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蓮 李美旋 鐘海蓮
【摘要】本文基于漢字是表意文字的特點,建議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開展字理教學,通過“在解題環節運用字理教學,抓住文章主線;在精讀環節運用字理教學,升華中心思想;在總結環節運用字理教學,拓展語言能力”等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更好地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字理教學 第二學段 閱讀教學 字詞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4-0102-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語文課標》)在闡述課程性質時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即為學習普通話和學習規范漢字。漢字是表意文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漢字的構字理據即為“字理”。黃亢美先生認為,字理教學是依據漢字的字理進行識字教學和詞語析解,以提高學生學習字詞的效率,讓學生從中感悟字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的教學過程和方法。
結合《2022年版語文課標》對第二學段閱讀與鑒賞提出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學習要求,我們認為,第二學段閱讀教學如能合理運用字理教學法,就能很好地落實課標要求,達成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一、在解題環節運用字理教學,抓住文章主線
題目是對課文內容的凝練概括。“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小學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要求。在閱讀教學中對題目進行析解,可以讓學生大致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主要線索。運用字理教學法對題目的關鍵詞——題眼進行析解,不但能增強學生審視和理解題目的水平,而且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課文的興趣。
統編教材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文主題編排了三首古詩(《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和三篇課文(《紙的發明》《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多角度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三首古詩描寫春節、清明和重陽節的情景,表現的是中華傳統節日的民間風俗。在教學《元日》時,教師可在解題環節運用字理教學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主線,充分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并認同隱于其中的民族情懷。
第一步,觀看視頻,各抒己見。教師播放過年的視頻,在學生觀看后提問:“你看到了什么?”并就學生的回答順勢切入課題:“《元日》是一首描寫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春節的古詩。”
第二步,觀察圖片,理解字意。教師出示“元”字的甲骨文圖片,讓學生看圖猜字,依據學生的回答,結合圖片,引導學生對題目中“元”字的形、義進行理解:“元”字的甲骨文,表現的是一個人側面的樣子,上面的“一”強調了人的首部,也就是頭部,所以就有了“最初、開始”的意思。這樣學生就對“元”字有了初步的認識,明白了其“初始”的意思。接著,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元”字的圖文,析形索義,因義記形,使學生將漢字的形與義緊密聯系起來。這樣的教學形象具體,不但加深了學生對“元”字本義的理解,而且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培養了積極的思維品質。
第三步,聯系題目,理解題意。教師讓學生聯系題目“元日”說說其意思。有的學生認為是“第一天”的意思,有的學生認為是指“農歷正月初一”。在此基礎上,教師聯系課文注釋,與學生共同梳理“元日”的意思:“我國古人計年的方法是按照農歷。‘元日指農歷正月初一。到了農歷正月初一,中國人就開始過新年,開始了新的一年的美好生活。”由字理識“元”字到解析“元日”一詞,學生循序漸進地加深了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
第四步,聯系生活實際說習俗,體會節日文化。教師先提問:“中國人過春節有許多富有儀式感的習俗,同學們,在春節你們家都有哪些習俗呢?”以活躍學生思維,使學生在交流中感受到各地春節習俗的特色。
