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冬利 張婉璐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孕育了具有豐厚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的文明成果,承載著厚重的民族記憶。焦作是黃河進入平原的第一個節點城市,孕育了懷川文化,是黃河懸河的起點,黃土高原的終點和中下游的分界處。這里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民俗特色突出,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0余處、非遺達180余項。近年來,焦作市政府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要求,努力推動焦作段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
近年來,焦作的旅游產業發展迅速,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不足。如修武云臺山等自然山水知名度高,但在歷史文化旅游方面,除了溫縣的太極文化頗有影響力以外,其他縣區的文化旅游吸引力均有待提升;焦作特色小吃、四大懷藥等文旅資源都未深入開發,無法在整個沿黃地區形成全域旅游的良好態勢。
焦作沿黃鄉村文化旅游現存問題
目前,焦作沿黃鄉村文化旅游發展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結合目前鄉村振興方面的政策、理論和當下農村文旅發展的現狀,焦作沿黃鄉村文化旅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黃河文化挖掘不夠,缺乏區域特色。焦作黃河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與國家級非遺項目大部分都集中在黃河沿線,文旅市場前景廣闊,但目前知名度高、能彰顯焦作黃河文化的品牌景區有限,缺乏龍頭企業為引領的集聚性開發,致使焦作沿黃鄉村文旅開發呈現參差不齊的狀態。
二是區域間合作較弱,產業體系未形成。焦作成功打造了云臺山山水景觀和溫縣陳家溝太極拳等知名品牌,但目前各縣區間沒有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打造焦作黃河文化旅游帶,需要將相鄰縣區、各村之間的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優勢互補和整體合力。
三是產品結構單一,游客體驗感不佳。焦作沿黃的生態環境、文化資源豐富,但目前文化資源的開發大都處于初級階段,旅游仍以觀光性旅游為主,類型單一,缺乏吸引力,場區內聲、光、電等技術形態較為初級,實景演出少,體驗性較弱,附加值不高。
四是鄉村文旅建設人力資源匱乏。焦作鄉村文旅一線人才總體素質不高,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少,嚴重影響了文旅產業的持續發展,亟須一批具有專業水平的人才促進鄉村文旅健康發展。
黃河文化促進焦作沿黃鄉村文旅發展路徑
在焦作黃河文化旅游帶的建設中,需要增加高品質、多層次的旅游產品供給,積極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挖掘本地區的治水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非遺文化,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建設各具區域特色的標志性旅游區,打造焦作特色黃河文化旅游品牌,讓游客在旅游中深刻感悟黃河文化。
(一)提取焦作沿黃鄉村地區文化共性,講好焦作黃河故事
黃河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是民族團結的精神根源。兼容并蓄的黃河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精神脊梁。自古以來,沿黃地區就是多民族和多文化的交融之地。
在開展鄉村文旅發展的過程中,焦作沿黃地區需要提取黃河文化的共性,凸顯各個地區的文化特色,實現鄉村文旅帶的有效聯結,成為發掘黃河文化、助力鄉村文旅發展的關鍵。應建立黃河文化文物遺跡、遺產數字庫,助力黃河文化保護。建設黃河文化展示體系,形成黃河文化專題旅游線路,推動黃河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如孟州的韓愈陵園、黃河濕地公園景點可以通過線路設計,打造集觀光旅游、文化教育、研學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游帶。提升沿黃博物館展示水平。利用焦作地區的黃河文化資源,在溫縣小麥博物館、中國太極拳博物館等專題性文化博物館中,開展焦作黃河文化專題性展覽和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巡展活動,提升影響力。還要加強新媒體傳播,依托“互聯網+”“云旅游”等技術形式打造線上黃河文化,構建黃河文物數字展示場景,為游客提供個性化的旅游服務。
凸顯鄉村旅游特色,打造區域品牌。鄉村旅游已經成為目前旅游業中的新消費熱點。鄉村旅游應更多地加入區域內的黃河文化、鄉村民俗等特色素材,提升旅游品質。焦作民間有豐富的神話傳說,但傳播的影響力有限。可以通過邀請專業人士進行改編,重新創造演繹,讓歷史故事“活起來”。孟州河陽花鼓、武陟大司馬二股弦、溫縣安樂寨司馬懿得勝鼓,這些樂器演奏各具風情,也可通過舉辦各種文藝演出活動將其創新展現。
焦作沿黃地區應積極構建既特色鮮明又層次豐富的文旅帶,整合資源,打造黃河文化名片。鄉村黃河文化建設要結合地區民俗文化,留住獨特的本土文化,留存黃河文化的根脈。
(二)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和營銷,提升游客體驗感
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引導電信運營商加大農村網絡建設,提高鄉村的光纖寬帶接入能力。提高鄉村的光纖寬帶接入能力,完善農村消費信息、市場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推進服務向精準投放轉變。在沿黃地區推進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運用,逐步實現“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借助 AR、VR等進行鄉村文旅設計,打造場景體驗,為游客提供“云旅游”服務,實現營銷方式的升級改造。建造數字旅游服務平臺,建設“一平臺、兩朵云、三體系”,方便游客對景區、民宿、娛樂等信息進行查詢,同時還可以觀看景區講解視頻、VR 全景、攻略游記等。
