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璇 嚴輝
【摘要】本文以廣西外國語學院師范類專業學生為例,分析開展受資助師范生師德教育的獨特價值,從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個維度探討民辦高校受資助師范生師德教育實施路徑,在解決受資助師范生經濟困難的同時,注重扶志、扶智,不斷提高其師德素養,進而更好地為社會輸送“師德為先”的未來教育工作者。
【關鍵詞】三全育人 受資助師范生 師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6-0065-04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要求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專業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個環節,并提出了十大育人體系,資助育人為其中之一。
廣西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大多來自老、少、邊、山、窮等地區,其家庭致貧因素復雜。在國家、地方政府、高校和社會各界的聯動幫扶下,這些學生的經濟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較好的解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強調“師德為先”“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背景下,高校在解決受資助師范生經濟困難的同時,還應注重結合其獨特性,有針對性地開展師德教育,充分發揮受資助師范生的各方面優勢,不斷提高他們的師德素養。本文以廣西外國語學院師范類專業學生為例,探討民辦高校受資助師范生師德教育實施路徑。
一、受資助師范生師德教育的獨特價值分析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對于違背職業行為規范、影響惡劣的履行‘一票否決制,終身嚴禁從教”。由此可見,對師范生開展師德教育尤為重要,而針對受資助師范生這一群體的師德教育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一)補足精神之鈣,筑牢師德之基
目前,廣西外國語學院師范類專業的主要專業為學前教育專業。筆者發現,受資助的大多數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畢業后想成為一名幼兒教師。幼兒教師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力量,他們的師德問題直接影響到幼兒的啟蒙教育,而受資助師范生作為幼兒教師的后備軍,其師德素養直接關系到幼兒教師群體的整體師德素質。從目前來看,大部分受資助師范生珍惜在高校求學的生活,并且勤奮好學、品學兼優。但是,有的受資助師范生有自卑、膽怯、消極、排外等表現,有的受資助師范生抱有“等、靠、要”思想,有的受資助師范生因過于追求物質享受而出現攀比等現象。可見,補足受資助師范生的“精神之鈣”十分必要。
師德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受資助師范生在精神、心態上“脫貧”。從只重視對受資助師范生的職前技能培養,回歸到對受資助師范生思想品德的培養這一本源,通過各種形式的師德教育,能夠充分調動受資助師范生補足“精神之鈣”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其不斷健全人格,為成為合格的幼兒教育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師德基礎。
(二)強化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筆者發現,有些受資助師范生獲得經濟幫助后,并未更好地學習和生活,甚至在參與班級工作、學院工作的過程中出現推諉、逃避、抱怨、不愿付出的現象。例如,在組織活動或參加比賽過程中,有些受資助師范生過于注重提供服務后獲得的獎勵或者報酬,缺乏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師德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強化受資助師范生的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通過師德教育,學習先進教師的師德精神,讓受資助師范生明確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是師德的重要表現,進而喚起他們主動承擔責任、樂于奉獻的意識,促使其自覺踐行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奉獻精神,努力成為有責任心和奉獻精神的人。
(三)增強感恩意識,用行動回饋社會
目前,受資助師范生回饋社會的形式有很多。例如,受資助師范生開展實習、實踐,擔任好見習生、實習生的角色,參與一線教育教學工作,踐行師德,弘揚師德師風;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擔任好“三下鄉”教師的角色,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社會服務中;在未來的就業崗位中,兢兢業業、勇擔大梁;等等。但是,筆者發現,部分受資助師范生的感恩意識較弱,認為獲得經濟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事;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回饋社會的意識較弱,更多關注自身發展,也有部分受資助師范生對教育專業認同感低,不愿從事教育工作。
