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認為實施高職民族學生預科教育是推進國家發展戰略、解決民族職業教育現實矛盾、強化各民族文化融通、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推進高職民族地區預科教育要建立國家標準,強化弱科提升;要建立專門機構,提升教育管理效能;要立足職教體系,提升教學質效;要堅持以人為本,強化適應能力。
【關鍵詞】職教改革 民族教育 預科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6-0029-03
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職業教育深化改革的持續推進,職業教育在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并將對我國產業升級、經濟結構布局調整產生重要影響。
民族地區的振興關鍵在于鄉村的振興,在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如何大力培養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是職業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課題。為了讓更多技術技能人才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長效作用,民族地區本土生源是必須緊緊抓住的優勢對象。但是,由于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力量相對薄弱,民族地區學生基礎文化素養等現狀與大力培養民族地區技術技能人才目標之間存在較大矛盾。現行的預科教育是針對民族地區學生而設置的,采用降分錄取、延長學時和定向培養的方式,在本科、專科專業學習前實施預備性教育的一種辦學形式。大力推進民族地區預科教育,提升民族地區預科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基礎科學文化知識水平、漢語普通話能力等,對培養更多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推進高職院校民族地區預科教育的重要意義
民族地區在教育、文化環境等方面存在特殊性,推進民族地區預科教育至少具有以下三重意義。
(一)戰略意義
2021年2月25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標志著我國全面消滅絕對貧困,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2021年3月22日,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指出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和重點工作。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在兩大戰略的政策疊加過渡期,民族地區的后續發展支撐力應該完成由“政策輸血”向“自主造血”的轉變。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治理規范、特色人才培養、專業技術積累、區域經濟建設以及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在國家推進民族地區振興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實踐層面,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的聯系非常緊密,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變革的關鍵一維。因此,推進民族地區學生接受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對提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具有深遠意義。根據民族地區學生基礎教育接受情況,有針對性地實施預科教育是職業教育在民族地區扎實落地生根、持續釋放教育紅利的重要推手。
(二)現實意義
目前,隨著推動職業教育深化改革系列制度文件的頒布,尤其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施行,職業教育迎來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歷史機遇期。但是,由于傳統思維邏輯的消極影響,職業教育的社會美譽度和認可度實現實質性躍升還有一段路要走。就目前的情況看,高等職業教育仍然以專科層次教育為主,招生錄取分數遠低于本科層次,生源質量在今后一段時間內難有質的提升。另外,受制于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質量薄弱等現實因素,民族地區生源質量較低。
針對民族地區生源實行預科教育是提高民族地區生源質量的有效途徑。現行的民族地區預科教育制度是在招生錄取階段采取降低分數線的方式招收民族地區學生,并在正式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前實施預科教育。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與民族地區振興政策的有效實施對生源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現行的預科教育制度已經顯現出局限性。在通過普通招考方式錄取的民族地區學生中,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按需實施預科教育、強化基礎科學文化素養,顯得十分有必要。為了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民族地區振興中的重要支持作用,促進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普惠共享,高職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區預科教育薄弱的中東部地區高職院校)在加強民族地區招生的基礎上,更應該逐步完善針對普通招考錄取學生的預科教育機制,進一步強化民族地區學生基礎文化素養積累,為以后的專業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三)文化意義
民族地區學生(尤其是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進入高等教育階段,絕大部分會脫離原生民族文化環境,開始進入跨文化交際場景中。一般而言,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會經歷四個階段,即“蜜月”階段、挫折階段、調整階段、適應階段。由于遠離家鄉、年齡尚小、自理能力不強等因素,大部分民族學生的“蜜月”階段會相對縮短,提前進入挫折階段,進而產生文化沖突。對高職民族地區學生而言,這也是必經的過程。在入學之初逐步開展系統的預科教育,在強化基礎文化知識的同時,通過學習漢語言文化、民族理論與政策等強化對各民族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增強歸屬感與認同感,進而弱化文化沖突對后續接受專業教育的負面影響。另外,在預科教育階段,要逐步引入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四史”,抓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統籌建設,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法制思想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等,引導民族地區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強化各民族融情共通的理解與認同,提升其崇尚技能、學習技能、施展技能的主動性和向心力,著力培養推動民族地區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二、推進高職院校民族學生預科教育的路徑
