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抗抗
摘 要:列斐伏爾從社會生產實踐的角度來理解空間問題,開啟了空間理解的新范式,完成了對傳統本體論哲學的超越。列斐伏爾通過將空間三元辯證法應用到社會空間變遷的分析中,開創了對社會生產方式的空間三元辯證理解范式,建構了一般意義上的社會空間學。列斐伏爾將空間社會學、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等相關理論融合在一起,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問題,將一般社會學轉化為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學。
關鍵詞:本體論變革;列斐伏爾;空間三元辯證法;資本主義社會空間;生產關系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3)02-0039-05
由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而形成的傳統本體論哲學思維,把本體或存在(英語中的“being”,希臘語中的“on”)理解為孤立的物或者先在的抽象邏輯,這構成了西方傳統哲學的主流。近代的認識論哲學從總體上也未脫離本體論哲學的運思方式。到了現代社會,有些哲學家開始把本體或存在理解為一種生成過程,從而實現了本體論的變革。作為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列斐伏爾把本體不僅理解為一種生成過程,還借鑒了馬克思的思想,把本體理解為一種社會生成過程。在他的空間思想中,他不再把本體或存在理解為孤立的物或者先在的抽象邏輯,而是理解為一種感性活動過程,就空間而言,它是一種社會生產實踐過程,這就開啟了空間理解的新范式,同時也開拓了資本主義社會空間的相關論題。
一、列斐伏爾關于傳統空間哲學的反思
傳統本體論哲學把主體與客體割裂開來,用(先驗的)意識或者(與人的活動相分離的)抽象的客體來解釋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或者來彌補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裂痕。這種傳統哲學思維表現在空間問題上,就會把空間歸結為意識(空間),或者抽象的與人相分離的物(空間)。在這樣一種主體與客體分立的框架中,空間是一種容器,一種虛空,空間與其中的物或者人相分離。如果把空間只是歸結為一種精神空間,這種空間論實際上就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而如果把空間只是看成一種物理空間,這實際上是一種直觀的空間觀、機械的空間觀。精神空間論把空間看成抽象存在的精神形式,而物理空間論則把空間看成物的堆積。
列斐伏爾認為,在傳統哲學視域中,“空間被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可理解的空間(精神絕對的本質和透明度),另一方面是不可理解的空間(精神的退化,外在于精神領域的絕對自然)。結果,他們現在有時選擇一個,有時選擇另一個——一個是作為形式的空間,一個是作為物質的空間,有時候是宇宙的光明的空間,有時候是世界的充滿陰影的空間。”[1]也就是說在傳統形而上學哲學中,空間要么是一種精神(神、上帝)的產物,要么是一種外在的絕對自然。列斐伏爾稱這是空間的兩種幻象。第一種空間理論,列斐伏爾稱之為空間的透明幻象論;第二種空間理論,列斐伏爾稱之為真實幻象論。
空間透明幻象論,把空間理解為思維空間、邏輯空間,空間是一種抽象的純粹的思維形式。它“給予了思想以奇跡般的性質”[1],它認為思想可以把所有它所沉思的東西完全解釋清楚,思想所營造的精神空間與社會空間是基本對等的,思想是普照的光,它可以照亮整個社會空間,“在透明的統治下,任何事情都可通過心靈之眼的簡單一瞥來領會,這種心靈之眼照亮了它沉思的所有東西。它假定社會空間與精神空間(思想的與陳述的,拓撲學空間)之間有大致的一致性?!盵1]思想所營造的精神空間,通過語言或者書寫的中介來揭示社會空間(實踐)。這種透明的幻象認為,“被加密的現實只要有言說、書寫的介入,就很容易被解讀?!盵1]“言說和書寫文字被認為是(社會)實踐本身。它假定無須相應客體的消失,荒謬性和隱晦性都會被驅散?!盵1]“書寫改變語言,書寫改變社會,書寫就是一種意指實踐?!盵1]列斐伏爾批判這種透明幻象論,把書寫或語言文字與社會實踐完全等同起來,他認為這種透明幻象,實際上就是一種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過分強調書寫文字,從而損壞了社會實踐”[1],也掩蓋屏蔽了社會實踐。總之,這種空間透明幻象論,認為可以用一種先驗的抽象意識,來收攝所有的空間存在,社會空間只是一種意識中的(空間)存在,社會空間等同于抽象思維空間,等同于語言空間。顯然這種空間理論,把人類社會豐富的社會實踐空間,簡化成語言的和精神的空間。這是一種形而上學唯心主義空間觀。