通過師德教育,可以增強受資助師范生的感恩意識,使學生在接受資助的同時意識到應該感恩國家、感恩社會,主動報效祖國、回饋社會,自覺參與服務社會的活動,時刻牢記師德標準,到真正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農村、城鎮中去,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受資助師范生師德教育實施路徑
教育部印發《關于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強調,各高校要進一步強化統籌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力量,推動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的教育有機結合。廣西外國語學院是一所民辦高校,該校高度重視師范生師德教育,關注受資助師范生師德教育的特殊性,從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個維度開辟“扎根—解困—師德培養—健全人格—回饋社會”的師德教育實施路徑。
(一)調動全校力量,實現全員育人
民辦高校開展師德教育應調動全校所有力量,發揮黨政領導、學工隊伍、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等群體的作用,充分調動受資助師范生的主體性。
1.充分發揮黨政領導的師德教育引領作用
首先,學校打造黨政領導的師德師風形象,通過新聞報道等形式,充分發揮他們的師德師風榜樣示范作用。同時,黨政領導作為“弘揚高尚師德、潛心立德樹人”等師德師風培訓的主講人,認真講解不同時期優秀師德師風典型案例和分享個人的師德教育工作經驗,與教師共同探討師德教育問題,引導教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此外,黨政領導深入學院一線,通過黨課、黨日活動、紅色教育活動等方式,向受資助師范生介紹有關師德師風的歷史,講授師德師風優秀典型案例,特別是寒窗苦讀的學生成為教師后如何踐行師德師風的優秀案例。例如,黨的二十大代表、貴州省望謨縣實驗中學副校長劉秀祥寒窗苦讀、“千里背母上大學”后,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回到貴州大山幫助千名學子圓大學夢,用實際行動反哺教育、反哺社會。學校黨政領導可用劉秀祥的事跡開展榜樣教育,深化學生對師德的認識,促使其更好地學習師德、踐行師德。
2.完善學校資助工作機制,注重資助工作人員師德品質
學校要充分發揮資助工作領導小組統領協調作用,形成學生工作事務部、專職工作人員、書記、副書記、輔導員、班主任、教學部門、二級學院協同工作機制,確保資助工作順利開展。以國家助學金評定工作為例,資助工作人員在開展助學工作過程中,表現出公平公正、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禮貌待人等優秀品質,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受資助師范生的內心。因此,學校注重資助工作動員會的召開,以及資助工作過程的師德師風監督,要求資助工作人員以身作則踐行師德,遵守資助審核程序和規則,以認真、負責的態度推進資格審核工作的開展,讓受資助師范生感受到公平公正的同時,以這些資助工作人員作為榜樣,不斷提高自身師德素養。
3.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通過課堂教學“顯性+隱性”開展師德教育
師德教育是課程思政的重要一環。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應該通過課堂教學,采用“顯性+隱性”的方式開展受資助師范生師德教育。
思政課教師在思政課程中進行“顯性”師德教育,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等課程的教學,側重挖掘師德師風元素,運用鮮活的案例開展教學,更好地強化受資助師范生的師德意識,促使其不斷提高師德素養。例如,思政課教師在思政課堂上與學生探討陶行知等人民教育家、黃大年等全國優秀典型的師德師風事跡,學生對他們的師德行為感觸頗深,并從中獲得鼓舞和啟發。某受資助師范生表示,要發奮圖強,以后成為一名“師德為先”的幼兒園教師。
專業課教師在專業課程中開展“顯性+隱性”師德教育。專業課教師在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學基礎”“中外學前教育史”“教師職業道德與規范”等課程中,引導受資助師范生與其他師范生共同探討師德師風案例等,開展“顯性”師德教育。同時,通過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類課程中,如“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等專業核心課程和“聲樂”“美術”“琴法”等藝術類實踐課程,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開展“隱性”師德教育,潤物無聲地培養受資助師范生的優秀品質。
