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闡述提質培優背景下構建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長效機制的內涵,剖析當前專業群建設機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提出完善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長效機制的路徑:健全學校服務管理機制、校企合作辦學機制、產教聯合育人機制、持續發展保障機制。
【關鍵字】提質培優 專業群 建設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6-0011-04
職業院校是為國家培養高質量技術型專業人才的重要陣地,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社會不斷進步,其重要地位愈發顯著。提高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培養優質人才是現階段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根據現代職業教育專業群的建設現狀,國家強調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必須走向內涵式提升、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群。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中國職業教育發展進入提質增效高速發展的“全面實施階段”。隨后,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頒布《關于公布〈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任務(項目)承接情況的通知》,明確廣西地區共承接43個任務(項目),其中有一項任務為“遴選600個左右省域高水平專業群”。系列政策的出臺,為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提供了良好機遇,意味著專業群建設進入提質培優、內涵式提升、高質量發展階段。機制創新是建設水平高、特色強、質量高專業群的有力保障,不斷進行機制創新對有效推進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提高專業群建設成效至關重要。
一、提質培優背景下構建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長效機制的內涵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任務清單的落實是加強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必然訴求,是深化改革創新、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關于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內涵式發展任務要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教育部、財政部印發的《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等系列文件都有提及,歸納起來主要是把握以下兩點。
一是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對專業群發展的新要求。提質培優行動計劃是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對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為專業群建設實現特色優質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對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必要性與組群思路、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程群體系構建、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教師教材教法改革、產教融合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為高職院校建設發展專業群提供了參考。
二是提質培優行動計劃與專業群建設形成的交互作用。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的有效實施是提升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對教學群體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同時,高職院校的發展樣式為提質培優的實施提供了落地方式。提質培優計劃與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發展兩個系統各要素之間呈現彼此錯綜的交互作用。提質培優計劃對高職院校教學系統內部資源與外部環境間的供需均衡有一定的沖擊。從提質培優計劃作用于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教學內部系統資源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來看,提質培優計劃對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教學內外部之間的供需關系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對教學資源產生的“高需求”;另一方面,提質培優計劃中關于保障教學資源安全、高效運轉的現行供給主體和高職院校教學群體的“低供給”。提質培優計劃現行供給主體之間的緊密合作是落實提質培優計劃和維持供給關系的基石,教學隊伍及資源供給不是直接由高職院校教學群體與提質培優計劃現行供給主體協商決定的,而是需要經過“調度器”——社會機構管控資源供給行徑。因此,在提質培優計劃背景下促進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應高度關注兩者之間的關系,積極尋求第三方如社會機構管控資源供給行徑來解決。
二、提質培優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機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組群邏輯不清晰,機制調整不靈活
大多數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最大瓶頸就是組群邏輯不清晰。根據專業基礎相通、技術領域相同和職業崗位相關三個要素組建專業群是專業群建設的原始起點。而在一些高職院校的實踐過程中,沒有圍繞關鍵要素進行科學有效的調研分析,導致在專業群組建過程中將一些相關性不強的專業列入其中,甚至在包裝申報項目上,有的高職院校將財經商貿、裝備制造、輕工化工等若干專業大類打包整合,使得專業群建設面臨形式主義的風險,既不能厘清專業群的組群邏輯,也不能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從而違背了專業群建設的初衷。正因為沒有從產業、行業和職業的需求出發科學謀劃、建設專業群,一些高職院校未能建立緊貼產業需求變化的動態調整機制,或即便建立了相關機制但缺乏可操作性,專業群的內部發展不能因時而需優化專業設置,因此難以實現良性發展。
