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洋 王芳
摘? 要:將“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專題教學,一方面可以解決“四史”教育體系和“概論”課教學體系之間的矛盾,解決教師能力和學生學情對融入的制約,從而使“四史”教育真正“落地”。另一方面,“四史”教育的宏大視野和細節把握可以完善“概論”課教學體系。在實踐中,通過以“問題導向”為切入點,遵循“三貼近”原則和“CQT”方法實現“四史”內容的有效“融入”。同時,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改革的辦法推動“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專題教學真正作用到學生身上,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四史”教育;“概論”課;專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6-0013-04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1]同年1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將了解“四史”作為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標。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意識形態的主陣地,探索“四史”教育如何融入其中是當前的重大熱點問題。近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已得到普遍認可并加以實施。本文著重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四史”教育有效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專題教學、武裝學生的思想、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行研究。
一、“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專題教學的意義
(一)“四史”教育真正“落地”的現實需要
當前,“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也包括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熱度很高,雖然理論層面的東西多,但具體“落地”實施的少。其中的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
1. 兩個體系間的矛盾。首先必須強調“四史”教育與“概論”課教學的共同之處:它們都代表黨和人民的意志、立場和利益,都是為了轉化人的思想和行為,都從屬于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但是,“四史”教育和“概論”課教學畢竟是相對獨立的體系,且“概論”課教學體系也不是按“四史”教育體系設計的,因而兩個體系無法在整體上進行融合[2]。如果強行融合就會產生教材需要重新編寫,課時需要重新安排,師資需要重新調配等諸多問題。
2. 教師能力的欠缺。“四史”教育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四史”教育直接涉及的學科門類有哲學、法學、歷史學、經濟學等,它涵蓋的如馬克思恩格斯原著解讀、地緣政治學說、共產國際與中國關系史、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等知識點也是從事“四史”教育的教師應掌握的。這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而言,難度確實比較大。而且,思政教師在繁重的日常教學任務之外,還有一定的科研任務,很難再要求他們在短時間里突擊掌握如此多領域的知識。
3. 學生學情的制約。“四史”教育涉及的知識眾多且零散,學生有較深厚的相關知識背景才能應付自如。也就是說,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要盡可能小才行[3]。但當今中國大學生之間學習情況差異較大,其中部分理工科學生的歷史知識基礎比較單薄。這就使得教師在將“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進行教學時,猶如戴著腳鐐跳舞,難以把握“融入”的深度和廣度。結果使部分學生學習起來吃力,反倒影響了“概論”課本身的教學。
然而,專題教學以其自身的優勢,可以很好地解決以上問題。專題教學在教學安排上,改變了傳統按教材章節順序進行授課的教學方式,采用彼此之間既獨立又有聯系的系列專題模式。在專題設計上結合“四史”教育中的重大問題,從“概論”教材中精練出貼近相關要求的內容,重新組合成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4]。同時,師資調配上改變以往一名教師從頭講到尾的方式,而是根據每位教師的長處靈活地安排相應的專題教學。這種安排有利于發揮教師的專長,將相關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教學中來。再者,利用專題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師生針對某個較難的問題進行平等自由的討論。這樣使得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教學任務更加集中,學習過程更加的真實,師生交流更加有效,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補習相關背景知識,縮小學情之間的差別。
(二)“概論”課教學體系自我完善的內在要求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概論”課教學體系自身也需要不斷地完善發展,以更高遠的眼界和更細微的分析,來實現教學目標。
1. 宏大視野
“概論”課的主旨是講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其理論成果。這一歷史進程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也是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在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變革中的體現;其理論成果不僅是所處的時代的思想精華,更是多個歷史維度在這一時代交匯的結果。這就要求把這個主旨放在一個宏大視野下去審視。宏大視野是對世界的宏觀判斷力和對歷史的深刻洞識力,以及對社會歷史發展內在機理準確把握。由于課時的限制,部分教師在講授“概論”課時還不能全面應用宏大視野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其理論成果。
從“四史”教育的要求來看,則更加強調自覺地從宏大視野來看待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進程,以及每個重大節點所處的時代風云。例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共產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改革開放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劃時代的重要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5]。其在“四史”教育中之于黨史是黨探索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最新成果;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是引領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行動綱領;之于改革開放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創新[6];之于社會主義發展史既是在空間維度上對資本主義的揚棄,也是在時間維度上對以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的揚棄。這四個歷史維度,最終有機統一在“概論”課“習近平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主題中。故“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專題教學,將使“概論”課的教學體系更具有宏觀性、科學性和深刻性。
2. 細節把握
教學既要從大處著眼、更要從小處入手,在應用宏大視野的同時,更要精確把握其中的細節。“概論”課教學對文本細節要求很高,教師也習慣于通過“打標簽,戴帽子”的辦法對教材中重要論述進行細節分析。同樣由于課時的限制,部分教師只介紹重要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對其中關鍵性語句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比較少,更遑論其歷史細節。這導致學生對這些關鍵性判斷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隨著課程的深入,對前序知識不知其所以然也就無法對后序知識進行文本分析,學生也就越發難以理解后序知識的價值。
