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 馬龍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因此,引導青少年群體學習黃河文化,了解黃河文化,認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及其意義,是開展新一代年輕群體教育工作的必然選擇。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把握當前黃河文化傳承現狀,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足,改進黃河文化傳承教育工作方式,構建科學合理的黃河文化傳承體系。
黃河文化傳承的價值與意義
(一)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手段
在千百年的歷史中,黃河流域產生了豐富多樣的文化,也產生了大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遺產,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基所在。然而,在近代,中國遭遇了極大的挫折與動蕩,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始終不斷進步、發展,堅定地走在全面發展的富強道路上。時至今日,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華文明再次走上了繁榮昌盛的道路。新時代背景下,從黃河文化入手,探尋中華文明的根源,感悟民族精神并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可以促使中華民族奮勇向前,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二)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支柱
黃河文化具有剛健自強、開放包容、大公無私、開拓創新等特征,這也是中華兒女的精神核心。在此基礎上,弘揚黃河文化并傳承黃河精神,能夠讓黃河文化成為鼓舞中華兒女奮勇向前的動力,使當代年輕人為中國夢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對青少年而言,學習黃河文化,可使其以黃河精神激勵自我、鼓舞身心,使其明確社會使命、民族使命,堅定信念,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因此,黃河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是促使新一代年輕人積極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的重要基礎。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動力
近年來,中國正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中華民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觀念的重要體現。黃河流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傳承黃河文化,學習黃河文化,能夠讓青少年進一步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了解黃河流域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的貢獻。吸引青少年群體認識黃河、熱愛黃河,將有助于青少年群體樹立自然文化保護意識,使其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黃河文化的傳承工作能夠成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動力,也是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黃河文化傳承現狀及不足
(一)黃河文化傳承現狀
近年來,中國積極開展了黃河文化傳承工作。諸多學者對黃河文化遺產進行分析、挖掘與保護,重新整理了重要的黃河文化典籍,建設了系統的黃河文化傳承體系。教育部門也開展了黃河文化傳承進校園的工作,積極在校園中弘揚、傳承黃河文化。
(二)黃河文化傳承工作的不足
在教學中,關于黃河文化與中華文化之間的關系表述不夠明確,從黃河文化的狹義視角探索黃河文化,可以得知,黃河文化特指中華古代文化,或專指古代黃河流域文化。但從現實角度講,此類狹窄認知削弱了古代黃河文化與當代黃河文化之間的聯系性,無法全面認識黃河文化,便無法制訂出有效的教學方案,也影響到學生對黃河文化的理解與認知。
一些學校將黃河文化引入中學歷史課程中進行教學,為學生簡要描述黃河流域發展的文明、黃河文化的發展進程及黃河文明對人類文明發展作出的貢獻。此類傳承工作固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讓學生認識到了黃河文化的淺層含義,但對黃河文化的歷史價值及時代價值討論不夠深入。
如今,信息的傳播路徑已然發現了改變,但針對黃河文化的傳承工作并未發揮出新媒體時代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院校依然以傳統的教學形式為學生講述黃河文化。從整體視角看,黃河文化傳承工作的載體相對單一,且時效性不佳。
黃河文化傳承策略
(一)正確認識黃河文化,促進校園、社會教育聯動
新時代背景下,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夠充分認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并搭建全新的黃河文化大思政課堂。
中學大思政課程體系需要在學校的系統教育潛移默化的引導下,與學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及現實情況,調整教育方案,培養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因此,學校應在大思政課中滲透黃河文化,為學生講述黃河故事,讓黃河精神成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養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入黃河精神,使其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黃河文化、感受黃河文化,使黃河文化深入人心。
