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理劍川沙溪古鎮作為茶馬古道上幸存的歷史名勝,保存了完整的村落格局和一批修建于明清的民居建筑。這些保留下來的民居建筑為我們研究沙溪白族木雕裝飾圖案提供了依據。白族木雕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白族特有的審美與文化。在非遺活態化視角下,我們的研究不能僅停留在沙溪白族木雕裝飾圖案上,而要結合當下的語境去探索與發掘符合其進一步發展與傳播的新路徑,使白族木雕走進千家萬戶,不能僅局限于成為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的文化化石。
關鍵詞:非遺活態化;文化傳承;裝飾藝術
大理劍川木雕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項目,其中,沙溪白族建筑木雕裝飾圖案保存較為完整。通過對沙溪白族民居建筑的木雕裝飾圖案進行研究,我們能了解當地白族的民俗風情及圖案審美。近年來,當地政府與國際性組織進行合作,對沙溪的古建筑進行了系統性搶救修復與保護,連接這些新舊建筑的“文化基因”正是白族木雕圖案。大理劍川木雕蘊含著白族文化內涵和審美觀念,是沙溪白族文化發展歷史的活字典。沙溪白族民居建筑木雕裝飾不只是單純的裝飾圖案,還具備實用性與功能性,功能性使其成為文化的載體,反映了白族人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體現社會風貌的同時也承載著白族歷史。

沙溪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淀和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多維度的木雕裝飾圖案。圖案內容包含不同時期宗教信仰的特點,無論是在“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階段、“萬物有鬼”的原始崇拜階段,還是儒、釋、道文化融合階段,白族民居建筑木雕裝飾圖案都體現了沙溪白族文化兼收并蓄、相互融合的特點。沙溪白族民居建筑木雕裝飾圖案大部分采用的是象征表現手法,通過圖案背后的寓意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根據題材進行劃分,可以將這些圖案分為三個大類,分別是花鳥類、幾何圖形類和人物故事類。
(一)花鳥類
在沙溪白族民居建筑木雕裝飾圖案中,花鳥類圖案是最常見的圖案種類,每一種圖案元素的運用,都不只是豐富圖案內容,還體現了白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吉祥的寓意。
花鳥類題材的圖案,通常會選用帶有美好寓意的植物。例如雍容華貴的牡丹紋、極具動感的卷草紋、代表清靜純潔的蓮花紋、寓意為品格高尚的梅蘭竹菊四君子、寓意多福多子的水果圖案等。
花鳥類圖案(圖1)大多通過動物的形象或名稱諧音來表達驅邪祈福的思想。諧音為“福”的蝙蝠裝飾圖案最為常見,多和壽桃進行組合,寓意“多福多壽”。代表智慧的祥瑞之獸麒麟常被使用,寓意祥瑞富貴和祈求子嗣延續;有相同寓意的還有獅子圖案,除了寄寓子孫滿堂的愿望,還包含官運亨通的仕途愿望。鹿鶴圖案是長壽的象征,同時也是地位的象征,寄托了富貴長壽的寓意,同時表達了人們對于功名利祿的渴望。
(二)幾何圖形類
幾何圖形類的圖案被用于格子門窗上,除了裝飾目的以外還有透光防塵等實用功能。呈現的圖案多為實物圖案進行變形再創造的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圖案,這種圖案具有強烈的秩序感,反映了人們對平衡感的心理訴求,同時表達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訴求。
幾何圖形種類繁多(圖2),每一種都具有特殊的寓意。馬蹄紋的使用體現了人們對馬的喜愛,表達了對馬的情感寄托。“回回錦”與“步步錦”兩種圖案分別象征著福壽吉祥與官運亨通。沙溪白族民居建筑木雕裝飾圖案中,將萬字紋向四周延伸,可以演變出不同樣式的錦紋,寓意“萬福萬壽不斷頭”。
(三)人物故事類
人物故事類圖案來源于歷史典故和傳說中的人物形象。人們通過這些圖案來達到教化作用,啟迪人追求美好品德。
《二十四孝圖》(圖3)主要用于公共建筑,也見于部分民居建筑。“丁蘭刻木”“臥冰求鯉”等故事被刻畫在木雕圖案上,目的是宣揚儒家孝道思想,對白族人民起到了教化作用。