列斐伏爾批判的第二種空間幻象,是真實幻象。這種幻象把空間理解為一種自然空間、物質空間,空間是一種與人無關的自然(空間)。所謂真實幻象“是一種關于自然的清晰性的幻象”[1],它“訴求一種自然性和一種實在性”[1]。這種真實的幻象,認為空間就是一種與人無關的抽象的自然,抽象的實在性。具有這種思想傾向的語言學家,認為文本是具有真實性的,“意指形式與它的象征內容一樣多”[1]?!罢Z言,不是被它的形式所界定,而是擁有一種物質性的真實?!盵1]“語言就是將一袋子用來描述每一個事物和對象的詞語,串起來?!盵1]也就是說詞語代表著一個個真實的物,而將它們串聯起來的語言,就直接對應著真實的現實,而人在這里是缺位的。應該說,這種空間理論堅持了自然物質的第一性,是一種唯物主義的空間觀。但是這種自然物質是一種靜態的,孤立于人的物質,所以它只是一種機械唯物主義空間觀。這種空間理論,將空間僅僅局限于自然性、實在性上,忽視了人類主體性在物質生產實踐中的作用。這種真實空間實際上就是一種脫離人的自然空間,它與人類的感性實踐活動是脫離的。這種抽象的自然、抽象的實在、與人類活動脫離的空間,因為沒有進入人類世界,對于人來說暫時處于無意義狀態。正如馬克思所說:“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盵2]
二、列斐伏爾建構新空間哲學的基點:空間與社會生產過程的直接同一性
在列斐伏爾看來,傳統本體論的空間哲學觀的缺陷在于它切斷了空間與人類社會實踐的關系,因此他認為要從人類實踐活動的意義上來理解空間,這也是他建構新的空間哲學觀的基點。
“(社會)空間是一個(社會)產品?!盵1]列斐伏爾在《空間的生產》一書中,用一種加括號的表達,來強調空間與社會活動過程的一致性?!吧鐣臻g并非被社會化了的空間”[1],空間與社會是直接同一的,而不是空間在前,社會化在后,社會活動的展開伴隨著社會空間的產生。列斐伏爾不再像傳統哲學那樣,把空間看成是先驗的思想(概念、語言),或者是先驗的與人(社會活動)相分離的事物或自然,“人們并不把空間看成是思想的先驗性材料(康德),或者世界的先驗性材料(實證主義)。人們在空間中看到了社會活動的展開。”[3]“社會空間與社會行為結合在一起,這種社會行為是個人或集體的主體行為?!盵1]空間是人的活動的過程,是一種感性活動過程,是一種社會生產過程。列斐伏爾把傳統哲學二元論中的抽象某物和抽象意識,置于一種感性活動過程中來理解?!霸诳臻g之中局部的產品(事物),以及關于空間的話語,只是為生產過程提供線索和證據,這一生產過程包括意指過程,但不能簡化為意指過程。它不再是空間的這樣那樣的一個內容,它是總體性或整體的空間”[1]。處于生產過程中的空間是一種把物與話語聯系起來的,總體性的或整體性的空間,而不是孤立的靜止的空間的堆積或者話語形式的抽象存在。列斐伏爾并未完全否定傳統形而上學空間觀,他只是把靜態化和永恒化的物和話語置于生產過程中,賦予它們一種生產過程情境。列斐伏爾認識到,空間中的物和關于空間的話語有助于把握空間生產過程,賦予空間生產過程一種認識論意義,可以避免讓空間生產走向一種完全的相對主義。列斐伏爾既繼承又發展了傳統本體論的空間觀。
空間理論與空間實踐的統一。把空間看成是社會生產過程,這實際上仍然是一種對空間的認識,仍然是一種意識,仍然要使用語言、文字來表述,這種認識與傳統本體論哲學空間觀有什么不同呢?列斐伏爾在談到空間是一種生產過程時,是這樣說的,“一個新的概念,即空間的生產,開始出現;它必須以這樣的方式‘運作或者‘工作,它要照亮歷史進程,而這一歷史進程‘空間的生產不能從中分離。因為它是他們的(歷史進程)的產物?!盵1]也就是說,在列斐伏爾看來,空間(生產)作為概念與作為人類歷史的過程是統一的,空間(生產)概念是對這一歷史進程的反映。這種反映當然不同于傳統哲學中的反映,這種反映不是把空間作為靜態的某物來反映,不是把空間作為與人相分離的某物來反映,也不是用一種既定的關于空間的意識來推論空間,這種反映是把空間作為一種與人緊密聯系的動態生成過程來反映,這種反映本身就是動態歷史進程的產物,或者說空間的生產概念與動態的歷史進程本來就是統一的。正如列斐伏爾所說:“在沒有事實,沒有社會存在或者主體的話語的情況下,能說誰生產了概念呢?”[1]這句話揭示了概念的產生離不開主體的話語離不開感性活動,離不開社會存在,主體、話語也離不開人的感性活動。概念只是對感性活動的概念,是具體的、有情境的概念,而不是傳統哲學中孤立的抽象概念。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列斐伏爾稱自己的空間生產理論為空間的科學,即揭示社會生產過程的科學,這是不同于傳統本體論意義上的科學。
當列斐伏爾把空間看成是社會空間、社會活動空間、社會實踐的空間、社會生產過程時,就實現了與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對接。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也正是通過對人類社會生產規律的揭示,實現了對傳統本體論的變革。
三、從哲學到社會學:開創了對社會生產方式的空間三元辯證理解范式
