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當前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存在的問題,論述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實施策略:強化思政教師信息技能訓練以提高思政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深化思政課程混合教學內容以提升思政課堂教學效果、強化信息技術基礎能力建設以不斷優化線上線下資源供給、重構思政課堂教學環節以實現思政課程線上線下相融合、構建思政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以實現線上和線下協同育人。
【關鍵詞】線上線下融合 思政課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6-0036-03
思政課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任,對課程進行改革創新,精準把握和對接思政教育的新需求,通過線上線下信息技術和課程教學的雙向融合,有效整合社會實踐、社會熱點等思政元素,將傳統的以教師講為主的模式向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引領為輔的融合教學模式轉變,才能解決思政教育傳統模式難以有效處理的難點和堵點,不斷提升思政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一、當前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能有待進一步提升
思政課講究時效性和針對性,要讓思政課“活”起來,必須踐行“大思政課”理念,將黨的創新理論和國家事業發展最新成果及時融入課堂中,進入線上平臺。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設計主體是教師,目前由于優質的線上教學資源比較少,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整合和提升,這些都要求思政課教師有較強的信息化教學處理能力。課題研究小組對廣西區內7所高職院校的235名思政課教師和824名學生分別開展了“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信息能力”和“高職院校學生對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需求”問卷調查。問卷中,只有108名思政課教師(45.96%)能夠較為熟練地對最新的時事、政策等內容進行視頻剪輯等的加工,并把加工過的素材融入線上線下教學中,可見思政課教師的信息化技能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授課內容相對滯后
當前,盡管平臺會提供技術支撐,但是線上教學內容還主要依靠教師生成。而教師生成的資源目前沒有具體的質量標準,導致有的質量高,有的質量低。而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過于注重混合教學的形式,認為只要有線上和線下兩部分就是混合教學,而沒有進行整體教學設計,導致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授課內容不夠新穎,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例如,在線上線下思政課融合課例展示中,有的教師設計線上內容時沒有留給學生展示的機會,沒有做到與線下教學內容相互呼應。這些問題在我們開展的“高職院校學生對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需求”問卷調查中也得到了印證,在問及“你認為現行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缺點是什么”時,180名學生(21.84%)對線上平臺內容不是很感興趣,211名學生(25.61%)認為線上線下內容重復率高。
(三)基礎裝備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
線上線下融合教學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特別是網絡平臺的支撐。盡管當前很多平臺可以解決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的技術支撐問題,少量班級在使用網絡時比較順暢,但將大量的課堂搬到線上時,線下課堂和線上課堂隨意切換容易出現卡頓等現象,學校的互聯網保障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通過手機等移動客戶端訪問線上教學內容,破解學生上網難的問題,是線上線下教學基礎裝備建設的目標之一。另外,在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服務平臺上,教師上傳資料、設計提問、師生互動和監督指導等一體化有效銜接還有待完善。在問卷調查中,當問及學生“你認為現行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缺點是什么”時,有611名學生(74.15%)反饋線上平臺經常出現問題,381名學生(46.24%)反饋網絡環境不理想。
(四)考核評價有待進一步優化
考核評價是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有力措施。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教學過程的變化勢必會對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的考核評價提出新的要求。考核評價涉及教育教學導向問題,影響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的改革效果。比如,由于評價體系的變更涉及教學大綱和課程實施方案的修訂,在程序和要求上比較嚴格,有些學校來不及調整教學評價,或者執行的教學評價和學業評價過于簡單,沒有很好地體現線上線下融合的特征,這樣的考核評價方式很難達到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的預期目標。
二、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強化思政教師信息技能訓練,提高思政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
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進行優化是現代教育方式的重要體現,更是適應互聯網時代學生發展的客觀需求。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教學內容要緊扣時代發展脈絡和社會發展,對社會中的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基于思政課的特點,思政課教師要結合“大思政課”建設要求,對央視網、中國新聞網、學習強國App、人民網、嗶哩嗶哩App、線上展館等平臺上的資源,根據教學需要進行二次開發,以充實教學內容,拓寬學生學習渠道,提升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的時效性和針對性。這就需要學校對廣大思政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培訓要貼合思政課特點,重點放在資源的收集和二次開發上。網絡視頻下載軟件“維棠”、視頻剪輯軟件“剪影”、線上線下“職教云”建課平臺的應用和幻燈片制作可作為培訓內容,不斷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處理能力和對線上線下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另外,學校要進一步完善共建共享機制,通過組建互聯網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教師示范團隊、集中開展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備課等方式提升思政課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
(二)深化思政課程混合教學內容,提升思政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運用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有利于深化和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為導向,圍繞立德樹人育人目標進行設計,一切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根本任務。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及時把國家最新的政策和前沿的思想動態融入思政教學中,深化教材內容,讓教材“活”起來。要對線上教學部分內容和線下教學部分內容進行科學系統的處理,使線上和線下教學內容有效銜接起來。例如,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材第十章第五節“建設美麗中國”的教學中,針對教學對象為新能源汽車專業學生,筆者以問題為導向,有針對性地設置了五個課前任務:一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辦奧理念是綠色、共享、開放、廉潔,請你找出冬奧會的“綠色看點”;二是預習課本,找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主要包括哪六方面內容,并舉例說明;三是柳州市是如何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四是柳州新能源汽車擁有量走在全國前列,作為新能源專業的學生,請調查柳州新能源汽車自推出市場以來節能減排等方面有什么改變;五是你的家鄉現在或曾經面臨哪些生態環境方面的嚴峻考驗,現在有了什么樣的改變,你打算怎么做生態文明的建設者和推動者。這樣的線上設計既體現了教材的內容,又豐富了教學內容,既緊扣時代最新熱點,又有利于促使學生主動思考。