八仙圖題材多用暗八仙的表現形式,即以八仙法器為裝飾圖案,表現了道家對于白族的影響。“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表現了八仙的神通廣大和人們祈求法器庇護的思想。
(一)木雕裝飾圖案的實用性與功能性
木雕裝飾圖案依附于建筑構件,決定了裝飾圖案要符合木雕的穩固程度和作為門窗等構件的透氣性要求。因此,建筑木雕裝飾圖案要先滿足居住者的使用需求,才能考慮作為裝飾的審美需求。多層穿插鏤空的圖案多用于格扇門上,這種圖案設計既能保證采光的需求,又有一定的牢固性,同時又具有讓人愉悅的美感。窗的裝飾圖案設計較為單薄,功能上盡可能透氣透光,形式多以幾何圖形結合,用較為輕盈的植物圖案裝飾,避免厚重感,能透過窗與窗外的環境相呼應,讓人心情愉悅。木雕裝飾圖案的運用會根據實用性需求而改變,也因此決定了裝飾圖案的復雜程度。
(二)木雕裝飾圖案的文化性與傳承性
木雕裝飾圖案具有特別的文化內涵,花鳥類圖形、幾何類圖形、人物故事類圖形都被人賦予了美好的寓意。沙溪白族民居建筑中多元的木雕裝飾圖案融合了本土文化、民間世俗文化、儒釋道三家文化。儒家文化對于沙溪木雕裝飾圖案具有深遠的影響,對于“禮”“仁”“孝”等思想的融合,體現在不同題材中對于儒家思想的追隨。佛教中的密宗和禪宗對于沙溪白族建筑木雕裝飾圖案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沙溪白族建筑木雕裝飾圖案中大量采用了佛教蓮花紋、卷草紋、萬字紋等圖案,不僅體現了濃郁的宗教色彩,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樸素的精神追求。同樣,道教思想也有體現,木雕裝飾圖案里的暗八仙圖案、瓦當中的八卦雙魚圖案都是道教文化融入的證明。
沙溪白族建筑木雕裝飾圖案包含著傳承性,這一特性體現在民俗生活中。木雕裝飾圖案的傳承性表現了圖案所包含的觀念和內涵,圖案能將民俗文化傳遞下去。
沙溪白族民居建筑木雕裝飾圖案與當地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它是千百年來構成的文化圖譜,是沙溪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產生于民俗生活的民族共識,是支撐木雕裝飾圖案傳承下去的動力源泉,使其在不同時代得以不斷發展。
(一)沙溪白族民居建筑木雕發展現狀
由于當地政府與國際性組織進行搶救性修復,沙溪較好地保存了一批傳統建筑,同時建筑木雕也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修復。隨著經濟發展與文化同質化的影響,沙溪古鎮的木雕藝術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木雕引進了機雕工藝,提高了木雕雕刻的效率,同時縮短了學習的時間。木雕工匠因處于打坯的流水線,失去了創新和發揮的空間。
沙溪木雕藝術向純裝飾化的方向發展,傳統木雕要依附于建筑,需要注重實用性。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木雕向工藝品方向發展。木雕工坊的分散,造成木雕從業者大部分以小型團隊進行。
(二)沙溪白族民居建筑木雕的保護條件分析
沙溪木雕作為劍川木雕的分支,在思想層面,具備較強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白族民間文化氛圍在當地仍較為濃厚。因師徒間的傳承,如今還能看到明清時期的木雕裝飾圖案。但是不利的一面是,純手工木雕的受眾群體較小,木雕藝人的培養也缺乏足夠的發展空間。
(一)數字技術保護與傳承
對沙溪木雕圖案進行數字化處理,建立木雕圖案電子庫,對木雕技藝進行數字化記錄。

(二)構建非遺宣傳隊伍
轉變文化表達方式,將“非遺傳承人”打造為“文化傳播網紅”。新媒體進行持續性文化傳播,將木雕文化打造為文化產品,最終形成文化品牌,形成文化電商產業。
(三)產學研平臺建設
與高校進行合作,打造木雕藝術文化和木雕技術與工程技術結合的創意研發中心,使高校的研究成果與木雕藝術結合,制作社會需要的木雕圖案產品,符合市場需求。
沙溪木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被廣大群眾熟知。無論是沙溪白族民居建筑木雕裝飾圖案背后的文化價值還是其獨特的審美趣味,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傳承性。二者都有助于挖掘木雕藝術的藝術價值,使木雕成為我國文化藝術界的一顆璀璨明珠。沙溪白族民居建筑木雕裝飾圖案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值得我們思考。綜合運用數字技術,有利于白族民居建筑木雕裝飾圖案的活態化傳承、建立木雕圖案數字化檔案庫的建立,對于木雕技藝進行數字化記錄,可以對現階段出現的問題提供一些幫助。同時,對木雕藝術進行深挖掘,打造文化產品,形成文化品牌,締造文化產業,有助于探索一條活態傳承新路徑,弘揚傳播沙溪白族木雕圖案。
作者簡介
王鵬翔,男,漢族,河南信陽人,研究方向為環境藝術設計。
參考文獻
[1]張曉.人類學視野中的劍川白族民居[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2]陳永發.白族木雕圖案[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1995.
[3]孟嫻.云南劍川木雕裝飾藝術及其傳承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