在《空間的生產》一書中,列斐伏爾用空間的“三元”理解范式來特別標示與傳統本體論哲學的不同,他用空間三元辯證法,來解釋不同生產方式下空間的發展過程,從而將自己的空間哲學轉換為空間社會學。
(一)空間三元辯證法與傳統二元論的關聯
列斐伏爾運用“感知的-構想的-生活的三重”(分別對應于“空間實踐”“空間的再現”和“再現的空間”)[1]這三個術語,來闡述不同社會生產方式中,空間的生產過程?!坝欣碛杉俣臻g實踐、空間的再現和再現的空間在空間的生產中以不同的方式起著作用——依照它們的質與屬性,依照社會和生產方式,依照歷史時期?!盵1]列斐伏爾認為這種空間三元,是對傳統本體論哲學二元論的超越,因為傳統的二元論哲學“剝離了由生活、思想和社會(即來自物理的、精神的和社會的,正如來自生活的、感知的與構想的一樣)構成的生命活動的所有東西。”[1]列斐伏爾所提出的空間三元,與傳統本體論哲學中的相關術語有著密切的關聯??臻g三元中的“構想的”(空間的再現)大致對應于先在的“抽象邏輯”,“感知的”(空間的實踐)大致對應于“靜態的感性存在”(人的直觀對象),而空間三元中的“生活的”(再現的空間,直接生活的空間)則體現了對傳統二元論哲學的超越。當然,因為列斐伏爾的社會空間理論已經實現了對傳統本體論哲學的變革,所以他把傳統哲學中的“抽象邏輯”和“靜態的感性存在”置于空間三元辯證法中,必然會具有新的含義。比如說“感知的”(空間的實踐),它就不再是孤立的物的感性存在,而是一種感性活動,所以列斐伏爾說,“空間實踐,它包括生產和再生產,以及特殊的場所與具有每一社會自身形構特征的空間布局”[1]。比如說“構想的”(空間的再現),它不再是先在的某種抽象,而是以人的感性活動(生產再生產過程)為基礎的理性抽象,它是對感知的某種理性提升??臻g的再現,是有實踐支撐的,這就引發了“空間再現”的實踐性問題。“空間的再現具有一種實踐的影響,它們介入并修正空間的構造?!盵1]“空間的再現在空間的生產過程之中必然具有一種物質性的作用及具體的影響。”[1]顯然,空間再現的實踐影響力,不是來自抽象的“構想”和再現本身,而是來自背后的社會生產實踐。換句話說,如果這種再現是一種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那么這種意識形態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是因為它背后的異化的資本主義社會實踐。
(二)空間三元辯證法的實踐指向
關于空間實踐。空間實踐(感知的)作為一種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作為人的感性活動過程,它“不僅包含對概念的應用,也包含著誤解、盲目性和生活經驗的嘗試?!盵1]感知活動,可能會以兩種方式來進行,一種是概念的方式、構想的方式、理性的方式,一種是直接生活的方式(可能是誤解的,盲目的,非理性的)。如果用空間術語來表達,空間實踐就可以劃分為兩個維度,一個是空間的再現,對空間實踐的抽象化、再現化、概念化、語詞化,掩蓋空間實踐內在的矛盾,這種方式往往是主導性的空間實踐方式;另一維度是再現的空間,這是一種質性化、具體化、非語詞化、直接生活化的空間實踐方式或者一種在空間再現中孕育的(被壓抑的)可能性實踐。
關于空間的再現。在列斐伏爾看來,對空間的再現或者構想,受到實踐(生產和再生產)狀況的影響,受到生產關系的影響,也受到由生產關系所建立的經濟、政治、社會秩序的影響??臻g的再現,“關聯于生產關系,也關聯于那些關系施加的秩序”[1]??臻g的再現,實際上也就是受到社會生活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及其建立的秩序的影響,所以它所再現出來的,往往是主導性秩序想要表達的,而處于非統治地位的社會關系往往被壓抑??臻g再現是“任何社會(或生產方式中)支配性的空間”[1]??臻g的再現“關聯于正面關系”[1]。此外,對空間的再現或構想,也會用到一定的符號、語言,或理論體系,所以空間的再現,“也關聯于知識、符號、符碼?!盵1]空間的再現就是要建立一種概念化的空間,空間的概念化趨向于“當然也有些例外,一種詞語符號系統(因此可以理智地被解決)”[1]??臻g的再現是“科學家、規劃者、城市規劃專家、技術專家和社會工程師的空間,具有科學傾向的某種類型的藝術家的空間——所有這些人都將生活的空間和被感知的空間等同于構想空間?!盵1]也就是說空間的再現趨向于讓整個社會生活都趨于同質性,都按照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及其建立的秩序來運行。
