國第二屆脫貧經典案例。我也開玩笑地講,敖漢頒發的兩個獎,是我拿到的所有獎項中級別最低的,而且也無法在單位績效考核和職稱晉升中統計,但在我心里卻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是我為民族地區做了一點事情并得到認可的最好證明,也踐行了我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履職為民的初心和情懷,我特別珍視。”
國家公園建設成為重點提案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閔慶文在上一個任期里有15項提案。他的提案主要圍繞兩個方面,一個自然就是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和保護,另一個就是我們的“國之大者”——國家公園建設,并且這還被列入了重點提案。
“2017年,我主持了一個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多類型保護地功能協同提升技術研究與示范,重點研究了自然保護地生態與經濟、文化協同提升的路徑,并在三江源和神農架兩個國家公園進行應用示范。我以該項目研究成果為基礎,提出了一個提案,就是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國家公園。中國的國家公園建設不能走西方的那條路,是因為我們自身的資源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人口眾多的現實情況,我們的國家公園建設注重保障當地人的利益,注重發掘當地人的生態智慧,注重保護國家公園里面的生態文化、民族文化和農耕文化。這個提案也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認可,并在后續的一些文件和相關的工作里面都有體現。”
閔慶文說這個提案確實令他感受到一點小成就?!爸攸c提案會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親自帶隊去實地考察,并和業務管理部門進行具體對接和交流,通過這樣的方式使提案得到更好的辦理,我也通過調研和交流,更好地了解到業務部門如何進行管理和可能遇到的 問題?!?/p>
環境資源界 ?一個新的起點
今年,閔慶文有了新的身份,就是十四屆全國政協環境資源界委員、北京市第十四屆政協環境資源界委員。環境資源界是今年首次設置的界別,閔慶文十分興奮,“非常高興這一次在全國政協、北京市政協包括其它省都設立了這個界別?!?/p>
閔慶文介紹,環境資源問題在過去幾十年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1998年3月,全國政協設立了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但沒有專門界別,成員多分布在經濟、農業等界別里面。隨著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我們把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放到更高的一個層次來認識,就有必要單設一個界別,以便更好集中資源環境及其相關領域的代表性人士,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因為長期從事傳統生態農業和農業生態保護領域研究,閔慶文表示將在這一新的界別里,繼續關注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問題。
閔慶文說,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7月18日向“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所發賀信中強調,“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璀璨的農耕文明,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責任。中國積極響應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堅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不斷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方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共同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進一步挖掘其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等方面價值,助力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蔽覀儜攲⑥r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利用、傳承工作上升到推進可持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敖衲晡业奶岚敢矊⒗^續圍繞這個主題來進行準備?!?/p>
作為我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親歷者,閔慶文的成績不能說不耀眼,但他總說自己有幸趕上了一個好時代,自己有幸參與了這項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推動了全社會對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視,并通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推動了生態脆弱、文化豐厚地區的更好發展,也為國際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這實在令人興奮和喜悅,看到農業文化遺產地的領導和當地農民越來越自信,生態環境得到更好保護,民族文化得到更好傳承,鄉村經濟獲得更好發展,他認為所有付出都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