(二)產教融合深度不夠,機制運作不暢通
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專業群協調發展的關鍵,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機制運行不夠暢通的問題。一是依托產業學院等產教融合平臺對協同育人的政策支持不足。成立產業學院等產教融合平臺已經成為校企合作的重要抓手,但是涉及校企雙方以資本、知識、技術和管理要素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方面,相適應的政策法規還比較少,企業無法平衡效益與風險,導致一些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平臺淪為“空架子”,專業群也無法從合作平臺中發展壯大。二是校企合作開發課程過程中協同合作機制不夠順暢。目前,校企聯合開發課程的過程中,大多只在單門課程上設置校企“雙導師”課堂,沒有真正建立將企業導師引入高職課堂、參與課程常規教學管理與產教融合課程體系開發的有效機制,企業專家和企業教師參與專業群課程體系重構、教學資源開發和教學設計的能力比較弱。三是校企合作師資“雙向”流動力度不夠。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管理的機制和體制不夠靈活,企業名師、工匠型師傅引進來源單一,缺乏穩定的校企雙向教師流動機制。
(三)專業群發展缺乏活力,機制保障不健全
在推進提質培優計劃的過程中,部分高職院校致力于激發教學單位活力,設置了二級學院,實行了兩級管理,但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難。一是部分高職院校期望以專業群集群效應推動二級學院發展,但在機制運行上卻未能下放與之相匹配的人事、財務等權利,行政管理的集中、辦事流程的繁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專業群的發展;二是部分高職院校的專業群之間資源分配不均衡,而專業之間、院系之間又缺乏過程調控、教學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制度激勵、診斷改進等機制保障,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專業群的資源共享。因此,高職院校必須突破目前機制保障的桎梏,構建更加開放、彈性、靈活的組織體系和發展保障機制。
三、提質培優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機制的完善策略
(一)健全學校服務管理機制
為推動專業群建設,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實施內部治理結構調整和機制改革,健全體系完善、職能清晰、運行規范、成效顯著的高質量現代治理體系。
一是以黨的建設為統領,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保證學院管理機制改革的正確方向,設置了黨政職能部門,強化監督,優化服務。二是推動教學教輔機構從管理職能向服務職能轉變,將質量管理監控辦公室、科技與校企合作處等職能部門的名稱由“處室”改為“中心”,突出為專業群科學研究、質量過程監控、培訓鑒定提供服務的功能,建立為專業群聯動協同服務的工作機制。三是以專業群為基礎設置二級學院,緊密對接國家、自治區戰略發展以及區域產業集群,以產業鏈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作為建設專業群的邏輯起點,重構九大專業群;建立專業準入和預警退出機制,確保專業群建設與所對接的產業鏈發展相適應。四是實施兩級管理改革,將管理重心下沉,制訂《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院兩級管理辦法》,明確學院與二級學院的職責界限,在項目審批、績效分配等必要事項和領域逐步授權與責任相匹配的事權、人權、財權至二級學院,推動責、權、利、效相統一,激發專業群創新活力;完善二級學院決策機制,制訂二級學院黨政聯席會議議事規則和黨總支部會議議事規則,為專業群創新發展提供組織保障。五是健全政校行企治理體系,成立由政府官員、學院管理人員、企業高管、行業指導委員會委員等人員組成的校級理事會,對學院的發展戰略規劃、專業群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等提出咨詢意見;成立產業學院理事會,負責咨詢和審議產業學院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項、協調各方關系、聚集優勢資源,使企業管理模式、運行機制、考核評價方式與學院制度有機融合,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
(二)健全校企合作辦學機制
學院堅持專業群德技并修、產教融合、資源共享、品牌引領的建設理念,按照校企合作“七共同”要求,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形成政校行企研多元化合作辦學格局。
一是依托廣西工業職業教育集團、貴港職業教育集團實體化運作,作為全國第一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培育單位,學院牽頭制訂《廣西工業職業教育集團章程》,在職教集團內實行“四個不變”:即集團成員原有的單位性質和隸屬關系不變、管理體制不變、經濟獨立核算不變、人事關系和教職工身份不變。創新“資源整合、文化融合、產學結合”運行機制,探索校企“雙主體、四合作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共建專業群、實訓基地,共同開發課程、教材和資源庫,每年在集團內開展“粵嵌杯”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支持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召開行業研討交流會等,打造廣西集團化辦學品牌。二是依托產業學院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與知名龍頭企業合作成立智能制造產業學院等,創新“服務產業需求、共享優勢資源、共同研發標準、共同培養人才、共擔利益風險”的運行機制,打造多主體協同育人平臺。如智能制造產業學院與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開展了“雙主體”合作機制建設,共建數字化教學資源,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企業員工到校開展交流培訓,組建校企教師混編教學創新團隊,聯合申報技術攻關項目等。三是校企共建產教融合開放共享實訓基地,與廣西康養企業、科研機構等合作共建中國—東盟智慧健康產教融合開放性實訓基地,建設“四中心一園區”,創新“政府主導、校企共建、市場導向、行業參與、服務社會”的基地建設體制機制,推動實訓基地成為八位一體的產教融合平臺。四是實體化運作產教融合聯盟,學院聯合糖業龍頭企業、本科院校共同發起成立國際糖業產教融合聯盟,開展國際糖業產教融合聯盟國際化學術論壇,圍繞智能、環保、融通、合作等主題,就糖業的發展狀況、人才培養、學術前沿成果等開展學術研討,向泰國、菲律賓等東盟國家輸出教學資源與標準,與東盟國家的企業和高校開展合作交流項目,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國際化糖業制作課程與教材,共同培養“雙師、雙能、雙語”教師團隊。通過牽頭成立大健康產教融合聯盟,建立康養行業智庫,制訂系列康養行業地方和國家標準,打造引領產教融合改革的標桿學校和企業。此外,還建立了物聯網大數據信息服務平臺,用數據分析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決策依據,推動教育供給和產業需求精準對接,使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三)健全產教聯合育人機制
