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子國盛產蠶桑、麻、魚、鹽……”
《明實錄》載:“當年山西潞安州織進貢綢緞,要采用閬絲。”
閬中絲綢,源遠流長,宮廷貢品,久負盛名。
在過去,絲毯編織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各作坊雖采用相同的技藝和工藝流程,但各家的圖案和色彩是傳家之寶。有的作坊擅織花卉,有的鐘情于山水,還有的只編織佛像……各作坊謹守自家傳統圖案,遵循互不盜圖的行規,以父傳子,母傳女,人走圖留的傳統模式進行傳承。
20 世紀70 年代,閬中成立地毯廠,聘請民間老藝人開展傳承授徒活動,改變了家庭傳承的模式,讓更多的人進入絲毯編織行業。到90 年代,閬中從事絲毯編織的人數達上萬之眾,1993 年《人民日報》刊文《萬人大廠無“圍墻”》記錄了當時盛況。
閬中絲毯圖案精美,顏色淡雅,質地細密,毯身柔軟挺實,有不變形、不褪色、防蟲防水諸多優點。特別是它利用蠶絲的光澤和織造時的統一方向性,使絲毯于不同角度呈現不同的色彩和光澤變化,光彩四溢,十分夢幻。加之其用料講究,工藝繁復,具有極高的藝術美感和工藝水平,代表了絲毯編織的最高成就,長期以來都是達官貴人的專享奢侈品,民間多有收藏和傳世。
盧興瓊,生于20 世紀50 年代,祖輩都從事地毯編織工作。20 世紀80—90 年代,全國地毯行業都十分紅火。面對供不應求的市場需求,盧興瓊在農村建立地毯編織加工點,起早貪黑地向新招員工傳授織造理論知識和手工打結編織實操技術,一大批懂編織的能工巧匠應運而生。1993 年12 月10 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萬人大廠無“圍墻”》為題對此進行了報道。
2014 年,閬中手工打結絲毯編織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遺傳承人盧興瓊是閬中手工打結絲毯編織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與絲毯打交道近50 年的她領銜編織了《秋天》《唐三彩》《天堂眼》等精品絲毯,獲贊譽無數。其作品分別獲得2014 年“中國原創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金獎”,2015 年中國成都第五屆國際非遺節“四川省非遺名家作品邀請展優秀獎”。她發明的天然蠶絲膠背工藝掛毯的生產方法,獲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發明專利證書。
此幅作品的創作靈感來源于“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西漢時期由張騫開辟的一條東起古都長安(今西安),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它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通過玉門關和陽關,抵達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經過中亞、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絲綢之路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最早在19 世紀70 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隨即被廣泛接受。本幅作品中心圖案是馬和商人,四方也分別以馬匹、駱駝和商人作為裝飾,交代了當時主要的運輸工具是能長途跋涉的馬匹和能在沙漠中長時間行走的駱駝,并講述了馬和駱駝在絲綢之路的發展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邊框圖案以仙人科植物的花卉為主,表達了古人為了取得文化和商貿上的進步和交流,努力戰勝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的生存意志。圖案底色為黃色,寓意沙漠,中心部分抽象畫中連綿不絕的沙漠藤蔓暗紋,象征生命在惡劣環境中閃動的希望之光。
大麗花的重瓣顯得雍容華貴,所以其花語為大吉大利,是墨西哥的國花、西雅圖的市花。在法國,大麗花象征感激、新鮮。該作品用號稱“東方軟浮雕”的手工剪花工藝來再現大麗花的重瓣,層次分明,色彩過渡自然,仿佛一朵活脫脫的鮮花躍然毯上。
此幅作品是采用優質天然蠶絲經300 道手工編織的高檔地毯。創意設計構圖為四分之一對稱圖案,色彩鮮艷明快,圖案以牡丹花為主,其手法、裝飾、套色及勾線達到層次分明、色彩明快、精細的效果。中心奎酷似花環緊湊相連,周圍以豐富多彩的花卉襯托,整個底色為黃色,代表著溫暖、富貴、吉祥。四角邊花形成連貫的牡丹圖案,構成虛實延伸,主次分明。大邊以流暢瀟灑的卷草小花形成連續紋樣,栩栩如生,顏色沉穩,烘托中心主題,明亮大氣。該作品有著國色天香之稱,象征著吉祥、富貴、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