以“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堂教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探討幼兒應具備“誠實”品質時,以經典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作為引子,引發學生對“虛榮”與“誠實”的思考,使學生加深“要誠實守信,切忌愛慕虛榮”的認識。受資助師范生在這一探討過程中,明白了“虛榮”的危害性。再以聲樂課堂教學為例,教師通過“熱愛幼兒”等主題的歌曲教學,深化受資助師范生的職業情感。整個教學過程,專業課教師關注受資助師范生的課堂參與度、知識內化率以及能力轉化情況等,使師德教育真正得到受資助師范生的認同。
4.充分發揮受資助師范生的主體性
在開展師德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受資助師范生的主體性,以“任務驅動”的方式促使受資助師范生積極參與師德教育過程。可以開展感恩教育類、心理援助類、誠信弘揚類等項目活動,讓受資助師范生有參與感、成就感,引導其從“受助”到“自助”,促使他們完善自我、提升素質、磨礪品質。例如,在學校每年組織的“感恩月”活動中,積極動員受資助師范生參與活動組織、節目排演等,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使其既是參與者、觀看者,也是組織者、協調者,通過參與系列感恩活動(包括感恩作文評選、感恩戲劇展演、感恩手工制作等),內化感恩意識,用行動踐行感恩精神,自覺成為一個懂感恩、會感恩的人。
(二)創新開展師德教育,促進全程育人
針對受資助師范生的師德教育,應關注受資助師范生的心路歷程,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師德教育相結合,實施“階梯式”師德教育,并實施師德教育積分評價制,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效結合起來,對受資助師范生進行持續、有效的師德教育過程性監督。
1.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師德教育相結合
在廣西外國語學院心理健康中心進行的測評中,以及與受資助師范生日常交流或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部分受資助師范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學校充分發揮輔導員和班主任的作用,通過談心談話、日常教育等,了解受資助師范生的心路歷程,關注其心理變化,為其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必要時進行心理干預。例如,學前教育專業某大三受資助師范生因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大,抱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態,消極對待學習和生活。教師發現后及時進行干預,與其談心談話了解情況,在共情前提下,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其緩解心理壓力和焦慮,并動員該學生的朋友、同學關注和幫助他,在此過程中教師持續關注這名學生的心理變化,并在與其交流的過程中強調良好心態與師德素養的必然關系,最終使該學生逐漸調整好心態,成為一名積極向上的班干,為班級、學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2.實施“階梯式”師德教育
受資助師范生的師德教育應呈現階梯式遞進,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發展特點,開展不同的師德教育。
在大學一年級開展“誠信教育”,通過資助政策講座、學院會議、班會等方式,為受資助師范生講解大學生資助政策,同時滲透“誠信教育”,通過講述生動又具有教育意義的誠信故事(如司馬遷《史記·季布欒布列傳》中“一諾千金”的故事)和分析嚴重違法失信案件等,使受資助師范生將“誠信”品質內化于心,促使他們在申請資助的時候能夠做到誠實守信。
在大學二年級開展“勵志教育”,為受資助師范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通過教學技能大賽、風采展示活動等第二課堂,鼓勵受資助師范生把握機會爭取榮譽,實現自我價值,提升成就感。學校舉辦“行知杯”師范生技能大賽、“托起明天的太陽”迎新文藝晚會、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技能展演等活動,鼓勵受資助師范生積極參加個人展示、集體表演等。同時,合理公平公正開展國家勵志獎學金等工作,鼓勵受資助師范生將自己努力奮斗的成果作為獎學金申報的硬性條件,更好地投入大學生活。
在大學三年級開展“感恩教育”,通過實習實踐平臺和社會服務平臺,鼓勵受資助師范生利用平臺鍛煉自我、回饋社會。學校積極向校外實習實踐教育基地或其他幼教單位推薦品學兼優的受資助師范生,在提高受資助師范生專業技能水平的同時,開展系列感恩教育類活動,激發他們的感恩意識,并鼓勵他們到鄉村、城鎮的幼教單位見習、實習或者開展支教活動,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
在大學四年級開展“師德銘記教育”,學校關注受資助師范生的就業去向,為他們提供更多適配崗位機會,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如師德師風短視頻拍攝、“職業道德我知道”知識競賽、師德師風名言名句書法大比拼等),促使受資助師范生銘記師德師風,畢業后在教育領域中繼續踐行師德師風。