按照“共育人才、共管過程、共享成果、共擔責任”產教聯合人才培養原則,各級院系進一步健全“多方參與、對標崗位、協同創新”專業群育人機制和產教聯合人才培養機制,在“雙師型”師資培訓基地建設、校企合作教師創新團隊建設、產教深度融合合作型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校企雙元合作開發新形態教材、產教融合科技創新橫向課題項目建設、應用技術研究、應用技術推廣、應用技術咨詢和社會培訓、交流服務、社會幫扶等方面集中發力,開展產教聯合育人深度合作,合力打造育人共同體。
一是以產業學院或職教集團等多元化形式為載體,構建產教融合型校企合作“雙元”育人機制,激發企業參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活力與動力;同時,密切關注相關產業鏈發展態勢,及時調整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育人模式,為行業產業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如學院對接廣西某公司在內燃機產業鏈以及新能源產業鏈方面的智能制造體系架構,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致力培養符合企業和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隊伍。二是搭建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積極將企業的標準化、規范化行業規程引入重構專業群的核心課程體系和常規教學課堂評價中,充分發揮企業的作用。比如,學院與亞洲最大的造紙企業共同推行“金光圓夢計劃”現代學徒制,與亞洲最大的制糖企業合作實施“東亞職業營”現代學徒制,在機電一體化、制糖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中引入項目教學法,采用“課程教學項目化—項目教學規范化—教學評價標準化”產學結合教學模式,通過該教學模式將企業所使用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標準納入專業群的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當中,并進行拓展延伸,與企業教師一同開發活頁式教材,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使企業的資源優勢在專業群建設中得以充分發揮。三是校方與企業形成合作共贏伙伴關系,從企業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產教融合模式創新。學院與合作企業簽訂相關合作協議,在合作期間,企業可以派遣員工到校方進行專業知識崗位培訓或者進行繼續教育相關培訓;學校教師可以進入企業進行跟崗鍛煉,為企業提供專業技術支持,與企業合作開發國家專利或者競標重大項目。如學院與企業共同申報了科技創新驅動重點項目“智慧農機動力域控制系統關鍵技術開發及應用”等技術攻關課題,讓企業參與共建資源共享型產教融合協同創新實訓基地,解決專業群建設中難以突破的實踐教學和技術服務瓶頸問題。
(四)健全持續發展保障機制
專業群作為一種新的教學重構形態,需要突破現有的管理體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運行體制機制,以滿足可持續發展需要。
一是學院組建由行業企業名師、工匠、杰出人才、職業教育專家、優秀校友等人員組成的九個專業群教學工作指導委員會,建立產業行業和職業教育專家群指導專業群的管理機制,有效發揮專業群教學工作指導委員會的專業指導和服務作用。二是根據專業基礎、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的特點,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最終目標,在二級學院中重新組建或調整能真正體現專業集群效應的跨學科、跨專業的專業群,建立學院層面和二級學院層面的專業群管理制度,致力于破除資源流動障礙,使行政部門、教學部門在管理上形成優勢互補,從而提升專業群管理的運行效能,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建成促進專業群健康發展的管理保障機制。如學院制定《專業群資源共享制度》,在重點實驗實訓、師資、課程、科研、技術服務等方面建立開放共享機制。三是以特色專業為龍頭,重新組建適合專業群可持續發展的校企“雙元”師資團隊、實習實訓基地、信息化教學資源等教學要素,實現教學資源的高度共享與合理配置,依托學院信息化教學平臺大數據及時優化調整,形成專業群教學資源共享保障機制。四是完善專業群五維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比如,通過學院“工業云課堂”信息化學習平臺實現教學全過程采集和及時評價,在專業群內專業核心課程中構建包含課堂參與活躍度、基礎知識拓展度、思政元素踐行度、創編作品科學度、專業技能增值度的五維教學評價體系,學院開發教學診斷與改進質量評價系統平臺,實現學校核心指標,專業、課程、教師的量化排名,有效融合過程性評價(課前、課中、課后)、結果性評價(創作成果考核)和增值性評價,包含校內指導教師、校外指導教師和學生三方主體。
在現代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背景下,職業院校要科學有效地構建專業群建設長效機制,深化產教融合。同時,還要建立院校二級管理保障機制,加強校企“雙師”隊伍建設,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以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斌.“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機制創新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2(18).
[2]韋大宇.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瓶頸與突破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17).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定位與塑造:‘特高背景下廣西高職院校品牌建設研究”(2019KY1458)、2022年廣西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教育國際化課程教學資源建設研究”(GXGZJG2022A0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鄧栩毅(1985— ),廣西貴港人,講師,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政辦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