以上教學,教師緊扣題目,從字理的角度切入,先解析“元”字,再解析“元日”,最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春節的習俗,不僅使學生明白了“元”字的構字理據,理解了題目“元日”的意思,大致了解了課文內容,把握了文章的主要線索,而且感受到了元日(春節)習俗的魅力,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又如,統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下冊《琥珀》一課。“琥珀”對學生而言并不常見,看到課題,學生會產生疑惑:琥珀是什么呢?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字理來析解題目,“琥珀”這兩個字都有“ ”字旁,又叫作“斜玉旁”,是“玉”字做偏旁時為了書寫避讓去掉了“丶”,表示珍貴的玉石和珠寶。當學生對琥珀有了一些初步認識后,教師再向學生展示瑪瑙、珍珠、珊瑚等圖片,告訴學生這些字也都是“ ”字旁,琥珀和它們一樣,是一種寶石。這樣,學生就會對“琥珀”的概念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也想更進一步探索琥珀的奧妙:琥珀是怎么形成的?是誰發現的?教師通過字理教學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為后文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以上兩個教學案例說明,教師如果在教學伊始的解題環節中運用字理析解題眼,那么既能讓學生順利抓住文章的主要線索,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
二、在精讀環節運用字理教學,升華中心思想
閱讀教學中的精讀環節是領悟文章精髓的重要環節。課文里的關鍵詞,往往是突顯文章主要思想感情、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蘊含著深刻哲理的詞語。教師運用字理教學充分析解關鍵詞,能夠讓學生從中體會文章的主旨、情感及人物的品質,起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作用。
統編教材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編排了《司馬光》《灰雀》《手術臺就是陣地》《一個粗瓷大碗》四篇課文。本單元閱讀方面的語文要素是“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人文主題是“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質”。《司馬光》是本單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承擔著為學生打開“小古文”學習大門、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等任務。本文的教學目標為:借助注釋等方法講故事;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語言與現代文的不同;感受司馬光的美好品質(聰明機智與沉著冷靜)。
常規的教學往往是教師梳理完課文內容后,就會詢問學生司馬光身上具有什么樣的品質。學生雖然能夠說出司馬光身上的美好品質,但其實并未真正體會司馬光身上這種品質的美好和可貴。要想較好地達成以上三個教學目標,教師需要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意思,讓學生在品析中明曉詞義,體會人物品質。
《司馬光》課文中的“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一句點明故事的起因,情況急迫危險,失足落水的小孩生命危在旦夕。“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是故事的發展,“兒得活”是故事的結局。理解本文的意思,需抓住文中的“登”“跌”“沒”“棄”“去”“持”“擊”“活”等詞進行梳理,其中最能體現事件核心及人物品質的詞是“棄”“去”和“持”“擊”。“棄”和“持”是本課要求會認會寫的字,其詞義學生容易理解,但對“棄”字的字理不夠清晰。因此,教師應通過多種方法讓學生理解“棄”字的字形和字義。可先讓學生給“棄”字組詞,明白“棄”有“丟棄”“放棄”的意思;再對“棄”字的甲骨文字形和表現“棄”字意思的圖片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棄”字的上面部分是一個倒置的“子”,中間部分是簸箕,下面部分是兩只手,合起來的意思是“用簸箕把孩子丟棄”,體會被丟棄的孩子是很可憐的;再結合文中“棄去”了解其意為“放棄離開”,“眾皆棄去”是指(看到有孩子掉進了甕里)其他孩子都驚慌失措,離開了(嚇跑了),故而產生“足跌沒水中”之兒也非常可憐之情,進而推測“眾皆棄去”的原因:因為害怕而“棄去”,因為驚慌而“棄去”,因為去求援而“棄去”……而司馬光卻不“棄”不“去”。
“光持石擊甕破之”中的“持”“擊”,是說明跌沒甕中小兒得救的關鍵詞。教師可先從字理角度析解“持”“擊”是與手有關的字,再引導學生結合圖片,理解“持”“擊”的意思:“持”是拿的意思;“擊”是砸的意思。學生通過對“持”和“擊”兩個動詞的學習,體會司馬光擊甕破甕動作的迅速有力、果斷利落。這樣,學生在“棄”與“不棄”的對比中,對司馬光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變得豐滿,深刻體會到司馬光機智勇敢、沉著冷靜的美好品質。
又如,統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上冊《觀潮》一課中,關于“人聲鼎沸”一詞,很多教師都是抓住潮水的特點來講解錢塘江的壯闊,但是這樣的教學效果并不佳,學生對觀潮的印象并不深刻。要改變這一現象,教師可通過字理析解象形字“鼎”字,以及出示水在鼎中燒開的畫面理解“鼎沸”,讓學生知道這個詞是形容人們的說話聲、歡呼聲好像鍋中的水沸騰一樣,再與同文中的“沸騰”置換對比,“騰”的形旁“馬”,是奔跑、跳躍的意思。在教師講解時,學生結合語境展開聯想,通過體會當時的情景感受“沸騰”與“人聲鼎沸”的細微區別:“人聲鼎沸”是形容人們的說話聲、歡呼聲仿佛在水中炸開了鍋一樣,因為當時人們只是聽到了悶雷滾動的聲音,還沒看到潮水,主要從聲音方面來描述潮來時人們議論紛紛的熱烈場面;“沸騰”的“騰”形旁是“馬”,是馬奔跑、跳躍的形象,所以“沸騰”不僅有人們熱鬧討論的聲音,還有人們跳起來、蹦起來觀看潮水的動作。通過字理析解,學生抓住觀潮中人群的情緒變化,體會到“天下奇觀”的雄偉壯闊,感悟作者用詞之精妙,對錢塘江大潮壯麗景象會更加印象深刻。