“四史”教育天然就對歷史細節要求比較高,需要對重大歷史事件刨根問底,精雕細琢。將“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專題教學之中,可以利用“四史”的細節使“概論”課專題講授更有血肉,更加鮮活,從而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例如,講到鄧小平理論,必然要介紹小平同志1992年的“南方談話”。然而從小就生活在今天這種“改革開放,天經地義”氛圍下的“00后”來說,是難以理解“南方談話”的偉大意義的。“四史”教育正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在 “概論”課教學中,利用“四史”教育中歷史的細節引導學生通過正反對比理解“南方談話”的偉大意義。其中一個細節就是1991年《解放日報》發表的“四論改革”:《做改革開放的“帶頭羊”》《改革開放要有新思路》《擴大開放的意識要更強些》《改革開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備的干部》以及同時期批駁他的文章如《改革開放可以不問姓“社”姓“資”嗎?》《重提姓“社”與姓“資”》等等。這種歷史細節的對比能使學生更易理解當年黨推進改革開放所面對的困難,更能體會那一代改革者大無畏的勇氣,更加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改革成果。
以上的分析都表明,“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教學之中,可以使“概論”課教學體系得以完善和發展。
二、“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專題教學的實踐探索
(一)教學內容的融入
教學內容的融入是“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專題教學的關鍵所在。如前所述,兩個體系的差異決定了“四史”教育不能簡單地整體融入,而是要尋找一個“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就是“問題導向”中的問題,并以此設計教學專題。
1. 融入的原則:三貼近原則
“問題導向”教學的核心任務是教師將教學內容進行問題層次化:將整門課程提煉成一個系統問題;每個專題進一步創設與學生現實情景相近或相似的問題[7]。所選定的問題要能將抽象的、宏大的主題限定到一個具體的點上進行鮮活生動的闡釋。所以,問題的設計是關鍵。問題的選取和設置的原則是依據教師專業所長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按照貼近歷史脈絡,貼近時代熱點、貼近學生實際的三貼近原則進行。這些原則既是“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專題教學的保障,也是“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專題教學的目的。
2. 融入的方法:CQT法
CQT法指:找結合點(Combine)——設置情景問題(Question)——布置任務(Task)。
第一步將兩者結合起來設計系列專題,在“四史”教育體系與“概論”課教學體系中尋找理論內容和歷史情境能夠相互聯系的結合點,由該專題負責教師按照自己的專業所長設計符合結合點的標題。
第二步通過對這個結合點進行思考以設計情景問題,將知識情境化,引發學生思考。教師課前提供相關的參考文獻資料以供學生閱讀、預習,學生則在課上圍繞這一問題進行討論。而后教師以總結的形式把“概論”課教學中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理論分析和“四史”教育中新民主主義革命前期毛澤東同志同黨內“左”“右”傾錯誤相斗爭的歷史過程這兩個角度結合起來進行闡釋,實現將黨史的細節融入中國革命道路的宏大視野中。
第三步結合上面的問題設計,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在探究、推理和反思過程中習得知識、生成智慧。任務要富有趣味性,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好奇心且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8]。通過課后任務,進一步使這種“融入”在學生身上產生化學反應,達成教學目標。最后,教師點評學生的任務報告,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成果給予科學公正的評價,使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共同作用于教學之中。
(二)以教學改革推動
當前,要解決“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專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需要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指引下,用教學改革的辦法推動“四史”教育真正作用到學生身上。
1. 確立“參與式”教學方法
當下,部分大學生“四史”相關知識欠缺,但大學課時的限制決定了不可能在課上補習一遍。通過留前置作業讓學生預習的辦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但學生預習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如果教師不勤加督促和檢查,部分學生會不以為然,預習也就流于形式而起不到預期的作用。
采用“參與式”的教學法可以解決學生“最近發展區”過大的問題。“參與式”教學法強調三個中心,“以學生的知識起點為觸發點,即學生中心;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即現實中心;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即活動中心”[9]。整個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灌輸式教學,而是師生共同完成教學。學生始終與歷史同向、與理論同行、與教學同在,在參與中習得知識、生成智慧,并作為教學主體享受收獲的成就感。
2. 突出實踐教學重要性
實踐教學在“四史”教育和“概論”課專題教學體系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兩者天然的結合紐帶。結合專題設計實踐教學,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在實踐活動中傳承“四史”記憶,認同黨的理論。特別是紅色基地的現場實踐教學,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在仿真的歷史環境中,進行知識的自我建構;在強烈的情感激勵下,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禮;在莊重的儀式感中,將個人命運與黨和國家命運聯系起來。一場生動的現場教學,比單純授課更能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通過這些實踐教學,實現“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專題教學歷史方法與邏輯方法相統一。
3. 注重現代化技術手段應用
實踐證明,紅色基地的現場教學所具有的全感官的實景體驗、現場式的歷史敘述和儀式感的身份認同在“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專題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局限性很大,不是所有學校都有條件實地教學,也不可能每個專題都能找到適合的地點。面對這種情況,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實現虛擬的實地教學。目前,除了廣為應用的動畫,影視,網絡教學視頻外,針對“概論”課專題的特點,還可以采用三種更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其一是三維全景網上展館;其二是交互式視頻;其三是紅色游戲。利用這些現代化技術手段的應用,使得“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專題教學擺脫了時間,場地,經費等客觀因素的限制。
三、結論
通過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拉近了學生與革命先烈之間的距離,拉近了教學與生活之間的距離,拉近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與歷史重大事件之間的距離。師生們一起走進激情燃燒的歲月,共同經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艱辛歷程,在寓教于樂中使“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專題教學。如此,使教學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特殊上升到普遍。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20-01-09.
[2] 宋儉,廖玉潔. 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思考[J]. 思想理論教育,2020(07):24-29.
[3] 維果茨基. 維果斯基教育論著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荊鈺婷,譚勁松.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式教學模式新探[J]. 思想理論教育,2010(23):54-57.
[5] 王偉光.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體會[J]. 中國社會科學,2017(12):4-30+205.
[6]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薛繼東. “問題導向”的大學課堂教學[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S3):76-78.
[8] 郭紹青.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內涵[J]. 中國電化教育,2006(07):57-59.
[9] 姚建光. 參與式教學:理論建構與實證樣本[J]. 中國教育學刊,2011(01):54-56.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