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富國 陳霖
【摘要】本文基于經管類大學生和專業教師有關就業教育與專業教學融合培養可遷移就業能力的調查數據分析發現,可以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植入個人素質、人際技能、概念技能等內容,培養學生的可遷移就業能力,并指出經營類專業教師實施可遷移就業能力教育與專業教學融合面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樹立統一的“專就融合”目標、將專業教學內容與就業教育內容融合、打造“專就融合”的師資隊伍,并提高管理融合力度。
【關鍵詞】經管類專業 專業教學與就業教育融合 可遷移就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6-0083-04
著名管理學家羅伯特·卡茲提出,管理者應具備三大基本管理技能,即人際技能、概念技能和技術技能。按照這個理論,針對經管類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可以概括為個人素質、人際技能、概念技能、技術技能、知識水平。在這些就業能力中,技術技能和知識水平實際上是專業能力,能從專業教學習得;個人素質、人際技能、概念技能等屬于可遷移的就業能力,這些能力的傳統培養方式是通過社會化活動和第二課堂習得。但是,這些能力是否能通過融合專業教學獲得呢?若可以,效果如何呢?為此,課題組在兩所應用型高校經管類院系組織了學生和專業課教師進行問卷和訪談,擬通過問卷和訪談探討實施基于可遷移就業能力的經管類大學生就業教育與專業教學融合的策略。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研究小組分別對經管類大學生及其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接受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學生共93人,其中,大二20人,大三42人,大四31人;男生25人,占26.88%;女生68人,占73.12%。接受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教師有35人,均為經管類專業課教師,其中,男教師11人,占31.43%;女教師24人,占68.57%。師生比約為38∶100。本次調查方式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的方式。
二、對學生調查的內容及其數據分析
為了更好地調查了解情況,課題組針對學生設置了7個問題,前3個問題為基本情況(省略),后4個問題為核心問題,具體如下。
第4題:是否認可將可遷移就業能力的培養融合于專業課學習中。
第5題:專業教師在教學中是否經常傳授提高個人素質教育內容,強調個人素質培養(比如,身體素質、敬業精神、形象氣質、道德與誠信的重要性等)。
第6題:專業教師是否經常對學生訓練概念技能(比如,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等)。
第7題:專業教師是否經常對學生訓練和強調人際技能(比如,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情緒調控能力和受壓能力等)。
調查得到的均為有效數據,數據如表1所示(見下頁)。
從表1中可知,100%的學生贊同將可遷移就業能力的培養融合于專業課學習中。這說明大學生求知欲望很強,他們希望專業課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而且要將可遷移就業能力培養融合于專業教學與訓練中。學生的這個想法給高校專業教學提出了挑戰。
題5的調查結果顯示,“非常不同意”的占31.18%,“不太同意”的占24.73%,兩者合計55.91%;“非常同意”的占10.75%。這說明目前專業教師在開展專業課教學時不太重視向學生傳授和強調個人素質。
題6的調查數據顯示,高達67.74%的學生反映專業課教師完全未在專業課教學中對學生訓練概念技能,這說明經管類專業課教師在專業課授課中對學生訓練概念技能方面的意識不強。
題7的調查數據顯示,約有55.91%的學生反映專業課教師在專業課授課中對學生訓練了人際技能,同時也有44.09%的學生反映專業課教師并未有如此行為。
三、對教師調查的內容及其數據分析
課題組針對經管類專業課教師也設置了7個問題,其中前3個問題為基本情況(省略),后4個問題為核心問題,具體如下。
第4題:是否認可將遷移就業能力的培養融合于專業課教學中。
第5題:在專業課教學中是否可以同時向學生傳授提高個人素質的教育內容和強調個人素質的重要性(比如,身體素質、敬業精神、形象氣質、道德與誠信的重要性等)。
第6題:在專業課教學中是否可以同時對學生訓練概念技能(比如,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等)。
第7題:在專業課教學中是否可以對學生訓練和強調人際技能(比如,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情緒調控能力和受壓能力等)。
調查得到的數據均為有效數據,如表2所示。
題4的調查數據顯示,有88.57%的專業教師表示“非常同意”“同意”或者“勉強同意”,反映專業課教師認為該措施可行。這反過來倒逼學校管理者要進一步思考如何將遷移就業能力的培養融合于專業課教學中的問題。