三、在總結環節運用字理教學,拓展語言能力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總結環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總結環節不僅是對整個閱讀過程的回顧梳理,還是溝通課內外聯系、體現閱讀課堂開放性的重要環節。在總結環節中運用字理教學,有助于學生從繁雜的教學內容中快速地簡化記憶信息,有利于拓展語言訓練。
統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天都峰》一文,講述了“我”去爬黃山時,與一位老爺爺相互鼓勵、汲取力量,成功爬上天都峰的故事。本文雖是記敘文,但沒有具體描寫爬山的過程,而是側重描寫爬山前“我”的心理活動和爬山前后“我”與“老爺爺”的對話。文章末尾用“爸爸”的口吻直接揭示了“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這一主題。執教者容易將教學過程簡單分為兩個步驟:一是以對話分析為序列進行情節梳理,二是直奔“汲取力量”主題體會文章的主旨。這樣的教學未能緊扣核心詞句,自然不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語言運用的精妙所在。
要讓學生真切體會文章的主旨,體味語言運用的精妙,須抓住關鍵詞句展開教學。“汲取”是理解文章中心句的關鍵詞,也是理解文章主旨的核心詞,教師可緊扣文中核心詞“汲取”展開教學。首先,讓學生找出表達文章中心的句子“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詢問學生“汲取”能換成什么詞,讓學生在換詞比較中理解“汲取”的意思。一般情況下,學生均能將“汲取”換成“吸取”加以理解,但這只是淺層的理解。教師可通過講解“汲”“吸”的字理,讓學生了解“汲”“吸”的不同。“汲”形旁為水,本義是“從井里打水,取水”;“吸”形旁為口,本義是“吸氣入體內”。“汲取”雖有“吸取”之意,但兩者呈現的努力程度、與詞語搭配的對象不同,“汲取”是像提水那樣,需要花費一番精力才可獲得,常與“力量”搭配;“吸取”指像用嘴、鼻或管道裝置把液體、氣體等攝取進去,力量上不如“汲”那么大,常與“觀點”“方法”搭配。“汲取”在文中的意思是“經過努力而獲得”。
隨后,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誰經過努力汲取了力量?是怎樣獲得了力量?”通過交流,學生進一步明曉“汲取力量”是要付出努力的,文中的“汲取力量”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是“老爺爺”和“我”互相汲取力量。最后,教師設置用“汲取”說句子的環節:“你從誰的身上汲取過力量?是怎樣獲取的?”至此,運用字理析解文中關鍵詞“汲取”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教師通過替換對比,引導學生探究“汲取”的過程,使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其中的意蘊,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精妙,更加強烈地感悟到要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在這一環節,教師除了運用字理教學法,還引導學生進行語文表達能力的訓練,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促進了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文本特點恰當運用字理教學法,既有助于學生提高閱讀水平、語言運用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字理教學水平,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具體學情,轉變字理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流程,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分析文本,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詞語的意思,循序漸進地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黃亢美.漢字學基礎與字理教學法[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4.
[2]賈國均.字理識字教學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8.
[3]王寧.漢字構形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4]竇文宇,竇勇.漢字字源:當代新說文解字[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注:本文系2020年國家一流本科課程“漢字文化與字理教學法”(教高函〔2020〕8號)建設項目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梁春蓮(1965— ),廣西扶綏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李美旋(1983— ),廣西武宣人,碩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鐘海蓮(1997— ),廣西玉林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