(三)強化信息技術基礎能力建設,不斷優化線上線下資源供給
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為學校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奠定了基礎。在高校普遍建立可視化和體檢化的信息終端能為思政課的改革提供技術支持。比如,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新建了2間VR思政實訓室,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資源,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身臨其境般體驗全國的紅色資源。同時,學院還購買了“職教云”平臺,為開展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供了信息技術基礎保障。基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特點,高職院校應不斷加強線上線下思政教學資源標準化建設,把思政資源庫的建立和完善作為線上線下教學的基礎工程,并將其列為每年思政專業建設的重點工作。同時,高職院校要給予經費支持,組織教師進行思政教學專題線上線下資源的主題制作。思政課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學習強國App、人民網、中國政府網、新華網等平臺的媒體素材,從中選取優質的資源進行整合、加工,形成豐富且有時效性的資源,為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提供案例和鮮活素材。也可以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線上資源庫,豐富學校的思政課資源庫,不斷優化線上線下教學資源供給。
(四)重構思政課堂教學環節,實現思政課程線上線下相融合
新時代思政課要聚焦理論與實踐的前沿問題,聚焦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教學選用的案例要貼近生活,回應社會關切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課實施線上與線下融合教學,拓展了課程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思政課教師要統籌思政課教學的課前、課中和課后設計,特別是在聚焦理論與實踐的前沿問題、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時,要思考:課前如何利用線上路徑和資源實現課程資源的前置,提前把學生引入課程;課中如何實現與課前內容的有效銜接;課后的線上交流和考核如何與課前、課中兩個環節有機統一。應根據教材內容、課程特點和課程要求重構思政課堂教學環節,實現思政課程線上線下相融合。例如,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教學中,借助“職教云”平臺,可實施“課前導思—課中學生分享、教師引領—課后實踐促知行”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課前,教師深入分析學情,要求學生認真查閱《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薄弱點設置線上思考題,引導學生自學有關內容;課中,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分享成果,教師進行理論和實踐引領;課后,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實現知行合一,通過課堂的整體設計和教學使學生整體把握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大方向,激勵學生為繪就中國未來發展藍圖而奮斗。
(五)構建思政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實現線上和線下協同育人
考核評價是評定學生學業成績的標尺,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要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融合的優勢,根據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內容,科學設置線上線下考評體系,為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提供實踐基礎。線上線下的考核方式能給予學生更加全面的評價,引導學生更加關注自身的成長。例如,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設計了四個維度的考核指標,分別是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系統評價。多維度的評價可以更加準確地評價學生的真實能力,激勵學生積極向上。此外,學院還構建了多維評價體系,把學生的評價延伸到課前、課中和課后,其中線上診斷評價占15%、線上過程評價占45%、線下結果評價占40%。學院在教學中用智慧職教收集課前自學、課中導學、課后拓學全過程數據與實時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改變了以往單一的結果評價方式,同時通過師生互評、生生互評、智能平臺記錄對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進步情況進行增值評價,這樣的設置避免了“一次考試論成敗”的情況,能更加客觀地呈現學生的成績,并引導學生更加關注學習過程本身。
經過一年多的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改革實踐,我們變革了思政課教學供給方式,拓展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改革了教學評價方式,從實施的效果來看,在后期的問卷調查中(樣本N=1 460,調查對象:職業院校大學一年級和大學二年級學生),90%的學生認為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對自己的成長有幫助,學生普遍喜歡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但在線上部分如何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同時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選取上經驗還稍顯不足,課前、課中和課后的銜接有時還比較生硬,缺乏系統性。今后,我們將提高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備課的精度、深度和廣度,不斷打造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有溫度、廣度、力度和效度的思政課堂。
參考文獻
[1]凌小萍,張榮軍,嚴艷芬.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0).
[2]楊一丹.深度學習場域下的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常態化構建[J].江蘇高教,2020(6).
[3]黃學錦,廖丹.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模式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22(12).
[4]張倩,馬秀鵬.后疫情時期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建議[J].江蘇高教,2021(2).
注:本文系2021年度柳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立項課題B類重點課題“高職思政課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2021ZJ-B0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梁美(1978— ),廣西橫州市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黨建。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