題5的調查數據顯示,有62.86%的專業教師“非常同意”或“同意”,表示中立的專業教師占31.43%,僅有5.76%的專業教師表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這些數據同樣反映該措施可以實施。
題6的調查數據顯示,有34.29%的專業教師表示“非常同意”或“同意”,28.57%的專業教師表示中立,高達37.14%的專業教師表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反映部分專業教師認為可行,部分專業教師認為在專業課教學中無法兼顧概念技能的訓練。
題7的調查數據顯示,有60%的專業教師“非常同意”或“同意”,有11.42%的專業教師表示“不同意”,28.58%的專業教師表示中立。這個數據同樣反映,該措施可以實施。
從以上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普遍希望專業課教師在教學中植入可遷移就業能力,而專業教師同意在專業課教學中植入個人素質、人際技能,但對植入概念技能則有所顧慮。
四、經營類專業教師實施可遷移就業能力教育與專業教學融合面臨的問題
對經管類大學生而言,專業課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植入可遷移就業能力是可行的。不過,要想真正做到這一點,還需要高校的頂層設計以及系部的具體落實。先要有“專(業)就(業)融合”“課程就業”的觀念,有了這樣的觀念或者說教育教學理念后,才能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組織培訓得力的“專就融合”師資隊伍,從而使教師能夠在專業課教學課堂與第二課堂中一道雙向培養可遷移就業能力,提升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
目前,經營類專業教師在實施可遷移就業能力教育與專業教學融合時面臨四個問題:一是高校領導普遍缺乏“專就融合”觀念。大學生就業教育與專業教學的融合受制于學校領導教育教學觀念、人才培養專業教學模式、就業教育模式等頂層設計,具體表現為教育觀念落后,忽略就業教育的作用,對可遷移就業能力培養缺乏統一方案,導致專業課教師缺乏“專就融合”意識,各行其是。二是高校缺乏專業特色的“專就融合”管理機構。管理層面的融合是實現大學生就業教育與專業教學融合的保障。目前,很多高校在此方面并未建立專門就業教育機構,更談不上建立以就業教育為導向且兼具專業特色的管理機構,這種特色機構是確保大學生將就業能力培養融入專業學習中的重要保障。三是缺乏統一的“專就融合”實施方案。當前高校領導普遍缺乏“專就融合”“課程就業”的觀念,且未真正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管理機構,從而無從實施相應的“專就融合”方案,導致就業教育簡化為指導如何制作簡歷以及如何面試等面上的工作,缺乏實質性培養,就業教育完全與專業教學隔離開,達不到預設的“專就融合”目標。四是缺乏“專就融合”師資隊伍。由于缺乏“專就融合”師資隊伍,多數師資只能臨時拼湊,大學生就業教育層次很低。有些高校甚至讓學生看慕課獲取就業教育的學分。可想而知,其效果不會理想。若是有一支“專就融合”的師資隊伍,將專題教學與就業教育融合,那么學生就可從專業課學習中獲得就業能力,而且這樣的就業能力會更加有用。
五、針對經管類大學生有效實施就業教育與專業教學融合的策略
學校要想針對經管類大學生實施可遷移就業能力的培養,可從目標、內容、師資、管理四個方面著手。
(一)目標融合:樹立統一的“專就融合”目標
教育教學目標層面的融合是實現就業教育與專業教學融合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把專業教學與就業能力教育的目標統一起來,才能促使專業課教師在專業教學中自覺地將專業教學與可遷移就業能力培養有效地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共同實現目標。而教育教學目標有賴于頂層設計,若高校和系部領導觀念一致,學校則能建立統一協調的領導機構、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從而形成統一的“專就融合”目標。
按照目標源理論標準,目標的實現由意識層上升到理論層最后上升到實踐層。學??赏ㄟ^“專就融合”教育方案(理論層)使專業課教師在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植入可遷移就業能力的相關知識,潛移默化地培養經管類大學生可遷移就業能力(實踐層)。
(二)內容融合:專業教學深度融合就業教育
內容融合是實施就業教育與專業教學融合的關鍵。如何將個人素質、人際技能、概念技能這些可遷移就業能力融入專業教學中,是實現就業教育與專業教學融合的關鍵。這需要學校頂層設計、系部統一規劃,在不同課程教學中植入不同就業能力元素,并通過良好的師資隊伍落實于實踐中。