關于再現的空間。再現的空間是空間實踐的另一維度,再現的空間是身體直接生活的空間,是“活生生的情境及行動的處所,并直接意味著時間”[1],它是“定性的,流動的,有活力的和動態的”[1],它是感性活動的原初狀態,是未受概念化影響的空間。再現的空間受到占統治地位生產關系及其建立秩序的壓制,它是“被支配的空間——因此是被動經驗的?!盵1]它與“社會生產的隱蔽層面相聯系,同時也與藝術相聯系”[1],這是一種未受理性浸染的藝術空間,是“‘居住者和‘使用者的空間,也是一些藝術家的空間,或許是那些,諸如一些作家和哲學家的空間,他們描述并致力于不溢出描述?!盵1]再現的空間,通過“意象和象征(symbol)直接生活著”[1],它“趨向于朝向非-語詞象征(symbol)和非語詞符號的,或多或少一致性的系統”[1],它尋求一種差異性的統一。在列斐伏爾看來,再現的空間是被統治的空間、被壓抑的空間,是非正面的空間,是藝術的空間,但是正是在再現的空間中,也孕育著反抗的力量,所以它也是一個反抗的空間。如果說,空間的再現是具有現實性的,占據支配地位的,那么,再現空間作為被壓制的空間,在現實性上,則面臨兩種可能命運。一種是擺脫空間再現的束縛,產生一種新的空間實踐;另外一種是始終處于被空間再現壓抑的狀態,只是預示著一種新的空間實踐的可能性。列斐伏爾認為在新資本主義社會(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統治重心從生產領域擴展到消費領域,擴展到大眾的日常生活領域。列斐伏爾稱之為“新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實踐中,出現了空間再現對再現空間的完全的壓抑,“再現的空間消失在空間的再現中——后者吞噬了前者;并且空間實踐與作為整體的社會實踐被懸置起來,它現在被作為思想的未曾想到的方面,而思想宣布自己為至高的統治者?!盵1]但是列斐伏爾認為這也使新資本主義社會的空間矛盾達到最廣的層面上,新的空間實踐即將到來。
如果運用傳統二元論哲學話語來解析的話,“空間的再現”,就是對社會生產過程的錨定,它將社會生產過程靜止化、封閉化,它將社會生產過程構想為物(空間)和形式(空間)。這樣一來,社會生產過程變成了可視物、理性知識、話語、符號和語詞。而在列斐伏爾的三元辯證法中,在“空間的再現”之外,始終存在著差異性的力量,在理性之外始終存在著非理性,在語詞、符號之外始終存在著非語詞的人的直接生活,存在著非語詞的人的情感,存在著非語詞的象征。這是被壓制的代表著新的可能性的“再現的空間”??臻g的再現并無法完全壓制再現的空間,兩者的矛盾運動,決定了空間只能是不斷生成的過程,而不可能是一種靜止化、封閉化的物(空間)和形式(空間),兩者的矛盾運動也促成了新空間的產生??臻g的再現與再現的空間之間矛盾的解決方式不是一方歸并為另一方的二元對立的方式,而是雙方的此消彼長,構成一種不斷發展變化的空間實踐過程。空間再現過程中所構想的物(空間)和形式(空間),只是為空間實踐過程或者空間生產過程提供線索和提示,它們只是理解空間實踐過程的中介,而不是空間實踐過程本身。
列斐伏爾通過賦予空間實踐、空間的再現和再現的空間一種社會生成論意義,實現了對傳統哲學“孤立的某物”和“先在的抽象意識”的超越,也就是通過對空間實踐、空間再現和再現空間這三個概念的內在連接(基于生產過程的連接),從一般意義上揭示了整個人類社會空間生產過程?!袄碚搹椭粕a過程(整個過程),通過概念的連接,但是在一種特別的意義上的連接,即是從內部(而不是從外部描述性的),從整體上進行連接,也就是通過在過去與現在之間來回往返?!盵1]列斐伏爾建構的這種空間三元辯證法理論因為它所復制的生產過程的開放性,也保持了開放性。這種空間三元辯證法,是一種具有實踐指向的辯證法,它不是要建構一種封閉的理論體系?!案兄模瓨嬒氲模畹娜兀ㄓ每臻g性的術語來說就是:空間實踐、空間的再現,再現的空間),如果將其作為一種抽象的模式,它會喪失所有的力量。如果它不能被把握為具體(與“直接”區別開來),那么它的意義會嚴重地被限制,只是成為一種意識形態中介中的一種而已?!盵1]空間三元辯證法要避免淪為意識形態,就必須置身于具體的歷史情境中,置身于具體的社會生產過程中?;谶@種實踐指向,列斐伏爾具體分析了人類社會(空間)的生產過程。
(三)空間三元辯證法在人類社會生產過程中的具體體現
列斐伏爾認為,在古希臘的空間實踐(城市生活)中,空間再現和再現空間是和諧統一的,“這種統一不是均質的統一,而是組合的統一,比例的統一,一種包含和預設了差異和等級的統一”[1]。也就是說在古希臘,空間再現和再現空間并沒有出現分裂,生產和生活是統一的。而到了中世紀,隨著宗教空間向商業空間的轉換,“空間的再現和再現的空間分離了,然而整體的統一性還沒有動搖”[1]。而在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實踐)中,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占據主導地位,以及維護生產關系的權力體系的建立,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不斷拓展自身的空間,并力圖實現自身空間的永恒化和封閉化。與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相關的空間再現開始支配壓制再現的空間,商品的生產開始壓制質性的生活,空間再現與再現空間之間出現了巨大的裂痕,空間再現開始逐漸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四、從一般社會學到資本主義社會學:關于新資本主義社會空間的批判