(一)建立國家標準,強化弱科提升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預科教育制度已經自成體系并穩步推進。針對通過普通招考錄取的民族高職學生的預科教育,要以接受高質量職業教育需具備的基礎文化素養為導向建立國家標準。例如,可以采取劃定國家線的方式,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根據入學各科成績,確定接受預科教育的民族地區學生分層次教育方案。要以具體科目成績為依據,達到標準的科目可以免修;未達到標準的科目,學生須參加對應的課程學習。教務處等課務安排部門根據民族學生入學成績情況,以對應預科課程為綱,編制班級,實行走班制。鑒于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學制等因素,此類預科教育可不必延長基本學制,在日常課時安排的基礎上,可利用第一學年的晚上、周末及適當的寒暑假時間延長基礎課課時、開展相關新課程,強化基礎文化素養教育。課程結束后須進行測驗,合格者將正式進入專業學習,不合格者將利用第一年暑假時間強化預科課程學習,結束后再次進行測驗。如還不能通過,則需推遲進入專業學習的時間,直至成績合格。
(二)成立專門機構,強化管理效能
民族學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思維邏輯等具有特殊性,應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實施更適宜的教育管理。特別是非民族院校與民族院校相比缺乏民族學生管理經驗和歷史積累,更應成立專門的民族學生管理機構。首先,各院校可根據民族地區學生規模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民族地區學生數量大的院校可成立民族地區預科教育學院等,數量少的院校可在教務處、公共基礎教學部門等成立相關科室。要配足、配強專門的管理人員、少數民族輔導員等,實施專門的教育管理,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其次,在此基礎上,深刻認識民族地區學生與漢族學生、各民族學生之間的共性與個性,進一步健全民族地區學生管理的專門制度、準則,切勿生搬硬套針對漢族學生的管理模式,杜絕教育管理“一刀切”。最后,民族地區學生管理部門要與承擔課程的院部、教務處、學生工作處、后勤管理處等部門強化協調溝通,促進管理更加科學化、規范化、有效化,通過具體的管理實踐與理論研究,努力形成一套適合自身的科學高效的工作模式。如位于東部發達地區“雙高”計劃建設單位的T學院,近年來積極響應國家“援青援藏”號召,招收了一定規模的民族地區學生,為更好地為民族地區學生提供服務,成立了民族學院。該學院的民族地區學生統一歸口民族學院管理,由民族學院負責課務安排、生活服務等工作,在具體實踐中逐漸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與方法,如針對民族學生的特點,實施“護航計劃”,制訂專門的人才培養方案,在第一學年,根據學生的需要,強化漢語、數學、外語等基礎學科的教學;針對學生專業分布廣泛、上課地點分散等實際問題,設計發放了師生聯系卡,加強學生管理與教學管理間的合作交流。
(三)立足職教體系,提升教學質量
首先,職業院校要全面把握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外延,深入思考職業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結合民族地區學生的特殊性,打造精準科學的民族地區預科教育培養方案。民族地區預科教育既要強化基礎素養的培育,也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學業過渡教育。其次,從課程體系構建的角度看,在強化語言(漢語、英語)閱讀寫作、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學科素養的基礎上,要著力增強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政策理論教育、感恩教育、專業指導教育等,在學業基礎和思想素質方面打造全方位的課程體系。再次,從師資的角度看,不僅要重視師資的專業能力,而且要強化對其職業教育、預科教育、民族教育認知水平的考察,做到“明晰教什么”與“如何教得好”兩手抓、兩手硬。最后,從教學實施的角度看,堅持課內教學與課外學業支持相結合,在常規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建立學業預警機制,對部分學困生建立教師垂直支持與學生朋輩平行支持的學業支持體系。建立動態變化的學情監測平臺,對學困生學業薄弱環節強化針對性輔導,做到動態監測、有進有出、高質高效。此外,預科教育階段,要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在強化基礎理論素養提升的基礎上,組織相關實踐活動以強化理論學習的現實感知,打造立體的學習情境。例如組織民族學生參觀紅色教育資源基地,強化思想政治教育;還可邀請漢族學生參加少數民族特色活動,強化各民族間文化的融通與理解。
(四)堅持以人為本,強化適應能力
職業院校不僅要強化民族學生的專業基礎,而且要強化民族學生迅速適應大學生活的能力。學校應建立針對民族學生的綜合性的學生服務體系。首先,強化民族學生入學教育。通過講座、班會、座談會等形式,幫助民族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科學規劃、管理大學生活。同時,要著力培養民族學生自立、自強能力,不僅幫助其紓解在學習、生活上的消極壓力,而且要適當施加積極壓力,提升其自我要求。其次,在學生工作隊伍日常管理的基礎上實施導師制度。根據學生錄取專業,將專任課教師引入學生管理體系之中,根據實際情況,每位導師負責約5名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全過程跟蹤培養,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學業規劃、專業學習問題。最后,要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的專業作用,為民族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要建立民族學生“個人—宿舍—班級—學院—心理健康咨詢中心”五級心理健康監測體系,及時、主動、有效地為民族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同時,心理咨詢中心要統籌學校新媒體平臺、專題沙龍、主題講座等載體,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職教育的內涵式發展要求培養高質量的專業技術人才,民族地區的振興要求培養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本文討論的推進高職院校民族地區預科教育正是基于以上兩個“高質量”而展開的。推進民族地區預科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個體的長遠發展,而且有利于職業教育深化改革、提升質量,提升其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與水平。在教學安排與教育管理上,要嚴格把握民族學生“民族”與“學生”兩種基本屬性,既要充分考慮其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包容、尊重特有的民族習慣與習俗,又要以普通學生的標準提出目標與要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推動新時代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民族人才,推動鄉村振興走深走實。
參考文獻
[1]熊晴,朱德全.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教育邏輯:耦合機理與價值路向[J].教育與經濟,2021(3).
[2]李強誼,鐘水映,曾伏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哪種更能減貧?[J].教育與經濟,2019(4).
[3]郝天聰,石偉平.全面深化改革語境下的職業教育研究:近年中國職業教育研究熱點問題分析[J].教育研究,2018(4).
作者簡介:馬威(1992— ),河南許昌人,碩士研究生,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