除此以外,應引導學生正確樹立黃河文化意識,積極參與黃河文化傳承工作,不能單從校園角度開展教育工作,還應重視社會教育的重要性。學校應積極與社會教育聯動,使二者之間有效連接,共同作用于學生群體,優化黃河文化的傳承路徑。
(二)完善黃河文化傳承方法
教育部門應考慮到大思政格局對教育事業的要求,打造更加完整的黃河文化系統教育體系。在新時代背景下開展黃河文化傳承工作,不應是單純傳播黃河文化、弘揚黃河文化,更應對青少年群體進行三觀教育,這是培養新一代高素質人才的必然選擇?;诖?,應將黃河文化引入校園,開展以黃河文化教育為主題的中學大思政課,真正讓黃河文化融入學校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打造更為完善的教育體系,激發學生對黃河文化的認同感,從而使其在黃河精神的影響下,成長為積極向上、勇于拼搏、勤于進取的優秀青年。此外,在完善課程體系建設的同時,學校也可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考慮學科教育特點,將黃河文化融入某一學科課程內容中,或設計校本課程,設立黃河文化研究社團,以探究性學習形式,完善黃河文化專題的課程體系建設,以多元化教育方法開展更為系統的黃河文化傳承課程。
為達成這一教育目標,學校要打造一支具有極高專業能力及綜合素養的教師團隊,讓大思政教育與黃河文化傳承合理融合,完善課程設置,創新學生活動內容,拓寬黃河文化傳承的格局。學校要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將黃河文化傳承融入中學生的校園生活之中,并借助各類校園傳播手段,營造全新的校園文化氛圍。借助良好的文化氛圍與課程設置,打造更為完整的黃河文化課程體系,提升黃河文化傳承工作效果。
(三)開展黃河文化實踐調研
黃河文化傳承工作中,單靠理論知識的講解與教育內容的灌輸,遠遠無法達到教育目標,也難以體現出教育及傳承的價值。對中學生而言,單純在校園中宣傳黃河文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改善大思政課教學形式,調整教學方案,積極開展實地調研活動,完善實踐教學形式,為學生設計有趣的課題,引導學生探索思考,以實踐調研與實地考察等形式完善黃河文化傳承工作,可以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產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及文化認同感,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正向的情感態度。因此,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及其認知水平,制定合適的調研課題,并組織黃河文化實踐調研活動,是新時代開展黃河文化傳承工作的必要手段。教師可以將鄉土文化引入黃河文化傳承及教育過程中,帶領學生了解當地發展情況及歷史人物,培養學生家國情懷。設計與黃河文化存在密切聯系的社會實踐活動,合理應用社會資源,調動社會力量,形成校園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融合,并引導學生在實踐調研中,理解黃河文化、探索黃河文化、體驗黃河文化,打造黃河文化傳承、發展的新平臺。
(四)策劃黃河文化研學旅行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可策劃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旅行活動。旅行是一類休閑愉悅的活動,將黃河文化傳承工作與研學旅行結合在一起,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讓校園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當前,黃河流域9?。▍^)均已在結合各自的地理特征及實際條件的基礎上,出臺了有關黃河文化旅行及研學活動的政策,充分利用自有的黃河文化資源,拓展新的黃河文化傳承及教育途徑。與此同時,部分省份為支持本地景區資源,也開發了黃河文化相關設施,改善了游客的觀賞體驗,打造出可沉浸式體驗的休閑旅行模式,讓游客在旅行中聆聽歷史故事,欣賞歷史風采,感悟黃河文化。學??膳c文旅部門合作,設計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并輔以宣傳及引導,使學生在旅行中學到更多的知識,以黃河文化精神洗禮自身。
(五)打通黃河文化傳播新路徑
學校應發揮出新媒體的作用價值,利用信息技術打造全方位的黃河文化傳播形式,使新興媒體成為黃河文化傳播的新渠道。除了在大思政課堂中為學生講述黃河文化、傳播黃河文化價值以外,學校還應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拓寬文化傳播及弘揚渠道,積極建立線上教育平臺、打造校園微信公眾號,定時、定期為學生推送與黃河文化相關的文章,使用當地鄉土化教育資源,為學生展現黃河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與此同時,教師需要注重在校園文化中插入黃河文化精神。借助校園文化節或校內興趣比賽等活動,以黃河文化為主題,在校內開展新媒體、短視頻創作競賽,同時為學生設立精神獎勵或物質獎勵,激發學生參賽興趣,提高學生參賽積極性。在參與制作短視頻新媒體的過程中,學生會主動研究黃河文化,并將研究成果在新媒體平臺中傳播,這也是拓寬黃河文化傳播路徑的有效方式。如此便可潛移默化地將黃河文化融入校園生活之中,并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等特征,打造新時代更為強大的文化傳播陣容,有效促進黃河文化傳承的持續發展與進步。
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開展黃河文化傳承工作,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新時代背景下,有關部門需要基于黃河文化的內容體系、傳承機制、傳承載體進行細化,將黃河文化融入大思政課程建設,積極弘揚黃河文化,重視黃河文化的傳播教育成果。同時,引入社會資源,實現校園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雙向聯動,讓黃河文化成為學生在校生活中的一部分,使其成為提升中華民族自信的重要手段,成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支撐,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原動力,促進黃河文化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