列斐伏爾通過將空間三元辯證法應用到社會空間變遷的分析中,建構了一般意義上的社會空間學,而從列斐伏爾對傳統本體論變革的精神實質上看,這種社會空間理論必然要回應社會實踐的變化。因此這種一般社會學一定要轉化為資本主義社會學,列斐伏爾的社會空間理論,必然要回應他所處的新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問題,否則它就可能變成一種純粹抽象的理論。
列斐伏爾將空間社會學、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等相關理論融合在一起,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問題。列斐伏爾認為在新資本主義社會,“空間整體地進入了現代化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那里用于剩余價值生產”[1]。“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談論一種在空間中對象的生產方式與空間生產方式之間的轉換?!盵1]也就是說,在新資本主義社會,整個社會空間實踐都服務于剩余價值的生產與實現,這是一個完全商品化的世界。“資本主義和新資本主義產生了一種抽象的空間,它包括‘商品的世界,它的‘邏輯和它的‘世界戰略,也包括貨幣的權力和政治國家?!盵1]如果從空間三元之間的關系來看,在新資本主義社會,空間的再現基本上完全壓制了再現的空間,“空間的再現從屬于知識和權力,僅僅給再現空間很小的余地,即僅被限制為作品、圖像和記憶,它們的內容,不管是感覺的、感官的還是性的內容,被如此替代以至于幾乎無法獲得象征的(symbolic)力量。”[1]這種高度壓制的原因在于,資本主義整個社會空間都服務于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實現,服務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重復性再生產。也就是說在整個社會實踐中,社會關系的再生產占有絕對支配地位,它力圖形成一個完全可量化的均質化的商品空間,這個商品空間就是抽象空間,它是一種“簡化了各種可能性的空間,以虛幻的一致性和透明性遮蔽了斗爭和差異的空間”[1]。但實際上,矛盾并不會消失,再現的空間雖然只有很小的空間,但是它仍然抵制著空間的再現,預示著未來可能性新空間的產生。
列斐伏爾認為,隨著生產關系向整個世界市場的擴展,隨著生產關系再生產實踐的發展,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在不斷提高,這種發展必然會對生產關系提出新的要求,而如果資本主義仍然維持自身生產關系不進行變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就會發生矛盾,這是一種空間性的矛盾?!巴ㄟ^抽象空間的操縱,資產階級開導的暴政和資本主義系統已經成功地建立了對于商品市場的部分控制。他們發現很難——通過他們的‘貨幣問題——去建立一種對資本市場自身的控制?!盵1]當整個空間都進入生產關系再生產時,資產階級已經無法控制這個世界范圍內的市場了,整個社會空間層面上的混亂即將發生。這樣一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再生產實踐就會呈現兩種趨勢,“一方面是舊的關系的消解,另一方面是新的關系的產生。……抽象空間自身之內包含著新類型空間的種子。我將稱它為差異空間”[1],這是一種可能性的未來空間。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列斐伏爾實際上仍然堅持了馬克思的生產方式思想,堅持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基本思想。他認為,在新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一種新的生產方式——空間生產方式。列斐伏爾認為在新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僅僅在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中實現,整個社會實踐都在服務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這就是整個空間的生產。顯然這種生產包括物質生產方式,但并不限于物質生產方式。列斐伏爾把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生產社會化這一資本主義社會實踐,稱之為整個空間的生產。同時,列斐伏爾不再像馬克思那樣強調物質生產的基礎性作用,當然更不會像經濟決定論那樣,強調經濟關系的決定性作用,他把物質生產與其他生產置于平行的位置上,它們都在實現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這樣一來,馬克思的生產力的社會化問題,就轉換為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力問題。