課程是實現內容融合的手段。要想實現可遷移的就業能力與專業教學融合的目標,需要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作支撐。按照我國大學專業教學體制,經管類大學生專業教學的內容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基礎課程,基礎課程負責培養意識層面;二是理論課程,理論課程負責提升專業素養;三是實踐課程,實踐課程負責內化專業知識。教師在基礎課程和理論課程中可以適當植入個人素質教育,比如身體素質、敬業精神、形象氣質、道德與誠信等,這些內容都可以在不同教學環節中植入。實踐課程,作為知識內化的課程,它與基礎課程、理論課程不同,主要體現如下:第一,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注重互動、模擬與實訓;第二,在教學內容上不再圍繞課本,而是主要圍繞教師擬定的主題或者學生的綜合項目展開,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第三,在教學空間上不局限于高校內部,而可拓展到社會企業和科研院所等。因此,學校要構建結構良好的實驗教學體系,比如多學科交融的大型綜合實驗示范中心、虛擬仿真實訓室、創業實訓室和訓練中心等;要著力提高大學生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這樣的條件和基礎,即可在實踐課程中大量植入概念技能和人際技能。
(三)師資融合:打造“專就融合”的師資隊伍
師資層面的融合是實現就業教育與專業教學融合的根本保證。師資層面的融合主要是對專業教學師資和就業指導師資進行整合和開發,著重做好“專就融合”理念的培養,提升專業課教師“專就兼容”的理論水平。目標是使專業課教師領悟到位并善于實施,以此打造過硬的“專就融合”的教師隊伍。
另外,由于不少專業教師畢業后直接從高校進高校,缺少職場經驗、社會閱歷淺、實踐知識缺乏,因此學校要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策略。比如定期邀請有行業經驗的企業高管與專業教師進行座談,定期召開行業培訓會、定向交流等方式加深教師對行業發展狀況的了解。或者安排專業教師到行業企業掛職鍛煉,使其切實參與到行業的日常工作中,更快領悟“專就融合”的理念,從而打造“專就融合”的師資隊伍,更好地開展專業教學與遷移就業能力培養融合的教學活動。
(四)管理融合:建立以就業教育為導向兼具專業特色的管理機構
管理層面的融合是實現就業教育與專業教學融合的制度保障??蛇w移的就業能力培養與專業教學的融合,很大程度上依賴完善的管理。沒有完善的科學的管理體系,就很難有序地開展教學與培養活動。目前,很多高校雖然都設有就業指導機構,但是這個機構卻往往掛在其他部門之下,是這些部門的附屬機構,處于比較低的地位,無法行使應有的職能。從現實情況來看,高職院校要建立專門的就業指導機構并規定對應的職能,全面開展就業能力培養與專業技術技能培養相融合的就業指導工作,促進實施“專就融合”培養方案,并進行考評,從制度上提供保障。設立這樣目標明確的機構,履行相應的職能,以可遷移的就業能力為導向,負責大學生的實踐指導、就業規劃、方案實施、教育評估與反饋,以及為大學生提供技術咨詢、創業幫扶等。這將會極大地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提高大學生就業水平。
總而言之,經管類大學生可遷移的就業能力培養與專業教學的融合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為完善這一路徑,高校需要實現目標融合、內容融合、師資融合、管理融合。在實施四個融合的過程中,教育管理者和教師必須明確,可遷移的就業能力并非專業教學的附屬品,而是人才培養的內容之一,二者同等重要。另外,可遷移的就業能力的所有內容也并非都要與專業教學融合,而應有所側重。只要頂層設計到位,管理機構發揮作用,專業課教師認真實施,那么經管類大學生可遷移的就業能力就會在專業課程教學與就業教育融合之下不斷得到提高,并促進專業知識內化,取得一箭雙雕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艷萍.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學深度融合的路徑探討[J].井岡山大學學報,2019(2).
[2]俞洪燕,羅緒強.促進高校就業指導教育與專業教學的結合:以貴州師范學院為例[J].求知導刊,2022(7).
[3]胡海影.論高校就業教育與專業教學的融合[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2).
[4]姜媛媛.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教育的融合策略就業與保障[J].就業與保障,2021(19).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專項課題“基于可遷移能力視角經管類大學生就業教育與專業教學融合策略研究”(2022ZJY155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富國(1979— ),廣西都安縣人,在讀博士,高級經濟師,現就職于廣西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大學生就業與創業;陳霖(1985— ),廣西博白人,研究生,高級經濟師,現就職于廣西安全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大學生就業。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