3.實施師德教育積分評價制度
學校應針對受資助師范生完善師德教育積分評價制,建立學生師德教育檔案,制訂師德教育積分評價制的評分細則,對學生的師德表現、學習表現、參加活動表現、實習實踐情況等進行形成性評價。同時,引入實習實踐基地導師的評價意見,加強對受資助師范生師德師風的過程性評價。此外,通過資助論文、資助演講、資助競賽等方式對受資助師范生進行終結性評價,評價結果納入師德教育積分評價體系中,將其作為進一步申請資助的重要依據之一。
(三)構建立體化育人模式,推進全方位育人
在對受資助師范生進行師德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多方資源和力量,構建“線上+線下+實踐基地”“家庭+學校+社會”的立體化育人模式,實現全方位育人目的,從而實現師德教育目標。
1.構建“線上+線下+實踐基地”的立體化師德教育模式
“環境育人”是受資助師范生師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學校在重視發揮線下課堂教學力量的同時,營造“親童心”的專業學習環境,將師德名言警句張貼在學院大廳、展示欄、實訓室。同時,創作朗朗上口的院歌《校園追夢》,打造與師德師風緊密聯系的院風、院訓,增強受資助師范生不斷提升師德素養的意識,培養他們的優秀品質,培養他們對教育行業的認同感和職業情懷,構成線下師德教育的有力一環。在線上,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宣傳和開展師德教育,例如,學校開設抖音頻道“托起明天的太陽”,通過精選發布學院活動、師德師風優秀案例等,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受資助師范生師德規范培育工作“活”起來。同時,師生共建師德教育優秀資源共享庫,收集名人的師德師風故事、發生在身邊的師德師風故事等,確保學生在外出實習實踐期間可以遠程正常接受師德教育。此外,將師德要求帶到實踐基地,強調師德師風是學生實習實踐評價的重要一環,構建“校內導師+企業導師”團隊,制訂明確的師德師風評價標準,重視受資助師范生在實習實踐過程中的師德表現。
2.構建“家庭+學校+社會”的立體化師德教育模式
加大家校聯系力度,通過家訪、在線溝通等方式,使家長意識到師德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家長充分利用家教、家風、家訓,加強對受資助師范生的品德教育,使其形成節儉、勤奮、好學、努力、樂觀等優秀品質。同時,加大校社合作力度,通過“引進來”的方式,邀請師德模范、資深專家進校開展“博學大講堂”“師德課堂”等活動,加深受資助師范生對師德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學校邀請專家舉辦主題為“如何成為一名德才兼備的幼兒教師”的講座,專家用幽默生動的語言與學生探討話題,使受資助師范生更加明白師德的重要意義,也更加明確了職業方向。再者,通過“走出去”的方式,帶領受資助師范生走出課堂,到紀念館、展覽館等地接受師德教育。例如,充分利用學校本身具有的紅色教育資源“四史館”,引導受資助師范生銘記歷史,并鼓勵受資助師范生通過調研、走訪等方式,深入南寧、柳州、桂林等地的紀念館、展覽館學習師德精神。此外,充分發揮師范生實習實踐基地平臺和就業單位的師德教育作用,聯合實習實踐基地導師,共同開展受資助師范生師德教育,在實習實踐和就業過程中,鼓勵受資助師范生參與師德教育活動等。
總之,受資助師范生是未來教育工作領域的重要力量,他們在身心發展、生活經歷等方面與普通師范生有所不同,倒逼民辦高校思考如何針對這一學生群體因材施教地開展師德教育,讓師德素養真正扎根于其內心,促使其能夠在未來的教育工作中踐行師德,弘揚師德師風。本研究在“三全育人”視域下,分析開展受資助師范生師德教育的價值,從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個維度探討民辦高校受資助師范生師德教育實施路徑,以期為培養未來“師德為先”的教育工作者開拓更多的教育思路和路徑,實現師德教育的價值和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玉新,全俊龍.“三全育人”背景下師范專業實踐育人體系研究[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9(3).
[2]林杰輝,張展鵬.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大學生資助育人新模式[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4).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學生資助專項課題“民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與實效研究”(2021ZJY138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肖璇(1987— ),廣西柳州人,副教授,碩士,現就職于廣西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為社會教育、語言教育、兒童心理學;嚴輝(1985— ),廣西梧州人,副教授,研究生,現就職于廣西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學生管理、校園文化建設。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