在生產關系這一問題上,列斐伏爾認為,在新資本主義社會,圍繞剩余價值的創造與占有的雇傭勞動與資本關系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所以在空間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情況下,生產關系不發生變革,兩者必然會發生矛盾。列斐伏爾堅持了馬克思的生產關系批判思想,但在批判路徑上有些不同,馬克思是以物質生產方式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為基礎,展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的分析,進而展開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批判的核心是資本主義物質生產中的生產關系(當然也樹立了整體性的社會批判視野)。而列斐伏爾認為,無論是經濟實踐、政治實踐還是城市空間實踐、日常生活實踐、教育實踐等,它們都服務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狹隘性會與空間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產生矛盾。列斐伏爾批判的核心也是生產關系,但因為生產關系已經擴展到整個社會空間,所以被馬克思置于基礎地位的物質生產領域中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在列斐伏爾這里已經失去了基礎性的位置。列斐伏爾無疑把握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的重要特點:不斷全球化,不斷滲透人的日常生活中,不斷社會化。當然生產關系的社會化趨勢,馬克思也注意到了,并進行了批判。
新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再生產,力圖把空間(實踐)變成一個完全量化的抽象空間,力圖去遮蔽生產關系,力圖去掩蓋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這實際上只是一種意識形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空間再現與再現空間的矛盾運動,會沖破這種意識形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著資本主義社會(空間)的發展與變遷,這是一種(空間)實踐批判論,是一種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存在論。列斐伏爾把空間哲學、一般意義上的空間社會學轉化成了具體的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學。
列斐伏爾從社會生產實踐的角度來理解空間的類型和空間變遷的動力,開啟了空間理解的新范式,完成了對傳統本體論哲學的超越,列斐伏爾的空間哲學不再是傳統的思辨性哲學,也不再是傳統的機械唯物主義哲學,而是在社會實踐發展過程中不斷更新的新哲學,這種新空間哲學與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在精神實質上具有根本一致性。列斐伏爾關于新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問題的論析,在馬克思思想的基礎上,推進了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性理解。如果說馬克思在時間、歷史的層面上,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走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必然性,而列斐伏爾則在空間的層面上,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不斷擴大化,人類歷史并不會終結在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依然是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Henri Lefebvre,Donald Nicholson-Smith(Translated by).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Blackwell Ltd,1991.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0.
[3][法]亨利·勒菲弗.空間與政治[M].李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