完善鄉村基礎組織建設。建立協商共治機制,讓村民共謀決策、共享發展成果,打造鄉村治理新面貌;強化村民的主體意識,積極引導其參與鄉村文旅產業發展。完善利益互聯機制,鼓勵村民參與農村文旅的各類經營活動,通過直接利益獎勵激發廣大村民的主動性。同時,加強沿黃鄉村地區水域環境生態的保護,在沿黃鄉村地區加強綠色理念的宣傳,提升當地民眾愛水意識。在規劃和產品等方面都要因地制宜,進一步提升所有村民的節能、環保意識。推出適合沿黃鄉村實際的激勵政策,積極促進綠色發展。探索建立結合市場機制和財政鼓勵的有效機制,調動市場、群眾等各方積極性以形成共同參與黃河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生態、文旅協調發展的局面,共同推進,推動產業良性驅動,使黃河文化成為推動沿黃鄉村文旅產業升級的推動力。
整合沿黃周邊優勢資源,聯手打造特色黃河文旅品牌形象,利益共享。點—軸—圈協同推進,結合上游黃河大壩和下游開封東壩頭等,形成百里黃河文化旅游長廊景觀。在今后的發展中,焦作要在保護黃河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主動與周邊的開封、洛陽等旅游城市對接,結合正在進行的鄭州大都市區規劃,實現跨市域聯動;與三門峽大壩、濟源黃河三峽景區、嘉應觀、人民勝利渠等黃河文化資源結合,開發治黃文化體驗游項目,讓游客能了解黃河治理的歷史文化。
(三)文創開發非遺新面貌,豐富產品多樣性
鄉村文旅需要讓來到鄉村的游客體驗多層次的旅游產品,實現文旅可持續發展。
使農產品與體驗農業融合,向體驗與康養結合的現代農業轉型。在鄉村旅游體驗中,此舉不僅可以滿足游客觀賞自然風景的需求,還能使其體驗鄉村生活,感受當地文化。武陟北郭鄉的森林小鎮,依托黃沁文化園、千畝菊花園等園區,發展體驗游,春天賞千樹萬樹梨花開,夏秋摘瓜果,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旅游產品供游客游玩。周邊的鄉村可以借鑒這些示范村的成功經驗,從農業體驗、生態觀光、戶外活動等多個方面著手挖掘當地特色,發展鄉村文旅,帶動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美食節等活動也可以增加文旅產品的吸引力。可以嘗試與大型的餐飲企業合作,建立特色民俗餐廳。在游客品嘗美食的過程中增加技藝表演或手工互動、親子互動環節,提高游客的參與度與體驗感。
加強文創產品的開發。如黃河盤鼓、黃河號子的文藝演出,黃河澄泥硯、黃河泥塤等非遺的創新型文創產品研發。
探尋黃河文化的特色元素,深挖精神內核。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創產品的開發,需要在實現經濟價值的基礎上重視黃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具體的探尋過程中,從焦作沿黃地區的治水文化、農耕文化、龍文化等地區文化中提取深層次的精神元素,并通過特色元素的個性化表達,以獨具地域特色的面貌展現在游客面前。
加強創意策劃和文化品牌建設。面對全國或是省市內的專業人才,開展黃河文化旅游創意設計賽事,設立黃河文化主題文創模塊。通過比賽擴大焦作黃河文化知名度,甄選優秀的文創作品,促進黃河主題文化轉化為高質量的文創產品。積極與國內外知名創意設計團隊和企業合作開發文旅新產品,創造焦作黃河文化特色IP,豐富黃河文化產業形態。選取黃河文化精華,進行數字轉換及創意產品開發,開發探索更多的文藝演出,增加文旅吸引力。
焦作有很多知名的手工藝技術,如黃河泥塤、黃河澄泥硯等。可以將手工藝制作和文旅形式結合,讓游客參與體驗制作,加深對這些民俗文化的了解,同時帶走自己制作的有特殊意義的旅游紀念品。
(四)注重人才培養,助力鄉村文旅發展
焦作沿黃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眾多的黃河文化資源,但缺少將這些資源整合的人才。因此,焦作沿黃地區需要加快對農村第二、三產業人才、公共服務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引進優秀旅游創意人才,提供各項人才保障,健全鄉村人才振興體制。
積極引進、培養專業人才。面向社會遴選和資助黃河文化保護、鄉村文旅發展相關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和團隊,鼓勵開展相關研究,鼓勵文旅產業進行創新研發。培養一批鄉村藝術家、在地品牌導游,真正實現鄉村文旅產業專人專責。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參與焦作黃河文化的研發,探索多樣化的優秀人才柔性引用機制。
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基層是文化建設的細胞,只有充實基層的文化隊伍,才能激發基層的文化活力,保障鄉村文化隊伍的穩定性。民眾是文化發展的最終受益者,但更是創造者。要堅持發展依靠群眾的作風,調動村民的創造熱情,讓鄉村文化建設擁有扎實基礎。
發揮地方高校人才優勢。要充分依靠地方高校人才搖籃的作用,助力鄉村文旅產業發展升級。比如位于焦作的河南理工大學醫學院可以利用人才優勢,扶持溫縣養生基地,發展鄉村醫養產業;焦作當地高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可以多與鄉鎮交流,解決現階段鄉村文旅存在的短板和問題。焦作高校藝術專業的大學生,也可以對鄉村規劃、建筑設計以及特色旅游產品設計產生推動作用。
焦作沿黃地區可以吸納國內其他地區已經取得成功的鄉村文旅發展經驗,最終實現以焦作地區的黃河文化為紐帶,將治河文化、懷藥養生文化、民俗文化等有機融合,通過品牌引領、產業互融、服務提升等舉措,讓黃河文化助力沿黃鄉村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助力“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焦作品牌形象塑造!
本文選自:“黃河文化促進焦作沿黃三縣鄉村文旅發展路徑研究”2022年焦作市黃河文化研究專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